赤壁之战激活礼包:问“ 物 质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30:33
 

问“ 物 质

 

吴   鹏

 

【摘要】文章针对教科书哲学的“物质”定义,围绕“具体物质与抽象物质的对立统一”及“精神与物质的本质区别”这两个专题展开了重点讨论,对“物质”也提出了全新的见解。其实,对物质的具体回答并不重要,我们只希望通过讨论,能找回人民的独立思考,促进教科书哲学的改革开放,呼吁哲学科学性的回归,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的更新确实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物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我国教科书哲学的回答存在严重错误,这是思维方式的根本性错误,这是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的错误,这是一个丧失科学性的错误哲学的哲学错误。

然而,哲学教科书的垄断地位继续控制着我国的主流媒体、教学阵地、哲学的话语权;所以,我们的《问“物质”》同样无法引起思想理论界普遍的重视与思考,同样不可能在主流媒体获得正式发表的权力。

必须感谢网络世界给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更要感谢我们的伟大时代,及“与时俱进”的执政党越来越宽松的政策、“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的基本方向。

说实在,教科书哲学的教条真的不行了,纳税人供养那么庞大的队伍,他们不能迎合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继续利用历史形成的垄断地位,做着“不进则退”让人民非常遗憾的修修补补。他们至今依然无法为全中国人民、为全世界人民提供必须改革开放及如何改革开放的哲学理论。一个不能为执政党继续提供科学思想武器的哲学队伍,一个无法“与时俱进”不敢否定自己的贫困哲学,确实已经到了不能再贫困的程度。

毫无疑义,“物质”是教科书哲学全部立论的重要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本来就是经不起推敲的沙滩,那么整个理论大厦的岌岌可危就不言自明。这就是我们写《问“物质”》的主要缘由。

 

【一】         请问:具体物质与抽象物质如何对立统一?

明眼人都知道,具体物质与抽象物质的对立统一,正是错误哲学最经典的错误之一。

一、写在前面:关键是思维方式的长期误导。

黑格尔告诉人们,整个世界就是绝对理念按照正、反、合的模式,慢慢地、一步一步演化的结果。

这个绝对理念为什么会演化出整个世界呢?原来这个绝对理念本身就存在一个“对立统一”,这是一个会自我运动的法宝。

经过革命领袖的改造,这个绝对理念就变成了客观的矛盾统一体;也许是革命斗争的需要,也许是革命形势的严峻,领袖们来不及做太多的思考,就把稍作改造后的“对立统一”的自我运动,冠以辩证法根本规律的名义,强加给全体革命者。革命胜利后,又强加给全体人民。

从整个理论渊源分析,黑格尔的“对立统一”确实没有经过认真的推敲,随着革命胜利的浪潮,随着个人崇拜的兴起,“对立统一规律”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被推上了哲学的神坛。于是,随着“对立统一规律”的辉煌,黑格尔“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就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那样,在中国好几代人的心目中,早就变成了不证自明的习惯思维。为此,中国人民已经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且还将继续付出代价,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悲哀的、难以弥补的损失——包括左啊、右啊的路线斗争与文化大革命。彻底铲除黑格尔的幽灵,将是多么迫切与艰巨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在一个多元互动随机多变的世界中,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的更新”的现实意义。

二、“具体”与“抽象”根本不可能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与抽象的对立统一,这是哲学教科书“忽悠”老百姓的胡说八道;因为,具体与抽象根本不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永远不会相互转化。

理由很简单,因为“抽象”永远不会自己变成“具体”,反之亦一样;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与抽象人握手、拥抱、结婚生子。

同样道理,“矛”永远不会自己变成“盾”,反之亦一样。离开战场,离开人的使用,“矛”与“盾”永远不能构成某种关系,要说矛盾本来就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等等关系,这都是某些哲学家的理论需要,如同文学家虚构小说一样,千万不能过高地夸大其作用。

一言以蔽之,“对立统一”是有条件的,离开人的“辩证思维”,“对立统一”就是天书与神话。

什么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人类最高级的诡辩术。

比如,个性与共性是什么关系?寓于与被寓于的关系。这与“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为主要内容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一个完全不同意义的偷换。

比如,有限与无限是什么关系?是总和与被总和关系。这又是“对立统一”的异化,是“对立统一”概念的又一种偷换。

诡辩术的精华,就是不断地偷换概念;所谓的“辩证思维”,包括整个“质量互变规律”的出台,就是偷换概念的杰作。个别的哲学权威可以把毛泽东的“量变状态”偷换成黑格尔的“量变”……,这就是最胆大包天的恣意妄为。

“辩证思维”为什么要偷换概念?因为,“对立统一”的出发点是黑格尔的虚构。矛盾、矛盾统一体与绝对理念一样,都是人类对世界本原的假设与虚构,都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辩证思维”只是为某种假设与虚构服务的手段与工具;问题是,“辩证思维”往往以个人实用主义为准绳,根本不讲究出牌的规则,明明应该反“左”,突然反起了“右”,谁嘴大谁说了算,包括20世纪共产国际在中国问题上的用人与决策……。

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是抽象思维的败笔。

列宁的物质定义,一直被哲学教科书捧为圣典。该定义有二条:

第一条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条是物质的可感知性。

据说,这是高于自然科学,又能指导自然科学的物质的共性、物质的一般、物质的抽象。

其实,列宁的定义讲的根本不是物质,而是存在。

众所周知,精神是存在,信息是存在,时空是存在,关系是存在,无序度是存在,运动是存在,互动(相互作用)也是存在……;所有这一切,全都符合列宁的物质定义。所以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一个极其明显、完全错误的哲学抽象;哲学教科书不但没有分析与指出物质定义本身的错误,而且错上加错,公然提出“物质统一性原理”和“无限发展的原理”。一个封闭的哲学,一个唯上的哲学,一个试图教育与改造人民思想的哲学,只能越来越远离真理与正义。

众所周知,我们宇宙中的已知世界只占整个宇宙的5%还不到,谁也没有权力,用5%已知世界的知识,去判断95%未知世界的未来。真的,教科书哲学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无限发展的原理”就像夜郎国的夜郎自大一样,太缺乏应有的自知之明了。

事实上,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常常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律性;所谓的“对立统一规律”只是某些人的良好愿望。

请问:大自然的变化,又有什么理由一定要服从某些人总结出来或抽象出来的“对立统一规律”呢?日本的地震、海啸、核泄漏;金融危机;股票;腐败;物价……;又有哪一样可以纳入“对立统一规律”的范畴?

在宇宙面前,人类非常地渺小;除了夜郎国的夜郎,谁会夸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规律”;谁敢把唯物辩证法凌驾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之上?

 

 

【二】请问:物质与精神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说起来,也很奇怪;物质与精神并没有多大的本质区别,所谓的唯物与唯心的对立,实际上并不存在想象中那么可怕的分野。

一、世界本原的分歧不是唯物与唯心的对垒

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随着现代社会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关于世界本原的探讨应该是一元还是多元。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早就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继续沉溺于存在与思维关系的争论,无异于唐·吉诃德的风车,绝对是庸人自扰。

第一,精神是人类大脑这种特定“物质”活动的产物,思维是人类大脑的一种重要功能,这一切已经获得人们普遍的确认;所以,精神根本不可能与物质并起并坐,精神与物质本来就不在同一个层次,两者根本不可能组成对等的矛盾双方。

第二,人类400—800万年的历史,与整个宇宙将近150亿年的历史相比较,精神也好,思维也好,根本没有资格参与世界本原的行列,根本不可能与物质去争一个高低。因此,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分歧与争论,只能作为一个故事听听而已;说实在,哲学教科书与教科书哲学借用革命领袖的光环,省略了必须的、详细的论证,这在学术上是很不严肃的偷工减料。

第三,如果列宁的物质定义是正确的,具有普适性;那么根据定义,根据精神或思维都是“客观实在”,都具有“可感知性”,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精神就是物质,精神与物质没有任何本质区别的结论。

看来,辩证唯物主义硬要把没有区别的精神与物质,说成是唯心主义阵营与唯物主义阵营对垒的分界线,这在理论上确实不能自圆其说。如果考虑唯心与唯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我们真的无法判断唯物与唯心谁更加正确?这又是一个实在无法自圆其说的严重破绽——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确实合不起来。

二、人造世界是精神与物质互动的不断展开。

桌子上的电脑,身上的衣服,出行的汽车,口袋里的手机,耳朵里听的音乐,家里用的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当你环顾周围一切,由精神与物质互动的人造世界,几乎包围了人们的全部生活。而且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开始,一直到人类语言、文字的逐渐规范,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发展,精神与物质的互动永远充满着无穷的变数;整个世界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所有互动,都是在随机性的海洋里发生。

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我们根本看不到“对立统一”自我运动的任何痕迹;因此,把整个世界的变化完全归结为某个本原的“对立统一”的自我运动,应该是一种彻底误导——黑格尔幽灵的复活。

人类作为地球生命中的一个成员,其本身就是一个纯天然的存在。在人类的意识尚未获充分发展的时候,主观与客观的分野也是不可设想的东西;因此,精神与物质在类人猿的意识中,真的是朦胧一片,精神与物质的最初形态不可能那么泾渭分明,如果精神与物质尚处在没有分野的最初始状态,就像胎儿的性别尚未突显的时期,请问: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运动又从何谈起呢?

如果,承认精神与物质的分野是一个演化过程,是伴随地球生命演化的副产品;那么,决定这一系列演化过程的本原与最初动力又是什么?

毫无疑义,假设本原是单一的物质;试问:单一的物质为什么会演化出完全不同于自身的精神?

显而易见,假设演化的最初动力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运动;试问:世界的本原又怎么可能是单一的物质呢?

换言之,本原的唯物主义,与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在理论上永远不可能自圆其说!

由此可见,除了理论渊源的彻底审查以外,我们必须对理论本身的合理性作出科学的判断。21世纪的现代社会,决不会允许徒有虚名的“辩证思维”继续玩弄偷换概念的诡辩术;是钢?是渣?必须向人民有个交代!当“辩证思维”走下神坛,失去领袖光环的时候,我国的哲学家与哲学教授们还有没有让“辩证思维”起死回生不再玩弄诡辩术的妙方?全国人民将拭目以待。

我们必须承认,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以外,还存在一个第三世界——由精神与物质互动的人造世界。请问:波普尔的第三世界会不会又是一个精灵?就像主观世界一样,只要他(她)生活在客观世界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定会生出第三世界一样,人世间会不会有第四世界?第五世界的诞生呢?……

三、精神与物质的本质区别。

精神与物质的本质区别,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更是“哲学基本问题”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

可是,我国的教科书哲学对此几乎没有展开过任何研究;所以,至今我们根本找不到可以令人满意的任何答案。显然,这是严重的失职行为。

我们对人造世界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涉及到问题的核心。关于精神与物质的本质区别只想简要地指出两点,目的也只是借此开拓思路,为今后的讨论提供一个靶子或框架。应该承认,所有的哲学难题都需要集中众人的智慧,通过艰难的沉淀、提升,再沉淀、再提升,多次反复纠错,才有可能获得正果。

1、精神的自主性。

从最简单的生物开始,一直到人类,自主性就是精神与物质最主要的本质区别。更确切地的说法,自主性应该是有机界与无机界的本质区别之一。

自主性就是主体的选择权力与选择能力。从古细菌开始,所有的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人类的趋利避害,随着大脑功能的逐步完善,随着人类文明的积淀与进步,已经可以借助语言文字进行逻辑分析,实施理性的选择,这样的自主选择就是思维、就是精神。

选择本身,又可以细分为理性选择、情感选择、下意识选择、灵感选择、本能选择等等;所以,思维与精神这个东西,本身也是一个发展与演化的产物,也是多元互动中的一个随机整合与随机展开,更是物质展开系列中的一个奇迹——最不可能发生事件的兑现。

宇宙也好,物质也好,事物也好,它们的过去本来就有巨大的可能性,它们的现在就是其中某一可能性的兑现;按照这个思路,精神只是物质在随机展开过程中的一种奇迹——最小机率事件的兑现。因此,除了幸运以外,真的不用大惊小怪;在随机王国中,未来总是不确定的。

    2、精神的创造性。

精神的创造性也是它与物质的本质区别之一。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的整个展开过程,都能证明精神另一个重要属性——创造性的存在与重要意义。

实际上,人类的创造性都离不开精神与物质的互动,离不开机遇,离不开已有信息的积极参与,离不开精神状态与一定的时空条件。所以,精神创造性的本质也多元互动的随机整合与随机展开;由于精神的积极参与,只是在原本的可能性中又开拓了许多全新的可能性,这些新可能性的每一次兑现就是创新。

显然,无机界的物质,像山啊、水啊,空气、星星、月亮等等,都不具备开拓新可能性的能力;所以,它们都不具备创新能力。

人类的有性繁殖,也就是卵子的每一次受精,就是640多亿种可能性的选择;没有基因突变就没有人类,更没有人类的精神。所以,精神的创造性实际上就是基因突变的某种传承与更高级的发展。

 

 

【三】请问:物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哲学永远属于人民,只有当全体人民都喜欢独立思考,并从独立思考中收获他们应得的真知与真理时,这个国家、民族、政党、企业、团体、家庭才能成为真正的优秀群体。所以,理论思维的能力是国民素质中最具战略意义、最关键的重要标志。建议国家统计局在指标体系的统计中,应该考虑如何加上此项指标的考核。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就是人类不但有理论思维能力,而且还具有理论思维的创新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大脑的竞争更具有迫切性与现实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哲学的停滞就是对未来的放弃、对人民的犯罪。

对物质的思考、探索,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我们的思想理论界不但自己不思进取,还要用领袖的光环压制人民的独立思考,用“基本原理”禁止与扼杀人民群众对思想理论的探索与创新。显然,这是倒退,不是“与时俱进”;国门都能打开,意识形态的大门为什么还要禁闭呢?我们的教科书哲学能不能让年青的大学生们畅开一把思想?鼓励大家重新审视列宁的物质定义,先把皇帝拉下马,看看教科书哲学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只有经过人民审查的哲学,才是人民自己的哲学。

显然,我们对物质的具体回答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呼吁人民的独立思考,呼吁教科书哲学的改革开放,呼吁思想理论战线的与时俱进,呼吁哲学的科学性回归,呼吁真正的百花齐花与百家争鸣。

一、如何考察物质?

人类无法回到过去,更无法想象整个宇宙在大爆炸以前的情形。目前只能根据前沿科学家们的种种假设,面对天书般的演算与模型,把整个宇宙拆分成人类的已知部分、未知部分。其实,已知部分未必完全已知,未知部分也未必完全未知,暂且分一把而已。

人类对物质的探讨,只能放到宇宙中,物质毕竟是宇宙的主体部分。看来,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将取决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反之,人们认识物质的过程,也是认识宇宙的过程。

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长河里,人们只能从现在去探索过去、把握未来。可惜,现在又是如此短暂,短暂到瞬间即逝的程度,现在真的如幻梦般的奇妙无比——实际上就是一切从不确定向确定、从虚拟向实在、从未来向过去的一种转换。

人生也是如此,从生到死,真正意义上的做人,又何其短暂!

然而,正是这些短暂的积淀,终于造就了人类文明的整个辉煌!

所以,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必须联系整个宇宙,必须放到时间的长河中,必须通过人类的整个积淀,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把握。

二、物质是多元互动的随机整合。

物质离不开空间;为什么?

物质离不开时间;为什么?

物质离不开运动;为什么?

物质离不开相互作用;为什么?

物质离不开结构,或各种关系;为什么?

物质离不开熵,也就是包容物质的整个大环境;为什么?

物质为什么会演化出精神?……

所有的关节点全部集中在:物质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天然存在。

问:物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答:物质是多元互动的随机整合与随机展开。

如果,把互动也看成是重要的“本原”之一;

那么,物质就是多个本原的随机整合与随机展开。

1、多元——究竟有哪些本原?

整个世界究竟有多少本原?这应该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我们提出五大本原的建议,只是一个框架性的意见,确实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与调整。

第一本原:实体。这是物质的主体,包括由基本粒子组成的所有实物,还有场、能量、黑洞、暗能量、暗物质、真空能量等等。

第二本原:空间。真正的空间不是场所,也不是广延,而是不可入侵的边界,即事物稳定性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三本原:时间。真正的时间不是计量,而是从不确定向确定、从虚拟向实在、从未来向过去的一种转换;在不断转换的意义上,时间应该是事物变动性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四本原:信息。信息不是物质。人类的意识、思想、精神都是人类基因信息的具体展开。信息包括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物质本身的种种结构,还包括无序度的数学标志——

第五本原:互动。互动即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它包括基本粒子间的四种作用力,包括人类社会极其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包括人类意识形态的种种困惑与冲突。互动对实体就是具体的运动,对空间与时间就是具体的参与,对信息就是关系与结构的具体展开。

此外,在人类认识的王国里,宇宙不再是清一色的规律世界;除了规律世界以外,还有随机世界,混沌世界,及未知世界。所有这一切,包括四个世界之间的相互渗透及互动,都直接指向了世界观的彻底更新——世界的多元整合必将取代矛盾的对立统一

    2、随机——这是所有常数唯一合理的解释。

我们的宇宙有很多关键性的物理常数,比如,光速、普朗克常数、引力常数、质子质量等。这些常数涉及宇宙的初始条件。权威的物理学家指出,我们今天的宇宙,应该是很多可能宇宙模型中的一次选择。

可以想象,决定我们宇宙的这次选择,就像每个人的胚胎选型一样,也许是纯随机的,也许是基本规律与随机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地推测,纯自然的选择应该与初始条件有关;或者,初始条件就是宇宙自己选择留下的痕迹。

总之,宇宙、物质、事物、生命、人类都是多元互动的整合,就像古细菌的内共生一样,它们的整合及其展开,包括结束,均具有明确的随机性。

 

结论:

为了民族的和平崛起,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也为了对得起千千万万先烈们的心血,中国人民必须告别过去的教条,冲破所有的条条框框,找回民族自己的理论思维。中国的思想理论界没有权威,没有禁区。

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一定会激发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坚定信念;为了未来,我们必须真的“与时俱进”,把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坚决贯彻到整个思想理论界的每个角落。在全国各地大唱红歌的同时,能不能多关注我们的下一代,尤其是学院里的莘莘学子们,能不能找回更多的独立思考及应有的创新精神?    

201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