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号王缪斯技能刻印:浙江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实施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49:56
浙江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落实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规划》是指导长三角地区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我省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各地、各部门要深刻领会《规划》精神,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机遇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切入点、找准突破点、创造新亮点,推动我省在高起点上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努力开创具有浙江特点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加强细化落实,提高工作合力。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细化工作举措,加大实施力度,确保取得明显成效。在贯彻实施《规划》过程中,要立足我省实际,注重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注重与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建设结合起来,把《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到本地区本部门“十二五”规划中去。根据本地区实际和本部门职能,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进相关重点任务及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  (三)加强多方联动,强化监督检查。各地、各部门要密切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工作联系,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支持。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江苏及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要强化相互间的衔接协调,共同推进《规划》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良好局面。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研究新情况,提出新对策。  二、工作重点  (一)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全省产业、城镇和生态格局,努力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建设都市圈和城市群,充分发挥都市圈的辐射引领作用,加强小城市和中心镇规划建设,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使之成为人口和产业集聚的新平台。深入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工制造与生产服务融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重点培育发展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的服务经济体系。推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发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规划建设14个集产业、科技、人才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区,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积极推进海洋综合开发,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加快建设“海上浙江”。进一步深化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加快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共同构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推进重要海岛开发开放,加快建设舟山国家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加强海洋科技研究开发,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强海洋环境资源保护,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四)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以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和低碳城市试点为契机,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切实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开展湿地、河流湖泊、沿海滩涂、重要海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监督考核,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五)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建设创新型省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以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重点创新平台。加快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加快建立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结构,率先建成人才强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融资体系。  (六)不断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提高区域发展支撑能力。以轨道交通、港口航运和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强化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努力构建便捷、高效、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标准适宜的防灾减灾骨干工程网、配置高效的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网和生态健康的河湖网。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构筑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构筑高速信息网络,继续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全面提高我省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七)切实加强民生保障,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巩固普及15年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掀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基本建立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八)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深化转变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各领域各层面的体制创新。深化公共财政、审批、行政区划和管理层级等改革,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国有、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深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积极推进金融创新,有效拓展融资渠道。提高外贸外资发展水平,加快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促进利用外资与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有机融合。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宽对外合作渠道。深化国内合作与交流,大力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三、主要任务  (一)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  1.沪杭甬沿线发展带。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创新能力,严格控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发展,保护开敞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建成高技术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绍兴市、舟山市)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创新能力,严格控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产业发展,保护开敞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建成高技术产业带和现代服务业密集带。  2.沿湾发展带。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注重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舟山市)积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建设若干现代化新城区,注重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建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先进制造业密集带和城镇集聚带。  3.沿海发展带。培育和发展临港产业,建设港口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带动城镇发展,合理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兴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带。(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  4.宁湖杭沿线发展带。重点发展高技术、轻纺家电、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等产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范围。(杭州市、湖州市)重点发展高技术、轻纺家电、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等产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的范围。  5.沿湖发展带。保护太湖及其沿岸生态环境,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优化产业布局,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保护太湖及其沿岸生态环境,控制土地开发规模和强度,优化产业布局,适度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研发等服务业和特色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带、区域会展中心和研发基地。  6.沿运河发展带。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成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生态产业走廊。(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成为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生态产业走廊。  7.沿温丽金衢线发展带。重点发展日用商品、汽车机电制造和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浙中城市群,成为连接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纽带。(温州市、丽水市、金华市、衢州市)重点发展日用商品、汽车机电制造和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浙中城市群,成为连接长三角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纽带。  8.加快核心区发展。列入长三角核心区的城市,特别是杭州、宁波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其他城市要抓住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协同推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集约发展,增强现代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推动城市之间的融合,加快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列入长三角核心区的城市,特别是杭州、宁波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其他城市要抓住上海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协同推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集约发展,增强现代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推动城市之间的融合,加快形成世界级城市群。  9.促进浙西南地区发展。浙西南地区重点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快温州等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发展,带动浙江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发展。强化核心区与浙西南地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延伸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充分发挥核心区的辐射服务与产业链延伸功能。(温州市、金华市、衢州市、丽水市)浙西南地区重点建设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快温州等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发展,带动浙江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发展。强化核心区与浙西南地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延伸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充分发挥核心区的辐射服务与产业链延伸功能。  (二)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  10.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杭州: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杭州都市圈。宁波: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湖州:建设高技术产业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城市,成为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兴:建设高技术产业、临港产业和商贸物流基地,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绍兴:建设以新型纺织、生物医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城市。舟山:建设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渔业等为重点的海洋产业发展基地,与上海、宁波等城市相关功能配套的沿海港口城市。台州:建设以汽摩、船舶、医药、石化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温州:建设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国家重要枢纽港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成为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金华:建设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以金华—义乌为核心的浙中城市群发展。衢州: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职业教育、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建设省际重要节点城市。丽水: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建成浙西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各设区市)杭州: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杭州都市圈。宁波: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湖州:建设高技术产业引领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城市,成为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兴:建设高技术产业、临港产业和商贸物流基地,成为运河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绍兴:建设以新型纺织、生物医药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城市。舟山:建设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渔业等为重点的海洋产业发展基地,与上海、宁波等城市相关功能配套的沿海港口城市。台州:建设以汽摩、船舶、医药、石化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温州:建设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国家重要枢纽港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成为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金华:建设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以金华—义乌为核心的浙中城市群发展。衢州: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职业教育、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建设省际重要节点城市。丽水: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建成浙西南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11.鼓励发展中小城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培育一批工贸型、交通节点型、旅游型小城镇。促进重点中心镇发展,将有条件的重点中心镇培育成为小城市。(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经信委、省民政厅、省旅游局,各设区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培育一批工贸型、交通节点型、旅游型小城镇。促进重点中心镇发展,将有条件的重点中心镇培育成为小城市。  12.优化城镇人口布局。科学编制和实施人口分布规划,引导和鼓励人口向沿湾、沿海以及主要交通沿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重点城镇转移,适度提高人口集聚度。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常住人口调控管理制度,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控制杭甬等特大城市人口增长,积极引导重点生态保护区的人口逐步向外迁移。调控城镇人口规模。杭州市区常住人口不超过700万,宁波、温州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不超过400万,湖州、嘉兴、绍兴、台州、金华、衢州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发展到100—200万,舟山、丽水等城市市区以及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级市发展成为50—100万人口的城市,适度扩大小城镇人口规模,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公安厅、省人口计生委,各设区市)科学编制和实施人口分布规划,引导和鼓励人口向沿湾、沿海以及主要交通沿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重点城镇转移,适度提高人口集聚度。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常住人口调控管理制度,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控制杭甬等特大城市人口增长,积极引导重点生态保护区的人口逐步向外迁移。调控城镇人口规模。杭州市区常住人口不超过700万,宁波、温州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不超过400万,湖州、嘉兴、绍兴、台州、金华、衢州等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发展到100—200万,舟山、丽水等城市市区以及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级市发展成为50—100万人口的城市,适度扩大小城镇人口规模,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13.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级各类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做好村庄建设规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乡集约发展。(省建设厅、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切实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强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各级各类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做好村庄建设规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乡集约发展。  1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城乡供排水、供气、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和区域性防洪排涝、治污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及湖泊河网水环境整治。加快建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和现代商贸物流网络。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省建设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农办、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能源局)统筹建设城乡供排水、供气、供电、通信、垃圾污水处理和区域性防洪排涝、治污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及湖泊河网水环境整治。加快建成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和现代商贸物流网络。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15.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机制,把社会事业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提升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财政保障水平,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文化厅、省人力社保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广电局、省体育局)  (三)产业发展与布局。  16.现代服务业。扶持和培育工业设计、节能服务、战略咨询、成果转化等技术创新型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整合建立区域内综合性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公共技术平台,培育创新型特色化的软件服务和信息服务企业,积极发展增值电信业务、软件服务、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和互联网产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拓展市场、整合资源,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邮政、电信、商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现代商贸业发展。积极扶持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杭州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成为长三角地区南翼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宁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服务业。其他城市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商务厅、省旅游局、省广电局、省质监局、省新闻出版局、省体育局,各设区市)  17.电子信息产业。加强电子信息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强化杭州、宁波研发设计与生产中心功能,整合嘉兴、湖州、绍兴、台州等地的相关产业,构建国内重要的软件、通信、微电子、新型电子元器件、家电产业生产基地。温州、金华、衢州等在巩固发展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基础上,以产业协作配套为重点,开拓计算机网络和外部设备等新产品领域,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各设区市)加强电子信息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着力打造自主品牌。强化杭州、宁波研发设计与生产中心功能,整合嘉兴、湖州、绍兴、台州等地的相关产业,构建国内重要的软件、通信、微电子、新型电子元器件、家电产业生产基地。温州、金华、衢州等在巩固发展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基础上,以产业协作配套为重点,开拓计算机网络和外部设备等新产品领域,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18.装备制造业。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力争在大型电力设备、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以及大型加工设备等关键技术和规模生产上取得突破。以杭州为先导,以宁波、台州等为骨干,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业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杭州、宁波、台州积极发展轿车产业,形成区域性轿车研发生产基地。以金华等为重点,加快形成国内重要的客车生产基地。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围绕汽车整车制造,鼓励沿海等地区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带。以舟山等为重点,建设大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商务厅,各设区市)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力争在大型电力设备、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以及大型加工设备等关键技术和规模生产上取得突破。以杭州为先导,以宁波、台州等为骨干,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业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杭州、宁波、台州积极发展轿车产业,形成区域性轿车研发生产基地。以金华等为重点,加快形成国内重要的客车生产基地。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围绕汽车整车制造,鼓励沿海等地区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带。以舟山等为重点,建设大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  19.钢铁产业。推动钢铁产业集约式发展,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大力发展和运用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积极推广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构建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省发改委、省经信委)推动钢铁产业集约式发展,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大力发展和运用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积极推广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构建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  20.石化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及有机化学新材料。加快现有化工园区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升级。依托现有大型石化企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宁波—舟山化工区。发挥沿海地区深水岸线和管道运输优势,建设利用境外资源合作加工的大型石化基地,优化发展精细化工。(省发改委、省经信委)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及有机化学新材料。加快现有化工园区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升级。依托现有大型石化企业加快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宁波—舟山化工区。发挥沿海地区深水岸线和管道运输优势,建设利用境外资源合作加工的大型石化基地,优化发展精细化工。  21.生物医药产业。以生物基因工程和现代中药为重点,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及信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密集区。加快建设杭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杭州、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加快以宁波、舟山等为重点的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各设区市)  22.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纤维新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照明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以及特种工程材料等产业。加快建设杭州、宁波新材料研发中心和宁波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湖州、嘉兴、绍兴、台州、金华、衢州等城市积极建设新材料研发转化生产基地。(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科技厅,各设区市)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纤维新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照明用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以及特种工程材料等产业。加快建设杭州、宁波新材料研发中心和宁波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湖州、嘉兴、绍兴、台州、金华、衢州等城市积极建设新材料研发转化生产基地。  23.新能源产业。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沪杭甬等沿线大城市,加快新能源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在舟山、台州、温州等沿海地区以及杭州湾地区,大力发展风能发电。鼓励发展以风电、核电和光伏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及材料制造业。(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能源局,各设区市)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沪杭甬等沿线大城市,加快新能源技术研发基地建设。在舟山、台州、温州等沿海地区以及杭州湾地区,大力发展风能发电。鼓励发展以风电、核电和光伏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及材料制造业。  24.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充分依托上海民用航空航天产业优势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和相关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省经信委、省发改委)充分依托上海民用航空航天产业优势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和相关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  25.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规模化养殖基地,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农业经营和流通服务体系。(省农业厅、省发改委、省海洋与渔业局、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质监局,各设区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规模化养殖基地,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农业经营和流通服务体系。  26.纺织服装业。杭州、宁波、湖州、温州重点发展服装及面料生产、研发、展销等,鼓励湖州、嘉兴、绍兴、金华等地发展现代纺织业,促进传统纺织业向周边地区转移。(省经信委、省发改委,各设区市)杭州、宁波、湖州、温州重点发展服装及面料生产、研发、展销等,鼓励湖州、嘉兴、绍兴、金华等地发展现代纺织业,促进传统纺织业向周边地区转移。  27.旅游产业。培育和开发都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等品牌。积极开发滨海海韵渔情旅游带、环太湖水乡风情旅游带、杭州湾历史文化旅游带、古运河风情文化旅游带、名山名水旅游带和山水休闲旅游带。(省旅游局、省发改委,各设区市)  (四)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  28.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到2015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85%以上。开展自主创新产品的互认或联合认定,将自主创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主体之间成果共创、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的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放科技资源,与企业联合兴办研发机构、博士后工作站、成果转化基地等产学研合作组织。推动本土企业研发国际化和外资企业研发本土化。(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金融办)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到2015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85%以上。开展自主创新产品的互认或联合认定,将自主创新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主体之间成果共创、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的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放科技资源,与企业联合兴办研发机构、博士后工作站、成果转化基地等产学研合作组织。推动本土企业研发国际化和外资企业研发本土化。  29.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自主创新试点,探索有利于促进区域自主创新一体化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有关政策。强化研究实验体系、科技公共支撑体系,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若干区域性重点科技园区,完善区域创新合作机制。(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开展自主创新试点,探索有利于促进区域自主创新一体化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有关政策。强化研究实验体系、科技公共支撑体系,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若干区域性重点科技园区,完善区域创新合作机制。  30.加快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创新。积极承担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医药、重大疾病防治、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重大装备、纺织、石化、钢铁冶金等战略产业的重大科技联合攻关。推动建立一批优势产业领域的产业技术联盟,协作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跨地区产业共性技术科研机构。加强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共享。(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积极承担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医药、重大疾病防治、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重大装备、纺织、石化、钢铁冶金等战略产业的重大科技联合攻关。推动建立一批优势产业领域的产业技术联盟,协作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跨地区产业共性技术科研机构。加强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共享。  31.共建重大产业技术创新链。在软件与服务、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领域,杭州等城市侧重测试和制造。在汽车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等重要支柱产业领域,杭州、宁波等城市在研发、设计环节加强与上海的对接。在纺织、服装等传统特色产业领域,环杭州湾地区在研发、设计和深度加工方面加强与上海的对接。(省科技厅、省发改委,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绍兴市、舟山市)在软件与服务、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领域,杭州等城市侧重测试和制造。在汽车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等重要支柱产业领域,杭州、宁波等城市在研发、设计环节加强与上海的对接。在纺织、服装等传统特色产业领域,环杭州湾地区在研发、设计和深度加工方面加强与上海的对接。  32.建立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落实国家激励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措施,建立多渠道的市场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完善鼓励创业投资的退出、收益保障和风险承担机制。强化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推动建立一批创业投资机构。充分发挥天使基金和种子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高科技初创企业发展。设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资金和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科技保险险种,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出质登记,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上市。(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金融办、省经信委)落实国家激励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措施,建立多渠道的市场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完善鼓励创业投资的退出、收益保障和风险承担机制。强化政府资金引导作用,推动建立一批创业投资机构。充分发挥天使基金和种子基金的引导作用,支持高科技初创企业发展。设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资金和中小科技企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科技保险险种,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出质登记,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上市。  33.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加强专业性和面向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外资企业收购内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保护自主产权和民族品牌。(省科技厅、省工商局)加强专业性和面向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外资企业收购内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保护自主产权和民族品牌。  34.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适应国际科技创新需要的人才。开辟创新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研究制定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鼓励政策。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培训、交流、咨询、法律等配套服务。拓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创新型人才流动渠道。(省人力社保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适应国际科技创新需要的人才。开辟创新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研究制定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鼓励政策。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培训、交流、咨询、法律等配套服务。拓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创新型人才流动渠道。  (五)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  35.完善交通通道建设。沪杭通道:建设常苏嘉城际轨道交通、沪杭客运专线、沪苏湖铁路、杭州—黄山铁路以及沪杭磁悬浮交通。改造京杭运河江南段、湖嘉申航道、杭申航道等国家和省级干线航道。沿海通道:加快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建设甬台温、金甬、金台等铁路,规划建设跨杭州湾通道。宁湖杭通道:加快宁杭客运专线建设。建设湖州—乍浦铁路。杭甬通道:加快杭甬客运专线、宁波铁路枢纽北环线以及疏港铁路建设,整治杭甬运河。浙西南通道:建设金温铁路扩能工程、九景衢铁路、杭州长沙客运专线和杭新景高速公路。(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各设区市)  36.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加快杭州铁路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服务长三角地区南部及其周边地区的国际物流功能,建成陆空水联运综合运输枢纽和空港型物流中心。宁波结合梅山保税港区和宁波铁路枢纽建设,建成海陆联运的综合运输枢纽和全国性大型物流中心。加强湖州、嘉兴、金华、温州、衢州等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各设区市)加快杭州铁路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服务长三角地区南部及其周边地区的国际物流功能,建成陆空水联运综合运输枢纽和空港型物流中心。宁波结合梅山保税港区和宁波铁路枢纽建设,建成海陆联运的综合运输枢纽和全国性大型物流中心。加强湖州、嘉兴、金华、温州、衢州等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建设。  37.港口枢纽与配套港口群建设。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发展集装箱运输和大宗散货中转运输,建设宁波—舟山港大吨位、专业化铁矿石码头和原油码头,推进宁波梅山保税区10万吨级以上集装箱码头建设,完善铁矿石、原油、煤炭、粮油等大宗散货接卸转运系统和集装箱运输系统。浙南沿海港口群围绕温州港深水航道建设,推进乐清港、状元岙、大小门岛港区建设。台州港重点建设大陈岛、大麦屿等港区。(省交通运输厅、省发改委,宁波市、温州市、舟山市、台州市)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发展集装箱运输和大宗散货中转运输,建设宁波—舟山港大吨位、专业化铁矿石码头和原油码头,推进宁波梅山保税区10万吨级以上集装箱码头建设,完善铁矿石、原油、煤炭、粮油等大宗散货接卸转运系统和集装箱运输系统。浙南沿海港口群围绕温州港深水航道建设,推进乐清港、状元岙、大小门岛港区建设。台州港重点建设大陈岛、大麦屿等港区。  38.航空枢纽与配套机场群建设。优化杭州萧山机场航线布局,大力开辟国内航线,适时增辟国际客运和国际货运航线,建成区域枢纽机场。加快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国际货运航线,形成以货为主、客货兼顾的区域性国际干线机场。调整嘉兴机场运输功能,改造扩建台州机场。(省交通运输厅、省发改委,民航浙江空管分局,杭州萧山机场公司、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嘉兴市、台州市)优化杭州萧山机场航线布局,大力开辟国内航线,适时增辟国际客运和国际货运航线,建成区域枢纽机场。加快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国际货运航线,形成以货为主、客货兼顾的区域性国际干线机场。调整嘉兴机场运输功能,改造扩建台州机场。  39.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宁波—舟山等沿海煤港、宁波—舟山石油中转港口,完善宁波北—上海、宁波北—南京的输油管道。加强舟山等油气储备基地建设,加快洋山港区、大榭港区油品码头、台州大陈岛石油储运设施建设。开展区域石油流通枢纽和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推动长三角地区天然气主干管网互连互通。重点推进LNG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并完善环太湖天然气管网,加快建设宁波—台州—温州和金华—丽水—温州天然气管网。重点在沿海和天然气管道沿线地区新建或扩建电源点。加快建设浙江三门核电站,研究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新建核电站的可行性。扩大西电东送、皖电东送和北电南送接收规模。建设浙江沿海100万千瓦风电项目。加强潮汐能、洋流能的开发,积极利用技术成熟的新能源。在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省发改委、省能源局,各设区市)重点建设宁波—舟山等沿海煤港、宁波—舟山石油中转港口,完善宁波北—上海、宁波北—南京的输油管道。加强舟山等油气储备基地建设,加快洋山港区、大榭港区油品码头、台州大陈岛石油储运设施建设。开展区域石油流通枢纽和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推动长三角地区天然气主干管网互连互通。重点推进LNG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并完善环太湖天然气管网,加快建设宁波—台州—温州和金华—丽水—温州天然气管网。重点在沿海和天然气管道沿线地区新建或扩建电源点。加快建设浙江三门核电站,研究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新建核电站的可行性。扩大西电东送、皖电东送和北电南送接收规模。建设浙江沿海100万千瓦风电项目。加强潮汐能、洋流能的开发,积极利用技术成熟的新能源。在沿海滩涂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  40.改善水利基础设施。继续实施太湖和沿海防浪堤及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加快钱塘江综合整治开发。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城乡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低洼易涝地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综合治理。加快水源工程等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建设沿海淡水通道。继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城市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实时监控和统一管理,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省水利厅、省发改委,各设区市)继续实施太湖和沿海防浪堤及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加快钱塘江综合整治开发。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城乡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低洼易涝地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综合治理。加快水源工程等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建设沿海淡水通道。继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城市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实时监控和统一管理,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  41.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完整的地理空间信息库,建成区域地理空间信息分发与交换中心,构建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的汇交、分发服务和交换体系。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引进新技术,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地面数字电视等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网络安全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管理,实施区域无线电协同监管。重点推进一批综合性网络应用工程、公益性信息服务工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等重点应用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区域交通、社会保障等“一卡通”工程。促进区域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用5—10年时间,建设若干智能型现代化城市,将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主要城市建成区域性信息港。(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广电局、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各设区市)建立完整的地理空间信息库,建成区域地理空间信息分发与交换中心,构建地理空间信息基础数据的汇交、分发服务和交换体系。适应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引进新技术,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地面数字电视等系统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网络安全设施建设和网络安全管理,实施区域无线电协同监管。重点推进一批综合性网络应用工程、公益性信息服务工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程等重点应用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区域交通、社会保障等“一卡通”工程。促进区域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与共享。用5—10年时间,建设若干智能型现代化城市,将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主要城市建成区域性信息港。(六)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42.严格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各设区市)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43.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严格控制城镇和农村居住用地增加,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利用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探索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制定区域产业用地标准,提高新上工业项目入区入园门槛。科学安排农业、生态和建设等各类用地。(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省建设厅、省发改委)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严格控制城镇和农村居住用地增加,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利用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在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上,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流转。探索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制定区域产业用地标准,提高新上工业项目入区入园门槛。科学安排农业、生态和建设等各类用地。  44.保障生态用地。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生态走廊和其他生态地位重要的地区,实施限制性保护。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重要水源涵养区、浙江南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上山体、湖州和嘉兴两市海拔200米以上的山体、沿海湿地等区域实施严格的保护。对于重要湿地、重要水源地外围和输水通道两侧地区、钱塘江干流、城市间的重要生态斑块、浙江西部海拔200—500米之间的山体、湖州和嘉兴两市海拔50—200米之间的地带,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禁止开展导致生态退化的各种生产活动,鼓励发展生态型产业,有针对性地新建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强林地和草地保护,防止非法占用。(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海洋与渔业局,各设区市)  45.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沪杭甬沿线发展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严格控制杭州、宁波的城市建设用地增量。沿湾和沿海发展带科学利用滩涂资源,满足重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宁湖杭发展带以及其他沿路发展轴带保留足够的自然生态空间,适度安排建设用地,促进城市与产业有序集聚和发展。沿湖发展带优先满足保护生态的要求,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科学编制规划,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滩涂和低丘缓坡资源,努力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省建设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发改委)沪杭甬沿线发展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严格控制杭州、宁波的城市建设用地增量。沿湾和沿海发展带科学利用滩涂资源,满足重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宁湖杭发展带以及其他沿路发展轴带保留足够的自然生态空间,适度安排建设用地,促进城市与产业有序集聚和发展。沿湖发展带优先满足保护生态的要求,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科学编制规划,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滩涂和低丘缓坡资源,努力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  46.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对太湖、杭嘉湖水网、钱塘江干支流、瓯江及中小湖泊和水库等,划分水源保护区,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加强浙北太湖取水、浙东引水等输水通道的水污染控制和水质保护。建立健全流域和水系上下游地区互利共赢的饮用水源保护运行机制。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遏制地下水超采,切实防治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基本解决污染严重和水量供应不足的水源地水质和水量保障问题,调水水源地水质达到相应水质功能目标要求。(省水利厅、省环保厅)对太湖、杭嘉湖水网、钱塘江干支流、瓯江及中小湖泊和水库等,划分水源保护区,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级管理制度。加强浙北太湖取水、浙东引水等输水通道的水污染控制和水质保护。建立健全流域和水系上下游地区互利共赢的饮用水源保护运行机制。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遏制地下水超采,切实防治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基本解决污染严重和水量供应不足的水源地水质和水量保障问题,调水水源地水质达到相应水质功能目标要求。  47.继续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对重要污染源的监控,关闭持续排放有毒有机污染物的企业,建立点源达标排放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跨省、市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重点整治太湖、钱塘江和城市水污染,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制定和实施化工、医药、印染、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标准,完善排污费征收和使用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快编制沿湖、环湾及沿海地区尾水达标排放规划。有效控制杭州湾陆源污染物排海,加强重要渔场生境保护,推广生态海水养殖。建立重点区域赤潮(绿潮)预警防治体系,健全海上重大污染突发事故应急体系。完善水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到2015年,全部淘汰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的落后生产能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实施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总量控制,近岸海域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省建设厅、省发改委)加强对重要污染源的监控,关闭持续排放有毒有机污染物的企业,建立点源达标排放的长效管理机制,强化跨省、市界断面水质达标管理。重点整治太湖、钱塘江和城市水污染,加快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制定和实施化工、医药、印染、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标准,完善排污费征收和使用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快编制沿湖、环湾及沿海地区尾水达标排放规划。有效控制杭州湾陆源污染物排海,加强重要渔场生境保护,推广生态海水养殖。建立重点区域赤潮(绿潮)预警防治体系,健全海上重大污染突发事故应急体系。完善水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到2015年,全部淘汰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的落后生产能力,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实施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总量控制,近岸海域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  48.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实行煤炭使用总量控制。推进火电厂的燃气工程建设,加速中小型锅炉燃气或电力对煤的替代。逐步淘汰单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常规小火电机组和大电网覆盖范围内服役期满的单机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燃煤凝汽火电机组。严格按环保要求限制新建、扩建燃煤火电厂(机组)。加快烟气脱硫工程建设,控制工业炉窑二氧化硫排放,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加强火电厂氮氧化物污染治理。加快区域大气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省环保厅、省能源局、省发改委、省经信委)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实行煤炭使用总量控制。推进火电厂的燃气工程建设,加速中小型锅炉燃气或电力对煤的替代。逐步淘汰单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常规小火电机组和大电网覆盖范围内服役期满的单机容量在1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燃煤凝汽火电机组。严格按环保要求限制新建、扩建燃煤火电厂(机组)。加快烟气脱硫工程建设,控制工业炉窑二氧化硫排放,积极发展清洁煤燃烧技术。加强火电厂氮氧化物污染治理。加快区域大气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49.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制度,加快建设处置设施。在典型电子废物集中处置区域开展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建立电子废物回收体系,加强对电子废物拆解利用的资质许可管理。推进污水厂污泥、垃圾填埋场滤液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到2015年,形成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100%由产生单位或交有资质单位无害化利用或处置的能力。(省环保厅、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厅)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制度,加快建设处置设施。在典型电子废物集中处置区域开展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建立电子废物回收体系,加强对电子废物拆解利用的资质许可管理。推进污水厂污泥、垃圾填埋场滤液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到2015年,形成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100%由产生单位或交有资质单位无害化利用或处置的能力。  50.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推进畜禽规模化饲养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率,鼓励与推广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业。实施农村环保小康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农村安全用水、清洁能源、卫生公厕、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问题,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省环保厅、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建设厅、省卫生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提高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利用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推进畜禽规模化饲养和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化率,鼓励与推广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业。实施农村环保小康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农村安全用水、清洁能源、卫生公厕、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问题,全面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51.加强生态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等保护与建设,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点,设立浙江湖州、丽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省财政厅,湖州市、丽水市)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等保护与建设,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点,设立浙江湖州、丽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七)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5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解决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投入力度。继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温州等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继续加强“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重点支持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群,推动若干高校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提升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深化开展各项教育改革试点,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子。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省教育厅、省发改委)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解决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投入力度。继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温州等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继续加强“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重点支持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群,推动若干高校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提升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深化开展各项教育改革试点,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子。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53.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处置、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疾病的防控以及职业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适度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倾斜。在大中城市建立以三级综合医院为龙头,二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护理院和康复医院为骨干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探索建立区域化、集中化的血液采集服务网络。以国家中医研究基地为龙头,形成中医创新集聚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省卫生厅、省发改委、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处置、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疾病的防控以及职业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适度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倾斜。在大中城市建立以三级综合医院为龙头,二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护理院和康复医院为骨干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探索建立区域化、集中化的血液采集服务网络。以国家中医研究基地为龙头,形成中医创新集聚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54.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提升公民文化水平。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在大中城市建设一批功能实用、标准较高、覆盖面广的文化基础设施。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乡镇文化站等基础文化设施覆盖工程。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重要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快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到2015年,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推进文化创新,实施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工程,激励优秀文化产品创作。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建设。(省文化厅、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广电局、省体育局)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提升公民文化水平。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在大中城市建设一批功能实用、标准较高、覆盖面广的文化基础设施。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乡镇文化站等基础文化设施覆盖工程。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重要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快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到2015年,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推进文化创新,实施高端文化人才引进工程,激励优秀文化产品创作。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建设。  55.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技能人才。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养老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率先实现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到2015年,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结算。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完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健全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发展各类慈善组织。(省人力社保厅、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卫生厅)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技能人才。继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养老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率先实现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到2015年,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结算。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完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健全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大力发展各类慈善组织。  (八)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56.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行业协会和商会改革,推动建立区域性行业协会。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和部门收费,逐步实行审批管理“零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跨部门统一互联的电子政务平台。完善行政监督制度,推进区域电子监察系统网络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与资源共享。加快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中心镇行政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建立区域统一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省发改委、省法制办、省监察厅、省人力社保厅、省民政厅、省工商局)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行业协会和商会改革,推动建立区域性行业协会。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和部门收费,逐步实行审批管理“零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跨部门统一互联的电子政务平台。完善行政监督制度,推进区域电子监察系统网络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与资源共享。加快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中心镇行政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建立区域统一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  57.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企业结构,推动制度创新。积极发展股份制经济,实施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程,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垄断企业改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重组。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加强执行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等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培育市场竞争力强、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和行业排头兵。鼓励国有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健全经营管理者市场选聘机制。鼓励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全资控股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推进有条件的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资产上市,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采取定向增发、并购重组等方式继续发展壮大。(省工商局、省经信委、省国资委、省发改委、省金融办)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企业结构,推动制度创新。积极发展股份制经济,实施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程,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垄断企业改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重组。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加强执行劳动合同、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险等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培育市场竞争力强、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和行业排头兵。鼓励国有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重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外部董事制度,健全经营管理者市场选聘机制。鼓励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全资控股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推进有条件的企业整体上市或主业资产上市,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采取定向增发、并购重组等方式继续发展壮大。  58.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区域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开展异地购票、异地托运、异地交费及异地“一卡通”业务。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打造旅游整体品牌。清理和修订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法规和政策。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竞争秩序。清理整顿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加强价格监管。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等信用记录为重点,推进区域社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规范信用服务行业发展,开展联合监督管理。(省发改委、省人力社保厅、省金融办、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法制办、省物价局、省旅游局)  59.开展重大改革试验。开展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设立浙江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立浙江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开展环境税试点,创新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有序推动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探索设立区域发展促进基金。实施股权投资基金先行先试政策。开展太湖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开展排污权跨产业调剂交易改革试点。(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法制办、省金融办,舟山市、嘉兴市、湖州市)开展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设立浙江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立浙江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开展环境税试点,创新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有序推动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探索设立区域发展促进基金。实施股权投资基金先行先试政策。开展太湖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开展排污权跨产业调剂交易改革试点。  60.加强法制环境建设。推动形成区域相对统一的法制环境。制定和实施区域协调统一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动态跟踪制度,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年度报告、责任追究等制度。(省法制办、省建设厅、省环保厅、省工商局)推动形成区域相对统一的法制环境。制定和实施区域协调统一的依法行政考核指标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动态跟踪制度,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年度报告、责任追究等制度。  (九)对外开放与合作。  61.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环境,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鼓励内资企业融入加工贸易配套产业链,加快向代设计、自主品牌转变。扶持自主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商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率先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质量、安全、环保、技术、劳工等标准。发布重要商品进口信息,指导企业有序进口。(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质监局)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环境,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鼓励内资企业融入加工贸易配套产业链,加快向代设计、自主品牌转变。扶持自主品牌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商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率先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质量、安全、环保、技术、劳工等标准。发布重要商品进口信息,指导企业有序进口。  62.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改善投资环境,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试行外商投资企业格式化审批,推动投资便利化。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领域和高端制造环节,提高国际资源要素的聚集层次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层次。在符合《反垄断法》有关规定且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外商投资企业采取并购、参股、结成战略同盟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加快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省商务厅、省发改委)改善投资环境,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试行外商投资企业格式化审批,推动投资便利化。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领域和高端制造环节,提高国际资源要素的聚集层次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层次。在符合《反垄断法》有关规定且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外商投资企业采取并购、参股、结成战略同盟等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加快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  63.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健全和完善“走出去”支持服务平台,加大对境外投资的商品通关、人员进出境及资金融通的扶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开发资源。支持企业采用境外投资并购、境外上市等方式“走出去”。下放境外投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鼓励具备条件的国内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展海外网点和业务,为企业境外并购提供融资服务。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发改委、省金融办)健全和完善“走出去”支持服务平台,加大对境外投资的商品通关、人员进出境及资金融通的扶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开发资源。支持企业采用境外投资并购、境外上市等方式“走出去”。下放境外投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鼓励具备条件的国内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展海外网点和业务,为企业境外并购提供融资服务。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64.推进大通关建设。推进电子口岸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大通关电子口岸统一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分类通关改革,与上海、南京海关共建“大通关协作区域”,实现跨关区申报、审单、验放。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和业务流程再造,简化货物流转的环节和手续,加强关检业务协作和物流信息共享。(省政府办公厅,杭州海关、宁波海关)推进电子口岸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大通关电子口岸统一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分类通关改革,与上海、南京海关共建“大通关协作区域”,实现跨关区申报、审单、验放。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和业务流程再造,简化货物流转的环节和手续,加强关检业务协作和物流信息共享。  65.加强泛长三角合作。建立健全泛长三角合作机制,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和资源要素市场体系,强化杭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促进要素跨地区自由流动,实现人口和产业有序转移。(省发改委、省经合办)建立健全泛长三角合作机制,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和资源要素市场体系,强化杭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促进要素跨地区自由流动,实现人口和产业有序转移。  66.加强以长江流域为重点的区域合作。加强与中西部及其他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扩大地区间人才、技术、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合作。(省经合办、省发改委)加强与中西部及其他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扩大地区间人才、技术、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合作。  67.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加强证券期货市场与港澳台资本市场的互动合作,引进港澳台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造重组,推进对港澳地区贸易项下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试点,加强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支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共建创新平台,鼓励共同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省港澳办、省台办、省商务厅、省金融办、省科技厅)加强证券期货市场与港澳台资本市场的互动合作,引进港澳台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造重组,推进对港澳地区贸易项下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试点,加强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支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共建创新平台,鼓励共同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68.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东北亚、欧元区以及美英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间贸易摩擦联动应对机制。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发展信息技术、金融业务流程、医药流程等服务外包业务,加快建设环杭州湾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发改委)进一步加强与东北亚、欧元区以及美英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间贸易摩擦联动应对机制。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发展信息技术、金融业务流程、医药流程等服务外包业务,加快建设环杭州湾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带。
浙江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实施方案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 - 中国网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文)5 - 中国网 2011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标准表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 朔州市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方案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浙江省 - 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 典型的山水江南 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 深圳市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方案--深圳市中... 后知后觉_京津唐区域规划 中国区域规划大跃进 内蒙古区域规划概念股 定南县生猪主导产业区域规划 (1100)丽水市[古称处州 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 (0282)慈溪市 [家电之都 轻坊基地 打火机世界 轴承王国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区位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内蒙古区域规划概念股(转载) (0110)余杭区 [地处浙江省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 课程实施方案 评估实施方案 “四有一责”实施方案 “学案导学”实施方案 学案导学”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