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成瘾:盐城旅游网草堰远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36:00
草堰远影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27日 大丰草堰是江苏唯一“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
  这是一个视野独特的创意和定位。不仅主题独树一帜,而且内容是原始的、裸露的、自然的、散落的。有古石垒砌、雕有飞禽走兽的石闸;有身影古朴、栏杆斑驳的古桥;有掩没于草丛藤蔓、荒郊旷野的老井;有历经沧桑仍保留明清遗风的旧宅瓦楼;有气势恢弘、飞檐斗拱的寺宇殿堂,当然还有弥散其间的文化信息以及久传不息的人文故事。
  一幅浩繁、沧桑与厚重的古盐运长卷由此缓缓展开……
  其实,古盐运集散地并不局限于草堰,而是以草堰为中心向周边地带的延伸与幅射。是一个没有明显起止界的广袤区域。其中,草堰具有代表性的意义。这种代表性源于它无可比拟的人文积淀,源于它丰厚的地域内涵。草堰也因此成为古盐运长卷的起点、焦点、视点。
草堰在唐宋年间称竹溪。它使人联想到当年松竹遍植、青葱滴翠、清新怡人的自然环境,又仿佛聆听到那从远处流淌的清澈溪水的潺潺之声。易名草堰则是因为范公堤的修建,因在此取草和泥,且境内有大片千年处女红柴地,故名草堰。
  因地域优势,草堰汉代即产盐,唐初有煎盐亭,是一种规模不大的生产组合。至元朝,草堰场便赫然出现,列两淮29盐场之中。
由唐及元,由亭及场,六百多年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飞跃。草堰现存的盐仓河、盐仓塘、盐仓墩、煎盐盘铁与亭场盐灶等遗址都默默地见证了这个飞跃。
  一段时间,丁溪、小海、草堰三场衙署均设在草堰,而且自宋一直延续至清。这是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尤其耐人寻味的是,自清以后,盐场不断整合、重组,草堰场竟然越整越大,逞雪球之势。据资料载,这种兼并顺序是:白驹场并入草堰场,小海场并入丁溪场,刘庄场并入草堰场,丁溪场并入草堰场。由此,草堰完成了一场统五场局面,创两淮盐业史之奇迹,乃至在全国盐场中也绝无仅有。草堰场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解读草堰场这种吞吐包容之势,唯有地缘优势、人文魅力及经济实力使然。
其时草堰盐廪林立,人丁兴旺,市井繁华,在两淮盐场独冠群芳。至今我们仍可从其众多散落遗址中读出当年舟影浆声,商贾云集,喧腾鼎沸的场面。
  然而,与盐场繁荣并立滋生的是盐民的悲苦。明朝草堰场诗人袁三余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草堰盐业兴旺的另一面:
  地缺埏垓渤海滨,官亭翘首是洋津,
  东地财赋于莅盛,苦煞东南煮海人。
  东南煮海人是草堰盐民乃至所有沿海盐民的缩影和凝炼。于是,不堪重负的盐民便呼啸而聚,以解倒悬。
  草堰北极殿成就并见证了历史上一场影响巨大的盐民起义。
  古刹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山门前为飞檐琉瓦照壁,山门上嵌有白玉石横额,镌“北极天枢”4个大字。公元1353年,张士诚与“十八条好汉”正是于此殿藏经楼歃血盟誓,密谋起兵。
  张士诚为白驹场人,却选择草堰为其举事之地,可见事关重大,不得不择地而为,以防风声走露。正是这一择地,使草堰以一个重大事件原发地的身份进入中国历史的长廊。
  藏经楼光线阴暗,密不透风,那天张士诚神色严肃冷峻,面对弟兄们翘首以盼的神情,他终于爆发出压抑心底已久的声音:“不如反了罢!”
  话音低沉,却有雷霆万钧之势。
  藏经楼里既紧张又兴奋。十八条好汉不由握紧了手中的扁担。这也是他们当时唯一的武器。议事之始,他们绝没有想到以后会风卷东南半壁,甚至改了国号,轰轰烈烈,成就大业。他们只是体现了盐民豪骨侠气、敢作敢为的本色,不平则鸣。
  十八条汉子进北极殿时,蹑手蹑脚,鱼贯而入。出来时则昂首挺胸,扬眉吐气。他们抖落了精神上的沉重枷锁,随着张士诚的振臂一呼,踏上了风尘滚滚的征战之路……
  草堰成了张士诚盐民起义的出发点。历史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北极殿遗址、王姑墓、御墓、张王坟均已成为古盐运集散地的特色文化带。就连散落的数十口古井,也与张士诚有着附会与联系。据说,那是刘伯温为破张士诚“龙气”,特地在草堰所凿。
  “龙气”是否为之所破尚且不谈,但古井的益处却是不言而喻的。而清朝文人李汝珍则将其价值发挥到极致。
  嘉庆年间,李汝珍胞兄曾出任草堰场大使,李汝珍在出任河南县丞前随其兄在草堰伫留。海边民情习俗令他颇感新鲜,同时也触发了他的灵感,一个个幻想的海外传奇故事蕴积于胸,呼之欲出。于是,他干脆在草堰铺笺研墨,写起小说。这便是《镜花缘》的前半部。
  一次漫不经意的随行,居然成就了一部文学名著。而更具意味的是,为破“龙身”而开凿的义井之水,却成了李汝珍磨墨润笔之源。谁能说李汝珍的妙笔生花没有得益于草堰井水的灵性?
  草堰的一方水土还孕育出有“东海贤人”之称的明代理学家朱恕。朱恕师从于安丰理学大师王艮。据说作为樵童时朱恕的一段即兴作歌颇得王艮赏识,即;“离山十里,薪在家里;离山一里,薪在山里。”此句虽简朴,却很有哲理。以后朱恕成为理学大师,享誉乡里,但却终身不仕,以采樵行吟为乐。
  朱恕始终未有远行,他的身影一直留伫在乡里的纵横河汊、阡陌田埂。他墓碑上刻下的是“明隐士朱光信之墓”。“隐士”是对他不张扬,不入仕,拒绝浮华,崇尚淳朴的人生价值观的高度概括。
  朱恕不离故土有其恋乡情结。如果他淌过家乡的小河,感受域外的全新环境,可能会有更大的驰聘空间。
  其时,草堰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特征,尤其是小桥,古宅相映成辉,“两岸人家尽枕河”。有永宁桥将草堰街市分为东西,沿岸酒肆、茶馆、商铺、民宅栉次林立,商贾、过客行色匆匆。俨然一幅“清明上河图”。永宁桥畔有一幅对联为:“路接东亭曰康曰庄占利济,桥成北堰乃文乃武际风云”。
  “康庄”、“文武”浓缩了全部草堰。“康庄”为自然环境,草堰盐业的发展、小镇的繁华、市井的喧嚣尽在其中;“文武”为人文环境,文有李汝珍、朱恕,武有张士诚,地域魅力彰显无疑。
  草堰的地灵人杰在明朝尤显突出,入仕之途,也特别坦顺。除坚守乡土的朱恕外,官至宰相的高谷、廉吏刑部尚书冯谅、工部户部右侍郎杨果等都是带着地域泥土的芳香而踏上进仕之途的。草堰的明代之缘已成为一种现象,诱发人们去思考,去破解。
  草堰有厚实的人文积淀,也有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东梵晨钟、北桥秋月、望海山亭、范堤牧笛,无不给人无限的遐思和回味。曲径回转,造型典雅的古色古香的竹溪碑廊中所展示的墓志、碑铭,厚重中负载着沧桑,冥冥中昭示着未来。
  漫步草堰,一桥一宅一寺一井都在传递着久远的文化信息。蓦然回首,古盐运集散地当年的绰约风姿魅力犹在,依稀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