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卡销售:盐城旅游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0:50:24
追询西溪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 2007年12月27日 西溪作为一个特定地域名称的消失,是因为她并入了东台镇。
    这是典型现代意义上的区域规划与整合。然而对于具有浓郁历史情结的人来说,则不免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和遗憾。
    其实,西溪的历史远远早于东台。西汉时,作为海陵属地的西溪,即已开始煮海为盐。西溪以东即为滔滔大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西溪逐步形成规模化的盐业生产和集散地。西溪由场而镇仅为50年,始于高祖,兴于武帝。
    当年西溪的繁华和兴旺。后人曾有诗句:“鱼盐地僻千年产,桑拓林成万井烟。”盐产丰盛,鱼虾跳跃,农家炊烟袅袅的恬淡乐业图清晰可见。
    西溪为镇,毕竟由盐场衍化。来往无非商贾过客,灶民盐贩,况且地隅偏僻,影响仅局限周边。及至北宋,终因一人而至,情况始有改观。西溪不仅声名远播,其地域文化品味也得以提升。此人即晏殊。
    晏殊为江西临川人,少年文学天赋极高,有“神童”之称。时朝廷重臣张知白巡视临川时,听到“神童”传闻,便面招一试。晏殊果然名不虚传,不仅长得玉树临风,且机敏过人,对答如流。张大人甚是喜爱,随即带在身边。身为宰相的张知白此后又将晏殊荐给朝廷,以尽伯乐之职。这时适逢真宗皇帝殿试,晏殊亦厕身其间,与一千多人应试。他一股牛犊之气,疾笔立成,且字句赡丽,用典精博。真宗阅卷后拍案而喜,即刻御笔钦点为进士。此时,晏殊仅13岁。
    晏殊少年入仕,平步青云,30岁时拜翰林学士,参予中枢,至仁宗时成为宰相。其间,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都曾得到过他的推荐和奖掖。晏殊一生历居显官要职,声名显赫。但此前他亦曾担任过不入品的西溪盐官。当时,因西溪盐产极高,贸易繁荣超过周边,故在泰州盐仓监下增设西溪盐官,兼管何垛、丁溪、草埝、白驹、刘庄五盐场。
    盐官官虽不大,却颇多实惠,经手盐税款项不菲。然而对文采飞扬的晏殊来说,盐官之职不免有些阴差阳错。
    晏殊毕竟有很深的文学情结,在西溪他没留下什么为官之道以及解银经验,而是写下了千古名句,让人传颂不已。这便是《浣溪沙·春恨》: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经独徘徊。
    晏殊词句向有“风流蕴藉,温润秀洁”之誉,但上词中却有一种身在异乡的情思之愁和孤处之忧。可以想象,盐官绝不是他的心志所向。
    为了排遣这种情绪,也为了心灵的一种栖息,晏殊干了一件惠及后人的文化大事,即在西溪建立了书院。虽然北宋书院蔚然成风,但在海隅西溪甚至远及泰、扬都是首创之举。
    有书院,便有琅琅书声;有书声,便有文化传扬;有文化,便有了润泽西溪的养份。
    西溪书院到明代已有相当规模,不仅有充栋千编的典籍特藏,而且有傍水而列的书斋学舍。时有陈宣《过西溪书院》为后人留下了参照:
      精舍潇潇枕水旁,红尘飞不到沧浪;
      寒光夜月清光溜,帘卷西风爽气凉。
      充栋千编储典籍,盈囊百咏富文章;
      道真共羡哜嚅久,源委深深意味长。
    晏殊终于离任,他从东海边走向了一条坦顺的仕途官道,直达权倾一时的宰相之位。
    因晏殊之缘,西溪又有“晏溪”之名。
    晏殊走了,却有了一次具有非同寻常意味的传接。
    其继任者竟然是以后居宰相之位达20年之久的吕夷简。
    吕夷简在西溪任上的所作所为,文字记载十分疏薄。这也难怪,作为以后的北宋政治家,盐官并不是他施展抱负的舞台。这种心态从他在西溪的唯一一首诗句中颇能找到注脚。
    当时西溪人酷爱种植天下名花牡丹。吕夷简到任后受其感染,也植牡丹一株,聊以自慰。他围以朱栏,悉心呵护,竟然花开百朵,成为海滨盛事。吕夷简月下看花,情不能己,当即赋《咏牡丹》一首:
      异香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
      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王候家?
    吕夷简以花自喻,其怀才不遇之情溢于言表。吕夷简离任后,西溪人专门修建“牡丹亭”,刻其诗以为纪念。
    也许西溪注定要成为一个通向宰相之路的驿站,她的历史积淀也因此显得异常的厚重。
    10多年后,风和日丽的一天,串场河上舟楫浆声,水波棹影。船抵西溪后,新任盐官移步上岸。面对西溪特殊的地域历史,他有感而发: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显然晏殊、吕夷简的入仕轨迹给了他很大鼓舞,他踌躇满志来到西溪。这位一出场便完成了一个漂亮造型者便是以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那天,范仲淹来到“牡丹亭”,读了吕夷简的《咏牡丹》诗,并不苟同。于是和诗以释心怀:
    “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
    意思是牡丹在任何春光和煦的地方均能生长,春天来到海滨时照样绚丽绽放,天香国色在哪儿都受到赞颂,品赏着它,仿佛重逢久别的友人。
    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明显迥异于吕夷简。较有意味的是,以后范仲淹任参知政事,积极革新朝政,而其对立面正是保守派代表人物吕夷简。
    虽然范仲淹“在泰之西溪不过一盐官耳,位卑禄薄,事权甚少,非民社重寄”,但范仲淹依然洒脱、豁达,于是便有了他在《西溪解嘲》中“秋天响亮唯闻鹤,夜海朦胧每见珠”中的达观和“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图”中的抱负。
    范仲淹在监西溪盐仓时,目睹挡潮堰久废不治,卤水所灌,毁坏灶亭,便具情呈摺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请修海堤。张纶上奏朝廷并荐范仲淹主其事。朝廷遂委范仲淹为兴化县令,主持筑堰。于是便有了从西溪往北延伸长达数十公里的巍巍长堤,惠泽于盐海灶民。后人曾赞范仲淹说:“公以一盐官寄迹西溪,西溪四境之民,即食公无穷之利。”西溪的“仰止亭”、“奉先亭”、“博望亭”以及“三贤祠”等都成为以后西溪人对范仲淹的情感寄托所在。
    仅北宋三相就足以令西溪傲然环顾,然而她的人文积淀又何止于此。“凤凰池”中留下了董永、七仙女天上人间的美丽佳话;“到唐观”中传播着唐王李世民一段天助神祐的非常经历;就连《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也留下了《棹返西溪,喜闵义行移舟相访》的诗句。而“海春轩塔”则引来了“西溪塔影寒山月,东海钟声古寺风”的吟颂,“八字桥”幻化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兔亳盏”再现了北宋“茶百戏”的妙趣场面。东台历史上有古八景,西溪则占其四,分别为:范堤春树、董墓夕阳,西溪塔影和范亭曲水。
    西溪实在太让人心动、心醉,让人神向往之。你无法拒绝她的诱惑,无法不为她厚实的地域文化内涵惊叹和折服。你只有走近她,才能理解为什么清初诗人程岫万里而至,并拄着拐杖于西溪郊野雕像般伫立。
    一阵轻风仿佛从远古飘来,吹动着他的心绪,他不禁大声而吟:
        策杖烟畦去路赊,仙姬遗庙杂田家。
        一泓清水荒榛里,半亩闲庭落日斜。
        钟鼓忽鸣游客过,碑铭已没昔人遐。
        悠悠时代须臾事,莫怨浮生须有华。
    面对西溪,难免会有诗人般的冲动。虽然西溪的喧嚣已成过去,先人的足迹也已久远,但沿着时光隧道,我们依稀还能聆听到古镇所灵动的声韵,并从中感悟到魅力无穷的地域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