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手册: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8:39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日本首相菅直人宣布:这次地震、海啸和核泄漏相叠加的复合型灾害是二战后日本60多年来的最大灾难。毫无疑问,这场大灾难也将给步入复苏通道的日本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带来一定影响。
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从供需两方面来看,此次灾害对日本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的阻碍因素和拉动因素并存。此次灾害波及范围广,东日本长达1000公里的海岸线、约400多平方公里的沿海地区遭到海啸的袭击,死亡与失踪人数近2.8万人,其损失程度远高于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损失(损失额10万亿日元,死亡6400人)。可以肯定,灾后重建时间将长于阪神地震。
1.短期影响。第一,东北地区铁路、公路等社会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物流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这将给救灾和灾后重建带来困难。
第二,停电带来的连锁反应。福岛第一核电站被摧毁,周边共13个核反应堆或损毁或停机,再加上东北及关东地区其它能源设施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即使是比较保守的估计,日本也将有 6%左右的电力供给处于瘫痪状态。尽管日本的石油储备比较充足,国家和民间储备170天左右的石油,还储备有许多天然气,可以通过提高现有火电设备利用率来应急,但也需要一些时间。
第三,产业链条发生断裂。位于灾区的丰田和本田公司的汽车整车厂和零部件工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为日本汽车生产实行零库存管理,汽车产业零部件生产的断档已经导致丰田和本田公司在国内全线停产,国外关联企业也受到影响;索尼、东芝、松下等公司设在这一地区的半导体元器件、芯片、液晶器件等生产工厂的恢复需要一些时间,不可避免地造成短期性产业链条的断裂,特别是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部分电子元器件的断档使日本国内甚至国外相关企业生产受到影响。
第四,日本的保险业将遭受沉重打击。数以万计的居民被夺去了生命,数十万栋房屋被毁、受损。据有关机构初步预测,灾后的人寿和财产保险赔付将高达1万亿日元(约800亿美元)之巨。尽管有“地震保险制度”即“地震保险准备金”以及再保险等机制缓解,但对本来就处于长期低迷状态的日本保险业的打击也将极为沉重。
2.中长期的影响。其一是能源短缺问题。日本核电占总电量的近29%,而东京电力公司所属的核电装机容量占全国核电的35%。遭受如此巨大的核冲击,日本今后的核电发展肯定受阻;可以预料2005年日本在《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提出的“到2030年将核电在总发电量中的比重提高到30%―40%”的目标恐怕很难实现。目前在建的3个反应堆(总装机容量367万千瓦)已经宣布暂时停建,前途未卜;计划建造的12座反应堆(总装机容量1655万千瓦)很可能落空。在这种形势下,日本不得不对国家能源战略进行调整。水电站的发电余力有限,不可能临时或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太阳能、风能、地热、潮汐发电等新能源不稳定,发电单位规模小,杯水车薪。巨大的电力亏空将主要用火电来填补,而火电站的建设等也很难在短期内完成,中长期能源短缺不可避免。利用火电替代核电、同时加快新能源发展的步伐可能成为中长期日本能源战略的主要内容。
其二是水产品、农产品的短缺。此次受灾地区主要是日本的农业地区和渔业地区。灾后大面积农田被海水浸泡、地下水上涌,导致盐碱化,今年可能难以耕种,从中长期看也会受到影响。另外,灾区渔场、海岸水产品加工设施被毁。特别是核辐射的影响更加致命,福岛核电站向大海排泄核污水,一旦导致食物链遭受严重污染,对近海甚至远洋渔业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受核污染的影响周边地区的农产品、水产品的生产、出口将遭受沉重打击。日本是世界上水产品消费最多的国家,人均水产品年消费量达70公斤,水产品的短缺会对日本人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不过,相对来说,农业的损失带来的影响将低于渔业,主要是因为日本大米过剩,政府一直鼓励农民减产和休耕,通过其他水稻产区的增产,可以使损失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其三是财政问题。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财政支出必将进一步扩大。而资金的筹措只能依靠继续发行国债。但问题是,日本的财政状况已经十分严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长期债务余额已达GDP的200%,在发达国家中是最糟的。扩大财政投资固然能够促进灾后重建,也可以带来需求的扩大,但是继续大幅度增发国债,必将使财政负担更加沉重,必将制约中长期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3.灾后重建将拉动日本经济增长。震前日本政局长期动荡,这在一定程度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由于震灾的发生,民主党各派阀以及各党派捐弃前嫌,齐心协力进行抗震救灾,民族凝聚力提高,政局暂时转向稳定,这也为灾后重建和未来经济复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日本经济实力雄厚,危机管理特别是抗震救灾的经验丰富;国民素质较高,都自觉配合政府投入抗震救灾;倘若核泄漏能得到控制,估计日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度过最严峻的灾后抢险期,此后经济社会秩序将逐步趋于稳定。
虽然灾害给存量经济带来重创,但灾后重建将会产生巨大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也会拉动经济的增长。有效需求不足是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灾后重建的需求扩大对刺激日本经济复苏也将起到积极作用。大兴土木,就业亦有望扩大,失业压力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缓解。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后,由于灾后重建需求的增加,就曾经拉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1995年和1996年两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0%和4.4%(当时公布的数字,此后修正过的数字分别为2.3%和2.9%),这几乎是近20年来日本经济最高的增长率,而地震前的1992―1994年是连续3年的零增长。目前日本内阁府已经拨出302亿日元的紧急救灾款用于紧急救灾。4月7日,菅内阁已初步确定进款编制总额为4万亿日元规模的“赈灾紧急对策补充预算”,而且资金来源尽量不通过增发国债而是停发儿童补贴、停止高速公路免费等等,即减少不必要支出来填充。在灾后重建的特殊情况下,政府投资的乘数效果较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更大。灾后重建对占日本GDP与就业比例均为8%左右的建筑业将有较大拉动,这对日本经济正向影响意义重大。
至于说股市的波动,是短期指标,近期将随核泄漏控制情况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汇率在发达七国的共同干预下,可能不会再发生剧烈波动。倒是有可能出现贬值,这正是日本所期盼的。现在日元汇率处于高位,实际上有利于日本对原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如果引起国际原油涨价,固然会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长期困扰日本经济复苏的通缩压力。也就是说,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长期困扰日本经济复苏的有效需求不足、通缩和失业等难题可能得到缓解甚至解决。2011年的经济增长可能出现前低后高的现象,全年以及以后的一段时期日本经济取得较高增长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对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有限。如前所述,如果核泄漏能够得以控制,此次灾害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不会特别大,因此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有限。日本中央银行在灾后初期连续数日对市场注入战后史上最大规模的巨资,3月14日起连续8个工作日计划为短期金融市场供给资金累计106.6万亿日元,实际注资70万亿日元,其中60%的资金采取即日供给的紧急救助方式。4月7日货币政策会议上,日本银行又决定继续保持零利率不变,并且向东北灾区金融机构提供为期一年的 1万亿日元日本银行特别融资,利率仅为0.1%。人们担心流动性过大,日本银行采取一系列超宽松货币政策可能会引起世界性金融市场混乱。笔者认为,在大难当头时期,从经济层面上看,日本央行采取非常规的金融政策对解决受灾企业资金困难以及保证灾民的提现很有意义,但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稳定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稳定民心和提振企业及市场信心。同时也向国民和世人发出信号:日本央行有足够的财力保障救灾所用资金。央行的注资政策是临时性、救济性政策,随着救灾抢险期的结束,央行的政策还将进行调整,短期内可能引起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但不至于引起世界性金融混乱。另外,对于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日本大量发行国债将会冲击世界金融市场的担心也大可不必。日本国债的95%来自于内债,对国际金融市场影响有限。估计灾后重建需要政府投资 10万亿―12万亿日元,可能分5年投入,平均每年不足3万亿日元,第一年可能要多一些,如果停发儿童补贴、取消高速公路免费制度、提高消费税,通过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便可筹措一定的财源。而且,日本在国内举债还有一定空间,目前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长期债务余额约为1000万亿日元,而日本个人金融资产高达1400万亿日元,即还有400多万亿日元的国内财源,估计今后举债仍将以国内为主。
由于灾后日本国内企业将出现资金短缺问题,有可能出现企业资金从海外回流的现象,但估计资金流不会太大。其原因在于国内资金充足,加之东北地区企业本身相对较少,而且所受损失有限,不至于引起大规模的资金从海外回流。关于灾区生产基地遭到破坏是否会导致日本与全球性产业链条断裂问题,短期内不可避免,特别是汽车产业、电子产业中的个别企业可能受到严重影响。但从宏观层面上看,影响有限。前面提到,因为东北地区的产业大多集中在仙台等城市的周边,没有受到海啸的袭击,并未遭到毁灭性破坏。而且日本企业的再生能力很强,经过一段时间就能恢复。关键是现在交通和物流遭到破坏,产品难以运进运出,可能短时间造成一定的断货、或价格上涨而影响相关产业的生产。而且还应当看到,灾区的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未必都是不可替代的,也许其他地区生产厂也有生产,通过增产也可缓解或弥补短缺。因此对此也不必太悲观。
随着灾后重建的展开,日本对原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会增加,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国际原油和大宗商品的涨价,从而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日本为了灾后重建,势必会扩大来自国外的进口,这在客观上会促进世界贸易量的增加。
2.对中国经济与中日经济关系的影响。毫无疑问,这次大灾难对作为日本的近邻和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中国的经济,特别是中日经贸关系也将产生各种影响。总体来看,如果核泄漏能够得到控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
从负面影响来看,我国有许多出口企业是进口日本的高端零部件、组装后出口欧美,对日本高端零部件的需求较大。由于东北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需要时日,半导体生产基地难以在短时期内恢复正常生产,短期内可能出现半导体供货不足或价格上升局面。这样就必然对我国国内相关厂家的生产和出口造成一定影响。但是,由于中国自日进口主要来自日本的首都圈、中部、阪神和北九州等没有受到地震影响的经济发达地区,从东北地区的进口相对较少,因此影响可能是局部的和短期性的。从大行业来看,我国的中日合资汽车企业的零部件主要来自在中国投资的日系零部件厂,国内供给率很高,所受影响有限。
但是更值得关注的是,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将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在多方面对我国产生影响。首先,短期内可能对中国赴日旅游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如前所述,核电遭受重创,将导致日本电力严重短缺。首先核电减少的空缺必然要用火电来替代,而日本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求的扩大可能导致世界能源价格上涨。而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会给我国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生产成本上升、输入性通胀加剧等等。其次,日本常规能源需求的扩大也可能加剧与我国在能源市场的竞争。再次,日本核电站出现核泄漏,使人们对核电站的恐慌心理增强,将对日本乃至全球的核电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人们恐核心理的扩散完全有可能使我国核电发展战略受影响。我国已经迅速做出反应,国务院做出决定:停批新建核电项目,立即对我国运行的和在建的核电站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强化安全措施。这是完全正确的。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这次大震灾的出现自然而然地打破了中日之间因“钓鱼岛撞船”事件带来的僵局。在大灾面前,中国对日本进行多方面的无私援助,拉近了两国人民感情。中日关系得到暂时的改善,而良好的中日关系为促进中日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很显然,日本东北地区的灾后重建将给我国企业带来很多机遇。灾后日本物资缺乏,如前所述,灾后初期对农产品、水产品、食品的需求将会扩大,而灾后重建将对水泥、钢材、沥青及其他建筑材料产生巨大需求。而这些产品的生产恰恰是我国的强项,中日又是近邻,日本增加对我国这类产品的进口的可能性很大。从我国自日进口情况来看,进口来源地主要不在受灾区,而是关东、中部以及关西等经济中心区,所以对我国的进口影响不会太大。中日贸易在2010年出现了30%的强势恢复,总额高达2978亿美元,远远超过了金融危机前2008年(2288.5亿美元)的水平,但中方当年对日贸易逆差却高达560亿美元。2011年由于我国对日出口可能增加,这将有助于扭转中日贸易中中方长期处于逆差的不平衡局面。根据以上分析,可以估计2011年和近期中日双边贸易可能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另外,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主要来自日本经济中心地区,受灾地区的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很少。近年来日本对华投资本来就处于低迷状态,进一步下降的余地不大。日企在华盈利不断增长,2010年上半年来自中国法人企业的收入盈余相当于2005年全年水平。日本对华投资绝大多数为优良资产,因此人们所担心的日企从中国撤资的可能性很小。相反,由于日本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投资,投资机会增多,我国企业对日投资及并购等机遇也会相应增多。2011年以及未来的一段时期,中国企业对日投资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