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咏麟86演唱会:徐冰访谈录很多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53:14
徐冰:很多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
标签:  幻觉  艺术家  自以为是  2009-11-05 11:18
徐冰访谈录很多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
应南都艺术沙龙的邀请,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成为该沙龙创立后的第一位讲者。10月31日晚上,徐冰为沙龙听众作了主题为“徐冰:我的艺术方法”的演讲,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当代艺术家,徐冰介绍他的《天书》、《地书》、《凤凰》以及目前正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展出的“《木、林、森》计划”等作品。当晚的讲座之后,徐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1
谈艺术批评
很少有批评家能读艺术家的作品
南方都市报:你最近演讲的主题大多围绕“艺术方法”展开,如此强调“方法”,是不是有一定的针对性?
徐冰:对我来说,一个好的艺术家一定是思维能力很强的人,他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就是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艺术的语汇。有再好的观念和思想,如果没有本事用艺术的语汇传达,你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艺术落实到最终,实际上就是把你做的艺术和你生活的这个时代之间的关系弄合适,这就涉及到艺术方法。再说,你和学生、艺术界交流,你谈什么呢?光谈观念、谈你的艺术风格,都是没有用的,你的艺术、你的工作和思想之间的转换关系,才是一个艺术家比较核心的部分。
南方都市报:现在的很多艺术家和批评家,实际上对方法并不是太注重,作品的观念是什么,策展人怎样阐释,反而成为重点,对此你怎么看?
徐冰:很多人强调观念和观念艺术,但观念艺术到底是什么,我搞不懂。我觉得中国的艺术批评不理想,这么多年来,你看看一些批评家们所写的文章和谈论的东西,你无从知道他们真正的态度和批评的方法在哪里,你不知道他真正要说什么。中国当代艺术基本上没有什么批评可言。还有,一些中国批评家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不会读画,很少有批评家能真正能读作品,不懂得分析作品到底是什么回事,画面为什么会这样,这块颜色是什么回事,那块颜色又为什么是那样,他们对艺术语汇的分析和对艺术语汇的批评能力太弱。正是因为大部分批评家不会读作品,最后就只能谈观念,谈一些理论,谈一些与作品本身没关系的事情,或者借这个展览或作品为由头,谈一些似是而非的事情,这种情况目前还是比较多。
南方都市报:现在甚至可以碰到一些主题先行的展览,策展人的观念植入展览。
徐冰:他们不能深入到艺术语言本身,或者到底艺术语言在起什么作用。这是就是刚才所说的问题。
南方都市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目前看来,策展人与批评家似乎无法和艺术家正常地进行实质性对话?
徐冰:这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大的环境是浮躁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艺术批评没有建立自己的体系,整个艺评的方式与框架都是西方的,是西方的粗略的、概念的照搬,我们还没有真正地建立适合讨论中国的艺术、文化和现状的一种话语方式。
2
谈当代艺术家
真正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太少了
南方都市报:上周,黄专在深圳的一个展览上就提到,资金市场与西方的眼光,是压在中国当代艺术头上的两座大山。这两座大山,会不会也是影响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包括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关系?
徐冰:黄专的这种说法挺好,中国当代艺术也确实有这种情况。当代艺术的问题很多,具体来说,中国艺术家缺少创造力,艺术家都觉得自己了不起,特别自以为是,他们在中国是一个很方便的群体,容易成功,容易被国际关注,而且很容易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真正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太少了,真正在艺术语汇上有所贡献和建树的人太少,都挤在市场、江湖和艺术系统本身,搞来搞去,形成了表面的繁荣。
南方都市报:在南都艺术沙龙的讲演中,你也提出的两个概念,应该可以看清现在的很多展览。一个是“标准性”的当代艺术,一个是“去政治化化的政治”,这两个关键词很准确地概括很多当代艺术的问题。
徐冰:“去政治化”是汪晖提到的,是他的理论,对艺术的分析是很适用的。我认为中国很多艺术家处于一种幻觉中,觉得自己是很重要的艺术家,因为他们在国际上受到非常多的关注。但是,事实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清楚中国当代艺术被关注,并不是由于作品本身如何具有价值,而是西方人通过一些表现中国的社会景观、视觉景观、符号景观和信息景观的当代艺术,来满足西方人的习惯了的优越感和想象。用他们的方法来谈我们这个地区的当代艺术和问题,他们一定是关注适合西方人的想象,和他们需求吻合,他们看着很舒服的作品,这样的需求让中国艺术家误以为自己的作品很棒。
南方都市报: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对前景充满了乐观,甚至有一种说法,说西方的当代艺术都不行了,要看中国。你如何看这种看似极度乐观的情绪?
徐冰:总的来说,甭管西方,还是中国,整个当代艺术都是有问题的,这个领域本身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奇怪和有毛病的领域。为什么会这样?我很反感所谓好的和标准的现代艺术,在西方,培养大量的艺术学生都会做这类艺术,他们都是按照西方艺术史写作的脉络来培养学生的,所以大量的艺术家都会做这套程式化的工作,其实他们都挤在这样一条窄路上,作品都是千奇百怪,但创作的线索与思维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根本的、核心的创造力。
也是这样的问题,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可能性。因为中国社会具有潜力,中国当代艺术也就是有潜力的。对当代艺术的判断,真正要看这个国家的当代艺术,到底提供什么新的思想方法,对整个艺术进展有什么新启示、新作用。现在,中国艺术家离这一步还远。
3
谈学院体制
商业体制比学院体制更残酷和更窄小
南方都市报:中国当代艺术和体制一直有着微妙的关系,你在去年由一名自由艺术家,转身进入学院,很多人将其视之为徐冰进入体制的信号,你是怎样思考中国当代艺术和体制的关系?
徐冰:在今天这个时代,至少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不同力量、不同部分和过去的概念不一样,比如冷战时期,前卫艺术代表的是一种先进思想,在野的艺术带有挑战性、突破性和反体制的特点。但是,现在很难说哪一部分更具有未来性、先进性、对这个社会的影响更深刻。我的体会是中国很多的文化人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远不如那些企业家,他们才是中国社会进程的真正操作者。在一次研讨会上,我们请了一些艺术界之外的人、理论圈外的人,他们的发言却是最有价值。如果说学院是系统内的,是有一定局限性,那么,在野的艺术家大规模地进入商业体制,这个商业体制比学院体制更残酷和更窄小,艺术的空间更小。我们已经很难用过去的思路来解释当代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我不认为最具有先进思维能力的一拨人在现代艺术领域,至少在今天是这样。
将来人看今天这个时代,才不看什么是现代艺术,什么是实用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他们只看什么东西最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文化、文明的最高水准。什么东西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我想肯定不是当代艺术。这个社会走得太快了,只有和社会、新科技发生更直接关系的一些领域,才能走得更好。
南方都市报:最近你在何香凝美术馆展出“木林森”的计划,实际上和你刚才的说法是一致的,从“木林森计划”中,可以看出一名艺术家对社会的责任,这里面应该是有你对当代艺术的看法。是这样吗?
徐冰:当然有关系,简单地说,即使你搞不懂各种各样的先进的当代艺术的概念,但是,对环保、对人类生存环境有所帮助的工作和行为,到什么时候都不会有问题,再先进的理念,都要让它三分。由于这些艺术之外的领域,都是人类比较要命的领域,由于这种要命性、问题尖锐性和前所未有性,艺术的参与有可能为艺术带出一种过去没有的语言来说这个事情,这就是新的艺术语言产生的原因和理由。
南方都市报:我本来准备一个问题,也还是问下:当代艺术很多的作品,被很多评论家阐释得让大家看不懂,他们实际和大众有很比较大的距离。您认为这是观众的问题,还是当代艺术本身的问题?
徐冰:有几方面的问题。现代艺术由于西方艺术史写作脉络的发展,记录的都是可被阐释性的作品。艺术学院培养学生,也是训练学生阐释自己的作品,结果导致学生对自己作品不负责任,只对自己的阐释负责。这就是为什么艺术作品本身被别人看不懂的原因。由于这个状况,也培养了一拨看“看不懂艺术”的人,他们去看这类艺术成为一种兴趣,比如很多人隔一段时间就会去纽约MOMA看一些自己都看不懂的艺术,他们培养出了一种瘾,隔一段时间就要去看一些看不懂的东西,这等于是培养出了“受戏弄”的兴趣,是视觉上的自虐。看这种不懂的、云里雾里的东西,他们会有一种自我认定感,认为欣赏这种看不懂的东西是品位的体现。
南方都市报:国内风行的双年展、三年展,应该就是建立在这种被戏弄的感觉之上的。
徐冰:他们也许感觉这个展览的档次比较高,实际上是提供很多奇奇怪怪的艺术,反正我是很少在里面看到有意思的东西。
南方都市报: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一位学院的老师,你认为你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徐冰:多为学生做些事情。很多人都问我,回学院是不是能给学院带来一些当代或者现代的东西,我说这个现代与当代的东西,不是谁带来的。前段时间,央美做了一个展览“碰撞”,里面有很多带有标签性质的艺术家,甚至一提当代艺术,就会是这些人,这些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符号。但我思考的是:这些艺术家现在是否能代表中国当代最有创造力的一部分,我看未必。但前段时间也有另外一个展览,叫“千里之行”,是美术学院毕业生最优秀的作品,里面真的具有一些当代性和当代因素,但这些艺术家是没有名,也不被认为是具有当代艺术符号性的。客观地从这两个展览看,不成熟的学生更具有当代因素,另一个展览更具有当代符号。(采访定稿经徐冰最后审核)
见报稿有删节: http://gcontent.nddaily.com/4/e8/4e8412ad48562e3c/Blog/686/19e145.html
采访:本报记者 钟刚
分享举报|
2699 次阅读 | 21 个评论
全部(37)留下脚印
踩一脚
您的头像会显示在这里
评论

回复
森泽信夫 2009-11-05 21:21
好!

回复
yishixuan 2009-11-05 21:29


回复
沈原一 2009-11-06 08:44


回复
yewg6688 2009-11-06 12:25
非常支持

回复
mkc158 2009-11-06 13:15
痛快

回复
mkc158 2009-11-06 13:15


回复
陆逸天 2009-11-06 15:32
“艺术批评没有建立自己的体系,整个艺评的方式与框架都是西方的,是西方的粗略的、概念的照搬。”窃以为如果“艺术批评的体系”,或它的“方法与框架”是一种科学,那么它就不应有东西方之分,而只应有科学或错误之分,符合事实与不符合事实之分。
试图建立一种只“适合讨论中国的艺术、文化和现状的话语方式”似乎逻辑上也有问题。整个人类社会的“话语方式”都越来越向着一致的方向发展,谈论艺术的“话语方式”恐怕也难特殊。
徐先生的作品首先是国际买家而非本土买家进行了成功的商业操作才产生了今天这个商品价格的,而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推手和买手们都不外是用一种国际通用的“话语方式”而非某一国的“话语方式”进行交流。
实际上徐先生自己所用的“话语方式”本身也非常“国际化”。

回复
zhengjie01 2009-11-06 16:19
!!!

回复
朱万章 2009-11-06 18:37
很有见地

回复
徐然书 2009-11-06 18:43
说的很好

回复
skyblue3777 2009-11-06 21:32
客观地从这两个展览看,不成熟的学生更具有当代因素,另一个展览更具有当代符号。
实在,当代性本来是处于变化中的,但是,当代艺术家一旦形成自己的符号,商业上就会要求他不要做变化,这就失去了当代性。

回复
雪谷晨曦 2009-11-07 08:21
好  有见地

回复
占山 2009-11-07 12:49


回复
颜伶 2009-11-07 20:05


回复
孟凯 2009-11-08 09:25
好!!

回复
老卫字理 2009-11-08 11:39
中国目前是舆论下愚民还未结束的时代,也就是小文化时代,小文化都是利益惹的祸,这种现象一时难以改观,除非有担当而且权重的时代人物出现,大文化时代才会来临…大文化与小文化唯一区别是没有利益份争!其实所谓画派也是小文化在作怪

回复
吕鹏 2009-11-08 14:23


回复
丁飞 2009-11-09 08:57
奇奇怪怪的艺术

回复
左拳 2009-11-09 11:35
“认为欣赏这种看不懂的东西是品位的体现。”------这是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是全部的问题。“看不懂”是地域和群体的差异性,并非“看不懂的”就不是艺术作品了,这一点要分清楚的。

回复
陈崇勇 2009-11-09 18:57
如果没有“自以为是的幻觉”,艺术品如何孕育,可能都很成问题哈!

回复
孟新宇 2009-11-17 23:45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