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早发现新大陆:徐达内:“群众狂欢”(FT中文网 2011-4-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29:17
 

“群众狂欢”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作者微博】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56条]  

(2011年4月11日)

在中美两国之间,再度发生针对对方人权状况的例行公文指责,不比往年激烈,也不比往年温和。新华社全文刊发国新办的《2010年美国的人权纪录》,多家中央级、省级机关报整版刊登,门户网站早间集体以此为头条,并配发外交部周六表态:“奉劝美方不要以‘人权教师爷’自居”。

新浪、腾讯等网站还推荐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一则广告,由日本首相菅直人署名,感谢各国援助赈灾。今日正值日本地震、海啸、核泄漏连环危机满月,在这则题为“纽带”、译为中文的广告中,菅直人以“患难见真情”表达谢意,并承诺仍在全力以赴,让福岛核电站“稳定下来”。根据《广州日报》今天刊登的报道,“由于预算有限,(日本)政府的鸣谢广告预计将只在数家报纸上刊登。”

《环球时报》的封底版上也出现了这则广告,不过只是为自家报道配发的图样。在以引题强调“大地震整满一个月,核污染仍看不到边”后,这则报道说,“幸运的是,日本几个邻居的舆论除韩国外都比较克制,比如中国人虽然也很担心核污染,但埋怨日本的话,比日本舆论以往指责中国沙尘暴‘过海骚扰’时,要温和多了。”

在中国媒体上,对日本的“埋怨”主要集中在“核污水入海”一事上,批评“日本欠邻国一个解释”(《广州日报》),要求“日本多考虑邻国感受”(《环球时报》)。《环球时报》还于上周六刊发评论,批评“日本对周边延续傲慢心态”,并获今日新浪评论重点推荐。其作者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写道,“就在各国尽力帮助日本的过程中,日本却对周边国家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列举的证据包括日本公布新版教科书审定结果、强调中国军力威胁日美安保体系等。

《东方早报》发表分析认为,“日本最大的灾难是灾难常态化”。其作者余永胜预测,“面对地质灾难常态化困境的日本,不但经济复苏困难重重,而且还有可能成为‘日本衰落’的转折点。”

药家鑫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庭审20天以来,几乎所有的时政媒体和意见领袖均已裹挟其间。毫无疑问,“万人皆曰可杀”是以数量计的舆论主流,有小部分主张宽恕、建议废弃死刑者遭遇无情嘲笑,而作为对应面,“暴民嗜血”的叹息同样在精英圈中流转。

《京华时报》和《山东商报》选在这个周一再度汇集围绕药案的论辩。在这桩案件中惹得骂名的中国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出面接受采访。根据山东报章的描述,李在百度百科上的个人简介一度被人修改为“著名犯罪漂白家,对于犯罪漂白有相当经验”,原因就是3月23日她在央视点评时称,药之所以会在瞬间完成连扎六刀的动作,“和他长期以来的钢琴训练有关”。

作为专家,绝不能说“不杀药家鑫不足以平民愤”这样的话,这是《山东商报》头版概括的李教授核心观点。李玫瑾此前曾反复通过博客和微博为自己的专业辩护,在本次访谈中又批评网民“戴有色眼镜和情绪攻击我”,不过她也承认,自己当初点评时没有考虑到“技术话语与法治语境的适宜性”,是“专家视角与大众视角的差别”。她强调专家不能进行“民意审判”,并回应此前连续公开批评她的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肖教授,咱俩最大的差别,是你在别人的专业领域当中太自负。” 

《山东商报》还摘录了发表在本期《南都周刊》上的一篇评论,作者为法学教授贺卫方。编辑拟定的标题是“要以群众狂欢的方式处死一个人吗?”(贺卫方在微博中表示对此标题有所保留)。贺卫方先声明,“根据现行刑法以及司法实践的一般惯例”,药家鑫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但在后文中笔锋一转,开始批评同为北大教授、因在一档节目中怒斥药家鑫应“满门抄斩”而广受追捧的孔庆东:“虽然充满了对于杀人者的义愤,但我不得不说,他的话语不仅经常自相矛盾,而且本身也洋溢着暴戾之气。网友的跟帖也大多是叫好欢呼。我们当然可以依法判决一个人死刑,但是可否不要以群众狂欢的方式处死我们的同类?”

比起药家鑫,曾经的“亿万富姐”吴英正在面临的审判声势要小得多。虽然同样有人吁求“恕道”,但对司法公正缺乏信心的围观者却没有给予同等量级的斥责。四年前,这位浙江东阳年轻女子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捕,而后在2009年年底一审被判死刑,上周四出庭二审,未当庭宣判。

根据本期《中国经营报》的封面报道,吴英的代理律师强调,“吴英的案子是个比较奇怪的案子,就是在整个案子中,它是一个没有被害人的‘诈骗案’”。事实上,被捕四年来,伴随着民间借贷政策的变化及刑法修改进程,不时有辩护者以吴英案为例,陈述民间借贷行为的合理性。

吴英案二审开庭次日,央视《新闻1+1》播出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感叹浙江地下民间借贷的灰色属性:“那被逮到的,显现出来的成了吴英的,没显现出来的,过几年成了优秀企业家了。难道命运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吗?”

同日,《上海商报》发表社论,认为“吴英案再促民间融资清晰立法”。次日,《南方都市报》亦刊社论,强调“民间金融不可遏抑,严惩吴英不合时宜”。今日,南都个论版头条再刊文章,其作者呼吁,“在这个过渡的时代,为吴英这个带有过渡性质问题的人留下一条活命。”《中国青年报》发表报道,描述草根金融所遭遇的“身份尴尬”等成长烦恼。《华商报》则发表邓聿文文章,预测道:“吴英案的最终判决结果,或将影响浙江民间借贷的未来命运。民间金融的尴尬生存及其合法性困境能否因吴英案打开一个缺口,人们将拭目以待。”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7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