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五进消防科教站:徐达内:“人道主义幌子”(FT中文网 2011-3-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0:12:52
2011年03月22日 14:45 PM

“人道主义幌子”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93条]  

2011年3月22日

在中国最有官方色彩的几家中央级媒体上,对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军事打击利比亚政府军的批评继续集结。

早晨的《人民日报》和人民网把重要位置留给来自中国赴日救援队的消息,在“法英美称利比亚防空系统遭有效打击”的主标题下,中共中央机关报编辑加上了“国际社会对西方国家军事干涉利反应不一”的注释,总体来说,纸面上提供的“反应不一”以批评反对为主,普京代表俄方不支持联合国安理会禁飞令决议的表态得到重点引用。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望海楼”上亮出了更加鲜明的态度:他们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亚非洲所副所长唐志超出面说,所谓人道主义干涉往往是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借口,名义上是出于国际道义,但实际上则是出于狭隘的政治或经济利益(如石油、不喜欢某个政权),甚至可能简单地出于对某个领导人的好恶(如西方都不喜欢萨达姆、卡扎菲)。坚守反战立场的还有两份最重要的省级党报:《北京日报》,这份首都市委机关报在用专版描述了第二轮空袭击中卡扎菲住所后,发表新华社时评通稿,标题为“上兵伐谋,其下攻城,战争只会加剧灾难”;《解放日报》,它向上海的党员干部强调,“法英美一动手,带来更多问号”,以及“西方动武目的不简单”——署名文章指出,“图谋肢解利比亚”和“缓解非洲复兴进程”是法英美的早有预谋。

由特派利比亚记者邱永铮领头署名的《环球时报》头版宣告,西方干预过头遭质疑,并用社评警告“西方应为滥用安理会决议埋单”:“中俄等国完全没必要帮助西方在利比亚下台阶,就让他们去难受好了……中国应联合新兴国家,一起推动形成反对军事干预利比亚的世界舆论。”

《广州日报》除了发表题为“狂轰利比亚再显西方双重标准”的评论外,还用接近半版来介绍外国媒体对利比亚战事的评价,总结为“一场动机混乱的‘持久战’”,文章引用了包括《纽约时报》、《时代》、《卫报》等在内的西方媒体报道评论,称卡扎菲“撕下西方虚伪面具”。

比起《解放军报》“利比亚宣布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多国部队对利展开新一轮打击”的标题描述方式,《京华时报》提供的是“利军方宣布停火遭美国拒绝”,而到了《新京报》版面上,这则消息的标题成为“利政府军想停火,美国说‘不是真的’”。其实,从投入人力上来看,面向普通市民的都市报们更乐于用一个接一个的专版来播报战事细节、军力对比——《现代快报》在一架正在起飞的美军轰炸机上加上个问号:新一轮空袭开始,“斩首”卡扎菲?而《华商报》头版上的问号则是:住所被炸,卡扎菲躲地下?他们分析卡扎菲的命运前途,女子敢死队成为被描述赞叹的传奇,以利比亚周边为沙盘制作的示意图比比皆是,绝大多数专家出面提供的分析是:“利比亚不大会成为下一个伊拉克。”

美国在此次军事行动中的“自甘二线”也是媒体议论焦点,新华社引用美国防部长的话称“美军很快将扮演辅助性角色”,《新闻晨报》总结为“美国急于把军事领导权交给英法”,但同城的《东方早报》说“北约不接美国指挥棒”。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账本”,经济考量是各国对于动武利比亚态度不一的重要原因,积极参战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均为利比亚的最大石油出口国,而距离遥远的美国,石油利益不及欧洲,似乎无心恋战。《半岛晨报》继承了昨日指控“群殴利比亚”的态度,称当前局势是“北约拒绝合伙欺负利比亚,美国不当主角当配角。”而根据《山东商报》的编译,这个配角的具体表现是“利比亚激战正酣,奥巴马巴西踢球”,搜狐专题认定这充分反映了“诺贝尔和平得主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原则”。 

《东方早报》使用一个通版来介绍中国外交政策面临的困境:中国特使急访中东五国,“不干涉”政策遭遇平衡难题。复旦大学沈丁立为此撰文分析“干涉的限度”:“中国坚决反对干涉他国内政,但我们从来都不可能绝对地实践这种理论……在安理会框架下,各国决定制裁利比亚领导集团,这都具有正当性,哪怕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介入了利比亚的内政。但干涉到此就应结束,不应继续蔓延。西方国家打着联合国旗号,以武力卷入利比亚内战,已超出正当干涉的范畴。”

对全球化后“国家主权”概念的讨论也在《长江日报》上展开,这份武汉市委机关报公开认为“本次多国联军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行为可视为一个思考契机”,并得到新浪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更明确的立场可以在网易上发现,这家门户推荐自家另一面专题:“该不该空袭利比亚?”编辑们在导语中就很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至少到目前来看,由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组成的盟军的军事介入,是正当和合法的。”在分析了当代国际关系中主权让渡已成“常态”、“不干涉原则”部分“溶解”的现状后,这家网站的总结是:“主权神圣,但它并不比人权更高;主权唯一,但它并不为特定政权所有。无论用什么手段,保护利比亚平民免遭独裁者的蹂躏,比维护一个屡屡作恶的政权重要得多。”

作为竞争对手,腾讯的今日话题栏目选择了另一个角度来公开批驳长久盛行的“石油战争”论,因为“用战争(军事干涉)的方式博取石油利益,乍一看似乎在理。然而细究起来,却不太现实。这样的‘交易’不划算。”作为论据,中石油集团“才是战后伊拉克石油市场的大赢家”一事成为例证:“如果按照有些人所说的,发动伊战是靠‘石油公司绑架政客欺骗美国人民’,‘布什家族背后站着石油巨头’,那么这个‘石油巨头’,看来是中石油才对。”

比起网易、腾讯,新浪和凤凰网还不准备离人民网和新华网太远。与“人道主义幌子”同时得到推荐的还有来自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分析:专家称多国袭击利比亚行动产生两大负面后果。除了来自央视的“利比亚要求萨科齐归还当年竞选时政治献金”报道,凤凰网还以“义战?”为题,解读“两百年西方干涉阿拉伯世界的历史”,预测卡扎菲的命运“就在于要么接纳西方的民主模式,要么被武力赶下台。”

利比亚民众的战前生活水平究竟怎样?《辽沈晚报》向东北读者提供的数据是:利比亚很富有,全民医疗教育免费,一半的石油收入分给各家各户,人均GDP达1.6万美元,是名副其实的、高福利的富国。但《齐鲁晚报》显然不同意这种结论,这家山东最畅销的市民报纸在七个连续的疑问大标题前,发表头条评论,在众多重在指责西方寻衅的观点中独树一帜,公开强调是“利比亚的内部失序让外力有隙可乘”:“不可否认,国际干预的背后一定有不同国家的利益驱动,但掌握丰厚资源的利比亚政府之所以走到现在内外交困的境地,起决定因素的还是利比亚内部的分崩离析。卡扎菲的铁腕统治,虽然使利比亚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但是普通民众很难从中共享利益,经济上的发展反而导致权势阶层的固化和封闭,最终催生了反政府势力。从此之后,才有了不断升级的国内危机,然后给了外部势力进行干预的口实。”文章结尾的警告是:“国家的强大不是金钱堆砌出来的,也不是一个家族或一个权势阶层所能维系的。”

媒体引述的民意也有矛盾之处。《齐鲁晚报》在一幅表现卡扎菲支持者与反对者在开罗街头打在一起的照片上发问:“谁之民意?”根据腾讯新闻首页推荐的消息,“法国网络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网民支持打击利比亚”,人民网则介绍了英法网友的质疑:“国内经济如此困难,打击利比亚不值得”。

午前,前线传来了最新消息,央视编导已经来得及在《朝闻天下》中加入第三轮空袭的画面,“平民伤亡”和“西方分歧”继续成为播报重点,而根据酷六网提供的新闻视频,“据称卡扎菲之子在联军第三轮空袭中被炸死,其生前指挥利比亚政府军最精锐的第32旅。”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