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替程芝儿挡了一刀:徐达内:“又涨了三四毛”(FT中文网 2011-4-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2:17:08
2011年04月07日 15:54 PM

“又涨了三四毛”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作者微博】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34条]  

(2011年4月7日)

昨天,《江淮晨报》的头版编辑在一幅“房奴”漫画上说,“比假期更糟的是下雨了,比下雨还要糟的是又加息了。”

今天,这个句式可以接续了,因为发改委昨晚宣布,“结合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情况,决定提高成品油价格。”新华社同时发布答问稿,发改委称此次提价已属压缩调整幅度、推迟调价时间,而之所以在“国内通胀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下上调油价,是基于国际油价攀升、抑制消费过快增长、促进经济稳定运行等多方面因素考虑。

另据《新京报》、《京华时报》等引述,发改委负责人已“注意到网上有网友将国内的油价与美国作比较,称我国油价高于美国”的说法,而他的计算结果是:“除了产油国,我国成品油的不含税价格是最低的。”

在昆明,《云南信息报》头版大幅图片是夜晚得到消息后排队加油的司机;在广东,最畅销的《广州日报》通知那些拥有私家车的市民,“油价又涨了三四毛”。五大门户网站均以此消息为首页头条,并张贴各地油价一览表。不论是在《新闻晨报》、《长江商报》等综合性报纸上,还是《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专业财经刊物中,认为油价还将上涨的预测占据了绝对上风。

《人民日报海外版》更是自豪于提前一日做出了预测暗示。该报在今天的版面上写道:“本报4月6日刊登了‘利比亚局势引发国际原油价格再创新高,国内油价近期可能上调’一文,对油价走势进行预测。当天,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自4月7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500元和400元,全国平均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37元和0.34元”。根据这篇文章引用的分析,“不排除再度调高油价可能。”

身处北京的私家车主,可能是中国最有资格抱怨此事的人,他们不仅面对着限购、限号,还要忍受4月1日起大幅上调的停车费,以及从今天起“超过美国均价的93号汽油零售价” (源自《新京报》数据)。

从这个角度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京城媒体连续追问在这个被戏称为“首堵”的城市里,究竟有多少公车。北京市财政局在3月31日公布数据,称截至2010年底,该市共有62026辆公车。此数字公布后,虽获“透明”之赞,亦被广泛质疑太过“保守”,与民众“印象”反差过大(一个流传的民间估算是70万辆)。新华社、《京华时报》、《新京报》、《法制晚报》、央视《新闻1+1》等均先后发布官方回应,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孟景伟强调:“在京公车并不等于都是北京市的公车……北京财政部门并不掌握中央国家机关、央企、部队和外省市驻京单位的公车数量,也无法公布这些数字”,“这次公布的就是小口径范围的公车,也就是财政经费购买和供养的车辆……严格意义的公车。”

对此“狭义数据”,媒体发表出大量不满之声,认为“口径过小”(4月6日《检察日报》)、“定义让人犯晕” (《中国产经新闻报》)、“挑挑拣拣有限度公开确实不能算真正的公开” (《齐鲁晚报》)、“对于改变公车问题也完全没有意义” (《南方都市报》)。 

甚至,就算是认同“狭义官车”的统计有意义,新华社前日亦播发稿件批评:“与韩国首尔、日本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少得‘可怜’的公务车数量相比,北京的公务车数量也绝不算少。”

与《京华时报》那句“关注公车也是关注自身权利”相呼应,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今天又发表评论,赞扬“北京至少公布了公车数”,然后“盼各地也能跟上”:“如果全国其他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单位、部队、央企都能逐步跟上,相互督促,良性‘竞争’,那么各地各机构的公车数量也好,三公消费公开也罢,离民众的期待或许就不远了。”

微博正在成为中国舆情生态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今天,新浪微博选择了包括《京华时报》、《新闻晨报》在内的多家知名纸媒展开头版合作,宣告启用新域名。不过,对北师大教授董藩来说,微博带来的可不是什么喜庆的消息。

身为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的董藩4月4日下午4时许在新浪微博上发言称:“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虽是清明节,也无碍于这条微博的疯狂转发。根据《新京报》统计,截至4月6日20时,该条微博被转发18931次,被评论7533次。

腾讯在自家微博上也做了个热点调查,问题是“高学历贫穷是耻辱和失败吗?”。截止今天凌晨两点,支持和反对的比例分别为38.74%和36.07%。另有25.19%的人选择“不好说”。支持者和反对者势均力敌。

不过,另一家网站的受众取样得出了不一样的调查结果。根据凤凰网昨晚公布的数据,超过70%的网友不认同董藩的观点,近80%的网友不认为“40岁没有4000万”是失败,因为“努力奋斗过就好”。

董藩也于昨日发布网络声明,称“4000万”的言辞是对学生讲的励志话语,并叹息“中国人有一个缺陷:喜欢钱却不明说钱,更不允许一个教授谈钱”。

虽然腾讯编辑试图还原“是与非”,呼吁公众不要“误读”董藩的言论全貌,但得到发言机会的时评家形成了一边倒的势态,强烈批评“董钱钱”的成功哲学:“媚富逻辑”(网易)、“价值分裂”(《重庆时报》)、“民族之耻”(《中国青年报》)、“大学精神失落”(《南方日报》)、“羞辱着绝大多数人的尊严” (《齐鲁晚报》)。

新浪头条推荐来自《广州日报》的评论,讽刺“董老师应羞于见穷学生才对”,更列举出他历年来的“挨骂名言”,称“董教授的名气很大程度上是在骂声中成长起来的。”《新闻晨报》亦发表曹林之文,认定其看是在励志,其实是在炫耀地“自抬身价”:“到处做嘉宾、到处走穴、到处卖力为房产商代言的董藩,大概已早早赚到4000万了,不然不会这么烧包和有底气地对学生提要求。”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7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