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藏羚羊的跪拜感悟!:陈虎 董浩《财务共享服务》序言--转自于增彪 博客 - 财经学历学位 - Discuz!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22:55

陈虎 董浩《财务共享服务》序言--转自于增彪 博客

[ 101 查看 / 1 回复 ]

返回列表 0) showMenu(this.id);" title="发新话题" onclick="floatwin('open_newthread', this.href, 600, 410, '600,0');doane(event);" href="posttopic.aspx?forumid=57">

appleone

  • 发送短消息
UID
736
精华
0
威望
125
金钱
125 元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appleone

appleone

  • 注册会员
  • 保密
  • 141
  • 16
  • 2011-02-16
2011-02-25 13:04 |只看楼主 1# t T 很荣幸为陈虎和董浩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国财经出版社)写序。该书以一家跨国公司的实践为基础重点讨论和介绍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组织管理企业会计(或财务)工作,也就是如何实现在公司内部财务共享服务(Financial Shared Services,简称FSS)应该说,在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乃至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也表明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财务共享服务实践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在同步行进,注意利用信息技术的采用及其相应的组织变革来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在介绍该书之前,请允许我谈一点相关的个人经历与体会。2000年,我和几位研究生为华北制药集团公司设计预算管理制度,偶然遇到华北制药倍达有限公司总经理、清华校友平志存先生,他希望我们也为倍达设计预算管理系统。倍达已聘请咨询公司开发和安装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因而他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将预算管理系统与ERP系统相连接,二是取消普通会计人员。最后我们商定,从2001年开始合作研发“预算管理、ERP系统和流程改进集成系统”。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发现:第一,我国将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统称为“企业信息化”,从流程的观点看,它应该包括与生产流程对应的CIMS(计算机一体化的制造系统)、与采购、销售、人力资源和财务(或预算)等流程对应的ERP系统以及与行政办公流程对应的OA(办公室自动化)系统,而倍达当时的ERP系统实际上是指企业信息化中除了预算之外的其他所有部分,ERP概念的这种用法目前在我国的企业和咨询公司中依然流行;第二,倍达会计人员在研发之前已经相当简约,倍达当时6个生产车间、1个动力车间、8个职能科,按正常情况至少配备10名会计人员,但倍达仅配备了总会计师、主管会计和2名助理会计,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会计人员的影响;第三,无论是作为企业信息化二级模块的采购、销售和人力资源,还是作为企业信息化一级模块的CIMS,其输出都是实物量,而作为企业信息二级模块的预算,其输入是实物量与单位价格、输出是价值量,换言之,预算模块需要输入的实物量就是其他模块输出的实物量的一部分,在理想状态下,预算就是这些其他模块输出的实物量与相应单位价格的乘积,预算模块最终与这些其他模块集成起来;第四,预算模块与其他模块的集成展示了通过企业信息化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现实性,也为倍达简约地配置会计提供了证明,因为,会计活动以其他业务活动为基础,与其他业务活动相互交叉、相互重叠,从而导致了手工操作条件下大量的重复性会计工作,而企业信息化首先消除的正是这些重复性工作。例如采购材料,有关材料的名称、数量、规格和单价等数据,在采购、仓库和会计三个部门重复采集录入,而在ERP条件下,只要采购部门录入、仓库确认即可。
2003年5月,我受邀到中兴通讯讲授全面预算管理,借机了解到中兴通讯已经实施以内联网为基础的核算和结算系统,2004年,受中兴通讯启发,我和几位学生在清华申请了大学生研究训练(SRT)项目——《以网络为基础、分散化的高等学校财务报销控制系统设计》,其理念极其简单,即在使用该系统的高等学校中,其教职员工无论在世界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只要能上互联网,就能进行财务报销!该项目尽管未能开发出应用性软件,但我们清楚地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网络和计算机)的应用,传统会计人员的工作将被“转嫁”或分散到那些非会计人员或业务人员身上。
在诸如此类的经历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对会计影响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使非会计化与泛会计化两种趋势并存,即会计人员所做的工作越来越多地不是会计,而那些不是会计的业务人员却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会计工作;二是使会计人员所拥有的知识两极分化,即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所需要的会计知识因会计系统操作简单化而日益“贫困化”,而另外少数的会计人员所需要的会计知识则因会计系统设计复杂化而日益“富集化”。依据这些发现,我和几位学生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发表的两篇文章(参见英文版《会计与审计研究》和《首都经贸大学学报》)中提出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设想,包括将4年制会计本科改为6年制本硕连读;硕士毕业生一部分作为公司财务经理的后备人选,另一部分则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深造;博士生分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毕业后,研究型的从事会计教学与研究,应用型的则作为公司首席财务官(CFO)的后备人选。至于公司的后备财务经理和后备CFO则从事公司决策预案编制、公司决策及奖惩制度的执行分析、会计及其他信息系统设计等项分析性工作。
但是,设想毕竟是设想,这其中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系统而又具体地探讨,我们渴望找到一家完全信息化的企业,在现场求证相关问题,特别是完全信息化的企业是否还需要会计人员或者与会计相关的人员、需要多少、其工作内容是什么、如何组织管理等一列问题。毫不夸张地说,陈虎和董浩的《财务共享服务》所提供的答案比我们可能提出的问题还要多。全书分13章,除第1、2、13章讨论背景、理论和展望之外,其余10章都是阐述如何设计、实施、运营和管理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而且其详实程度足以使那些相关企业和软件公司的专业人士“可以比着做”。
纵观全书,我以为以下四个亮点值得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
1.按照作者的看法,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发展导致了财务共享服务的产生。因为前者使会计工作随着企业经营的国际化而分散到世界各地,而后者又使会计工作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大大简化。在这样的条件下,按照传统方式组织财务工作,势必造成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用于会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不能满负荷运行,因此,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搭建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将全球范围内的会计核算集中起来,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共享服务仅适用于大型跨国公司,因为正如作者所述,财务共享服务可以作为一家企业的组成单位专门为该家企业服务,也可以作为法律上独立的实体为所有企业提供财务共享服务,换句话说,那些非跨国公司或中小企业在自己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不划算”的情况下,可以将会计核算或财务工作外包给那些法律上独立的财务共享服务实体去完成。财务共享服务已开始改变并正在改变着财务工作的面貌——包括财务工作的内容、工具和在企业中的配置,理论界和实务界应做好充分准备。
2.作者强调“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此概念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涵盖了上文提到“消除重复”、“转嫁分散”、“泛会计化和非会计化”等说法,而且还具有特殊意义:一是会计数据沿着业务链条或流程向上游和下游两个方向,延伸到企业所有业务活动,有时甚至跨越到另外的企业,其结果,那些与会计数据相关的业务数据也成为进一步加工会计信息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些企业的应付账款核算已经延伸到供应商;二是财务共享服务无论作为企业的组成单位还是作为法律上独立的实体,其运营过程无非是企业业务流程的延伸,其管理几乎等同于企业其他业务的管理,一家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无异于这家企业多了一座工厂;三是在子公司或企业运营层面上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与业务活动流程交错和重叠在一起,财务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的界限很难区分。可以预见,“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在不远的将来将成为企业普遍存在的事实,它不仅是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而且对整个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美国在按照《萨班尼斯—奥克斯利法案》的要求制定和实施内控制度时,职业界就试图影响有关权威机构,将内部控制限定在会计控制之内;而我国有关部门目前所制定的内控制度除了会计控制之外,还没有涉及业务控制和业务控制。这些显然有悖于“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事实。
3.作者用了8章(第3、5、6、7、8、9、10、11章)的篇幅论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管理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引进和贯彻了流程理念。就学术联系而言,流程理念源于200多年前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他认为,劳动分工能够带来更高的劳动效率,并在后来的“泰罗制”以及福特汽车公司按“泰罗制”设计的自动流水线中得到充分证明。然而,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发现,劳动分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各自为政”和“画地为牢”的弊端。有鉴于此,麻省理工大学哈默(Michael Hammer)提出业务流程再造(BPR)理论,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将现有企业的流程全部“推倒”重新设计;美国质量管理权威哈林顿(James Harington)也提出业务流程改进(BPI)的理论,主张用“进化的”方式将现有企业的流程“持续地改进”。哈默和哈林顿的基本目的相同,都是要剔出企业流程中那些不增值的作业,并且将那些被劳动分工所分开的各项工作重新用流程整合起来即所谓“合工”,进而增加企业价值,强化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有学者认为,美国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一扫80年代的晦气而重振雄风,其关键是在企业管理中采用了流程理念。作者将流程理念导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为财务共享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将最新最有效的管理创新——业务流程改进或再造(BPI/R)——应用于财务共享服务;二是既为财务共享服务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又保障了财务共享服务与整个企业战略相互衔接;三是流程作为现代管理的“共同语言”,不仅使财务共享服务“通俗易懂”,而且容易将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与企业业务流程相互衔接。
4.作者列示出财务共享服务中广泛采用的十项技术,并就其中的ERP、影像管理系统、网络报销系统、网上银行与银企互联等项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这些技术应用的直接后果是消除了会计事件的发生与核算之间空间距离、消除了会计事件核算中的时间冲突(一张凭证不能多人同时处理)、消除了普通会计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的界限。如果我们将计算机键盘取代算盘称为第一次会计工具革命,那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出现和普及必将是第二次会计工具革命的标志,并将对会计教育和会计职业产生巨大冲击!
两位作者都接受过正规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并且亲自设计、实施、运营和管理他们所在公司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也曾赴多家跨国公司的全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地参观交流。他们的研究才能和实践经验使得《财务共享服务》学术性与可操作性相辅相成,特点十分鲜明:
    1.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实践方向。该书是国内首次系统介绍和研究财务共享服务的专著,通过独特的理论视角与财务与共享服务实践结合,为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进一步研究和实践财务共享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参照系。
2.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该书可以看成作者财务共享服务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可看成作者对先进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服务实地考察的报告,但更重要的是,还可看成作者以他们的经验和考察为基础的理论研究成果。该书恰当地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3.提供真实的资料和案例。该书所引用的资料和案例,一部分来源于作者所在公司,其余部分来源于作者对跨国公司全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地考察。这些真实的资料和案例不仅使读者能以开阔的视野、身临其境地理解财务共享服务,而且也给读者在解决财务共享服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4.构建完整的解说体系。该书从财务共享服务的背景和理论出发,经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选择、实施、操作、管理等项内容的解说,最终概括为财务共享服务管理的标准模型,全书一气呵成,程结构严谨,体系完整,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大家知道,卡普兰和诺顿的战略地图的底层是学习与增长,由人力资本、信息资本和组织资本构成。按照他们的解释这三种资本是信息时代驱动企业价值增长的最根本的因素。财务共享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信息资本的范畴,因此,特此向工商管理领域的所有研究者和管理者、老师和研究生,向那些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师,诚挚地推荐本书,希望诸位从本书中有所参考、有所借鉴、有所吸收,为使我国企业尽快实现财务共享服务,形成持续的国际竞争能力,做出应用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