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远程培训系统:伟业之珠玑,民国之先导——梅贻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9:12:41


梅贻琦——开创清华的黄金时代  

——一位中西合璧的思想教育家

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生于天津。1909年投考第一批庚款. 留美生被录取,在美读电机工程。回国后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 理系教授、教务长、留美学生监督等职。1931年被任命为清华校 长。梅贻琦是1931年12月初到校任职的。到1937年7月抗日 战争爆发为止,在短短的五六年间,即使清华取得了划时代的成 就。综述如下:

一、就职演说宣布施政方针

  梅贻琦于1931年12月3日到职视事。到校当天,即在全校 大会上发表就职演说宣布施政方针。略有如下几条:

  ①办大学的目的。“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 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清华的经济和环境,很可以实现 这两种目的,所以要向这方面努力。”

  ②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 有没有好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 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的知识,固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 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

  ③既要造就人才,更要(合理)利用人才,避免人才浪费。“……就拿清华说罢,清华的旧同学,其中有很多人才,而且还有 不少杰出的人才,但是回国之后,很少能够适当利用的,多半是 用非所学,甚且有学而不用的。……我们今后对本校的毕业生, 应该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④保持良好校风。“清华向来有一种简朴好学的风气,这种 良好的校风,我希望今后仍然保持。”

  ⑤合理使用经费。“清华的经济,在国内总算是特别的好,特别幸运。但如果和国外相比,还相差甚远。”“我们对于经济问题, 有两个方针,就是基金的增加和保存。我们总希望清华的基金能 够日渐增多,并且十分安全,不至动摇清华的前途。然而我们对 于目前的必需也不能因为求基金的增加而忽视,应当用的,我们 也还得要用。不过用的时候总要力求撙节罢了。”

  ⑥时刻不忘救国的责任。“最后我不能不谈一谈国事,中国 现在的确是到了紧急关头,凡是国民一分子,不能不关心的。不 过我们要知道救国的方法极多,救国又不是一天的事,我们只要 看日本对于图谋中国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了。日本田中的奏策, 诸位都看过了,你看他们那种处心积虑的处在,就该知道我们救 国事业的困难了。我们现在,只要紧记住国家这种危急的情势, 刻刻不忘了救国的重责,各人在自己的地位上,尽自己的力则 若干时期之后,自能达到救国的目的了。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 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才,将来为 国家服务。” 这六条施政方针,在当时中国大学教育尚属摸索阶段,办学 思想与方针尚未完全定型之际,对清华后来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更可贵的是,梅贻琦对于这些基本思想终生奉行不渝,而且 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加以充实、完善。使他和他的志同道 合的同事们一起,在短短的五六年间,在清华创造了一个“黄金 时代”。而他的教育思想也渐趋大成。

二、梅贻琦教育思想略述

  关于梅贻倚在长校最初几年所取得的成就,笔者在其他撰 作中,曾屡述梗概。而对清华发展最具决定意义的,是他的一整 套教育思想。这套完整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也是“清华文化”的思 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1.大学之道——源流

  梅贻琦的教育思想首先来源于他的多年办学的实践经验。 此外还有三个理论来源,即①中国古代儒家大学(Great Learning)教育思想和古希腊教育哲学思想;②欧美近代民主与 法治思想;③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实际上也是中国先秦时期的百 家争鸣和欧美近世高等学府所倡导的)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思 想。梅贻琦认为,中、西大学教育思想源流,用比较的方法探讨 之,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他说:  

  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 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 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 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  

  梅贻琦认为:古今中外,一切教育(包括大学教育),均须从 “修己”开始。作为哲学思想,在西方可溯源于古希腊人生哲学的“一己之修明”(Know thyself),在我国,则可溯源于儒家创始人 孔子的“古之学者为己”和儒家代表作之一的《大学》“八目”中的 前“五目”(格、致、诚、正、修)。但儒家的“为己”,与西方的“一己 之修明”又有所不同。前者所说的“为己”、“正心、修身、诚意”、反 对“舍己以从人”等,非指大学教育的目的,而仅是指根据自己的 特点(或日“性之所近”)发展自己的第一步。所以它同时又主张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等,亦即《大学/八 日”中的后“三目”:“齐家、治国、平天下。”

  据此,他认为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无论古今中外,应该是 一致的。他引用古代儒家名著《大学》中的一段话并加以发挥说: 

  《大学》一书开章明义之数语即日,“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若论其目,则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属明明德;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属新民。《学 记》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 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知类 通达,强立不反二语,可以为明明德之注脚,化民成俗,近 悦远怀三语可以为新民之注脚。孟子于《尽心章》,亦言修 其身而天下平。苟子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亦不出明明 德之范围,而其泛论群居生活之重要,群居生活之不能不 有规律,亦无非阐发新民二字之真谛而已。总之,儒家思想 之包罗虽广,其于人生哲学与教育理想之重视明明德与新 民二大步骤,则始终如一也。

 

  2.“通才教育”——核心

  “通才教育”思想,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正是奉行这种思想,使他在30年代短短数年内,培养出各个领域中真正称得上是卓越的、第一流的人才,创出了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 而到了抗战时期的《大学一解》之作,使这一思想得到理论上的 概括,趋于大成。

  “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近代西方大学所普遍推行的教育方针和思想体 系。简要说来,这种思想主张“一个大学生,不仅应有专门的知 识,尤须接受普通教育,此普通教育并非专门知识的准备,而应 渗透在整个大学课程中”。普通教育的目标则是:“在共同的文化 中培养具有共通理想的公民。”大学四年的课程,“至少要有三分 之一的分量是属于普通教育的,每个学生对于人文科学、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三种,都应融会贯通”。

  梅贻琦的“通才教育”思想是一贯的,执行起来也是十分认 真的。早在1927年,他在《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一文中,就提 出:“盖今日之社会上所需要之工程人材,不贵乎专技之长,而以 普通基本的工程训练为最有用。”不过他那时还只是从“时需”出 发,而且仅指工程学科而言。到了1932年夏,他的这种思想就具 有明显的理论色彩了。这年6月,他在一次全校性集会上讲话 说:  

  这三个月里诸位听了多次的讲演,对于各学科要点,当 已得到不少的了解。本校举办这些系的目的,固然是希望学 生获得一技一艺之专长,以期立身致用于社会。同时盼大家 在注意本系主要课程之外,并于其他学科也要有相当认识。 有人认为学文学者,就不必注意理科;习工科者就不必注意文科,所见似乎窄小一点。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 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 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如此不但使吾们 的生活上增加意趣,就是在服务方面亦可以加增效率。这是 本校对于全部课程的一种主张。盼望大家特别注意的。 

  以梅贻琦为代表的清华大学校、系领导以至全体教授一直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不在授予学生以专门技术知识或职业训 练,而在传授学生一些普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方面 最广泛的综合的基本知识,以培养一批具有政治头脑与治世才 干、多方面书本知识与文化教养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大学 不应培养只有专门技术的“高等匠人”,而应是“周见洽闻”的“完 人”。大学教育不应成为职业或技能教育与专家教育,而要给学 生以“士”的教育,以培养“读书知礼”的“士人”或曰“精神领袖”。

  而到了抗战时期他写《大学一解》,才把“通才教育”思想发 挥到真正的理论高度。这篇代表作通篇所论证的,就是“通识为 本,专识为末”、“通重于专”这个主题。他在结语里说:“不尽者尽 之,不力者力之,是今日大学教育之要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