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话的代价:平台很弱人才很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29:31

  在被遗忘的角落努力开花

  赵霞如愿以偿做了教师。

  非师范生的她投了若干学校,最终被一家三流中学录取。三流中学原本也没考虑她,但赵霞掏出一摞证书,她是学校辩论队的队长,在省级演讲比赛中得过名次,各类征文她是常胜将军……校长把眼镜一扶,再一摘:“虽说专业不对口,但真是个人才……”

  赵霞无疑是强势的,还没上班呢,全校同事都知道她,“那个闯进校长办公室找工作的女孩儿”。赵霞的第一堂公开课,来听课的老师比预想的多得多,但课后评课,大家云里雾里谈了一堆,谈的都是小节,有分量的错儿一个也没捏着。校长笑了,招对了人。

  可赵霞满心失落。

  如果专业对口,她何至屈居于此?因为屈居于此,她的能力也得不到承认。

  就拿区里教师演讲比赛来说吧,赵霞的演讲极为成功,第一批领奖人中就有她。拿着“优秀奖”的获奖证书,看着不如自己的一等奖第一名――当地一中的某老师,再看看其他一等奖获得者,分别来自六中、八中……犹如重点中学排座次。领导们上台和一等奖获得者握手、寒暄:“呵,一中到底是老大!”有人向赵霞搭讪:“你是哪个学校的?”她报出单位名,对方茫然,赵霞第一次为“不知名的小学校”自怜又自卑。

  好容易谋来的单位是业内公认的弱势单位,名不见经传,无师傅可拜,无强手传帮带,“我要有多努力,才能成为名师?”赵霞更失落了。

  从小,赵霞就发过誓,将来“无论做什么,都要做专家”。现在,“名师”、“好老师”是她唯一的职业目标,她想做好,却无处下手。想到演讲比赛,她又觉得“努力也没有用”。

  一段时间内,赵霞沉默寡言。渐渐地,她发现她和别的同事并无不同。

  比如,她会对学生发无名火,她加入办公室柴米油盐、娱乐八卦的讨论中,她风尘仆仆、行色匆匆,在学校和住处间两点一线;重复着上课、备课,不比别人差,却也好不了多少。

  一学年结束,学生填写评教表,匿名对各位老师做评价、提意见。

  赵霞看到自己的名字。有学生写,赵老师刚来时,提问都会带着笑,现在成天冷冰冰的。还有学生说,“赵老师是不是失恋了?”“每个新来的老师都这样,过一段时间就露出原形。”

  赵霞又羞又气,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不满。她深究自己的改变,那次演讲比赛后,她觉得身处弱势平台,一贯逞强的心被击溃,由受挫、怨念到放弃,她忘了她最重要的那个目标――做个好老师,评委是学生;她的竞争对手只有自己;在业务上,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谁都无法吹她的黑哨。

  赵霞抖擞精神,拿出当初勇闯校长办公室的劲头。她像患上听课亢奋症,除了听本校本教研组的,还不放过教委组织的任何一次听课机会;她把每一堂课当做一场演讲,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传播知识要点。

  其实赵霞还是自卑的,她的口头禅是一句修改过的港剧台词,“哭也是一堂课,笑也是一堂课,那不如笑喽。”她把上课当做自娱自乐――学生高兴,自己高兴,不管得不得到业内公认。

  赵霞的学生玫参加全国作文比赛,赵霞事前给她心理辅导:“就当去玩,做好你自己的事,别抱希望。”这也是她的人生观。但玫成为这所三流中学第一个获得全国奖的学生,这也成为辅导老师赵霞的业绩。

  不久,教委语文教研室的领导来听赵霞的课。课后,他问:“上个月的全市语文优质课评比,你怎么没参加?参加了,你肯定是第一名。”赵霞呆住,她原以为,在小学校做得再好,也不会被人承认,原来埋头做事,终究还是有人看得见的。

  但一瞬间,优质课也好,玫的全国奖也好,赵霞都没什么感觉了。她曾争强好胜,用一切外在的评比证明自己,在患得患失中挤对自己。这两年,在被遗忘的角落努力开花,她体验到工作本身的快乐,这比什么都重要。

  被开拓的人生

  方强承认,他选择A报的目的不纯。

  他爱玩,不喜欢被管;上学时,他总坐在最后一排,不想和老师靠得太近。于某高校新闻系毕业时,以方强的成绩、作品完全可以找个不错的媒体,但他发现A报招北京的驻站记者,便毫不犹豫地应聘了。

  方强出身于新闻世家,父亲做了多年某大报驻地方记者站的记者。幼时,因父亲工作频繁调动,方强几乎几年就换一个居住地,小学、中学,他一共上了五所学校。方强熟悉父亲的工作状态,“虽然累了点儿,但不在总部,相对轻松啊”,他的如意算盘啪啪啪打开了。

  上班没多久,方强就有些失意。

  他回家之后长叹:“原来中央媒体驻地方,和地方媒体驻中央完全是两种待遇!”父亲不理他,按着遥控器。“还没上班就想偷懒?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儿。”母亲边摆着筷子,边说。

  所谓待遇,指的不是收入。

  方强发现他在工作中,尤其在同行中,丧失优越感。就拿采访某炙手可热的明星来说,都是娱记,大家一拥上前,齐齐递上话筒,掏出小本子;纷纷表示,我是某某报的,我是某某电视台的;轮到方强,吐出A报,明星、明星经纪人均说“没听说过”。

  “势利!”“有点被边缘化的感觉。”方强和B报、C报驻北京记者站的记者围坐着、吃喝着、抱怨着。

  回到收入,说实话,每每捏着工资单,方强心中还是有些惊喜的。但和收入相匹配,任务确实很重,领导自总部常发来指示,对方强的工作一再提出要求。一份他原以为“看美女,不被管”的工作竟推着他往前走,他被动地被开拓了。

  靠A报的牌子,无法撬开明星的嘴,方强便靠自己,靠有限的人脉,不断开拓的人脉――活跃在各媒体的师兄、师姐,他结交的同行朋友,他一点点培养出来的娱乐圈相关人际关系;他到处蹭访;腿勤点,嘴勤点,发布会、剧组,到处都是他的身影;他还和几个媒体联合起来一起去采访某人物,“人多力量大!”他还渐渐发现了A报的优势,“因为来之珍贵,我们能给所采访的明星足够大的版面,尽可能全面的报道,让他们体验被珍惜及重视……”

  当然,方强的笔力是关键。

  一次,因为提的问题太犀利,方强和来自香港的明星D就其绯闻事件争吵起来,D险些拂袖而去。方强的报道却写得精彩,网络时代,这篇报道被一转再转,一时间,人们在方强的文章中认识了另一个D。

  后来,方强再约D,D的经纪人几乎立刻答应,方强确认:“你搞清楚噢?我就是上次让D生气,差点儿走掉的那个记者。”经纪人笑说:“D小姐看过文章了,很满意,表示愿意继续合作。”

  方强竟有些自得,来自工作能力被认可的自得。

  B报驻站的朋友跳槽去某强势媒体了,如鱼得水。

  方强也有跳槽的机会,他却按兵不动,单位的事儿、遍地开花的娱乐专栏,他很忙,不再是当初爱玩、吊儿郎当的方强。

  “当你具备一定的能力,就会发觉在哪儿都一样,能力本身是最大的安全感,最强的优越感。”“不要把职业规划局限于你身处的平台,现在人才流动这么频繁,稍稍做出一点成绩,业内就会承认你,‘平台’随时都能换。只要你一直做这行,你所做的一切只会把你推向某个台阶、某个层次,然后平行移动――你个人就是一个品牌,你的平台由自己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