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犬巴打06:课程评价的功能、类型与实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32:39
课程评价的功能、类型与实施

一、课程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所谓诊断功能是指课程评价能够对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与分析,找到症结和原因所在,进而提出改进和补救的建议。例如通过学业评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进而判断导致困难与不足的原因,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明了自身教育课程上的不足和学生学习上的问题,并为师生协同采取措施、改善课程提供信息基础。

2.甄别功能

所谓甄别功能是指课程评价可以对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作出区分和认定。例如通过教育测量和评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做出鉴定,选拔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也能够对教师的教育水平做出鉴定,为人事决策提供依据等。

3.导向功能

所谓导向功能是指课程评价对实际的课程活动有定向引导的功能。评价指标所肯定的东西,就成了有价值的,为人们所追求的东西;评价指标所否定的东西,就成了无价值的,为人们所舍弃的东西;评价指标所忽视的东西,自然也不会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因此,新课程评价指标的设计必须与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要求相一致。

4.调节功能

所谓调节功能是指通过课程评价结果的反馈,可以让被评价者了解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或学习行为,促进自身进一步的发展。

5.促进功能

所谓促进功能是指通过课程评价让被评价者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激励,增强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业评价中,积极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肯定度,激励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而适度的否定评价往往能引发学生一定的焦虑感,知耻而后勇,更加勤奋努力。

二、课程评价的类型

课程评价的类型,是指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而划分的课程评价种类。明确评价类型,一方面有利于澄清人们在课程评价分类体系认识上的分歧,使课程评价更加明晰,加深人们对不同形式课程评价特殊性及一般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有利于人们根据具体的课程情境,选择最适用的课程评价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功能与作用。

课程评价的类型很多,以评价对象为依据,可将课程评价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材评价和学校评价四种;以评价方法的倾向性为依据,课程评价可划分为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按照评价的主体的不同,可将课程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外来评价;按照评价的目的的不同,可将课程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的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策略的不同,又可将课程评价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等。

总之,课程评价的划分维度与标准不一而足,课程评价的种类也随之五花八门。限于篇幅,本书择要介绍几组化学课程实践中常用的课程评价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⑴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是在课程活动开始之前或进行之中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或特殊困难进行的评价,它主要是对教育背景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作出诊断,以便对症下药。诊断性评价的作用在于:

①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明确学生发展的起点水平,为课程设计提供依据。

②明确学生的发展差异,便于因材施教。

③诊断个别学生在发展上的特殊障碍,以便在课程中采取补救措施。

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借助的手段主要有:以前的相关成绩记录、模底测验、智力测验、态度和情感调查、观察、访谈等。

⑵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育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课程活动、引导教育过程正确而高效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育效果所采取的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之中开展,其主要作用是:

①引导学习活动的方向。实施形成性评价必须明确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目标及其评价项目,划分出学习单元和具体课时,因此能对课程活动起到导向的作用。

②强化学生的学习。形成性评价能对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阶段性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作出判断,从而肯定学生已有的发展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作用。

③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矫正处方。通过形成性评价,老师和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并通过对问题和困难的分析,寻找产生问题和困难的原因,制订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措施。

⑶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为结果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如期中、期末考试,毕业会考等均属此类评价。其主要作用是:

①考察学生群体或每个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为各种评优、选拔提供参考;

②总体把握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为教师和学生确定课程起点提供依据。

为进一步认识三种评价类型的差异,现将三种评价类型比较如下:

表1-2 

三种评价类型的比较

种 类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作 用 查明学习准备和不利因素 确定学习效果 评定学业成绩 主要目的 合理安置学生,考虑区别对待,采取补救措施 改进学习过程,调整课程方案 证明学习已达到的水平,预言在后续教程中成功的可能性 评价重点 素质、过程 过程 结果 手 段 特殊编制的测验、学籍档案和观察记录分析 经常性检查、作业,日常观察 考试 测试内容 必要的预备性知识、技能的特定样本,与学生生理、心理、环境的样本 课题和单元目标样本 课程和教程目标的广泛样本 试题难度 较低 依课程任务而定 中等 分数解释 常模参照、目标参照 目标参照 常模参照 实施时间 课程或学期、学年开始时,课程进程中需要时 课题或单元课程结束后,经常进行 课程或一段教程结束后,一般每学期 1 ~ 2 次 主要特点   “前瞻式” “回顾式”

(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⑴绝对评价

绝对评价又叫做目标参照评价,它是以教育目标为基准,对每一个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绝对评价的目的是确定学生的实际水平,明确学生发展状态与教育目标之间有无差距,差距有多大,从而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实现教育目标上来,避免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因为相互比较差异而造成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学校中常采用的毕业会考是最典型的目标参照评价。

⑵相对评价

相对评价又叫做常模参照评价,它是在评价对象的群体中,为了对每个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所作出的价值判断。相对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学习者与他人之间的差异,以确定某生成绩的好坏以及产生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并为下一步的课程指明方向。相对评价的作用在于两方面:一是有利于在群体内作出横向比较,常作为选拔和甄别的依据;二是有利于评价对象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学校中常采用的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次,中考和高考等都是最典型的相对评价。

(3)个体内差异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称为个人发展参照评价,它是以评价对象的自身状况为基准,就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该评价类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动力,但它不能确定其达标程度以及在评价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总之,各种评价类型都各有其优、缺点,实际操作中究竞采用何种评价方法,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选择最合适的评价方式。

三、课程评价的实施

1.准备阶段

(1)确定测量和评价目的。即解决为什么进行测评的问题。测评目的是测评活动的出发点。虽然教育测量和评价兼有多种功能,但教育的具体目标不同或是在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测评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测评对象的确定和测评方法的选择,显然必须符合测评目的的需要。

(2)设计测量和评价指标体系。就是按照测评所依据的标准和要求,具体规定将哪些因素作为测评对象,同时确定各个被测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测评因素构成了测评指标的内容,测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则表现在指标的权重系数上。所有测评指标及其权重系数的集合,即构成了测评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是准备阶段,也是整个测评过程中的关键性工作。

(3)选择测量和评价方法。即根据测评目的和设定的指标体系的具体要求,选择搜集信息的方法和分析信息得出评价结果的适当方法。方法确定之后,就可以设计出测评的具体方案、步骤,准备所需要的测量和评价工具、表格、资料等,确定参加测评工作的人员并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

2.搜集测量和评价信息阶段

按照设计好的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案,系统、全面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教育测量和评价中常用的搜集信息资料的方法有测验法、观察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等。

3.分析、判断阶段

经过第二阶段所得到的信息资料,一般都是比较庞杂、分散的,难以从中直接得出评价结论。因此,需要运用教育统计学原理,尽可能地利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原始信息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处理、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判断,获得评价结果。

4.测量和评价结果的综合利用阶段

按照测评目的组织实施的测评活动,其评价结论主要应当满足预先的需要;由于教育测量和评价具有多种功能,其结果可以综合利用。一般来说,教育测量和评价结果可用于教育目标系统的优化、课程过程的改进、提供教育管理决策的依据和对测评过程及测评方法的改进等几个方面;还可以用作其他相关教育测量和评价活动所需资料的一个部分。


①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 .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 第 9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