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希:远去的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36:51

和讯网友孝感马明写了一篇文章《说“信”》,我留言说:“现在缺的就是‘信’。”浴于沂风评论曰:“因为邮电局都快倒闭了。没人写信了,都疑妹儿啦。”浴于沂风老哥非常幽默,他这是说笑话。因为马明老弟说的“信”是诚信,而浴于沂风老哥说的“信”是信件,此“信”非彼“信”也。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写信——我说的是手写的信,而不是驾着电波飞翔的伊妹。现在人与人间的联络手段多了,除去电话,还有短信、QQ、MSN,高兴了还可以视屏。如果事情比较复杂、重要还可以发伊妹。而过去人与人间的交往是离不开信的。在当初电话通讯不发达,没有网络、视屏的时代,通信成为人们远程交流的主要工具和手段。

其实,信(手写的,而不是打成铅字的)的某些功能是其它通信手段不能替代的。试想一下,当你远离亲人,独处他乡的时候,接到一封远方亲人的来信,看着亲人熟悉的笔体,读着亲切的词汇,那是何等的心情。尤其是遇到天灾、人祸或者战争,通信非常困难,当等来了盼望已久的书信,那会是多么高兴呀。所以,古人有“家书抵万金”之说。

此外,诸多名人的全集中都有书信集,它们成为我们了解这些名人,解读他们的思想的重要依据。而且,许多名人间的书信还被人当作“教科书”,成为做人的规范。如:《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等。

作为寻常人,我们也常常有保留书信的习惯。当然不是为了日后出书,而是为了能够不时地翻出来重温一下信中所包含的亲情。尤其是热恋中的情人们更有此爱好,浪漫的还要留到“银婚”或“金婚”,作为二人忠贞不渝爱情的见证。

可是,正如巴金老人在《随想录》中所说,“在某一个长时期,私人信件常常成为个人的罪证。”他的“一个有才华、有见识的朋友,喜欢写长信发议论。反右期间一个朋友把他的信件交给了上级,他终于成了‘右派’”。在“文革”中,因为他另一个做教授的朋友家被抄,抄走了两人间的通信。于是因此“又抄了他的家,并促成了他的死亡”。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这样的荒谬之事毫不感到稀奇,诸如此类的事情举不胜举。以至于人们不再愿保留信件,甚至连当时的国家副主席宋庆龄都在信中嘱咐友人,将写给他的信看过烧掉,以免招来麻烦。

现在,人与人的交流已不需要用信来作为主要手段了。于是,偶尔收到一封远方亲人亲笔写的信,那是异常兴奋的,有说不出来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