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抱抱高潮版:主观的幸福——“范伟”幸福观之检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53:31

 

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将导致我们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幸福感。在2005年范伟主演了《求求你表扬我》,里面有一段他和一个报社编辑关于什么是幸福的对话,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有很大的启发。

“什么叫幸福?”报社编辑(王志文饰演)问道

“幸福啊……”

“嗯,你怎么看?”

“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派出所随之一片笑声……

“可笑吗?没上过茅房啊?”……

这段话为我们提供了几个关键因素:需求-资源稀缺-幸福,范伟使用的是一种比较的视角,他幸福与否是在和别人对于他所欲之物的占有与否比对得出的结论,他所认为的幸福直接和人的需求相关联。当资源是稀缺的,我没有占有我所欲之物,而别人占有时,他就是幸福的。

幸福感的前提是我们拥有某种我们所需求的东西,我想这是对的,没有这种需求也便没有幸福可言。一个停止了思维的植物人会有幸福感吗?植物人已经失去了我们平常所谓的“人”(从会思维而言)的意义,因为他不仅仅没有了思维,连需求都没有了(不知道我的这一个判断是不是正确的,停止了思维的植物人是不是还有需求这个问题我是没有科学方面的认识的)。这时候说他们还有幸福感就未免有些许牵强了!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需求、占有和幸福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需求和占有只是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占有了我们所欲之物未必幸福,这个判断可以在下面的设想中得以体现:一个腰缠万贯的包万富翁,整天担心自己的钱会被人盗去,以至于惶惶不可终日,或者他虽物质上极度富足,精神和感情上却绝无任何寄托可言,他每日都只能生活在孤独之中,富丽堂皇的豪宅内,除了冷清还是冷清,他是那么地羡慕他的穷邻居的幸福生活,他甚至于想抛弃他的所有物质上的财产来换取这种精神上的享验,他的邻居穷的很,但却有儿有女活的其乐融融,正所谓“安贫乐道”!

这个假想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别人眼中作为幸福的条件的东西——外在于人的\纯粹客观的——在我未必意味着我是有幸福感的。我们认为百万富翁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似乎他理所当然地应该是幸福的,但是事实上远非如此,当他座拥金山银山的时候,却在怀念曾经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而拥有这三种感情的人却还在做着有一天可以成为百万富翁的美梦呢!似乎只有别人碗里的米才是香喷喷的,这是一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困境。

因此,范伟说的那些别人幸福的情形未必就一定是现实的,那些当事者还有着自己的判断和渴望。当我们说两个人从表象上看是天生一对的时候,殊不知可能在两人的内心深处早已燃起了分离的火焰?相应地,当一对热恋中的人自己觉得幸福的很时,外人却觉得他们实在不怎么般配。我想这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传神隐喻吧!与其说他们是幸福的,倒不如说我们所认为的幸福应该是他们那样的来的更恰当一些!有多少人想出名,就有多少人深刻地体会到了名人的痛苦!

可见,幸福的主观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是否幸福唯有我们的心灵来判断,别人的看法可能是符合我们的看法的,但是也可能正好相反。而正是在此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范伟眼中的别人的幸福只是一个“幻影”而已,它不必然是真实的。

那么,什么是幸福的条件呢?我们所欲的——表现为或被名之曰需求——是其必要条件,而我们内心深处的主观感受则是一种充要条件,幸福,就其本质而言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那些我们的判断和当事人的主观体认之间所具有的明显差别。我们的心灵是我们有幸福感的动力源,需求得到心灵的认可——这就是幸福感的真正源头!

所以,我们还用得着庸人自扰吗?与其羡慕和嫉妒我们眼中的别人的幸福(对它们而言是不是真的幸福我们不得而知),何不赶紧行动起来追逐我们的幸福?主观幸福是旨在让人懂得快乐是什么的人生观,它是积极的,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它从不盲目地妄自菲薄,它教导我们人生的乐趣在于“各得其所”。如果我们穷,好吧!那我们就来享受现在的生活“资源”吧!不要等到我们现在拥有的东西已经随风而去的时候才想起把握来,篱笆那边的人家灯红酒绿就让他们自娱自乐去吧!我要和老婆一起做饭吃了,我觉得自己家腌制的咸菜也很好吃。我穷,但是我也有我的快乐!我现在还很年轻呢,我要好好把握青春,趁还年轻我要多做些事情,尽管别人会认为我做的事情毫无价值,但是我还是会坚持走我自己的路,因为我发现在这条路上有无尽的快乐,我感觉无比的幸福。我用的方法很笨,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我要的是对我的生活而言可以带来乐趣和幸福……

看来,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