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微电子研究所招聘:新时期的中学语文课程和教材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3:41:03



结束了“十年浩劫”以后,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经过拨乱反正,进入了新时期。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81年,教育部又颁发《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和《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90年,教育部印发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
与教学计划相适应,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0年,对这个大纲进行了修订,再版发行。这个大纲的精神与1963年的大纲是一脉相承的,不过比1963年的大纲趋于成熟。
1.这个大纲进一步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过去大纲也讲语文的工具性,但对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关系讲得不够明确。这个大纲首先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对语文的思想性,是从语文训练的角度来谈的:“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这样,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关系清楚了,工具性也突出了。
2.对教科书选材、编排的规定更趋明确、合理。这个大纲规定的选材标准有三条: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教学。这三条是统一的,可以防止选材时对语言文字好和适合教学方面注意不够的倾向。关于思想内容好,这个大纲的解释比过去大纲宽泛、灵活,这样选材的天地就更大了。
教材的编排,过去大纲提出,要兼顾读写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这个大纲只强调“教材要按照读写训练的要求进行编排”,于是教材编排的线索更加单纯、突出。
3.更重视作文教学。这个大纲专章论述作文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文风,实事求是,不说空话。进一步明确了作文教学的目的,要进行听写、缩写、改写、写局部、写片断等训练,在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要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等。大纲还讲了作文评改问题,明确了评改的目的、要求,提出了评改的多种方法。
4.在“教学应注意的几点”中,比1963年的大纲增加了“教学要联系实际”这一条。这个大纲强调,“要使学生懂得:阅读和写作都与生活实践有密切关系,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写文章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教学要注意同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要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体会。”这一条,抓到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1986年,国家教委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对1978年印行第1版、1980年印行第2版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进行修订。这年11月,新成立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通过了修订后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2月,出版发行。1990年,对这个大纲再一次进行修订。不久,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本。
经过这两次修订的大纲,与原大纲相比,主要是注意贯彻了减轻负担,明确要求的原则。具体的不同,有以下方面。
1.更加明确地阐述了语文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原大纲虽然提到这个问题,但说得不够明确。修订大纲突出地强调,“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又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教学目的的提法更加完整。原大纲只想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修订大纲增加了听说能力的培养,这样语文能力的培养就全面、完整了。本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同等重要,不可偏废的。
在教学目的中,修订大纲还提出要“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上述这些,原大纲有所忽视,修订大纲加以强调,目的是使学生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3.教学要求趋于具体、明确。原大纲总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合为一个部分,分年级要求作为附录,而且十分简单。修订大纲总的教学要求成为独立的一部分,分年级教学要求列为大纲的本文,而且分条列出,比较具体。分年级教学要求力争做到量化,例如初一“能写五六百字的记事、写人的文章”,初二“能写五六百字的说明文”,初三“能写五六百字的简单议论文”;又如初中每个年级都要求“课外阅读三五本书”。不能做到量化的,要求也力争具体。
4.规定基本篇目,减轻学生负担。原大纲规定教材课文总数为360篇,其中一部分为讲读课文,一部分为自读课文。修订大纲规定了190篇教材基本篇目,作为教学重点。又规定:“除基本篇目外,各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对通用教材中的其他篇目进行抽换,也可以自编补充教材”。这样既体现了减轻负担的精神,又给各地区创造了灵活使用教材的余地。
此外,修订大纲在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删去了逻辑知识,又提出“不要用名词术语去考学生”,这是降低难度的一个措施。又删去了有关教材编排的规定,这样有利于教材编写上大胆改革,百花齐放。又把原大纲的“教学应注意的几点”改为“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一共讲了五条,都是重要的教学原则。
1990年,国家教委对经过两次修订的1978年的教学大纲,作了第三次修订。这次修订,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如在前言部分突出语文教学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教学目的
部分加上“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二是降低难度,减轻负担,基本课文从190篇减到170篇,对写作能力的要求,听说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
这个时期,主要有两套教材:
一套是新编全日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根据教育部1978年颁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精神,由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编写会议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于1977年9月至1979年6月,编写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课本试用本。这套课本对肃清“四人帮”在语文教材散布的流毒,对拨乱反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又根据教育部1981年颁布的《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和《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对这套试用本进行修订,改为正式本。1983年,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六册。于是,初中六册、高中六册全部编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确全日制六年制中学语文课本。这套课本保留了1963年课本的优点,又比1963年课本趋于成熟。1987年、1988年,根据国家教委1986年修订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对这套课本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它有如下特点:
第一,教学要求比较明确、具体。《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各年级教学要求,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等四个方面分别列出,提示了能力训练和知识教学的要点。这套课本就把大纲规定的这些要点进一步具体化,落实到每册每个单元的教学要求中去,每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又落实到课文的学习重点中去,课文的学习重点又落实到课文后的练习中去。例如,大纲在初中三年级的教学要求中规定:“阅读议论文,能把握文章阐述的观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语言的严密性。”初三课本议论文的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学习重点就提出: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了解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领会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关联词语的用法。人们对过去的语文课本的意见之一,就是教学目的不明确,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克服这个缺点,这套课本作了颇有成效的努力。
第二,以能力训练为序编排,形成较为严整的体系。从纵向说,初中课本有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听说训练和基础知识四条线索贯串六册书;高中课本有读写知识和能力训练、听说知识和能力训练、文学鉴赏知识和能力训练、文言文阅读知识和能力训练、现代汉语的重点知识和能力训练五条线索贯穿六册书。从横向说,每个年级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层次,六个年级就是六个层次,这横向层次与纵身线索相交叉,就构成一个结构“网络”。这交叉点,就是单元。初中课本有48个单元,就是48个交叉点;高中课本有45个单元,就是45个交叉点。每个交叉点,都是读写听说训练和语文知识教学的小综合体。以初中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个单元安排了五篇记叙文和一篇知识短文《记叙的要素》,单元教学要求主要是掌握记叙的要素和理清文章的结构。单元的阅读训练是运用记叙的要素的知识阅读五篇记叙文,作文训练是运用记叙的要素的知识并借鉴五篇记叙文来写一篇记叙文,这五篇记叙文又是进行听说训练的材料、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例子。应该说,全套中学语文课本的“网络”式的能力训练体系是比较严整的。
第三,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量增多,质提高。课文如果仅限于讲读,课本的容量就有限,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自读,费课时不多,又能使学生多读。尤其是,学生运用在讲读课文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去学习自读课文,可以培养自学能力,收举一反三之效。这套课本的课文总量约440课,其中初中240课,高中200课,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一套综合型教材的课文量。课文的质量也有一定提高,删掉了陈旧的教学效果不好的文章,增加了富有时代气息的密切联系实际的好作品,使课本面貌有所改观。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套课本,不仅是教师用的教材,而且是学生用的“学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单元教学要求、课文学习重点,作文训练、听说练习和一些课文后的练习都有提示、示例,就是为便于学生自学。此外,全套课本的练习中,始终贯串着一条线,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如查工具书、做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材料、课外练笔等。学生有了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的提高就有可靠的保证。
这套的课本也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问题。例如,课文总的面貌还嫌陈旧,编排体系也有不够严密之处,内容似乎偏多偏难了些。尤其是初中课本的现代汉语知识部分,教学感到困难。
1990年,根据国家教委第三次修订后的教学大纲的精神,对高中课本作了一次修订,主要是降低要求,减轻负担。这套高中课本至今还在使用,估计要使用到2002年。
还有一套是重点中学使用的阅读课本、写作课本。这套课本是根据教育部1982年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精神,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而编写的。全套书以能力训练为主线,以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为重点(兼顾听说训练),实行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分编,二者各成系统,又彼此照应。
初中课本1982年1985年编出试教本,定名为《阅读》《写作》,1986年1989年修订为试用本,定名为《阅读》《作文·汉语》。这套课本有如下特点。
第一,分为《阅读》《作文·汉语》两本,初步建立了阅读教材、写作教材和汉语知识教材的体系。与1956年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相比,它不但把汉语知识单独编成教材,还重视了写作教学,单独编写了教材。与综合型教材相比,由一种课本分为两种课本(实际上是三种课本),这样便于分别进行系统的教学。如写作教材,第一、二、三册重点在记叙能力,第四册重点在说明能力,第五册重点在议论能力,第六册则侧重于三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另外有修改训练贯穿全套书。这样系统的进行写作训练,是其他课本所不及的。
第二,课文有计划的设计各种练习。整套课本按照读、写、听、说的要求设计比较系统的分解训练项目。练习的式样多种多样,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全面。讲读课文前有“提示和思考”,针对重点、难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课文后边的“课堂练习”着眼于巩固和加深课内的学习内容。自读课本前边有“自读提示”,后边有“阅读练习”,有时在课文旁边加旁批或者提问题。每个单元的前边有“单元要求”,后边有“单元练习”。单元练习又分为“比较·思考”“推敲·琢磨”“读写技巧”和“书面表达”四部分。这样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可以比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三,初步建立了阅读训练的顺序。初一着重进行字、词、句(主要是中心句)的训练,同时进行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初二继续进行字、词、句的训练,着重进行句子和句子之间几种主要关系的训练,进行划分段的主要层次关系的训练;初三着重进行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训练,以及段和段之间关系的训练。能建立这个顺序,是这套课本的一个贡献。
第四,课文的选材标准作了一些新的规定。有四条:在思想方面,要求恰如其分;在语言方面,要求规范;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课文的体裁多样。由于这些新规定,这套课本的课文选得都比较好,受到师生的欢迎。


第二,阅读训练的安排,自成一套新路数,不是选文式,也不限于单元式,而是根据阅读对象的特点,把阅读训练分为三大类:文章阅读训练(现代文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训练),文学阅读训练,文化科学著作阅读训练。每类训练又自成系统,以文言文阅读训练来说,包括六方面的内容:诵读课文,复背课文,文言常识,点读练习,翻译练习,浏览课文。共十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括上述六个部分,各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求是: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理层次,探主旨,评得失。这些内容借鉴了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古人读书和写作的经验,应该说是符合文言知识和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第三,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层次。以阅读训练为例,在《文化读本》中,提出教会学生研读,即“研究性阅读”。课本把研读的过程分为五个环节:通读与查考(初步理解),析义与批注(整体把握),质疑与参读(发现问题),比照与思辨(深入思考),逻辑与辩证(推理评断)。以“通读与查考”为例,有知识短文:语言文学论著研读常识;研读课文:朱自清《说文解字》;参读课文:叶圣陶《读〈经典常谈〉》,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吕叔湘《语言的演变》。从研读的环节和内容,可以看出课本对学生阅读训练的要求之高。
此外,这套课本份量较重。阅读方面,借鉴了传统的“多读”经验;写作方面,借鉴了传统的“多写”经验。三年内要读完15本课本,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
这套重点中学课本的缺点和问题主要是,阅读课本和写作课本之间贯通不够,配合不够,给使用带来困难,在课本的份量和难度上如何做到恰当,还需进一步研究。
第二阶段:(1991─现在)的中学语文课程
中央于1985年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根据这两个法规的精神着手制订小学初中的教学计划。这个教学计划的试行草案,于1986年5月经国家教委党组讨论通过。与过去的教学计划相比,这个教学计划有不少优点。它贯彻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和教育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精神,注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这个教学计划,国家教委又组织力量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于1988年6月颁布。1990年开始,国家教委在实验、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学计划进行修改,最后确定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根据这个课程计划的精神,对《九年义力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进行修订,于1992年6月颁布了试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与过去大纲相比,这个大纲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突出之点,是把能力训练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而且制订了能力训练的具体内容,从而使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在大纲的教学目的部分,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应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落实到具体能力上,就是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其他一些目的,都是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作为着眼点,在大纲的教学要求部分,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能力、说话能力、基础知识五个方面分述,突出了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地位。在大纲的教学内容部分,前所未有地把读写听说能力训练列入,并放在一个十分关键的地位。训练项目共48项,体现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更新,使训练内容更接近读、写、听、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实际。
这个大纲把语文课外活动正式列入了“教学内容”,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活动相结合,这是语文教育学提出的一条教学原则。把语文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教学内容,就意味着:它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必须遵循教学原则加以强化、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此外,对汉语基础知识作了调整,一是根据“适当降低难度”的要求,删去了一些知识内容,如“词的构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等。二是在修辞知识中增补了“简明、连贯、得体”一项,因为这是语言运用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三个要求。
1993年,国家教委组织人员着重研究制订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衔接的高中课程方案。1995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已完成了普通高中课程计划送审稿并经国家教委领导审查通过,正式印发。根据这个课程计划的精神,国家和教委组织人员制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于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审查委员审查通过,1997年1月正式出版。这个大纲有如下特点。
1.更全面、明确地揭示语文的性质。从1963年的教学大纲以来,都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没有揭示语文这个工具与其他工具的区别,这是不足。这个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就弥补了这个不足。强调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规定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体现较高层次的语文能力训练内容。与初中相比,高中训练内容有以下特点:①局部上显示出能级差。例如,阅读部分,初中大都侧重于感性训练要求,而高中则大都是理性训练要求。②更突出能力的培养过程。例如,写作能力训练,初中往往只是一些训练特点,而高中则把这些点归纳排列成一个体系。③更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写作训练,由“把握”到“分析”到“理清”到“领会”到“揣摩”到“评价”到“鉴赏”,贯穿着多层次多类型的思维活动。
3.规定了六条教学原则。过去大纲中,或者说“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或者说“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这个大纲直截了当地定为“教学原则”,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的实践,应该说已经具备条件把那些反映了教学规律的理性认识上升到教学原则,大纲规定的原则中,关于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的原则是新增加的。许多教师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思维训练的试验,总结这些试验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写入大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此外,这个大纲根据课程计划的精神,规定“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与此相适应,规定编写学科类教材和活动类教材。这个大纲还有评估和考试部分,教学设备部分。以上这些,都是过去大纲所没有的。
1986年,国家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它规定:“中小学教材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提倡各地编写适应当地农村中小学需要的教材。”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其宗旨是“为了在统一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领导、有计划地实现教材的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于是,各地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的精神,纷纷自编教材。1992年,全国有九套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准予在全国试用。于是,长期以来中小学教材基本上一枝独秀的局面宣告结束,教材建设上的众多的教材百花齐放的时代来到了。
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主要有以下各套中学语文教材:
1.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教科书《语文》(试用);
2.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教科书《语文》(试用);
3.北京师范大学“五·四”学制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四年制初
中试用课本《语文》;
4.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组织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徐汇区教育局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6——9年级试用课本《语文》和高中试用课本《语文》(H版);
5.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委员会组织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闸北区教育局编写、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6——9年级试用课本《语文》和高中试用课本《语文》(S版);
6.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编委会编写、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课本《语文》(试用);
7.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编写,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语文》;
8.四川省教委和西南师范大学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语文》;
9.北京市教委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材编写组编写,北京教育出版社、开明出版社出版的三年制初中试用课本《语文》;
10.江苏省泰州中学语文教研组编写(洪宗礼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语文》;
11.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五中学欧阳代娜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阅读》《写作》;
1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四川西昌地区教材编写组编写(颜振遥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用课本《语文》;
13. 张志公先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实验课本;
14. 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编写(耿法禹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试验课本《语文》;
15.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唐山市教委教研室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试验课本。
此外,还有华东师大一附中陆继椿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的初中语文实验课本,高原和刘胐胐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作文三级训练》《阅读三级训练》实验课本,广东省湛江市教研室李寰英主编的初中语文实验课本以及中央教科所、北京景山学校、北京东城区教育研究中心、湖南师大附中、江西萍乡三中、西安六中等单位分别编写的初中语文实验课本。
上述教材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改革的精神,比过去的教材前进了一大步。它们的优点是:
第一,作了改革旧的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尝试。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三阶段”(记叙——说明——议论)、“两循环”(初中——高中)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它的优点,但并非是最佳的,更不是唯一的。全国各套教材大都跳出这个框框,构建了以能力训练为主的体系。有的是合编型,有的是分编型。合编的,有的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主,有的以读写能力训练为主,有的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分编的,有的是读、写分编,有的是读听、写说分编,有的是课内、课外分编,等等。单元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按生活内容,按表达方式,按体裁,按思维能力训练,按语言能力训练,按学习方法与习惯等。至于单元内容的结构也各式各样,不一而足。
第二,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或者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语文能力训练和语文知识传授,例如解放初期的教材、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的教材以至于“文革”时期的教材;或者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例如1963年编写的教材。70年代末的语文教材,强调语文能力训练和语文知识教学,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说比以往教材成熟得多,然而仍不重视心理素养、思维能力等的培养。现在,上述教材终于亮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旗帜:训练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等方面得到提高。
第三,着力于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如上文所说,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十几年中,大多数中学语文教材忽视语文能力训练。直到1963年,才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揭示语文的工具性质,规定语文教材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这在1963年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所体现。但在当时,这一个大纲和一套教材并没有被多数人认识和理解。到了70年代末,人们在对“十年动乱”的反思中,在寻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中,才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培养读、写能力之外,增添了培养听、说能力。以后的教学大纲,又对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问题加以突出和强化。上述十几套中学语文教材,遵照教学大纲的这个精神,根据读、写、听、说能力的形成过程和培养过程的规律,进行教材的整体设计,从而使教材呈现出新面貌。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少教材编进自学参考材料。有两种教材将教学参考书中供教师参考的部分内容编进教材,供学生自学用;还有两种教材辟有专门篇幅介绍课文作者、作品背景材料,供学生理解课文用;至于在提示、注释和练习题中介绍有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那几乎是所有教材的做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各套教材把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以利于学生把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举一反三,迁移到自读课文中,进行自学训练。有的教材除课堂用书外,还配有自读课本,以巩固和扩大课内所得,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即使是讲读课文,也编写了启发性的提示,以至于启发性的评点,以利于学生自学。最突出的是颜振遥先生主编的自学辅导语文课本,最便于学生自学。这套课本的课文之前有“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课文周围有各种内容的“辅读”,起示范、解释、提示 、提问等作用;最后有用于巩固、扩展的练习题。学生借助这些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大体上能读懂课文。这套课本学下来,学生的自觉能力可以有显著提高。

2004-06-21 人教网

 

  
新时期的中学语文课程和教材研究 科学课程理念和教材与课堂教学存在哪些矛盾 论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和十几本教材的故事 -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中国数字大学城 -... 新时期散文研究综述 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的方式和途径 “小学生成功心理辅导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研究方案 俞求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的初步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及答案1 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和改革发展 《人民教育》2010年第22期审视吴泓教改实验的课程价值 张秋玲 - 理论探索和课程研究 ... 广东惠阳高级中学初中部 >> 教学教研 >> 努力探讨 初见成效——“中学语文活动课研究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最新修改的几点说明 + 2010年考研政治毛特课程六大知识框架体系 中学语文的尴尬和困惑:复兴语文难在哪里? 中学语文教师的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修养 科学课程理念和教材与课堂教学存在哪些矛盾ji 新时期中国的全球角色和多重挑战 浅论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途径和方式 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的两个保证: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 城郊中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的研究与与实践 《“高中生物学习资源库”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实施方案 新时期电影民俗化倾向研究 美国教材的“思想性”和“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