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神话文晸赫圈粉:中国内需仍不振 - FT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49:24
中国内需仍不振 中国安邦咨询公司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供稿 2011-03-22 (www.ftchinese.com)

消费需求的萎靡不振,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痼疾之一。在新一轮通胀袭来之际,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了。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8%,较去年12月回落3.3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市场预期。若以前两个月CPI 4.9%来算,简单剔除物价因素,实际的消费品零售增速为10.9%,降至2008年1月以来最低。从宏观上看,居高不下的通胀率增大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削减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央行3月16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的物价、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今年一季度,有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其中,44.2%偏好“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的变相储蓄,41.6%偏好“储蓄存款”),只有14.2%的倾向于“更多消费”,这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

从行业上看,房地产调控的收紧和汽车优惠政策的取消,也拖累了消费的增长。与房地产行业紧密相关的装修、家具、家电等消费品销售增速明显下降。数据显示,今年1-2月,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同比增长20.8%,增速比去年12月下降17个百分点;家具零售同比增长20.4%,增速比去年12月下降1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的同比增速与去年12月相比更是下降近半,仅为17.9%。汽车行业方面,2009年以来推出的三大优惠政策——汽车下乡、汽车以旧换新、购置税减免优惠——已经取消。这三大政策刺激了二三线市场的需求爆发,而这种需求爆发支撑了2009年、2010年两年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考虑到这三大政策的退出以及2011年复杂的国际市场,预计2011年的汽车市场增速将下滑至10%左右。而新能源汽车方面的优惠政策虽然还在持续,但是对市场的刺激作用有限。

在此情况下,如果放松楼市调控,并推出新的汽车消费优惠政策,是否就能有效刺激内需呢?这样做在短期也许有一定效果,但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这对内需的真正启动于事无补。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家庭消费在中国GDP中占的比重一度达到50%-52%,到2000年已降至46%,到2005年,消费的占比进一步降至40%。“十一五”结束时,这一比重更是下滑到了35%。这说明,内需的萎靡,是过去几十年间一直存在的。而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红火,不过是最近十来年的事。即便在这两个行业最火热的时期,也没能扭转消费占GDP比重下降的趋势。那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呢?

首先,家庭收入的增长跟不上经济增长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30年,中国的GDP增长达到年均9.8%的速度,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更是达到了年均20%,而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仅有7.2%。同时,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是由收入与财富水平决定的,离开收入增长,刺激消费只是空谈。其次,扭曲的资金价格造成投资过度。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中国的老百姓不得不积极储蓄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但是,偏低的利率水平乃至实际负利率,是在侵蚀储蓄者的利益,补贴低效投资,最终造成消费不足而投资过度的局面。

因此,要从根本上启动内需,一方面需要进行彻底的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家庭收入,另一方面需要调校资金价格,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当然,这些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可完成,最近正在热议的提高个税起征点,就是良好的一步。其实,从这次减税的力度,就可看出政府刺激内需的诚意究竟如何。总之,告别必须由国家花钱拉动经济增长的迷思,还富于民,让老百姓自由地决定该如何消费,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向内生增长的发端。

安邦认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口号,在中国经济增长的道路上已喊了很多年。然而,在收入分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中国消费内需的真正启动几无可能。

(注:安邦咨询公司是中国内地一家独立智库机构,专注于财经与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该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