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冯骥才谈“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4:01:11

冯骥才谈“文化”

        (2011-03-11)          冯骥才委员参加两会言论信息集锦
        文化怎么能打造?
       “文化产业化”的说法很荒谬
        城市文化悲剧正向农村转移
        中华民族最深的根不在城市而在农村
        中华文化最大特点就是中华文化本身的多样性
        文化的“珠穆朗玛峰”就在中国!
        文化要承担的责任是使人们精神幸福
        专家应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记录工作
        我不敢续写《红楼梦》因为太难了
        笑叹姜昆“没幸福感”

冯骥才委员答记者问

 

文化怎么能打造?冯骥才:“文化产业化”的说法很荒谬

2011年3月10日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黄维)“文化产业需要科学发展,思辨文化产业的问题,现在出现另外一个词,我觉得非常荒谬,就是文化产业化。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今日举行的“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记者会上作出上述表述。
 
  “我觉得文化产业这些年来在整个国家的文化领域是里是一个关键词,大家很关注文化产业,国家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辨。”冯骥才说,“多年以前文化界提出了一个概念,是费孝通先生提的,叫‘文化自觉’,提出来以后慢慢就转化为政府和国家的一些思考,近些年来国家对文化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了,我觉得国家的文化自觉开始树立起来了。我特别注意这两届政府的工作报告里有这么几句话,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温总理讲了一句话,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里,谈到‘文化’的第一句话说,‘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我觉得说到了文化的本质,国家的文化自觉是非常重要的。”

  冯骥才认为,但是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国家的文化自觉必须转化成全民的文化自觉,这样我们国家的文化才有希望,社会的文明才能进步。由国家的文化自觉转为全民的文化自觉,我认为现在的社会有两个思潮性的障碍,一个障碍就是文化的政绩化,还有一个是文化的产业化。文化必须进入官员的政绩他才重视,否则他就没有兴趣。
 
  文化产业是一个名词,是从20世纪初美国开始兴起的,有一个非常确切的概念,就是工业生产的模式,也就是说是可以成批生产的。面对大众消费对象,有一个层面,一种服务性的和经营性的行业是文化产业,这个产业我们过去没有,它是一个现代产业,我们在国家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过去没有,我们现在有,我们还要大力的发展,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文化产业需要科学的发展,思辨文化产业的问题,现在出现另外一个词,我觉得非常荒谬,就是文化产业化。
 
  冯骥才说:“‘文化产业’是一个名词,它有确定的、特定的内含,它有特定的标准、特定的本质。‘文化产业化’是一个动词,因为有些文化是不能产业化的,因为文化是精神性的,精神性的东西就没法产业化。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一个词就是‘打造’,因为只有产业才能打造,文化怎么能打造呢?精神的东西怎么能打造呢?你说唐诗能打造吗?你说爱情能打造吗?我说我和我老婆用五年的时间打造一个爱情,怎么能打造呢?”

        冯骥才:城市文化悲剧正向农村转移
        2011年3月8日来源: 中国青年报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7.5%提高到51.5%。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3月7日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达了他的担忧:城市的文化悲剧可能正在向农村转移。今年,他在递交的提案中呼吁加强对古村落和古村落文化的保护。

        冯骥才介绍,古村落是中国文化的根植所在,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普查显示,依旧保存跟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现在还剩两三千个,而在2005年时,这个数据还是5000个。
 
        “这是未来10年中国文化最大的问题。”冯骥才说。在他看来,古村落的加速消失主要有三个原因:城市化加速;地方政府需要土地作为发展GDP的资源;此外,房地产开发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寻求到空间,于是向农村转移。
 
        去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公开表示,非常反对“旧城改造”这个词,这个词没有文化的。而“旧村改造”这个新词现在又开始流行。
 
        “我们应该吸取城市改造的教训。城市在改造前,政府从来没有认识到文化的个性和特点,没有确定哪些能动、哪些绝对不能动,从来没有尊重过城市文化。这一轮把600多个城市都搞成一个样子,政府没有考虑过文化个性、没有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脉络。现在,在城市中犯过的错误又要到农村中去了。”冯骥才说。
 
        对此,冯骥才建议通过四种形式加强对我国古村落保护:第一是分区形式,保持原有古村落不变,在旁边建设村民居住生活的新区,保留古村落的原汁原味;第二是民居博物馆形式,把分散的经典建筑和文化要素向一处集中,以集聚效应加强保护;第三为景观形式,在保留古村落架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固、整修或开发,部分可用作旅游资源;第四是原生态形式,彻底保持当地的原生态生活。
 
        冯骥才:中华民族最深的根不在城市而在农村
        2011年3月9日 来源:人民网

        “中华民族最深的根不在城市,在农村”,“如果一个民族农村的文化没有了,我觉得文化的根基本上就没有了”,在谈到中国古村落保护的时候,全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显得忧心忡忡。
 
  保护古村落刻不容缓

  近些年,中国古村落迅速大量的消失,在当前农村城镇化进程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古村落、保护古村落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积淀显得刻不容缓。
 
  中国有将近五千年的农耕社会历史,有的村落有上百年甚至上千的历史。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遥远的“根”:大量的历史文化财富大部分散落在这些古村落里,冯骥才说,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植所在,大量的历史文化财富蕴含其中。如果一个民族农村的文化没有了,那么文化的根就基本上没有了。冯骥才提出,希望国家能够下决心,对中国古村落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依靠专家调查,由专家确定哪些重要的古村落需要保留、传承下来。
 
  古村落被旅游开发 面目全非
 
  冯骥才讲到,这些年做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抢救,一个个整理出来,变成国家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的原始环境和它本身所附带的载体就没有了。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保护”,比如说长城,长城不坏,就是保护住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如果这个外在的环境没有了,如民族歌舞不再是在村落里表演,而变成在社区的小院里,那这个就完全不是原来的感觉了。
 
  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冯骥才说,最近十年,古村落快速消失,只有极少数被当做旅游开发项目保留下来,但是被旅游开发过的古村落也已“面目全非”。一个村落进入旅游开发程序后,是按照商业规律来进行改造的,符合商业运作规律就被保留下来,相反,如果不符合商业规律的就被忽略,文化被肢解,不再是本来的面貌。古村落如何被合理保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解读《非遗法》 需明确“执行”和“责任”细则

  谈到刚刚出台的《非遗法》冯骥才认为,这对于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财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具有很鲜明的意义。但是,对于首部《非遗法》或许在概念、学理,特别是可操作性方面,应该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比如明确《非遗法》的具体执行和监管部门等,还期待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细则。
 
     冯骥才表示,两会文艺界的演员毫无疑问是关心国计民生,关心老百姓的幸福感,但是人的幸福是立体的、多方面的,有物质方面的幸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冯骥才表示,过去我们生活比较困难,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极大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迅速提高,我们享受了越来越多的充裕的物质生活。下面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精神。国家现在富起来了,而且是迅速的富起来了,我们有信心越来越富,但是富到哪儿去是一个大问题。这就给我们文化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化要承担什么责任。文化要承担的责任就是使人们精神幸福,让人们充分享受一种文化。所谓文化最终还是享受社会文明,文明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心灵的东西,还要享受非常好的艺术作品,有创新的、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冯骥才笑谈姜昆“没幸福感

2011年3月10日 ll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9日电 (记者黄维)“ 我觉得姜昆没有什么幸福指数。第一,北京老堵车,各种应酬,天天安排,手机短信没完没了,没完没了的给人签名,如果哪段相声不逗人笑就挨骂。他给人那么多的笑容,没有人给他笑容,所以没有什么幸福指数。”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今日举行的“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记者会上笑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姜昆“没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