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魔dota2 技能:安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14:16
(公开征求意见稿)
目  录
序   言  安庆崛起 教育先行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建设教育强市  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三)战略目标
第二章  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全面发展
(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五)加强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六)构建实施素质教育长效机制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做强基础教育  推进优质均衡
(七)做强基础教育品牌
(八)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十一)保障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第四章  创新职业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
(十二)建设职业教育大市
(十三)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十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十五)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十六)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第五章  优化高等教育  提高服务能力
(十七)加快安庆大学建设步伐
(十八)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十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二十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六章  发展终身教育  构建学习型城市
(二十二)建设学习型城市
(二十三)健全社区教育体系
(二十四)扩大非学历教育规模
(二十五)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七章  改革培养模式  提高教育质量
(二十六)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二十七)构建安庆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十八)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第八章  推进体制改革  提升发展活力
(二十九)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三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三十一)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九章  强化人才战略  建设教师队伍
(三十三)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十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三十五)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三十六)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三十七)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第十章  开发优质资源  加快教育信息化
(三十八)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十九)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
(四十)促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第十一章  完善教育保障  确保优先发展
(四十一)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四十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四十三)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四十四)推进依法治教
(四十五)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实  施
根据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安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本教育规划纲要。
序   言  安庆崛起 教育先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要加快安庆崛起步伐,必须加快建设教育强市;要实现安庆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必须首先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安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广大教育工作者奋发努力,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义务教育走向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加快,普通高中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得到较快发展,高等教育取得长足进步,教师队伍建设成绩突出,教育保障有力有效,素质教育迈上新台阶。安庆教育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响亮的城市品牌。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市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不足,学校硬件达标率与标准化建设标准相比还有差距,教育投入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学校办学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仍需积极探索,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仍有差距,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亟待增强。
强市必先强教。安庆要崛起,教育需先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加快追赶跨越的攻坚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是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的关键阶段,也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全市上下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充分认识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充分认识到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着力建设均衡发展的普及教育、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的品牌教育、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推动安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建设教育强市  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学校特色发展为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以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教育事业各项改革;以提高质量为关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安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持。
(二)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精力、更大的投入发展教育事业,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育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造就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改革创新。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考试制度、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加快解决安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优质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促进公平。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教育体系,公共教育资源向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重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建设好每一所学校,培育好每一位学生。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落实困难家庭子女就学扶持的各项政策,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提高质量。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力推进有效教学,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服务发展。紧紧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着力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文化引领能力,着力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战略目标
围绕安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构建“育人为本、公平为基、文化立校、特色发展”的教育框架。到2015年,把我市建设成为“规范有序、优质均衡、特色鲜明、开放多元、全面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到2020年,实现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居于全省优势位置,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市。
办好惠及百姓的普及教育。到2020年,基本普及15年教育。全市每个乡镇建成公办幼儿园1所以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85%以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2.5%以上;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教育质量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规模比例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2年以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25%,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公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教育布局合理,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水平和教育公平度显著提高。
构建整体领先的优质教育。教育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建设标准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础教育质量高位走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更好满足社会对各类高水平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开放共享,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深化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学生素质和能力成为教育评价的基本标准,具有安庆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全面建立,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打造持续创新的品牌教育。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学校办学充满活力,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为显著。建成一批办学有特色、全省有影响的高水平学校,形成一批支撑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品牌专业,造就一批教育名家、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学生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均达90%以上。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更趋完善,全市教育投入总量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投入人均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表一:2020年安庆教育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内容
2020年
1.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
85%以上
2.义务教育巩固率
99%以上
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2.5%以上
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45%以上
5.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50%
6.达到示范学校标准的各级各类学校比例
60%以上
7.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
15年
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12.2年以上
25%以上
9.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90%以上
10.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
90%以上
11.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
达到中央和省核定比例
12.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
高于GDP增长比例
第二章  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全面发展
(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把德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加强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探索并建立具有安庆特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适应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强青少年学生认识自我、与人相处、适应社会的能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强化学生德育实践,倡导志愿者服务并使其制度化,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建立学校德育工作测评制度,将德育工作纳入政府教育督导重要内容。
(五)加强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到2020年,市区和各县(市)均建成一所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套的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或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青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体育文化设施和社区教育中心等资源,共建共享各种不同特色、不同教育功能的校外教育基地。实行各类教育基地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制度。
(六)构建实施素质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机制,落实政府、学校和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工作责任。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秩序。加强对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行为的日常督查和定期督导。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引导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二章  做强基础教育  推进优质均衡
(七)做强基础教育品牌
以优质均衡为目标,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重点,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健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机制,办好每一所学校,保证每一个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良好、公平的基础教育。到2015年,初步普及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教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普及水平、规模效益、发展质量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八)加快普及学前教育
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公办幼儿园为主、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为主、鼓励多渠道投入、支持多体制办园的学前教育体系。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实施农村“一镇一园”幼儿园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更好地满足幼儿入园需求。到2015年,省、市优质幼儿园比例达40%,2020年达60%以上。坚持学前教育的科学性,普及科学保教方法,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管理和评价。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重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高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区域内校际之间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等大致相当、各有特色,基本消除“择校”现象,义务教育公平度、满意度不断提高。完善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坚持政府负责、公办学校吸纳为主,确保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安庆市教育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到2020年,市区70%以上小学、初中、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安庆市教育现代化学校。
(十)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根据高中阶段生源变化趋势和职普协调发展原则,科学确定高中办学规模,优化高中教育资源。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推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逐步形成若干区域合作、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教育共同体,实现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鼓励和引导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扬长补短,彰显个性,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多样化、育人方式个性化。到2020年,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均达到市级示范高中标准。
(十一)保障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加强建设,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班,在有条件地区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完善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发挥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作用,办好高中阶段特殊教育,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到2020年,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
第三章  创新职业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
(十二)建设职业教育大市
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落实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任务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范围,确保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力实施优质化、市场化、终身化发展战略。坚持以富民为主题、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改革为动力,完善普职互通、中高等职教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城乡一体发展的区域现代职教体系,为安庆经济全面转型和产业升级改造输送“德高技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加强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推进区域共同发展。
(十三)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落实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增强教育部门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与宏观管理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统筹规划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结构,强力扶持,重点推动有基础、有特色、有优势的职业学校加速发展,建设好一批重点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1~2所技师学院。强化基础设施综合配套,加强师资、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建立以专业为纽带、以高等职业院校和市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共同体。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强化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有机对接,提高职教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十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落实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严格就业准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风尚。
(十五)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规范职业学校办学行为,完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推行“双证书”制度。继续开展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强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到2020年,全市建成一批全省有影响的职业学校学生创、就业特色基地。支持行业组织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划,学校根据行业需求抓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全面实施“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依托重点企业和职业(技工)学校,共建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高级技工培训中心。
(十六)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设立市、县两级职教校企合作工作指导机构,建立政府主导,职业院校、行业和企业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支持学校和企业开展人才合育、教学合作、研发合创、产业合建、资金合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建设学生生产实习和创业就业基地,开发“订单式”课程,探索推行校企一体化办学,形成一批有影响的校企合作示范组合。
第四章  优化高等教育  提升服务能力
(十七)加快安庆大学建设步伐
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统筹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把建设安庆大学作为全市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工程。继续支持安庆大学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引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正高级专任教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努力打造国家级或省级优秀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全力支持安庆大学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形成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科技应用成果。
(十八)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以创建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目标,努力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2015年建成一批全省一流的高职院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切实改善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条件,在建成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基础上,2015年基本达到国家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鼓励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为举办本科层次的教育和实现学校升格奠定良好的基础。鼓励桐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引进计划。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制度政策。做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的申办和建设的各项工作。
(十九)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采取大类招生、模块化培养、自主选择的培养模式,扩大高等教育的选择性,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行跨校、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多项技能等级证书制。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注重通识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和青年英才培养基地,鼓励大学生参加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提高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化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建设一批大学生实践基地和科研成果孵化基地。
(二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机制,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合作平台。建立政府指导、高校主导、行业企业参与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高校教师培训锻炼基地、学生实训就业基地和企业人才定向培养基地。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人才、技术双向交流机制,创新高校教师到地方挂职、科技服务等形式。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及孵化基地。
(二十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形成政府牵头,行业主导,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科技园区联合培养人才的新型机制。支持高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作用,运用人才和知识优势,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重大课题开展攻关,加强应用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引导高校与地方、行业和企业联合开展项目合作、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建立高校政产学研合作平台,服务和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六章  发展终身教育  构建学习型城市
(二十二)建设学习型城市
以构筑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社区教育,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开放便捷的教育与培训服务,满足社会多元多样的学习需求。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建设,促使学习与创新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公民普遍的生活方式,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式学习体系。到2020年,学习型组织普遍建立,基本建成学习型城市。
(二十三)健全社区教育体系
加快社区教育机构建设,形成以社区培训学校为龙头,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村(居)社区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建立面向中小学生的社区教育体系,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社区教育活动。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以老年大学为骨干,以社区教育中心为依托,以网络教育为重要形式,建设老年教育体系。到2020年,建成一批社区教育中心,创建一批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市乡镇(街道)、村(居)社区教育基地全面建成,城市居民社区教育参与率达80%以上,农村居民参与率达60%以上。
(二十四)扩大非学历教育规模
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逐步建成以县域为单位的集职工教育、农民教育、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非学历教育体系。鼓励企业与社会力量开办培训点,扩大各类非学历培训规模。引导和鼓励个人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和条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在职人员带薪学习制度。到2020年,全市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50%。
(二十五)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推进终身教育与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县级综合性学习网站,逐步实现在线学习,逐步形成覆盖全市、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市民学习中心和市民学习网,开发网络学习资源,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面向社会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七章  改革培养模式  提高教育质量
(二十六)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学会动手、学会做事。加强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学工作指导,加强教学全程管理,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有效教学”实施水平。推进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把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减少学生课业负担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科学安排学生学习、生活和锻炼,禁止任何形式的有偿补课。建立减轻学生负担的监督检查制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不分重点班、快慢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学校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区域教科研合作共享机制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充分发挥教科研共享平台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加强实验场所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完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管理、学业质量评价制度。
(二十七)构建安庆特色的地方课程体系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实施和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安庆特色、区域共享、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活动课程、艺体活动课程、科技活动课程、学科类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五大活动课程系列。加强校园科普教育,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打下基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推进“绿色学校”建设。建立活动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活动课程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引领校本课程建设,培育有特色的学校、有特点的教师、有特长的学生。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十八)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创新考试评价制度,全面推进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文化科目考试相结合的中考改革模式,发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导向作用和对师生发展的激励作用。
改革中小学招生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实行统一考试录取与多样化选拨录取相结合的高中学校招生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指标生比例。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全面推行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制度。
完善学校及学生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以全体学生为评价对象,以完成国家规定教育内容、达成国家规定培养目标为评价标准,以合格率、完成率和学生综合素质等为主要指标的学校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测评体系,加快形成学生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第八章  推进体制改革  提升发展活力
(二十九)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明确管理职责,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改革政府管理教育方式,落实政府教育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政府在政策制定、布局规划、资源配置、监督指导等方面的宏观管理职责,促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具体管理和学校自主办学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干预,建立公正、权威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监控机制。
改进基础教育管理,落实县(市、区)级统筹,县、乡(镇、街道)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由县(市、区)级政府负责统一规划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对各类幼儿园实行统一管理;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乡镇政府组织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控制学生辍学、维护学校安全及周边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责任。
加强职业教育管理,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和教学管理,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市场。
改进高等教育管理,加强对高等教育统筹协调和政策支持,推进省市共建、服务地方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安庆高等教育加速发展。加大市属高校资源的建设,大力推动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并形成办学比较优势。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三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以坚持教育公益性为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为出发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坚持以政府举办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向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大致相当的办学条件,满足人民群众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需要。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按照“统一规划、注重质量、积极扶持、规范管理”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
建立激励扶持机制,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加强内涵建设,坚持特色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强化对民办学校的督导评估,督促民办学校依法规范办学,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三十一)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权利和责任,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健全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开放办学制度和学校信息公开制度,方便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落实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构建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合作办学、服务社区等方面的自主权。规范民办学校内部管理,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理顺董(理)事会与校行政的关系,确保校长依法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确保党组织在民办学校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推进民办学校工会组织建设。
(三十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广开教育国际交流渠道,加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全球化竞争人才的力度。深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在部分优质高中、高等院校探索开办国际班或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国内外智力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教育管理。按照高标准、有特色的要求,大力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面向国内外推介安庆教育品牌。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九章  强化人才战略  建设教师队伍
(三十三)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确保我市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处于全省前列。依法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维护教师权益,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真正让教师成为最受尊敬的职业。
(三十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引导和促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严谨笃学、自尊自律。建立师德专项督查考核机制,广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依据。
(三十五)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制定实施教师专业成长五年规划,引导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抓好市和县(市、区)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农村师资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计划,全面完成国家、省规定的周期性教师全员培训任务。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教师和校长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实践与理论,努力成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专家。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计划”,构建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梯队和培养机制,形成有利于培养具有鲜明教育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教育名家的良好环境。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批社会广泛认可、成绩卓著的名师、名校长和名班主任;依托企业和高校,联合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到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达80%;支持高校培养或引进一批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三十六)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完善学校分配制度,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机制。创新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完善并落实教师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农村从教。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对长期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定期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及群体予以表彰奖励。
(三十七)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教育和人事编制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科学核定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定期合理调整教职工编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岗位管理制度,科学设岗,对教师实行分类聘用、分类管理和分类考评。创新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与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师执业标准相配套的,以履行法定职责、完成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管理制度。健全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对不适应教师岗位的人员实行分流。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和流动等制度。完善学校分配制度,坚持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
第十章  开发优质资源  加快教育信息化
(三十八)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市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力争建立覆盖所有学校、便利全体学生和公民学习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到2020年,市区校园网覆盖率达90%,70%的学校建成数字化校园。
(三十九)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大力开发各类教育的网络学习课程,继续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建设服务全体学生和市民的综合性学习网站,促进终身教育数字化。到2020年,全市建成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和面向公众的“一站式”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
(四十)促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整合。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搭建市、县(市、区)、校一体化的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服务平台,全面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基本实现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第十一章  完善教育保障  确保优先发展
(四十一)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把实施我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摆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制定和落实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项目。健全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责任,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将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等情况纳入对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考核指标体系。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大力宣传各级各类学校及教师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四十二)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依法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依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年初预算以及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确保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中央和省核定的比例,确保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高于GDP增长比例。
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进一步增加教育经费供给。学前教育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义务教育由政府财政保障,全面纳入预算。普通高中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逐步提高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投入的机制。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并推行基本支出拨款与专项绩效拨款相结合的财政拨款制度。终身教育实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积极化解公办学校基建债务。
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规范教育规费的征收与使用,按规定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费和职工教育经费,落实用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附加、职工教育统筹金和成人教育事业经费。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或依法办学。新建居住区必须按教育布局规划配套建设幼儿园。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测定办法,合理确定政府、家庭分担比例,非义务教育学校的收费标准随办学成本变化而相应调整。
建立以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为主要模式,以奖、减、免、贷、助、补、勤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帮扶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制度,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推进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确保资助覆盖所有贫困家庭子女,确保他们平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规范各类资助资金管理,实行资助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教育经费预决算监督、监察审计、督导考核制度,将地方政府依法保障和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作为政绩考核、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教育经费增长未达法定要求的,要限期补足,截留、挪用及擅自改变教育经费用途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规范教育收费行为,加强教育经费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四十三)健全教育督导制度
坚持督政与督学并举、监督检查与服务指导并重,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导队伍建设,提高督导工作水平。加强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督导,完善对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的督导评估机制,建立督导评估结果公告、限期整改和问责制度,发挥督导工作效用。
(四十四)推进依法治教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将教育法律法规列入普法教育范围,完善地方性教育政策规范。教育重大决策出台前要通过公开讨论、征求意见、听证公示等方式,充分吸纳社会各界意见,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教育工作的职责,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及时查处教育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学校、师生和举办者权益。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师生申诉制度,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正当权利。
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强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广泛开展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公安、教育、工商、文化、卫生等部门联合执法,深入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
(四十五)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开展党建工作。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中小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学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课堂”、“党员精品课堂”,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县(市、区)教育系统党委对辖区内各类学校党建工作的协调指导,推进党建工作机制创新。重视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推进教育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采取“双进”等办法,加大教育系统干部培养培训和交流任职力度,建立优秀后备干部梯队。
坚持标本兼治,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完善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教育政风行风建设,推进政务、校务公开,构建具有安庆教育特色的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体系和师生诚信体系,提高教育工作的社会公信度、满意度,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作风保证。
《安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21世纪我市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任务重、要求高,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强化责任落实。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部门、各县(市、区)要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市委、市政府教育工作部门负责《规划纲要》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共同抓好贯彻落实。
认真组织实施。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把《规划纲要》作为项目审批和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突出《规划纲要》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加强《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督导评估工作,建立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和定期公布机制。完善调整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定程序。
统筹分步推进。按照远近结合、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原则,确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领域、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在实施“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将条件成熟、市民关注的重大政策立即付诸实施。针对制约安庆教育的全局性重大问题,集中力量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攻坚。教育部门要根据《规划纲要》精神制定好“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具体实施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教育部门要会同规划、土地等部门,根据《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学校布局规划并组织实施。
营造良好环境。广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规划纲要》的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安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厦门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山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河北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 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 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节选) 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_渝北职教 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北新闻网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8 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9 河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