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肠鸣: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17:20
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征求意见稿)

  目 录

  序 言

  一、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战略

  (三)战略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1、坚持德育为先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建立现代教育评价体系

  (二)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1、明确政府责任

  2、提高保教质量

  (三)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严格规范义务教育管理

  (四)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1、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

  2、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

  3、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实现职业教育全覆盖

  2、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3、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4、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

  (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经济社会服务能力

  (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1、完善继续教育发展机制体制

  2、建设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八)支持特殊教育发展

  1、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2、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九)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建设

  2、提高教师队伍业务水平

  3、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4、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十)加快信息化进程

  1、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3、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

  三、体制改革

  (一)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二)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五)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六)扩大教育开放

  四、重点工程与改革试点

  (一)组织实施重点工程

  1、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2、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3、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4、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5、农村教师队伍水平提升工程

  6、教育信息化工程

  (二)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1、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3、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4、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改革试点

  5、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

  6、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

  7、办学体制改革试点

  8、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

  五、保障措施

  (一)保障经费投入

  1、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

  2、拓宽经费筹措渠道

  3、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4、加强经费使用监管

  (二)加大政策支持

  (三)推进依法治教

  1、完善地方教育法律法规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3、大力促进依法治校

  4、健全完善督导制度

  (四)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2、落实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

  3、建设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

  4、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实 施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山西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素质全面提高,推进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序    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根本途径。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对于山西实施赶超战略、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具有决定性意义。

  山西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西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新世纪后,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发展为提高公民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再造一个新山西,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今后五到十年,是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步伐加快,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教育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是山西建设中部地区经济文化强省的必由之路,也是实施赶超战略的必然选择。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省教育事业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素质教育推进困难;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上好学”需求强烈的矛盾突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亟待深化,学校办学活力不强;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加快教育发展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千秋大业,教育为先。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实的举措推动教育发展。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山西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全省教育科学发展,为早日建成小康山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 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落实科教兴晋战略、人才强省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适应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适应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发展战略

  强化责任,优先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全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监督制度。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重要内容,确保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优先规划、优先投资、优先保障和优先安排教育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适应需求,加快发展。适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继续适度扩大规模,提高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水平。进一步加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化结构,协调发展。服务市域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局,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狠抓薄弱环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继续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优化高等学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建设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立足实际,特色发展。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把多样化人才需求与学校自身办学传统、办学优势结合起来,立足各自的办学层次和类型,找准方向,科学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多样化教育的需求。

  服务转型,创新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增强教育活力,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更加重视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密切教育与企业、行业、产业的结合,增强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战略目标

  到2020年,山西教育各项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中西部省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行列。   形成更高质量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职业教育和培训更加发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知识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形成更广覆盖的公平教育。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充分体现,公民依法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困难群体学生资助制度更加完善。

  形成更加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形成更具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体制开放灵活,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办学体制逐步优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现代学校制度初步形成,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教育法治化程度显著提高,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更加有力。形成适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结构合理、服务有力、科学完善、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机制。 二 重点任务

  (一)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牢牢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切实把德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和健全人格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改革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注重发挥各门课程的德育功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注重知行统一,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建立大中专学生见习制度。完善社会实践等培养环节,增强实验、实习、实训的效果。建立覆盖全省的社会实践基地。到2015年,省辖市要建好一批综合性、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基地,县(市、区)要建好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注重品行培养和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健康第一,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美育,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3、建立现代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各地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决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把工作重点放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来。坚决扭转和纠正单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评价教育的倾向,坚决制止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和按升学率进行奖惩的错误做法。 

  (二)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到2020年,要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1、明确政府责任。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和教师,改扩建和新建一批幼儿园,到2020年所有乡、镇建起标准化的乡镇中心幼儿园。新建城镇、新建小区都要配套建设幼儿园。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

  2、提高保教质量。遵循幼儿教育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制定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核定收费标准,规范办园行为。实施保教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保教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加强学前教育的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各自履行职责,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三)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20年,要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

  1、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超前规划学校布点,进一步调整优化布局,加快推进城镇学校建设,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指导规模较小的山区乡镇办好一批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好必要的农村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努力消除辍学现象。坚持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配齐学科教师,开齐开足规定课程。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健全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机制。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学设备、图书、仪器和师资等,推动区域内校长和教师定期合理流动。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协作机制,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区和农村延伸,鼓励优质中小学校采取多种方式与其它学校协作办学。力争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师配置均衡化、学校管理规范化。省人民政府建立对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通报和奖惩制度。

  3、严格规范义务教育管理。严格教育经费管理,切实保障办学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学校。依法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行为,坚决纠正违规补课和收费等行为。义务教育阶段严禁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不得将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学生入学和升学的依据,不得依据考试成绩对教师、班级、学生进行排名和奖励。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区域内重大违规办学的问题严格问责。

  发挥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的作用,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严格控制教学中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严格规范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管理。建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专项督导制度。  

  (四)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到2020年,要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构建高质量、多样化、可选择的高中教育发展格局。

  1、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保持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制定普通高中设置标准,优化整合高中教育资源,解决公办普通高中建校债务、教师编制等困难。努力消除薄弱高中,逐步消除大班额。充分发挥示范高中的正确引导作用,推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鼓励学校根据各自特点,形成富有特色的多样化培养模式。引导建设一批学科优势明显、教育方式独特、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积极支持举办一批以外语、艺术、体育、科技等为特色的高中学校,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发展模式,为学生发展提供多元选择的机会。

  3、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开发建设富有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形成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多样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制度。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到2020年,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1、实现职业教育全覆盖。政府要把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发展工程和民生工程,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支持政策,形成规模、布局、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使所有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以上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适宜人群特别是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2、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2015年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设置标准,到2020年实现标准化办学。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完善助学金制度。完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衔接沟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扩大对口升学比例。严格就业准入制度,优先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形成“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营造尊重劳动、重视高技能的社会氛围。

  3、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加强农业类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建设。改革农业类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灵活的学制和教学方式“送教下乡”,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支持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参与技能人才培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对接我省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对接岗位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接不同的教育对象调整教学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定单培养,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六)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大任务。到2020年,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优良、服务有力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高等学校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明显提升。

  1、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加快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加强统筹规划,做好高校设置,加快筹建煤炭、电力、传媒艺术类本科院校,使每个省辖市至少有一所本科院校和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满足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扶持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加快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物联网、生态环境等新兴专业。积极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增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

  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建成区域特色鲜明、具有引领作用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具有博士授权高等院校积极发挥学科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其他本科院校加强基本办学条件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高等职业院校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确保教学资源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落实教授、名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探索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试行校际学分互认。强化实践教学,支持优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严格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学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依托科研力量较强的本科大学,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学科交叉,建设一批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特色重点学科,力争建成若干国家重点学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山西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科研基地和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

  4、增强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大力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共享,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一批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围绕与山西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加强联合攻关,承担一批研发项目,产出一批应用性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在形成新产品和推进新产业上取得新进展。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企业岗位培训、转岗工人和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主动开展送教下乡和农业科技服务。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促进文化强省建设。  

  (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所有成年人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1、完善继续教育发展机制体制。省政府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将继续教育纳入各地区、各行业总体发展规划,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用人单位应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推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建立城乡社区教育制度,实施社区教育推进计划,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建立继续教育机构准入监管制度,加强质量评估。

  2、建设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和规范教育培训服务,扩大继续教育资源。健全覆盖县、乡、村的农村成人培训网络。建立一批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社区教育基地。推进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组建继续教育基地。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整合社会各类学习资源,办好开放大学,建设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提供服务。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

  (八)支持特殊教育发展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全社会要理解关爱残疾学生,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使每个特殊教育学生都能获得更好发展。

  1、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将特殊教育纳入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规划,到2015年,省辖市建成功能较为完备的特殊教育学校;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建设一所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配足充实教学设施及康复训练设备,不断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特殊教育。

  2、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力度,制定并落实残疾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从社会福利彩票所筹集的福利金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特殊教育。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实行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特殊教育补贴制度。 

  (九)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聘任(聘用)、评模评优的重要依据。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

    2、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大校长、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力度,培养一批教育教学名家。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提高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和“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依托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培训基地。推行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建立职业院校特聘教师制度,开通职业学校面向企业和社会聘用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渠道。

  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实施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实施“三晋学者”支持计划,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声誉、对优秀人才有较大凝聚作用的领军人物。建设一批教学科研优秀团队。认真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全面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素质。

  3、提高教师地位待遇。落实教师绩效工资,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对农村学校教师在工资福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表彰奖励、骨干教师培养遴选等方面予以倾斜。落实农村学校教师特殊津贴。完善并落实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定期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4、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履行中小学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流动调配和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

  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编制定期调整机制。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学校岗位设置标准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数结构比例,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实施国家统一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形成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用人机制。

  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完善城镇新聘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评选骨干教师,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任教经历。推广顶岗支教实习模式,置换农村一线教师到师范院校进修。

  建立完善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解决中小学代课人员问题。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建立并推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中小学校长。 

  (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到2020年,要形成覆盖全省各级教育部门和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1、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省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整合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宽带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实现中小学班班多媒体教学。加快山西教育骨干网建设,推进信息系统按标准化要求互联互通。

  2、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各类教育资源库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在教学、科研和指导学生学习等方面的整合应用水平,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3、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建设教育数据中心,构建教育基础数据库和数据采集与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办公与文件信息交换、协同工作平台、视频会议系统,构建教育办公与应急指挥体系。建立教育发展动态监测、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教育科学决策体系。建立统一的政务门户,建设全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教育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信息标准化、规范化。 

  三 体制改革

  坚持以改革开放增强山西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要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形成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一)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观念,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大中小学教育有机衔接,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融通,教学、科研、实施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体制。深入教学改革,建立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改进学生升学推荐办法,探索高中阶段、高等学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和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改进人才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二)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坚持小学、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各县区根据本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确定本区域内每所学校就近招生范围和招生人数并向社会公布,确保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学有其位。完善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为高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普通高中考试招生方式,逐步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比例。优质普通高中每年招生计划按不少60%的比例合理分配到初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自主招生或注册入学。建立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制度,满足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公民的需求。

  完善高等学校考试录取改革。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参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高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试行推荐录取;对在工作实践中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人才破格录取。探索成人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和注册入学。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创新能力考查,发挥和规范导师在选拔录取中的作用。 

  (三)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保障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自主管理和使用学校财产及经费,并承担相应责任。完善学校章程,依照章程规范管理学校。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健全工会、共青团组织,发挥教代会、学代会作用,实行重大决策公示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健全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完善教职工岗位聘用制。积极引导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

  (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探索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扶持薄弱学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探索让部分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或管理层管理多所学校的试验,共享先进管理经验。推动公办职业院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完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支持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整体规范民办教育事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捐资、出资兴办教育。制定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扶持政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采取专项投入、给予奖励等措施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民办学校风险防范机制、学费监管和信息公开制度,促进民办学校行业自律和规范办学。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与退出机制。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健全督导专员制度。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 

  (五)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政府统筹管理教育机制。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制定发展规划、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成本分担等基本标准。落实“以县为主、县乡(镇、街道)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健全完善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以市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优化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推进省市共建,鼓励省辖市政府筹资兴办高等教育,或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土地划拨等多种形式,支持省管驻地高等学校发展,增强驻地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

  改革政府管理教育方式。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教育责任,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进政府宏观调控方式,更多地运用法律法规、规划引导、行业准则、政策指导、信息服务和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减少和规范对学校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制度,规范决策程序,成立省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家长教师协会的作用,引导社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和组织,发挥教育研究、教育考试和教育评估等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六) 扩大教育开放

  提高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鼓励学校与国外院校建立校际关系,互派教师、互换学生、互认学分和互授、联授学位,支持学生赴海外游学、实习。设立“来晋留学政府奖学金”,扩大来晋留学规模,提高留学层次。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支持高校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课堂),稳定发展境餐合作办学。在省内支持建设一批汉语国际推广中学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境外合作办学。鼓励并支持开展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国际教育展。

  培养国际化人才。理顺公派出国留学体制,创新和完善公派留学机制。设立“大学生海外学习政府奖学金”和“公派研究生奖学金”,公开选拔优秀大学生和骨干教师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设立海外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吸引和支持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企业与我省高等学校合作建立教学、研究项目或机构,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引更多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学者来晋工作。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四 重点工程与改革试点

  (一)组织实施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对接国家重大项目,围绕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1、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支持办好现有的城镇和乡村幼儿园。城市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建幼儿园。“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城乡新建或改扩建1000所公办标准化幼儿园,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对农村幼儿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规范化培训。

  2、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集中力量进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市、县人民政府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为重点,加强师资、图书、仪器设备和体育场地的建设,加强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义务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十二五”末,80%的县(市、区)达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要求。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督查、评估工作机制。

  3、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县级职教中心。围绕我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支持建设100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批“双师型”教师培训,支持职业院校聘请一线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重点支持建成100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和优质特色学校以及10所示范高等职业院校,争取一批学校进入国家建设行列。

  4、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加快高校老校区改造和新校区建设进度,2012年前完成改造建设任务。继续支持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围绕全省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建设40个左右优势特色鲜明、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重点学科,重点支持200个特色专业,新增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0个行业企业共建工程研究中心。继续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产学研合作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启动“三晋学者”支持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

  5、农村教师队伍水平提升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农村学校新任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以“国培计划”为示范引领,实施山西省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加大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力度。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社会广泛认可、国内有影响,代表山西基础教育水平的教育教学名家。落实农村教师待遇倾斜政策,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

  6、教育信息化工程。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为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发展监测、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和教育电子政务协同工作系统。 

  (二)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在全面组织实施国家重大改革试点的基础上,针对制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组织开展改革试点。

  1、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探索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完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推进开发校本课程。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的普通高中和普职融通的综合类高中。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深化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 “双证书”制度,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有效机制,完善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探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推动城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办学。开展财政支持、校企合作、人员互动的职业教育教师特聘制度试点。

  3、教师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探索建立和完善发展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高等学校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农村教师换岗培训联动机制。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

  4、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改革试点。支持高校围绕我省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的需要,与大型企业联合共建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和工程中心,探索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

  5、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探索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积极的机制。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探索行政管理人员聘任制度和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实行教代会、职代会、学生代表会、校务公开、社会参与监督等制度。开展健全高校廉政风险防范机制试点工作。

  6、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完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探索建立继续教育学习资源中心。完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7、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公办学校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形式。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独立学院管理和发展的有效方式。

  8、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制定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探索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探索建立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制度。 五 保障措施

  (一)保障经费投入

  1、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是教育优先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保证教师工资、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2%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到2012年,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剔除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占到财政部核定的我省财政支出的目标比例,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并保持稳定增长。

  2、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学费标准。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企业、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

  3、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由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省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学前教育投入由政府、社会举办者和家庭合理分担,逐步增加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为主、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政策。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

  制定并逐步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2015年前实现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财政预算内拨款城乡统一标准。提高普通高校教育预算内公用经费生均拨款标准,2012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尽快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积极解决高校贷款问题。

  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建立对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和研究生的资助和奖学金制度。

  设立专项资金,组织实施好全省教育重大工程和改革试点项目。

  4、加强经费使用监管。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在高等学校试行设立总会计师职务,公办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由政府委派。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强化重大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考评和审计。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范学校财务风险。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建设节约型校园。 

  (二)加大政策支持

  各地在制定区域规划、城镇建设和小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时,要优先考虑教育发展需要和公共资源配置落实,对符合教育发展规划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优先立项,优先保证。发改、财政、人社、规划、国土、科技、人口、文化、物价、税收等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要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优先保障教育在经费、人才、规划、用地等方面的需求。土地资源、交通设施、商业网点、安全保卫、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的配置,向教育倾斜,为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技文化机构及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均应制定教育计划,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或优惠教育服务。推进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使学校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载体,实现公共教育资源共享。

  (三)推进依法治教

  1、完善地方教育法律法规。根据国家教育立法进程,结合山西经济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完善地方性教育法律法规。加强对教育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教育职责,认真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教育执法行为,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努力提高教育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3、大力促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尊重和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教育救济制度。积极开展依法治校创建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提高师生员工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4、健全完善督导制度。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健全督学制度,建设专职督导队伍。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严格实行问责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 

  (四)加强组织领导

  1、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切实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高等学校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重视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2、落实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管理教育事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科学的制度设计、政策安排和有力的监督考核确保优先发展,重点发展。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协调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建立和落实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制度。

  3、建设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实行校长任期制。完善向民办高校选派党委书记和督察专员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推进交流任职锻炼,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教育管理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加大对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

  4、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完善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安全隐患和矛盾的排查整治,妥善处理各种事端。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安全防护措施。深入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确保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实    施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全省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实施《规划纲要》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周密部署、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对《规划纲要》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抓好组织实施。省教育厅负责《规划纲要》的组织协调与实施,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综合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密切协作,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尽快出台实施。

  抓住重点难点,加快推进落实。针对本地区本部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薄弱环节,找准突破口,精心设计一批重大工程和改革试点项目,集中财力重点推进。按照总体目标要求,充分考虑区域、城乡的差异和各级各类教育的不同,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骤推进,分阶段实施,全面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强督促检查,严格问责制度。将《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作为主要领导干部的任职目标进行对照检查。开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和分析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督导工作机制。严格实行问责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

  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环境。广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规划纲要》实施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学校创造性实施《规划纲要》,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作法。

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 山东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f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10—2020)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4(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5(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6(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7(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8(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9(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10(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11(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12(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13(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14(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15(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16(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17(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18(公开征求意见稿)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3(公开征求意见稿) 授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3 授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3(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3 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