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浪漫秦岭扮演者:校长、教师跨校流动难谁之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1:31:40
校长、教师跨校流动难谁之错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9-11/17/content_12472202.htm2009-11-17北京晚报

 

教育部新部长提出,要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人民日报上周四报道,教育发展进入关键期,其中涉及三方面问题:一、自主招生新措施,是创举还是有损公平?二、择校现象,
是优质教育资源紧缺,还是资源过度集中?三、抓教育,是像抓GDP那样抓升学率,还是着眼长远培养人才?

   对自主招生问题,本文不打算详细论说。1949年以前,中国的大学、中学基本上是自主招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从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李四光、季羡林、贝时璋、杨振宁等众多中国杰出人才的成长史看,自主招生是个好东西,但也是个老东西,谈不上新措施,也说不上是创举。顶多是把中国教育曾经被实践反复检验并证明是好的东西重拾起来,但还不一定能够做得像过去那样好。十年"文革",我们曾经彻底否定新中国17年的教育,这是那个时代的政治需要。其实,被"文革"否定的新中国17年教育,已经基本上否定了旧中国的教育。实事求是地说,中国从孔夫子办教育至今,不管如何改朝换代,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传承。我们对造就了大批人才的所谓旧中国的教育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总结,这是把旧中国和中国教育画等号一并打倒的结果,是一个重大的失误。"文革"后期,搞过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结果如何不用我说了。现在,我们又搞起推荐制,估计结果也不会太美妙。原因在于仅仅是北大一家搞,或加上清华、人大、师大几家,我们还基本上能够保证监督,全国高校都搞起来,鱼龙混杂,那就监督不过来了。云南从明年起取消全省统一中考,改由各学校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两项指标择优录取。游戏胜负规则变了,如果没有公开、公正、公平的比赛程序,非乱套不可。

   这里就校长、教师的跨校流动这个据说是亟待破解的难题,谈点个人看法。教育部一位官员说,如果学校之间教师的收入有差距,推行教师校际流动就比较困难。你让他从收入高的学校到收入低的学校,而且发展机会也少,他就不愿意去,不愿意去他还不明说,而是说,"我离不开我现在这个学校的一草一木,更离不开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人往高处走,校长、教师是人,当然也愿意往收入高的地方去,这一点都没有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实行计划经济,国家还划分几类地区,对到困难地区工作的人们适当提高薪酬和补贴。现在是市场经济,教育部门每年收的择校费就以数十亿计,反而不给那些收入低的地区多发薪酬和补贴,"又让马儿快快跑,又让马儿不吃草",当然没有校长、教师愿意去了,这是政策的问题。让教育部官员去收入低的地方,既不给你提级,又不增加收入,你愿意去吗?校长、教师"不愿意去还不明说",这是知识分子为自己、也为教育官员留点体面,这点事情还用明说吗?我就不明白,教育官员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总之是难得糊涂。这么糊涂的人抓教育,教育要不糊涂也真难得。好好研究一下鲁迅、老舍、沈从文那个时期,大学教授都是怎么流动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条件好了,教师怎么反而流动不起来了?我理解教师这个群体,既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情怀,又特别关心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样付出劳动,到艰苦地区或大拨轰的学校,甚至付出更多的劳动,反而收入下降,娶妻生子买房一系列问题无法解决,你还想让他们主动愿意去,有没有搞错?

   优质教育资源向少数学校过度集中的问题,责任不在校长、不在教师,也不在家长。谁都想上一个好学校,问题是办得好的学校太少了。新部长提出初步均衡、基本均衡两步走的新目标,抓住了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如何走得好一点、快一点,还需要主管部门官员胆子再大一点,思想再解放一点,头脑再清楚一点,措施再有力一点。(苏文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