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蜜如何保存:探索中国银行业国际化之路 - FT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0:32:26
探索中国银行业国际化之路 作者:中国招商银行行长 马蔚华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21条]  

(本文根据作者2010年6月25日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的“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背景、动因与策略”主题讲演整理而成)

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此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遭受的直接损失较少,国际地位相对提高。有趣的是,这恰恰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的结果。在国际化的舞台上,中国银行业就像是一名幸运的观众,出乎本人意料地被请上了台。我想结合招商银行的实践,就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背景、动因与策略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背景:起步者的幸运

众所周知,自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以来,世界银行业遭到了重创。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银行业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与经营绩效。从盈利情况看,2008年和2009年分别实现税后利润5800余亿和6600余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分别超过30%和15%;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与净息差的逐渐回升,今年的盈利情况又将明显好于去年。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境内没有一家银行陷入经营困境或遭受财务危机。

被过滤广告

从信贷投放看,去年中国新增人民币信贷投放高达9.6万亿元人民币,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的投放总量;今年前5个月又增加了4万亿元人民币。从资产质量看,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继续双降,拨备覆盖率大幅上升,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从市场表现看,中国银行业始终担当着资本市场中流砥柱的角色,目前中国三家国有银行跻身全球银行市值排名前十位,其中工商银行名列榜首;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09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中,中资银行入围数量已高达52家,仅次于美国、日本与德国,超过了英国、法国与瑞士。

中国银行业之所以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直接冲击比较小,首先是因为中资银行参与国际市场的广度与深度还很有限。近几年中资银行海外机构总资产占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还不到4%,远低于欧美大型银行40%左右的水平;而且业务范围有限,客户基础薄弱,还没有充分融入当地市场成为主流银行。与此同时,中资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债券交易规模也比较小。雷曼事件爆发之时,中国7家上市银行持有雷曼债券资产的风险敞口还不到7.22亿美元;中国银行业涉及次贷的金额总共不超过100亿美元,不及美国次贷总规模的1%。这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没有下到海里去,当然不会被海水淹死。中国银行业幸运地躲过金融危机的劫难,在国际上的地位似乎有了很大的提升。

当然,中国银行业能够在金融危机中逆风飞扬,也得益于自身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自1978年以来,中国银行业不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而且银行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这主要体现在:资产规模从1978年的不足200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目前超过8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超过400倍,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不良贷款率从原来高达20%以上持续下降到目前的1.4%;拨备覆盖率从原来不足20%提高到目前超过170%;资本充足率从原来的严重不足甚至为负值,上升为目前超过11%,达标银行资产占比达100%。

同时,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最近6年来,国有大型银行分别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境内外上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银行治理结构日趋优化,内控机制不断健全,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激励约束和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