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桃花扇全剧:本·拉登之死是座分水岭 - FT中文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34:46
本·拉登之死是座分水岭 弗吉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菲利普•泽利科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英文 对照评论[28条] 打印 电邮 收藏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未来的10年将与过去10年迥然不同。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之死,是吸引大众注意、具有催化剂效应的时刻之一,因为人们感觉到了某种转折点的到来。那么是何种转折点呢?抓住这个机会的领导人将能夺回宝贵的战略主动性,重新界定利益,并给出一套崭新的说辞。

对于力图看透“基地”现象(基地的势力在1999-2001年间达到鼎盛)的人来说,一个具有启发性的事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暴力无政府主义团体的兴起。这场运动以法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和西班牙等国为中心,继而蔓延到美国和其他地方,主要是通过移民。彼得•克鲁泡特金王子(Prince Peter Kropotkin)、恩里科•马拉特斯塔(Enrico Malatesta)等一些魅力超凡的偶像人物,在流亡途中帮助传播了这个词。

这些分散的团体鼓吹“行动宣传”(propaganda of the deed)。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大体上都怀着这种几乎相同的灵感,展开耸人听闻的袭击,其中包括刺杀一位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

回首以往,历史学家与那个时代的一些人意见相同:认为这种暴力的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痛苦变革时期孤立的人面对沉重规则所表现出的一种症状。无政府主义者看起来绝无可能成立自己的政府。相反,那个时代的无政府主义运动,不过是宣泄愤怒的一种途径。对我们现在来说,它似乎是一些运动的不祥前兆,而这些运动将更为有效地利用这种愤怒和这种梦想。

好的类比总能触发疑问。就我们当前而言,一个问题是:这种愤怒将导向何方?20世纪中叶,伊斯兰主义的革命运动就已颇为活跃,当时他们着眼于国内形势。受到80年代伊朗人与沙特人及巴基斯坦人之间宗教上的对立推动,一些更具国际视野的组织(包括基地组织)在90年代壮大了实力。

国内的压迫,加之媒体对生活在伊斯兰世界外围的穆斯林挣扎度日的描述,把无尽的能量导向了这些组织和他们在远方的圣战。2001年9月11日以后,虽然基地的核心被疏散,大部分转到了巴基斯坦,但美国的大规模介入及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的驻军,使穆斯林的注意力继续集中在美国身上。

他们对美国仍然疑虑重重。但是,在穆斯林的叙述中,美国的角色正逐渐淡出中央舞台。美军今年年内将撤出伊拉克。而且,虽然阿拉伯人或许并不亲美,但他们也不亲基地。目睹他的追随者残杀了那么多穆斯林,拉登的声望已经不断下降。

然而,此前拉登的存在依然有如幽灵一般,充满着挑衅性。对狂热的信徒们来说,在意识的边缘,拉登就像组织中的幽灵,赐福于攻击几乎同样虚幻的敌人的行动,承诺在他们行动中爆炸的那一刻,他们的生命将变得真实而有意义。而现在,美军的一场行动,粉碎了这幅幻象。一些梦游者将以新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周围的世界。

没人知道当前这段动荡时期会是个什么结果。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局势糟糕透顶。2011年的阿拉伯革命正行至中途。在伊朗,2009年爆发的一场民众起义遭到了镇压,但余烬至今仍然燃烧。极端的政治运动将设法利用这种动荡局势。以色列在穆斯林世界里仍然到处不受欢迎;而美国和以色列不会分手。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消灭本•拉登是一个空洞的胜利 2011-05-06
美国该重新审视阿富汗 2011-05-06
美国应结束反恐战争 2011-05-04
本文涉及话题:本拉登 反恐 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