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牛奶鸡蛋布丁的做法:上海教育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热 推进教育公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3:08
发布日期:2011-03-01
一项意外的测试成绩,将崇尚“多做少说”的上海骤然推到聚光灯下。
这项测试,就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策划、每3年进行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考查的是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创新、实践,应对未来社会变化和终身学习的能力。2009年底,第一次参加测试的上海,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中,15岁在校学生的阅读、数学及科学三项指标得分,均名列首位。
这次PISA测试,上海共有152所学校、5115名15岁在校学生参加。参与学生由评估项目组严格抽样,无从“应试”或“作假”。
可以说,这一覆盖各类学生群体的测试成绩,在国际比较中,真实体现了上海在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效。
“抬高底部”,均衡发展,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比起“全球第一”,更让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等人兴奋的,是更细致具体的教育评价指标:PISA将学生阅读素养分成7级,上海不仅在预示一个地区未来高端竞争力的最高两个等级的学生比例最高,处在最低等级的学生比例更是仅占4%,是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最低的。上海初中学生阅读成绩差异主要是学校因素造成的差异只占28%,明显好于OECD中学阶段总体情况;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处于最低1/4的学生,阅读平均成绩也远高于OECD平均水平。所有指标,都显示出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际差异小、学校均衡程度高,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能受到同样高质量的教育。
“这证明了我们持续20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均衡优质发展的方向正确,有了成效。”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对中小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校舍新建和改造,让各个学校“硬件”环境基本均衡。2006年起,市级财政不仅对低于全市义务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的区县予以转移支付,而且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远郊区县和财政相对困难区县发展义务教育。
“硬件”均衡,考较的不仅是政府的教育投入能力,更是超前谋划、科学布局的眼光。
随着城市形态变化,上海中心城区与市郊区县中小学生人数之比,从30年前的3∶2变成今天的1∶2。幸好,依据对人口出生及城市规划的分析预测,上海早早在郊区大力布点建校。“十五”期间,上海投资74亿元,在郊区建设完成566个教育基建项目;“十一五”期间,再投资130亿元,在郊区建设完成639个教育基建项目。
均衡不是“均贫富”,重在打破壁垒,让资源流转
一般说来,“硬件”易造,有赖于师资水平、办校传统和社区环境等因素的教育水平“软件”提升却难。但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却自信地告诉记者:“只要理顺机制,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规范标准,学校就可能迅速改变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化,不是‘均贫富’,把各种教育资源平均分配给薄弱学校,要做增量均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说。
像其他省市一样,上海也早已试行了赴农村任教职称评聘优先优惠、郊区农村教师津贴和奖励政策,城郊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师资刚性或柔性流动机制等多种措施,提高郊区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
更重要的一步,则是调动名校积极性的“托管”和“捆绑办学”的探索。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办性质、产权隶属关系、政府拨款、收费标准不变,但管理责任转移,由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给城区学校或非政府的专业教育机构管理,后者享有办学自主权。此举突破了现行体制机制下学校人、财、物等资源跨区域流动难的瓶颈,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顺利、有效地辐射郊区农村,快速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软件差距。
刘京海现在“托管”着10所学校,其中8所是农村薄弱学校。在每所学校,他建立标准化办学管理机制。东沟中学、三灶学校等在他托管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生源纷纷回流。
对郊区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建设的新校,上海还组织名校开展“捆绑办学”,规定名校和新校师资统一调配、课程统一管理、考核统一实施,保证后者高水平起步。目前,参与“捆绑办学”的中心城区品牌已有10余所。而从2009年推广的第二轮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委托管理的学校数则达43所。
政府只是“管教育”、建机制,更专业的事交给校长和社会组织
“你们该去柳营路小学看看,那里的老师也许不能培养出高分学生,却在改变着影响学生终身的习惯,甚至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尹后庆主任向记者们大力推荐的,是虹口区一所普通公办小学。因为所处社区外来人口密集,从2004年起,该校开始全面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者往往因忙碌、无力顾及孩子学习,老师们主动“在放学后为学生保留一张书桌”,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们还集体观察孩子受环境影响形成的不良习惯,细分出81种“天天好习惯”,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成为合格的城市公民。
像柳营路小学这样单以成绩论籍籍无名却切合社区和学生实际,努力将教学、育人做得更细致、专业的一批学校,眼下正越来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弘扬。因为,上海的教育评估体系不再是一把尺子评判所有学校,而是认可差异,让“好学校”更加丰富多样。
眼下,上海已在全国率先接收了47万余名外省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两年开始,上海小学新生中,非沪籍孩子已占了五成以上。
在这里,消除薄弱、实现教育均衡,没有一味依靠行政手段,而是试图建立符合市场化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新机制,更多调动办学、教学主体的力量,做“专业引领”。
“政府只是管教育的,办学要靠校长,教好课程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而客观、公正地评估教育水平,则要靠第三方社会评估机构。”薛明扬主任这样定位。
于是,上海治理教育的重心逐渐下移,让各区县进行因地制宜的创新;于是,上海鼓励每所学校根据各自的学生基础和不同需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
为促使师资顺畅流动,上海从2009年起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全市统一标准;为打破区县壁垒,发挥优质教育辐射力,上海正在大力培育非营利性的社会教育组织;建立以优质和多样为特征的全面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和社会评估机构,以便逐步打破单一学业为王的评价习惯……更宽的眼界、更深的思考、更实的举措,关注内涵发展,致力机制建设,尊重科学,做事精细,这是上海基础教育在优质、均衡发展中成绩斐然的根本奥秘。
(作者:姜泓冰,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