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姓人口数量:中苏同盟为什么会破裂:对话语权和领导权的争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6:02:36

中苏同盟为什么会破裂:对话语权和领导权的争夺

2011年02月22日15: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单纯的利益之争可以让步,可以妥协,因为还有最大的利益和根本的利益,但领导权之争不在于实力大小、利益多少,而在于思想政治路线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原则上是不可调和的。所以,中苏同盟的结局就只能是分裂。

 

相关专题:

 

  ■受访人:沈志华

    ■采访人:王洪波

  编者按: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苏关系走向破裂是中国当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半个世纪过去之后,对这段历史的解说仍然众说纷纭,相关研究日益升温。日前著名冷战史、苏联史专家沈志华教授参与主编的《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年中苏关系若干问题再探讨》对中苏关系破裂这段历史都给予了特别关注。2011年1月6日,沈志华教授受邀在“社科文献大讲堂”作题为“中苏同盟破裂的深层原因和内在逻辑”的讲座,在利用新史料以及构建新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他对中苏同盟为什么会破裂给出了新的解释。现我们依据沈志华教授的两本新书及讲座的内容,整理成此文,以飨广大读者。

  19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既非国家利益冲突,也不是意识形态分歧,也不能仅归之于领导人个性因素。

  读书报:中苏关系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为什么会破裂,在当时就有各种说法,后来学界也做了很多研究。请问比较有影响的解释有哪几种?

  沈志华:第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中苏同盟瓦解是因为国家利益发生了冲突。但这个解释和历史事实不符。到中苏分裂的时候,中苏两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并没有突出的分歧和冲突。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还有专项的评估报告,像1958年的大跃进、炮击金门、庐山会议等等,中情局的相关报告中都有对中苏关系走向的分析。几乎在所有报告当中,中情局都认为,虽然中苏之间有分歧和矛盾,但他们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为什么?讲的也很有道理。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所以中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同盟怎么会破裂呢?例如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后,中情局的判断是:“几乎可以确定的是中苏双方都认为世界的和平有赖于彼此在政策上更为紧密的合作”,“他们可能已经就未来军事合作的性质和范围达成了新的协议”,总之,“我们相信,中苏在对台政策上所持立场基本一致”。但事实上,中苏对台湾海峡的政策从一开始就存在分歧,并且不断扩大。这一分歧成为后来中苏分裂的主要事由之一。又如1959年7月底,毛泽东已经在庐山会议期间决定向赫鲁晓夫及所有怀疑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人“宣战”,而中情局的报告依然认为,虽然中苏之间存在分歧,但“他们没有选择余地而必须维持现状”,“这些分歧的主要后果是不断要求这两个国家在制定政策时相互为对方留有余地,而不是削弱同盟本身”。甚至到1960年8月,苏联宣布全面撤退在华专家,,中苏分歧已经公开化,中情局竟然还认为,至少在五年之内,“中苏关系中内聚力会比离心力更为强大”。中情局甚至非常怀疑这件事,说搞不好是假的,骗我们,白天坐火车走了,晚上又回来了。当然我们知道不是这样,一去不复返。后来中苏关系有一些缓和,1961年有几个专家又回到了中国,但数量很少,而且1962年又撤走了。一直到1962年底,中情局的年底报告才说,看来中苏同盟真的破裂了。读中情局的历次评估报告可以发现,他们的分析非常符合逻辑,认为中苏同盟的存在,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力量”,而且“提高了中苏各自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因而是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的。这是一种理性的分析,但其得出的结论却与中苏关系演变的历史事实相去甚远,为什么会这样?我说问题不在于美国人的逻辑,而在于美国人使用了一个不能解释中苏关系的逻辑来解释中苏关系。也就是说,美国人从世界通行的国家关系准则来理解中苏两个国家的关系,忽略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国家关系的特殊性,即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来看属于非理性的因素,得到就是谬以千里的错误结论。所以我说,国家利益冲突论并不足以解释中苏同盟何以瓦解,我们还需要从别的角度进行思考。

  第二种流行的说法是,中苏两党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分歧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这个说法也有问题。我们知道,那个时候,中苏两党

  对马克思主义一些论断的理解确实有不同:苏联认为应该搞缓和,可以和敌人搞和谈,可以和平竞争;但是毛泽东认为不行,认为和敌人只能斗争,不能和谈。大家都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找到能够解释自己行为的理论根据,所以发生了论战。但是,最开始双方是为了说服对方而争吵,是把对方当成兄弟来看待,还是一家人内部的争吵。所以,很难说是意识形态的不同而造成中苏同盟的瓦解的。

  另外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个性不合,导致了两国两党关系的恶化。毛泽东是“无法无天”,说话得罪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也是性情中人,动不动发脾气,这也是不错的。关于这方面,《中苏关系史纲》里写了很多具体的事例,比如毛泽东拿赫鲁晓夫开涮,让赫鲁晓夫下不了台,赫鲁晓夫也说毛泽东,两个人都有一些人身攻击。这原因确实特别重要,因为当时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领袖外交,都是最高领导人定政策。毛泽东和苏联闹矛盾的时候,很多中央领导人都不知毛泽东心里想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跟赫鲁晓夫闹翻?一定要批苏联的修正主义?同样,很多苏联领导人也不理解赫鲁晓夫的做法,比如1960年撤专家,当时所有的人都不希望他撤专家,说不能这样做,对资本主义国家签了合同还要履行,何况中国是兄弟国家,说撤就撤,连一点信用都没有,但是赫鲁晓夫一意孤行,就这么做了。但是,对整个大的历史进程,领导人的个性因素不可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1960年赫鲁晓夫不撤专家,是不是中苏关系会走向缓和,不会破裂了呢?其实不是。赫鲁晓夫撤专家的时候,毛泽东有一个说法,说撤得好,我还不欠他了。就是说,赫鲁晓夫的做法正好给了毛泽东一个把柄,后来中苏辩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内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一直就是抓着苏联这个把柄不放,说你不道德,违反情理,弄得赫鲁晓夫非常被动。虽然领袖外交的作用比较大,但是就整个历史发展的趋势来说,不是个人能够决定的。

 

【1】 【2】 【3】 【4】 

(责任编辑:吴皓)

相关新闻

  • 中美俄最新解密档案:中苏同盟阻碍解放军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