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骑士赫卡里姆:中苏同盟建立的曲折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1:16:26
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是战后苏联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的延续,而苏共对中共的立场,又是战后苏联对华政策的组成部分。就夺取全国政权而言,中共胜利的起点在抗日战争的末期,那时,中国是一个苏联与之接壤却无法纳入其势力范围的大国。在战争期间(特别是1941年以后),盟国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主要来自美国,也是罗斯福(F. Roosevelt)在开罗给蒋介石戴上了一顶“四强首脑”之一的桂冠。因此,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是令人鼓舞的,甚至在中国共产党看来,美国也是可以寄予希望的国际力量。毛泽东曾认为,战后中国所能指望得到的大国援助不是来自苏联,而是来自美国。因此,但他最初为中共选择国际联合对象时,曾对美国寄予希望。在1944年夏天与美军赴延安观察组的接触中,毛泽东反复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和意愿。7月23日第一次与美国外交官谢伟思(J. Service)见面,毛泽东就不无用意地一再表示: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是中国人”。一个月后,在8月23日的长谈中,毛泽东多次询问谢伟思美国对中共的看法和政策,并主动说,“俄国人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将忙于他们自己的重建工作。我们不指望俄国人帮助”。还说,“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不过是主张民主和社会改革”,“甚至最保守的美国实业家在我们的纲领中也找不到任何值得反对的东西”。毛泽东还多次强调,中共必须得到美国的帮助,必须与美国合作;对于美国来说,中共比国民党更容易合作;中共欢迎美国的民主制度,决不会冒险采取反对美国的政策。当时,毛泽东并不避讳与美国人的接触,甚至事前将这种意向通知了莫斯科。在毛泽东看来,美苏本身的合作态势使得苏联“不会反对美国在中国的利益”,况且苏联与国民党的关系不好,因此“美国和中共之间的合作对有关各方都将是有利和令人满意的”。1945年3月谢伟思再次访问延安,毛泽东显示的决心就更大了,他又一次谈到中共与美国的长期关系,并坚持认为:“美国不仅是帮助中国发展经济的唯一最合适的国家,而且也是完全有能力参与中国经济建设的唯一国家”;“共产党将继续寻求美国的友谊和谅解,因为它为中国的战后重建所需要”。当时,另一篇美国专家福尔曼(H.Forman)发自中国的报告还引用了毛泽东这样一段话:“我们不会遵循苏俄的共产主义社会和政治模式。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做的与林肯(A. Lincoln)在国内战争时期做的事情更具相似性:解放奴隶。”另一方面,有学者利用蒋介石日记的新材料证明:在抗战后期,美国与蒋的关系颇为紧张。“尽管彼此在战略上互有需要,甚至是别无选择的需要,但双方的信任却严重流失”。不能说毛泽东没有从中看到可乘之机。在美国驻华外交官和军人中,确有一批人同情并支持中共。尽管他们的出发点是维护美国的利益,防范苏联在亚洲的扩张,但看到在充斥着独裁、腐败的国民党统治下竟然还有像中共这样一支追求民主、办事清廉的欣欣向荣的政治力量,这些美国人感到欣慰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美国政府的态度却令毛泽东感到失望。1944年10月18日,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J. Stilwell)因与蒋介石不和,被华盛顿解除职务,愤怒的史迪威甚至拒绝接受中国授予他的勋章。而史迪威与蒋介石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对待中共军队的立场不同。史迪威事件是预示中共对美关系前景黯淡的第一个信号。跟着,11月1日支持与延安接触的美国驻华大使高斯(C. Gauss)被迫辞职。接替他的新任大使赫尔利(P. Hurley)则完全站在蒋介石一边,不仅否决了使馆年轻官员们提出的一系列主张美国支持中共的政策性建议,而且不久后便将谢伟思调回国内。毛泽东对此感到遗憾、失望和愤怒。于是,中共不得不把目光转回到莫斯科。1945年4月中共召开七大时,毛泽东颇有些无奈地宣布:“苏联,毫无问题是朋友,是中国人民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