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图大师 偏移:文化钝感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6:04:35
         在文化的海洋中,不仅有文化敏感力,且有文化钝感力。
  只有具备了钝感力,敏感力才能使人具有超人的才能与智慧,敏锐和敏感才能成为真正的才能。
  “钝感力”一词,源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钝感力》。
  作为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钝感力更易在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更易求得自身的心态平衡及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千差万别在钝感力。钝感力,正是人们向崭新的领域挑战时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动力。
  钝感力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力量。
  以人生智慧而言,钝感比过分敏感要强得多。
  钝感力,颠覆了敏感比钝感优秀这一常说。
  将钝感力当做“核”力,可以裂变出不少硬道理,改变许多原有观念。
  诸如:“拙愚亦是大智大慧”、 “慢亦是神圣的节奏”、“退是钝之盾”……钝感力为“以柔克刚”、“韬光养晦”、“后发制人”、“养精蓄锐”、“大器晚成”的老词语增加了新的风采与精深内涵。
  钝感力不是愚钝,更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吹尽黄沙始到金”,“是退后一步天地宽”的缓冲力,是后发制人的爆发力。
  钝感力与清代画家郑板桥倡导的“难得糊涂”有相通之处。
  凡怀有宏图大志者,凡想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均应掌握钝感力这一思想工具,做一个“大智若愚”的开拓者。钝感力表现之一:深度思考
1“钝感力”就是迟钝的力量
  “钝感力”一词在日本非常流行,它源自日本现代情爱文学大师渡边淳一2007年2月在日本出版的讲述处世之道的散文集《钝感力》。
  既是医生又是作家的渡边淳一告诫现代人,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
  “所谓钝感,不是迟钝,而是对周围的一切排除干扰、勇往直前的态度。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生活态度,就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
  钝感力听上去会给人非常负面的感觉,但可以将它解释成“有意义的感觉迟钝”。
  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
  渡边淳一以自己的创作经历来了个“现身说法”: “当初还是文学新人的时候,经常遭编辑退稿,并受到严厉的批评。我对这些就很迟钝,只觉得对方不采用我的稿件是因为他没有欣赏能力。如果当时因过于敏感而消沉下去,也就不会再写小说了。”
  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利根川博士的原话“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以此来佐证“迟钝”恰恰能够摆脱世间常识的羁绊,出人意料地取得“世界性的发现”。
  为人需钝感力,处世也需要钝感力,政治亦需要钝感力。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针对舆论指责安倍内阁欠缺领导能力,提出了自己的忠告。他说: “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必须迟钝一点,钝感力非常重要,不要总把支持率的起伏挂在心上。”
  就在他说这番话的第二天,东京各大书店里上柜不久的《钝感力》被抢购一空,用“洛阳纸贵”来形容这一盛况亦不为过。
  《钝感力》一书的销量已达57万册。该书极有可能成为2007年日本第一大畅销书。
  “钝感力”不等于迟钝,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现代人太敏感,反而容易受伤,所以要修炼“钝感力”,使之成为跨越艰险的跳板。
  2“君子慎始”是冷静者哲学
  新官上任就放火,成者甚少败者多。
  “新官”上任先“拾柴”后“放火”。
  “拾柴”是为了更好地“放火”。这与提倡年轻干部大胆开拓、勇于探索的精神并不矛盾。问题的关键是,“开拓”和“探索”必须建筑在尊重实践、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胆”还要“有识”,“勇于”和“善于”必须结合。惟其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不负群众的期望。
  “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绝不会是一首好诗。”之所以后来有的人成了孔夫子,有的人成了郭守敬,有的人成了贝多芬,有的人成了爱因斯坦,有的人成了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有的人成了拿破仑、林肯,有的人成了毛泽东……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人乐于动脑,善于思考,呕心沥血,以“后天”的无限艰辛,打开了智慧王国的大门。
  “始”是当初,慎始慎终是钝感力。
  成功者不在心急如焚,而在于心静如水。
  丁肇中因发现了粒子而获得诺贝尔奖。但他当初用技术复杂、造价昂贵的探测器做实验时,却遭到了非难。原因之一是,一位教授已经做过类似实验,并没有发现任何新奇的东西。丁肇中力排众议,坚持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他说: “不论反对意见是多么不可一世,我始终坚持对我的科学观点的探求。”
  有两种勇敢,即智者的勇敢和头脑一热的勇敢。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人的不同命运。
  3学者的钝感力是一种专注
  美国《创造学》的作者奥斯本,把一个本子和一支铅笔作为心爱的劳动工具。他每想到一个观念就把它记下来,他像其他有成就的人一样,能花费时间去从事思考和研究他所关注的问题。这位创造学的鼻祖道出了自己成功的奥秘,他说: “每个人都有一些创造力,但是大多数人没有学会去应用它。”
  爱迪生的脑子里只有“发明”二字。这就是他的注意力资源。爱迪生身上带着个笔记本,只要有个新的想法,他就记在本子上,跟朋友一起吃饭时,他会记;散步时,他会记;交谈时,有了灵感也要记。他一生记了3400个笔记本。可以说,有了3400个笔记本的专注,才有爱迪生的2000个发明。
  伟大的科学家,哪个不是专注于探索客观世界的真理?没有麦克斯韦的专注,哪有精彩而美妙的电磁场方程组?没有爱因斯坦的专注,哪有1905年的狭义相对论和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他们的专注得到了回报。
  不限于“安分守己”,不拘于“言有出处”,不囿于“经验定势”,“专注”与“启发”是生机和活力的希望所在。
  4“悔后制己”是聪明之人
  悔,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感觉,是良心发现之后的自我谴责,是叩问自身的一种心态,是趋吉避凶的重要前提,是道德力量的自觉回归。
  弥天的罪过,当不过一个“悔”字。超群的智慧,敌不过一个“悟”字。“悔”、“悟”二字,是“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
  利比里亚的女总统瑟利夫,在未当上总统之前,曾经三次流亡几内亚。每一次走在流亡的路上,她都在想,有朝一日必将卷土重来,搞垮她的政敌,使曾经让她饱尝艰辛的人也尝一尝颠沛流离的滋味。但一次不平凡的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
  她发现维撒的妈妈去给阿撒的妈妈送粮食。她问维撒的妈妈为何要这样做,维撒的妈妈回答: “阿撒身负重罪逃走后,13年来杳无音信。阿撒独身的妈妈穷困潦倒,现在又病了,家里揭不开锅……”瑟利夫不禁提醒这位善良的老妈妈: “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吗?”老妈妈的回答再次让她吃惊: “那都过去了。以怨报怨,只能增加更多的怨恨。”老妈妈的话,深深地教育了她。饱经战乱的利比里亚需要的不是仇恨,它需要的是宽恕!
  从那以后,瑟利夫以宽恕的心态来面对过去的对手,赢得了利比里亚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悔中求悟是人生之宝。一个人只有善于从悔悟中觉醒,才会以新的热情、新的力量、新的乐趣去拥抱美好的明天。
  5钝感者切忌快刀斩乱麻
  我国素有誉“快”之传统。翻开史书便知,古时称做事效率高的人为“快手”,称敏捷能干的属吏为“快吏”,称豪放直爽的人为“快士”,称称心如意的女婿为“快婿”。
  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在暴风骤雨的舞台上,运用“快刀斩乱麻”的指挥艺术,导演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英雄壮举。
  当我们跨入新的时期,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均应随之而变。
  敏感力如斩乱麻,钝感力如理乱麻。
  乱麻当“理”不当“斩”。乱麻的特征是矛盾多、头绪乱,常常是“真真假假绞一起,是是非非各一端”。在此种情况下挥刀一斩,结果一团乱麻倒成了两团乱麻,可谓越斩头绪越乱,越斩矛盾越多,正像“抽刀断水水更流”一样,举刀斩麻麻更乱。君不见,有的事情被“斩”错了,酿成了冤假错案,埋下了不幸的种子;有的感情被“斩”伤了,心头罩上了阴云,思想上结下了疙瘩,朋友间积下了怨气。当时“快刀”一斩,痛快一时,尔后却要用几倍、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时间与精力,去处理“斩乱麻”所留下的后遗症。其结果,正像孔子对性情急躁、理事“欲速”的子夏讲的那样: “欲速则不达。”
  应倡导将“快刀斩乱麻”转变为“快手理乱麻”。
  “理乱麻”有鲜明的目的性: 那就是把客观存在的“乱麻”理开,然后将这些理顺了的“麻”拧成一股绳,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来。
  斩乱麻是感性,理乱麻是理性;斩乱麻动手,理乱麻动脑;斩乱麻靠敏感力,理乱麻靠钝感力。
  “理乱麻”比“斩乱麻”高明得多。
  兵书上所说的“韬晦之术”也可理解是一种隐性超越,它是将战胜对手的真实意图和动机掩盖起来,蒙骗竞争对手,等待良机,再行超越。
  新大陆的发现,正是因为探险者多坚持了短短的三天,而北极的发现,更仅仅在于多坚持了几个小时。最后关头的坚持就意味着成功。
  钝感力就是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
  钝感力的底蕴是文化、知识、智慧,故称之为文化钝感力。 钝感力表现之二:大智若愚 

钝感力表现之二:大智若愚

 
  1“拙愚”亦是大智若愚
  第一次看到“拙政园”的园名,第一次读到“抱朴守拙”这一成语时,对“拙”不甚理解: “拙”就是笨,就是愚,为什么还要守它?读白居易的《咏拙》诗和洪应明关于“守拙全真”、“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个拙字就有无限意味”的论述后,豁然开朗,理解了“抱朴守拙”的奥妙——旨在要求人们要保持和坚守纯真朴实、秉直憨厚之本性。明代隐士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把“抱朴守拙”作为“涉世之道”。
  陶渊明诗云: “守拙田园归。”
  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曾自号抱朴子,以示崇尚抱朴守拙之意。明正德四年,当朝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守拙还乡,承认自己拙笨。当他将大弘寺原址扩建为园时,便取《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为政也”之意,将园名定名为“拙政园”。从此,王献臣便以“拙”而秀于世,醒于人。
  清代石成金撰集的《传家宝全集》中,就有《守拙歌》和《学拙歌》。稍加整理合璧为《守拙歌》:
      世人笑我拙,谁知拙为贵。
      口拙无是非,事拙无冤怼。
      手拙不挥拳,时常笼袖内。
      脚拙不妄行,邪行早避回。
      举止不轻狂,银钱不浪费。
      菜饭充我饥,不想珍馐味。
      布衣暖我身,不想绫罗被。
      须择君子友,不入奸猾队。
      胸中有主张,只推聋与聩。
      日里安稳坐,夜里安稳睡。
      随他使聪明,反被聪明累。
      行止有天良,俯仰都不愧。
  我这守拙法,人人学得会。
  这种“拙之力”,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种钝感力。其效果是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才以拙长,事以拙兴。一个人如真正做到抱朴守拙,那就有益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像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讲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聪明人。这也许就是我们平时赞扬智者时常说的“大智若愚”吧!
  2急流勇退是大智慧
  功名历来是人生难处的关节。当一个人正处于功高可居、春风得意之时,则最容易盲目自信,即被胜利和成功冲昏了头脑。人贵自明,如自知难以在急流中搏击奋进,不如急流勇退。人生变故,犹如环流;进退得宜,亦悦亦福;势盛则衰,物极必反,当退不退必受其乱。这是辩证法,是生活规律。因而我们在鲜花、掌声、功名面前不仅要知足,而且要知止,有自知之明。
  我写过《世眼》一诗:
  花显富贵叶显穷,世眼花叶两不同。
  花虽占尽风流韵,岂知花凋叶送终。
  在风口浪尖上偃旗息鼓、收帆泊船,并非悲观消极,放弃目标和追求,而是明智地退出矛盾的焦点,从而理智地掌握和操纵自身的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发展。在现实社会中,作为一个领导者勇敢地让出自己的位子,是为了让后来者脱颖而出;作为一名艺术家让出自己的舞台,是为了让新星新秀展露才华;作为一个运动员让出自己的赛场,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为国争光。退却不是失败,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艺术家可以做老师,运动员可以当教练,政治家可以著书立说,开拓出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境界。如果说急流勇进需要非凡的胆识,那么急流勇退则需要超人的睿智。
  在权衡进退得失的时候,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做到适可而止,见好即收。正是: 美酒饮至微醺处,好花看到半开时。
  急流勇进是一种勇敢,急流勇退是一种智慧。急流勇进固然很难,但急流勇退更加不易。故急流勇退者,实为大勇大智者也。
  积累起丰富的知识,才能成为专家。
  美国学者海斯研究了许许多多国际窗体顶端窗体底端象棋、音乐和美术大师的传记资料后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曾经过10年左右时间的勤学苦练。
  沙里淘金,需要的是巨大的热情、韧劲和毅力。
  3文学创作亦需钝感力
  作家、艺术家常常凭借敏感性去捕捉生活中的灵光。正因为“敏感甚至过于敏感而招来一些麻烦乃至灾难。这麻烦和灾难又常常泯灭了一些有才华人的灵感”。
  作家、艺术家不仅需要有敏感力而且需要有钝感力。
  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才能。也就是说有才能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成功。
  文坛上,成功的必要条件,那就是敏感力与钝感力的和谐统一。让才华经过磨炼熠熠生辉的正是坚忍的钝感力。
  反思形成看法,会有鲜活的思想产生。
  创造力就像是个不易开采的矿石。
  文学艺术创作的突破有些是从沃土中诞生,有些则从贫瘠的土地中萌芽。
  钝感力就是一种能让人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
  4成功者背后隐藏钝感力
  有钝感力的凡人不凡。
  法拉第当年在印刷厂当工人时,很有耐心,他把废纸订成本,用来记读书笔记。把各种书籍里关于电学方面的只言片语的论述抄录下来,分门别类整理成系统材料,加以研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丹斯来无意中发现法拉第的一些自学笔记,对他十分赏识,皇家学会著名科学家戴维看了法拉第的笔记,深感他才智超群,便推荐他任皇家学院实验室助理员。法拉第踏进了科学的大门,从而使电力时代降临人间,而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日新月异。“日”就是太阳,日出日落,有黑夜、有白天,落差在创新。
  列夫·托尔斯泰写作用的是“比较法”。《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有10种写法,通过比较,终于有了满意的开头。
  前苏联作家富尔曼诺夫的作品写出后,不是马上发表,而是采用搁置法再深思。小说付印前,再揣摩,反复琢磨,臻于完善。
  阿·托尔斯泰写小说《诱惑》,用“触类旁通法”。他总觉自己语言贫乏,后得一本法院审问笔录,汲取养料,充实自己。
  白居易用的是“老妪解诗法”。
  提起“迟钝”这个词,人们头脑中联想到的都不是好事。
  实际上,“那个人好迟钝”和“那个人很敏锐”,可谓是天差地别。相比之下,二者若能中和,便“如日中天”。
  “迟钝的家伙”占绝对优势,更值得信赖的还是钝感的一方。
钝感力表现之三:难得糊涂(1)
  1内向型人呆头不呆脑
  达尔文学习数学呆头呆脑,研究生物却焕发灵光;杜甫考进士名落孙山,却成了唐代“诗圣”;爱迪生非常健忘,却精于发明;陈景润不谙于教学,却长于科研;柯南道尔行医并不出色,写“福尔摩斯”却名扬四海……
  世间许多“非常的成功”,是以“非常的手段”达成的,那么动手之前的思考谋划是否正确,决定了最终的失败与成功。
  作家刘绍棠写作时,常常用较长时间构思,构思好了提起笔来一写到底,然后便把写好的稿子锁在抽屉里而去忙别的事。过上几天,他又把稿子拿出来修改加工,接着又再把它放进抽屉里。经过这样几次反复,他才最后把改好的作品正式誊清。他的《瓜棚柳巷》、《花街》、《草莽》等小说都是这样完成的。他的这种“热处理”和“冷处理”,就是敏感力与钝感力相结合的写作方式。
  越出“正统”,发现陌生世界。
  日本发明大王松义郎,专门辟了两个房间,一间挂山水画,一间放音响和照相机,每天在这两间房内待上两三个小时。愚钝引发奇妙构想。他曾获得2360个发明专利。
  主观世界呆头不呆脑,是因为从认识角度看客观世界既是模糊的又是不模糊的。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模糊集合”。1981年,我国的《模糊数学》创刊。
  模糊数学在自动控制、癌细胞识别、计算机诊断、中医辩证和临床费料的压缩、能源规划、物理探矿、气象预报、环境保护、小麦亲本分类、河流分类、岩石分类、亲缘与遗传分类、地貌形态、心理模糊性测量等方面都得到了运用。
  模糊哲学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因为“模糊哲学”常常比“清楚哲学”更准确。
  2“难得糊涂”是明白人
  面向前方,却把球向后踢向对方,就是化腐朽为神奇,这是“球王”贝利创造的“倒挂金钩”。
  美国夏威夷大学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有限度”的糊涂对于引发个人的创造力、导致事业成功,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有益处。实际上,不少成功的行政主管、科学家、艺术家乃至生活美满的家庭主妇,成功的重大因素之一便是“难得糊涂”。
  在“二战”中,美国小罗奇福特领导的一个班子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获悉了日本在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但此时一个多事的记者获悉此情,便作为独家新闻登了报。这很可能促成日本人换用密码并调整作战部署,可以说是惹了大祸。但罗斯福总统来了个糊涂之计,对这泄密事件一不派人追查,也不兴师问罪。这则独家新闻虽被日军首脑看到,但见美国对此泄密事件毫不追查,便误认为是美国在报上使用诈骗计,谎称美军破译日本密码。这便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样,罗斯福骗过了日本人,日本人继续使用原来的密码,不断被美国破译。罗斯福对日军行动了如指掌,所以在中途岛之战中大获全胜。
  在生活中“得中求得”,这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真正重要的是在“失中求得”,这需要智慧,这就是聪明人与平凡人的不同之处。
  3“忍”是钝感力的表现
  司马迁被处腐刑,之所以没有引颈自裁,因为他有信念——写完《史记》。祖冲之被辱丹墀,之所以没有惊慌失措,他有信念——要推行《大明历》。
  许多身遭厄运而能渡过难关者常常得益于忍。正如白居易所说: “孔子之忍饥,颜子之忍贫,闵子之忍寒,淮阴之忍辱,张公之忍居,娄公之忍侮;古之为圣为贤,建功树业,立身处世,未有不得力于忍也。”
  良好的宁静心态,就是钝感力。
  历史上的相忍为国之士,无不识大体,顾大局,以忍让求进取,以忍让利社稷。试想,没有蔺相如的忍,能有廉颇的醒悟自责吗?没有韩信胯下之辱的忍,能有后来的雄才大展吗?没有施琅的忍,能有郑氏集团的顺利归降吗?他们为了民族利益,甘愿忍受个人屈辱,这是何等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

钝感力表现之三:难得糊涂


  1内向型人呆头不呆脑
  达尔文学习数学呆头呆脑,研究生物却焕发灵光;杜甫考进士名落孙山,却成了唐代“诗圣”;爱迪生非常健忘,却精于发明;陈景润不谙于教学,却长于科研;柯南道尔行医并不出色,写“福尔摩斯”却名扬四海……
  世间许多“非常的成功”,是以“非常的手段”达成的,那么动手之前的思考谋划是否正确,决定了最终的失败与成功。
  作家刘绍棠写作时,常常用较长时间构思,构思好了提起笔来一写到底,然后便把写好的稿子锁在抽屉里而去忙别的事。过上几天,他又把稿子拿出来修改加工,接着又再把它放进抽屉里。经过这样几次反复,他才最后把改好的作品正式誊清。他的《瓜棚柳巷》、《花街》、《草莽》等小说都是这样完成的。他的这种“热处理”和“冷处理”,就是敏感力与钝感力相结合的写作方式。
  越出“正统”,发现陌生世界。
  日本发明大王松义郎,专门辟了两个房间,一间挂山水画,一间放音响和照相机,每天在这两间房内待上两三个小时。愚钝引发奇妙构想。他曾获得2360个发明专利。
  主观世界呆头不呆脑,是因为从认识角度看客观世界既是模糊的又是不模糊的。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模糊集合”。1981年,我国的《模糊数学》创刊。
  模糊数学在自动控制、癌细胞识别、计算机诊断、中医辩证和临床费料的压缩、能源规划、物理探矿、气象预报、环境保护、小麦亲本分类、河流分类、岩石分类、亲缘与遗传分类、地貌形态、心理模糊性测量等方面都得到了运用。
  模糊哲学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因为“模糊哲学”常常比“清楚哲学”更准确。
  2“难得糊涂”是明白人
  面向前方,却把球向后踢向对方,就是化腐朽为神奇,这是“球王”贝利创造的“倒挂金钩”。
  美国夏威夷大学一位心理学家指出,“有限度”的糊涂对于引发个人的创造力、导致事业成功,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都有益处。实际上,不少成功的行政主管、科学家、艺术家乃至生活美满的家庭主妇,成功的重大因素之一便是“难得糊涂”。
  在“二战”中,美国小罗奇福特领导的一个班子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获悉了日本在海上作战部署的确切情报。但此时一个多事的记者获悉此情,便作为独家新闻登了报。这很可能促成日本人换用密码并调整作战部署,可以说是惹了大祸。但罗斯福总统来了个糊涂之计,对这泄密事件一不派人追查,也不兴师问罪。这则独家新闻虽被日军首脑看到,但见美国对此泄密事件毫不追查,便误认为是美国在报上使用诈骗计,谎称美军破译日本密码。这便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样,罗斯福骗过了日本人,日本人继续使用原来的密码,不断被美国破译。罗斯福对日军行动了如指掌,所以在中途岛之战中大获全胜。
  在生活中“得中求得”,这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真正重要的是在“失中求得”,这需要智慧,这就是聪明人与平凡人的不同之处。
  3“忍”是钝感力的表现
  司马迁被处腐刑,之所以没有引颈自裁,因为他有信念——写完《史记》。祖冲之被辱丹墀,之所以没有惊慌失措,他有信念——要推行《大明历》。
  许多身遭厄运而能渡过难关者常常得益于忍。正如白居易所说: “孔子之忍饥,颜子之忍贫,闵子之忍寒,淮阴之忍辱,张公之忍居,娄公之忍侮;古之为圣为贤,建功树业,立身处世,未有不得力于忍也。”
  良好的宁静心态,就是钝感力。
  历史上的相忍为国之士,无不识大体,顾大局,以忍让求进取,以忍让利社稷。试想,没有蔺相如的忍,能有廉颇的醒悟自责吗?没有韩信胯下之辱的忍,能有后来的雄才大展吗?没有施琅的忍,能有郑氏集团的顺利归降吗?他们为了民族利益,甘愿忍受个人屈辱,这是何等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
  可以原谅他人的情感,是产生钝感力的原点。
  身遭厄运、难以自拔时,想到“否极泰来终可待”,就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心定则神安,神安则气升,气升则力壮。吃了这颗“定心丸”,就能化解心头冻结的冰霜,就能迸发出心底埋藏的巨大潜力,就能增强“恒忍之心”,就能产生战胜厄运的信心和决心,做自己命运的舵手。
  大度即钝感。
  4钝感力令人从容生活
  在人际关系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钝感力。当受到领导批评,或者朋友之间意见不和,或与恋人、爱人产生矛盾的时候,不要因为一些琐事郁郁寡欢,而应该以积极开朗、从容淡泊的态度去对待生活。
  美国的发端,是起因于当时英国有一批异教徒,他们叫Puritan(清教徒),在英国一直跟国王闹得不愉快。国王压迫他们,他们老受歧视,这些人里面有富人,有受过很好教育的
文化人,甚至有贵族,当然也有平民。这些清教徒在英国生活得不痛快,就从国王那里得到许可证,到北美去殖民。既然过不下去,就离开,第一条船“五月花”号1620年从英国起航,在海上遇到了很大的风险,他们在美国波士顿郊区登陆之后,就有了美国文明的开始。
  天下之事是一兴一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正如古诗所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于等待和创造。“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其支撑点,也是钝感力。宠辱不惊,乃是钝感力的崇高境界。须知,宠辱不惊并非麻木不仁也,而是一种高层次的修养。唐才子王维曾有诗: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5人须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本意为说话迟钝,在“敏行讷言”中引申为说话谨慎。
  孔子讲: “刚、毅、木、讷近仁。”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刚强、质朴、谨慎,那就具备了接近仁的品德。
  霍去病从18岁就投身于抗击匈奴的战争,去世时年仅24岁。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而作战却非常果敢,“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率几十万兵马,绕过袁崇焕防区进逼北京。袁崇焕闻讯挥师驰援,日夜兼程赶至北京,在广渠门外重创敌军。谨言慎行、敏捷果敢的袁崇焕,屡挫敌锋,使勇猛凶悍的
努尔哈赤叹息自己用重兵攻不下袁崇焕坚守的宁远孤城,雄才大略的皇太极感叹自己从未遇到过这样厉害的对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了敏行讷言的优良传统。以钱三强、华罗庚、陈景润以及航天专家为代表的科学家不正是这样吗!他们敏于行,工作起来争分夺秒;他们讷于言,绝不轻易下结论。然而,他们却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科研成果。
  人生在世,谨慎一些为好。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有麝自来香,不用大风扬”。
  1钝感力就是后发制人
  诸葛亮在汉末社会动荡混乱之时,静观天下之变,思考国家未来。他的深谋远虑和雄才大略,主要得益于他在动荡之时能冷静地观察、潜心地研究。“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是他一生智慧的结晶。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了,勾践立志报仇复国。为了告诫自己时刻不要忘记国耻,他睡在柴草上,并在梁上悬挂一颗苦胆,每天餐前都要先尝。如此的以苦自砺,加之其他一些因素的转化,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突发奇兵,打败了吴国,使吴国夫差拔剑自杀而身亡国灭。
  轻浮急躁和稳重冷静是相对立的,必须培养稳重冷静的气质和精神。
  据《左传》记载,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两军对阵时,齐国战鼓刚响,鲁庄公就要迎战,被曹刿阻止,直到齐军擂第三通战鼓,曹刿才同意出击。齐军败退后,鲁庄公急忙要率军追击,又被曹刿阻止,曹刿对战场作了一番观察后,才说: “可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曹刿论战”。
  由于曹刿稳重冷静,善于思考观察,鲁军才能在齐军士气丧失而自己士气正旺的情况下发起攻击,才能在齐军确是溃逃而没有埋伏的情况下乘胜追歼,从而创造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典型战例。
  要想做到对可疑事物的正确判断,请牢记“审慎析疑”这句名言吧!
  2敌人最害怕钝感炸药
  当我第一次知晓钝感炸药时,不由自主地拍案叫绝。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中东地区战火又起,于是世界各大电视新闻机构纷纷把镜头对准了以色列和黎巴嫩。电视上到处都是坦克,这些和以往中东战争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细心的人就会看到,以色列的坦克上除了挂上了一些大包小包之类的东西外,其坦克车体上附着一块一块的方形金属块,远远看上去就像是挂了一张“鳄鱼皮”似的。
  这一块块的方形金属块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里面装的是什么?原来这一块块的东西叫做反应装甲,它的里面装的是钝感炸药。
  自从1916年坦克诞生后,坦克与反坦克武器一直在竞相发展,反坦克武器的威力越来越大,坦克装甲的防护性能也越来越好。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一个装甲旅在遭到埃及军队的反坦克导弹伏击后,全军覆没。
  20世纪80年代,反坦克导弹不仅命中精确度大大提高,甚至出现了一种打了不用管的导弹,而且破甲厚度也从20世纪60年代的500多毫米提高到1000毫米。在这种情况下不采取新的措施,坦克已无法同反坦克导弹进行对抗了,就在这时,反应式装甲——一种装甲内装有炸药的外挂装甲应运而生了。挂上这种装甲的坦克,一旦遭到敌反坦克导弹攻击并命中目标时,盒内的钝感炸药就会立即爆炸。这一爆炸所产生的向外冲击力,一方面会使导弹不能在预定的最佳爆炸高度起爆,使导弹不能达到最大的破甲厚度。另一方面也会使导弹爆炸后产生出的专门用于钻透装甲的金属射流分散,使其没有力量再继续穿透反应装甲覆盖着的钢质装甲,从而大大削弱导弹的破甲威力。
  由于反应装甲内装的钝感炸药反应迟钝,爆炸威力也十分有限,所以它既不会被子弹及小口径炮弹引爆,而且爆炸也不会对坦克的外部设备及坦克内乘员造成威胁。坦克披上这种装有炸药的外挂装甲,起到有效地保护坦克的作用。
  3宽厚待人是成功的种子
  一个没有受逼迫和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出潜能的20%—30%,而当他受到逼迫和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相当于前者的3倍至4倍。许多有识之士不但在逆境中敢于背水一战,即使在一帆风顺时,也用切断后路的强烈刺激,使自己在通向成功的路上竖起一块块胜利的路标。恐惧的原因是自己吓唬自己。世上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让人恐惧,恐惧不过是人心中一种无形的障碍罢了。

钝感力表现之四:后发制人


  当出人意料的音讯或令人悲哀的消息传来时,人的脸色有时会变得十分苍白。那是因为听到不幸消息的刹那,惊诧和悲伤马上使人的自律神经紧张起来。
  努力使身体达到平衡。
  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尽量避免增加自律神经的负担。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为关键的就是钝感力。
  有一年,在世界杯足球比赛上,人们都认为巴西队必然会夺冠。
  临行前,巴西的球迷们像送天神似的把球员送上飞机,翘首等待他们胜利的消息。
  可是,老天好像和他们开了个玩笑,巴西队意外地失败了。
  球员们怀着将要面临受刑般的心态,乘机回国。
  出乎意料的是,当飞机降落机场时,他们惊呆了。
  总统和数万名球迷,手捧鲜花默默地站在机场迎接他们。举着一大横幅,上书: “来日还有机会。”
  队员们见此情景,顷刻泪流满面。四年后,巴西队重新捧回了世界杯。
  “钝感”世界,谁能唤醒他,谁就能在逆境中有希望,危难时不悲伤,失败时有韧性,迷路时不徬徨。
  4成就来自于久久为功
  下棋易学难精,画画易学难通,作诗易学难深,世界上有许多事情都易学难精。要达到精、通、深,需要人们有雄心大志,突破重重困难的决心,有久久为功的努力。
  门捷列夫生于西伯利亚的托尔斯克,他的父亲是位中学校长。
  然而,门捷列夫的学习却非常糟糕,他的母亲非常焦急,通过分析得知是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好,于是,她当机立断决定转学。
  门捷列夫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明白了学习要循序渐进的道理,不能只求速进,也不能速成。185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在毕业前还发表了《芬兰褐帘石的化学分析》的学位论文,教授们对论文评价很高,并推荐他留校当教师。
  1855年5月,门捷列夫荣获了“一级教师”的称号和金质奖章。1856年5月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硕士学位。1856年他就已经是彼得堡大学的副教授了。
  从此,门捷列夫开始了他辉煌的科学之路。他发现的周期律是人类对化学元素认识的一次大飞跃。同时,他也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化学元素奠定了科学基础。许多化学元素正是在周期律发现以后才被发现和提取出来的。
  成为一个成功者,要一步一步向前走,看来似慢,实则是快,看来愚笨,其实是聪明,这正是钝感力带来的力量和希望之光。

钝感力表现之五:以柔克刚


  1柔是养生之道
  从学习古典文学中,我感到,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老子重柔,墨子重兼。我对老子的重柔饶有兴趣。
   提起“柔”字,人们便会联想到太极拳。说起太极拳,一定要知道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武当真人张三丰,据说他在武当山的玉真宫修炼时,从窗户看见外边有只大鹊鸟,与地上盘踞的蛇争斗不止,蛇在地上以静待动,每当看见飞鹊俯身来攻击时,蛇就蜿蜿轻身,摇首闪避,不被击中,蛇和大鹊就这样来来回回,生死争斗。三丰道人由此悟通玄机,根据道教阴阳变化的道理,创立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的内家拳暨太极拳原理。太极拳的“行如蛇,动如羽”就是此道理。
在太极拳和现实生活中,以柔克刚的道理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在
拳击中,两个人都用拳头击打,如果两拳相击,双方都痛,太极拳的原理就是,当你拳头击过来时,太极拳高手会巧妙地躲过你的拳头,然后借力使力,一出手就会顺势将你击倒。由于太极拳有益于养生,故太极拳文化日趋红火,如目前焦作地区共有80万人练习太极拳。太极拳武馆、学校50余座,基层太极拳协会200多个,仅太极拳的发源地温县练拳人数就达10万多,为打造太极拳文化奠定了基础。
   太极文化之特征,就是一个“柔”字产生的力量,就是钝感力。
  2柔是自然之美
   中国道家的鼻祖老子,最早在《道德经》中提出人的“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老子还说: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就是说兵太强了,就会树敌太多。高大强壮的树木容易引人砍伐,也很容易被大风摧断。烈风可以吹断几个人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却奈何不了一根细细的小草,铁锤可以砸碎硬硬的石块,但锤不坏软软的棉被。软绵绵的太极拳却能无敌于天下,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老子叹息道,这种柔胜刚、弱胜强的现象,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很少有人能从中得到启迪,从而真正认识到以柔克刚对人生的意义。相反,人们却常常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称天下第一,“强梁者不得其死”,这是老子教人处世的警语。
  3柔是处世之珍
   老子首先说出人最高本性应该是: “上善若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是水,水没有硬度、没有形状,总是处万物之下,但是以水来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承受得住。滴水可以穿石,洪水泛滥时高山丘陵为之崩垮,大树也能被连根拔起。
  在家庭和生活中,也应该常常运用以柔克刚的方法,人和人之间,夫妻之间,同事之间没有更多的高低之分。人和人之间更多的是理解和忍让。对方即使没有道理,也要以理服人,不要争个高低。即使对方是错的,也要留点情面,学会以柔克刚。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冲突,可是怎么处理呢,如果两人都要固执己见,以强对强,势必伤害彼此,对自己人际关系及由此引发的其他影响巨大。大吵大闹固然痛快干脆,但是对自己的损害大大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完全也可以以理服人、达到目的,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
   老子在其哲学体系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这个观点运用到做人和管理方面,就是“以柔克刚”。
   “柔”本身是一种钝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钝化的表现。我们应该正视它、弘扬它、运用它。
  1“慢”是一种神圣的节奏
  中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慢”的艺术,昆曲也好,刺绣也好,剪纸也好,糖人也好,都是带着节奏的文化。
  一部不朽的艺术作品,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而成的。它要经得起人民大众的推敲,经得起艺术专家的检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经得起历史的审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艺术珍品好像巍巍群峰,铭记着许许多多不朽的英灵。
  杰作,跨越时空,横亘千古,散发着永恒的生命力。
  一篇题为《中国人需要慢生活》的小文,提倡人们放慢生活节奏。
  深圳是一个极端讲求速度和效率的城市,以至“深圳速度”早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运用的形容词。应该说,正是对速度的无限追求成就了深圳的经济发展,使这个新兴的城市迅速崛起,经济充满活力。但是,过于追求速度、讲求效率的另一面,便是让越来越多的人生活状态如同高速旋转的陀螺,失去了自我选择和把持的能力,许多人身陷无边的疲惫,并生发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
  在拼命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极限之后,人们寄希望于缓慢的有些迟钝的宁静的大自然。
  慢的节奏和慢带来了精神休闲和思想愉悦。
  “慢下来”并不是要拖延时间、不讲效率,更不是要“甘居人后”。慢一些,让人们有时间更注重生活质量,提高个人素质,这或许更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均衡。
  2成功是知识与经验的累积
  为了积蓄成大海,地球曾经用了整整10亿年。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集腋成裘,聚砂成塔。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上,没有一种是门捷列夫发现的。关键在于他能够综合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
  提出新思想与酿酒一样需要发酵期。
  贝尔研究语音学,竟导致他发明了电话。
  一株花,根深叶茂,枝干质地壮实,开出的花朵一定会鲜艳夺目,充满生机。反之,枝干枯萎,开出的花也不会有光彩。
  1974年,马文·斯佩瓦克教授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计算出莎士比亚在作品中,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近2.4万个词汇进行创作。
  鲁迅先生说过: “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地造成。”
  列文虎克为了发明显微镜而从早到晚磨玻璃片,足足磨了10年。
  “成功是经验的累积。”
  人类的常识完全靠刻苦积累而取得,新的知识、学问填补过去在某些方面无知的空白。
  哥伦布向西航行改变了历史。他之所以敢于作这种冒险,因为科学已经算出地球是圆的。
  积累,不仅要积累自己所研究的专门知识,还要积累其他学科的知识,因为任何学科的知识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多掌握一些知识,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力从心而言及意,何愁文章不充实、不丰富、不活泼。
  3“积”是多种力量的存蓄
  文化力是由文化的各方面产生的力而积累起来的。
  曹植10岁左右便“诵读诗论辞赋十万言”,18岁就写了有名的《铜雀台赋》,这是“七步成诗”的基础。
  “仓库理论”认为“脑子是贮存知识的仓库”,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满“仓库”,学习就是获取知识,智育就是知识的传授和积累。知识越多,则智力越高,越有学问。
  鲸张开大口游着,小鱼小虾随着海水进入它的巨口,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从密密的鲸须的缝隙处流掉。小鱼、小虾在海水中尽管密度并不很大,但是鲸一口一口这样地吃,整吨整吨的小鱼虾就进入它的胃袋。实际上它的嘴巴就像是一个鱼网,鱼留下来,水流掉了。鲸一次就可以吃四五千斤食物。
  一只蜜蜂要酿出1公斤
蜂蜜,需要来来往往地飞行大约30万公里,吸吮大约1200万朵花的液汁。

钝感力表现之六:厚积薄发


  著名历史学家张舜徽,一生著书多种,如200万字的《说文解字约注》、《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等。这些著作都是他根据多年研究史料时所写的笔记,并利用积累已久的素材,加以整理、编述而成的。因此,他深有感触地说: “‘积’字在我治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大,假若没有几十年时间的积累,想要得出研究成果,是不可能的。”
  从科学意义上讲,并不是人们所吃的,而是人们所消化的,使得他们强壮;并不是人们所获取的,而是节省的,使人富裕;并不是世界的知识,而是人们择记的,使人成为有学问的人。
  电学大师法拉第虽已成名,但苦于未受过正规训练,为弥补知识之不足,日夜苦读,最后是坐逝在书房的椅子上。
  4“钝”是微量财富的积累
  学问和技能的积累,好比是一座金字塔,基础越广阔、深厚,其塔尖就越高。要想获得丰富的知识,掌握精湛的技艺,必须下大工夫、花大力气,就要像《礼记·中庸》所云: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过于敏感对应于钝感力,有时显得浮躁。
  浮躁,乃轻浮急躁之意。一个人如果轻浮急躁,是什么事情也干不好的。
  《孟子·公孙丑上》有则寓言,说的是宋国有个种田人,为了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下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的儿子听后,忙跑到田里去看,只见田里的禾苗全都枯萎了。今天用来比喻强求速成反而坏事的成语“揠苗助长”,就源于这个故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给友人的信中感慨地谈到,自己“二十年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中华民族是稳重务实的民族。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以及都江堰、大运河、万里长城等宏伟工程,是无数劳动人民坚持不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司马迁、张衡、祖冲之、司马光、李时珍、徐霞客、曹雪芹等文化、科技领域的巨星,其辉煌成果的获得,无不经过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艰苦努力。
  明代成书的《永乐大典》,辑有上古至明初的图书七八千种,全书计有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共约37000万字,先后缮写正本和副本各一部。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收有图书36461种,79309卷,装订成36078册,先后缮写七部。《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从搜集博采、整理编撰到工楷书写,精致装订,是一项浩大艰巨而又严格细致的工程。其间,不知有多少人为此终年累月地辛勤工作。这两部世所罕见的鸿篇巨制,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稳重务实、兢兢业业的精神。
  5钝感力是发明的驱动力
  15世纪,世界大发现。17世纪,科学大发现。
  首先怀疑,然后探索,最后发现。
  西洋的科学,发明的时候很粗浅,越研究越精深,发明蒸汽的人,只悟得汽冲壶盖之理,发明电器的人,只悟得死蛙运动之理,后人继续研究下去,造出种种的机械,有种种的用途,为发明蒸汽电器的人,所万不能预料的。可见西洋科学,是后人胜过前人,学生胜过先生。
  从已知向未知扩展。
  突破旧观念的束缚,探索新的领域。
  善于“胡思乱想”。想象各种可能性,包括那些你通常认为是不实际甚至荒诞的想法。在思路充分开阔奔放之后,再通过筛选做出抉择。
  欧洲人运用理性的眼光来审度现存的一切事物。
  当发明了一台变通的机器,人们便将其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将机器分解为动力、传送、机械三大部分,然后抽象出它们的基本原理,从而诞生了一整套古典力学理论体系。
  人类一旦从经验抽出公理,再从构造性理论体系推出定理,杠杆就可以转化为滑轮、螺旋……
  数不清的机械就这样伴随“思维场”应运而生了。
  由已知探索未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使人的认识由此岸到达彼岸。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这样才能鉴往知来,由已知探究未知。
  6钝感力需要厚积而薄发
  文学运用的是语言文字,音乐运用旋律音响,绘画运用线条色彩,舞蹈运用形体动作,电影艺术运用的则是摄影机拍摄下来的多种手法表现的活动画面。
  表达包括语言和文笔,语汇好比建筑,语汇就如同砖瓦。
  美国莱特兄弟,于1903年10月17日驾驶动力飞机成功地遨游蓝天。人们为此举行盛大酒会。主持人要莱特兄弟发表演说,哥哥说: “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一句话,胜过千万言。
  创辞这个概念的基本内容是准确、鲜明、生动,是从“达意”到“传神”的突进,而绝不是什么猎奇、故作惊人之笔、华而不实等的同义语。
  汉文帝刘恒初即位时,找左丞相陈平和右丞相周勃询问政事。文帝问天下一年处决几个犯人,又问一年的粮食收支是多少,两个丞相都答不上来。文帝诧异,问道: “那应该问谁呢?”
  陈平回答: “决狱的事问廷尉,粮食收支问治粟内史。”
  “那丞相的职责呢?”文帝追问。
  陈平说: “丞相职责在于主管大臣。陛下命我们任丞相之职,所谓丞相,对上辅佐天子,制定政策,决定大事,对下要管理天下百姓。其中最重要的是使朝中各卿大夫各任其职,各得其所,各施其才,这是最重要的呀!”
  创辞往往是同创意同时进行的。创辞是手段,它的目的是创意。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是指话的数量,而是指话的质量,即话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