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创业何惧征程难 ——看城口县劳务输出领头人 熊兴桂的成功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52:50

                     创业何惧征程难

——看城口县劳务输出领头人 熊兴桂的成功之路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轲

 

山路漫,沟壑险,当年红旗迎风展,大巴山上多英豪,人人尽夸好儿男!

巍巍尖东山,幽幽青龙峡,蓝家寨上故事多,豹溪河岸展新颜,莫道昔日创业苦,革命精神代代传。

熊兴桂还未成年就走上了外出打工的漫漫征程。他小小年纪就从事矿山开采、建筑工程领域等高危、重体力、低技能的艰辛劳作。一路走来,他从一个普通民工,到组建包工队;从只带几名农民兄弟在山沟里摸爬滚打,到成立大型的农民工工队,其中经历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三十二年前,正当我国改革开放的序曲刚刚响起的时侯,生逢其时的熊兴桂降生在重庆城口县葛城庙垭村的这个大山旯旮。

说是山,硬是山,说是穷,硬是穷,熊兴桂的父母世代居住在这个地方,几辈人都是地地道道、老实巴交的农民。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来到这里,打土豪、分田地、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种子;至今,“赤化全川”的标语石刻依然光辉夺目的留在山岩之上,红色的革命精神,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巴山儿女改天换地,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从知事时起,熊兴桂的记忆中就只有一个“穷”字。还在襁褓的蒙胧中,家中的两间草房,被野火烧个一干二净,父母只好又搭起个小棚棚,聊以遮风僻雨。该上小学了,可学校离家往来一趟都要走二三个小时——

风凄凄,冰雪寒,崎岖山路步蹒跚。儿时的兴桂,家中哪有钱买鞋买袜?实在太冷了,母亲扯上两张棕丝片来给儿子包住长满冻疮的双脚,使他在白雪皑皑的山坡路上稍避风寒。

在城镇人鄙夷的目光中,小兴桂“山老二”的屈辱称呼如影随形。该读初中了,学校里顿顿吃的杂面馍、土豆汤,每周还要三元钱的伙食费。那时的三元钱对熊兴桂家里说来,可是个极大的负担。没法,兴桂只好自己背点粮食到学校,一顿给三分柴火钱去找人家蒸盅盅饭。

1993年刚过春节,又到该准备学费上学了,尽管家里人东拼西凑,可这六十多元的书学费总怄得老父亲长吁短叹。初中才读了一个学期,就因为经济不支,兴桂辍学了。

历史走进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春天故事》的歌声播上了山间。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东风吹开了大巴山的冻土,向山里人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兴桂听人讲,“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于是,在老表哥的陪同下,他鼓起勇气,迈开了走出故土的第一步。

 

他不敢走远,到了万源县的一个小煤窑,当上了小窑工。

这是一个私人开的煤厂,巷道宽高都不足两尺。工人运煤全靠一个背篓,爬着进去,背上煤后又爬着出来。兴桂咬着牙,忍着痛,膝盖都磨起了很厚的一层茧疤,可几个月下来,累死累活的干,结果沒见到一分一文工钱。小小年纪,他也不知该怎样去找老板讨要,万般无奈,只好另觅出路。第一次出外打工,他就尝到了“下力人”的苦涩辛酸。

“开弓没有回头箭”,难道就这样回去吗?他想天无绝人之路,倔强的兴桂没有退缩,他又跟着一个姓贾的山西紫阳人去到了河南保丰。

没文化、没技术的“山老二”能做啥?他仗着一副还算精壮的骨架,只好仍然去煤矿下力。

保丰这个煤矿比较万源要稍大一些,可穿的还是以前工人留下的旧窑衣,进出窑洞仍是木轮车载大煤箱,劳动强度也是够呛。做了一段时间,早先说好每天十八块钱的工资,却遇到那姓贾的山西人黑了心,工钱被他一个人私吞后拿起跑了。

真是屋漏又遭连夜雨,恰在这时兴桂又患上了中耳炎,不仅耳心灌脓,而且痛得他呼天呛地、喊爹喊娘、徹夜难眠。一位“煤师”(技术员)见他可怜,先后四次一共给了他200元治病。总算遇上了好心人,病好了,兴桂对那煤师千恩万谢,煤师见他忠厚老实,又给了点盘费,并介绍他到山西长治去干活。

一番辛苦,几重磨难。兴桂心中藏的是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念,他象一个出山的虎崽,东闯西奔,四海为家。在一处处新的环境,他下矿井、打煤钻、推煤车、砌井架,不怕脏累流汗,不怕煤黑上脸,每天下班从井下出来,除了一身黑,只看得到眼珠儿和口中的白牙,简直比戏台上的包公还吓人。开始,他遇到困难屈辱,只知睡在床上暗暗流泪。后来,他想到了祖辈跟着共产党当红军,闹革命的英雄事迹,他不再哭了。他心里想到,要战斗就会有牺牲,打工也是战斗,这是和贫穷落后作战,祖宗为开创红色江山能前仆后继,我今天受一点苦和累算什么。山里娃的优势就只有吃苦耐劳,这一切他都习惯了——

古人有感天动地的故事,在长治,兴桂也用他的刻苦勤奋感动了一个姓袁的山东领班。

这是1995年春节,人人都回家去过年了,袁领班都把他留下来照厂。

尽心尽责的工作态度让兴桂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开春后,矿上交了七个人给他,由他当工班长。

成绩总是出现在有志男儿的手上,他七个人的工班,绩效经常比40个由云南人组成的工班还多。这年下来,兴桂得到了矿里的奖励。他想,成绩是工友们大家干 出来的,于是兴桂把得到的奖金全部分给了伙伴们。

又是两年苦斗,他的良好的声誉无论在矿厂老板那里,还是在工友之间都大大有了提高。

1998年春节,他带上三百多元回到了家中。

李登明是和熊兴桂毗邻的儿时伙伴,他父母,叔父都是先天智残,一家六口挤在仅有的一间破茅房,其穷苦之状可想而知。

“兴桂哥,过了年也带我一道出去吧?”李登明向他求告说。恰好兴桂临回家时也听老板叮嘱,叫他带些人到矿上去。听李登明这样讲,当然满口答应。

听说兴桂要带人出去务工,父母是一千个不同意。老两口在山里住惯了,一辈子没出过门,他们心想带人出去要担好大的风险啊!结果几个娃娃悄悄约定在县城会合,这才总算把李登明和周士民两个同伴带上了路。

虽说才带两个人,但却开启了熊兴桂组织劳务输出的仄仄门径。

1999年是一个好年头,兴桂打工积下了一万多元,两个同伴也破天荒地带回了一叠崭新的钞票。这次回家,父母们见到效益后就高兴了,开年上路,除了自家的大哥二哥,还有十来个乡里青年也跟着熊兴桂走出了群山拥簇的蓝家寨。

乡里人穷,出门没路费,食宿全要兴桂垫支。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向人借了三千元,等到四月份还钱时,竟还要加上百分之十的高利,这笔帐兴桂自已忍痛给了,没让同伴们知道。

常言“吃得亏才打得拢堆” , 凭着为人义气厚道,兴桂得到了伙伴们的信赖。2000年再回乡时,就有百多个青年闻讯而来,坚持要跟着兴桂出去。

兴桂出外务工的队伍开始壮大了,他们踌躇满志地走出了大山。到了2003年,兴桂的巴山矿工队发展到了八百余人,工人也分布到了内蒙通达、新疆吉姆了、青海郝连、甘肃平川等好几个地方。从此,熊兴桂一天天逐渐成为了城口一帶远近闻名的劳务输出领头人。

 

几年来,熊兴桂从家乡带出去的农民工计8000余人次,按人年均收入15000元计算,每年为农民创收上千万元。村里很多人因他引导而走出乡村找到了工作,著名的贫困村也因他而逐步改变了面貌。

在庙垭村里,而今很多家庭年收入早已过万,陈忠进、林英红、徐香云等人也一改旧貌,一些妇女外出打工,还供孩子读上了大学本科。当年赤贫如洗的李登明跟着兴桂闯天下,不仅早就在县城里买了商品房,而且也把一个漂亮的姑娘也娶进了家门。

走向成功的熊兴桂没有“独善其身” ,他情系家乡,心里装着还在深山里的童叟妇姑——

为改善家乡落后、交通不便的面貌,熊兴桂独资数十万元修建了白水溪铁索桥,他还多次捐钱为家乡修建公路,充分开发水利资源,建成了鑫宏水电站。

他积极帮扶困难群众,出资约100万余元为家乡农民改造危房、购买化肥、医病祛灾。

他累计帮扶农村困难家庭80余户,康良东、李言德等孤寡老人一说起熊兴桂就啧啧赞叹,九十多岁的赵婆婆逢年过节都要多烧两柱香,祈求菩萨保佑兴桂娃在外面百事通畅。

他连续5年每年支出2万余元专款,用于捐助5名贫困失学学生继续上学。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情寄灾区,立即捐款5万元,送给了灾区人民。

熊兴桂艰苦创业,引领大家出外打工,这不仅为农民、农村谋取了利益,为家乡的富裕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党和政府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付出了应尽的力量。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在众多荣誉面前,熊兴桂还是那样谦虚,还是那样刻苦,还是那样平易近人,还是那样雄姿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