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管制原因:看,这养猪的大学生!——看贫困学生邓费建的成功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1:15:47

看,这养猪的大学生!

——看贫困学生邓费建的创业路

林永蔚  廖 威   

 

在2006年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的现场,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大屏幕上,正播放出一组组令人心潮澎湃的镜头。

其中的一组镜头是:在大学生食堂里,猪倌大学生邓费建正在收集剩饭剩菜,然后一桶一桶地装进三轮车里,准备送到养猪场。

紧接着,晚会主持人走上前台,打开话夹,朗声念道:

才下课堂,又上猪场,几多执着,几许悲怆。

心田 种下诚信,信念收获希望;贫穷不是羞耻,男儿应当自强。在复杂的目光中,他赢得了尊重,展示了勋劳——他不愧为重庆学子的骄傲!

这是2006年度感动重庆评选委员会对猪倌大学生邓费建的评价语。

这也是重庆数十万网民投票选举的众望所归。

邓费建,不愧当代大学生的楷模。在社会高度认可里,媒体对这位大学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邓费建,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的学生,因其感人的故事,荣获2006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和同年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称号,以及重庆市“ 五四青年奖章。”

他果敢的行为、坚强的意志、远大的理想,创业的故事,在当代大学生心中引起了阵阵涟漪。猪倌大学生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时光应该回溯到2006年新年的一天,天快黑了,从荣昌县城郊一座低矮的石棉瓦盖的红砖房里,不时远远地传出阵阵猪叫声,它们在热切地等待主人前来喂食。

红砖房四周,是一片秋后待耕的农田。一条泥泞的公路,将这个低矮的红砖房与10里开外的县城连接。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大三学生邓费建和他弟弟邓波是同校的学生,这里就是他哥俩合办的养猪场。

养猪场的大门敞开着,门背后,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正躺在床上呻吟,他头上破旧帽檐下的脸色苍白,这正是两兄弟的父亲邓国洪。天气骤变,他的心脏病又开始肆虐摧残。

“没有药了!”邓费建蹬上自己那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像一阵风地驶出猪场,赶往城里给父亲买药。

养猪场光线很暗,为了节约电费,没有开灯。一个系着围裙、弓着身子的农妇将一锅食物残渣烧得热气腾腾。“剩菜剩饭里的油盐多,不打整干净,猪儿不喜欢吃。”这位农妇叫谢世先,是邓费建的母亲,50岁左右,矮小的个子,爬满皱纹的脸上,布满了风雨岁月的印记。  

邓费建家住荣昌县吴家镇民主村。父亲常年有病在身,在家里,这位瘦弱的母亲就是“顶梁柱”,她独自一人支撑着这个家,种了8亩地,养活着四口人。 

谢世先是去年儿子开学过后从家里赶来的,在这里,她一边帮助儿子喂猪,一边照顾生病的丈夫。 

谢世先是一位朴实的农家妇女,话不多。“孩子们命不好,自己能争气,我们当老的就很高兴。”谈起两个念大学的儿子当“猪倌”,这位长年操劳的母亲感到很欣慰。 

2004年,邓费建兄弟双双考上了西南大学,一个学动物医学,一个学动物养殖。

兄弟求学,这个家哪有钱交学费呢?

曾经外出打工的父亲好几年就已患上风湿性心脏病,基本丧失了劳动力。为给父亲治病,家里已一贫如洗、债台高筑。父母又是卖粮食,又是找亲戚和向左邻右舍借钱,好不容易才凑到4000元钱,但这连一个人的学费都不够呀!

 新生报到那天,兄弟俩一人拿着2000元到学校报到,向班主任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情况,申请到了国家助学贷款。班主任说,不能让贫困压倒你们,我们愿意和你们兄弟一起,共度难关,完成学业。 

班主任老师的话语,暖人心扉,不啻成了兄弟俩开学伊始收到的宝贵礼物。他们暗自给自己鼓劲儿:我们一定要自强,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邓费建自幼就养成了坚韧倔强,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

贫困没有让兄弟俩垂头丧气,反倒成了他们奋斗的动力。    

在学校,邓费建、和弟弟邓波都是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一直担任班上的干部,而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年年都拿奖学金。兄弟俩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甚至过年都只回家休息两三天,去干推销地板、销售饲料、畜牧科技下乡、和同学一起创办养兔场等课余之事。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兄弟俩各方面的才能,并让他们的经营头脑进一步得到了开发。有了一些经验积累的他们,也跃跃欲试,向往着到茫茫商海中去搏击、打拼一番。 

爱因斯坦说:“机会偏爱于有准备的头脑。”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邓费建得知当地一位养殖户想转让养猪场,他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

周围村民反映:现在养猪赚不到钱,猪肉价钱太便宜,养猪太亏,今年连母猪都卖了。

“赶贱不赶贵” 是做生易的古训。兄弟俩一商量,觉得事物有时候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时猪肉价格下跌,不久之后猪肉价格肯定会有所回升。现在能以较低的价格盘进这家养猪场,的确是个创造财富的好机会。他们心情激动,边走边想,构画起了创业起步的蓝图。

10多天后,他们把一份创业计划书交给了班主任。起初,班主任老师感到有些不解:“邓费建这个学习勤奋、工作踏实,把班上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的班长,怎么会冒出这么不切实际的想法呢?不说有没有能力办好养猪场,万一亏了,岂不是给自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邓费建对班主任老师解释说:“……做好了,是家庭,也是自己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做亏了,就当积累经验。再说,即便真亏了,毕业后打拼几年还债,也能挽回损失。”

终于,班主任同意了他们的计划。学校得知邓费建兄弟要自力更生创业,兴办养猪场,也积极支持,还特地帮助他们联系学校食堂,以最低的价格把食堂的剩菜剩饭承包给他们作饲料。

一番动员,父亲也开始出面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还以房屋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一万,总共筹集了五万多块钱。养猪场拿过手了,邓费建索性将父母也接到位于荣昌县昌元镇海螺村的这家养猪场里,让母亲帮忙打理养猪场的一些事情,同时也方便给父亲治病。

邓费建创业的人生,由此拉开了帷幕。 

 

养猪场正式开张经营,100多头仔猪住进了修葺一新的猪舍。邓费建及弟弟一边上大学,一边当上了养猪倌。

从大学生到猪场小老板,邓费建兄弟很快适应了身份转换,每天在学校和养猪场两点一线之间奔波,忙碌而充实。

在学生食堂外,一辆红色的机动三轮车一动不动地停在那里。这是邓费建花2000元,从一个水果贩子手里买来的二手车。每天中午12点和下午5点40分放学过后,邓费建的第一个工作,就是用三轮摩托车把师生倒掉的剩菜剩饭,装满四大桶,运到5公里外的养猪场喂猪,看着猪仔们咚、咚、咚地吃得摇头甩尾的样子,邓费建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当上“猪倌”后,原来从来不逃课的邓费建开始有了缺课记录。有时候猪生病,一天需要到养猪场几次,因此只能占用上选修课的时间。“事后,我们都会把缺了的课补上。”邓费建说。 

由于学习和工作时间冲突太多,为了两不耽误,他们还雇用了两名工人。邓费建说,养猪场的设备跟传统养猪场并无多大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的培养理念不一样。兄弟俩分别学习动物医学专业和动物养殖专业,在办养猪场的过程中,学校学习到的知识都派上了用场。实际工作上还遇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技能,在养猪的过程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和深化。

2006年12月,第一栏肥猪出槽,果然卖了个好价钱,邓家兄弟出售肥猪77头,卖得猪款73000元,除去所有开销,养猪4个多月,兄弟俩赚得纯利润近二万元。

邓费建初涉商海,初次创业,就喜获回报。

接着,养猪场又引进了一批仔猪,父亲邓国洪用房子抵押的那笔贷款也还上了。邓费建就这样成功叩开了创业之门,品尝到了创造财富的喜悦。 

 

大学生养猪,不但没有耽搁学习,也没有影响就业。相反,用人单位却十分看好他们的创业经历,他们成了用人单位竞相追捧的“香饽饽”。2007年毕业前夕,邓费建接到3家用人单位的来函。

不过,毕业后的大学生“猪倌”邓费建,却有自己的想法,打工、就业,不如自己创业当老板。经营养猪场的实践,鼓起了他哥俩甩开膀子,自己创业的风帆,现在,他们又有了自己新的事业——兴办养鹅场。 

毕业一年多来,邓费建卖掉了养猪场,从学校回到家乡,租了100亩地,盖了2000平方米大的养鹅场。从去年9月到今年9月的一个养殖生产年度里,邓费建的5000只大白鹅走出养鹅场后,被迎上了消费者的餐桌。

“这一年来,我们并没有赚钱,创业的艰难,比在上学的时候有过之而无不及。”邓费建说。

但是,他们的另一种收获却难以用金钱衡量。

与在学校的时候相比,现在的邓费建少了些许稚气,多了几分沉稳。在他的周围,已经集聚了8个人。除了自己和一起在学校创业的弟弟邓波,还有另外5名学畜牧专业的校友以及聘请的一位工人。8个人分工合作,共同打理养鹅场。第二年,养鹅场扩大了规模,每批仔鹅就达到2000只,一年竟有超过1万只的成品鹅出栏。 

现在,邓费建的养鹅场有工作人员15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大学生6名,农民6名。鹅场占地120余亩,年产白鹅2万余只,无公害蔬菜10余吨。初具规模的饲养基地发展了数十家加盟户,带动地方经济增长近百万元。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邓费建正雄心勃勃地张开探索的翅膀,奋飞兰天;扬起创业的双臂,畅游商海。

金子,一定是要发光的——邓费建不愧为当代大学生的翘楚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