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美术学院理科:健康育儿: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47:19

健康育儿: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图)

http://book.sina.com.cn  2011年03月25日 17:06  新浪读书新浪文化读书 官方微博  文章摘自《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
  作者:钟琴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本书简介:这本书是写给所有父母和老师看的,目的是让他们知道:对孩子最大的爱,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这本书教会家长、老师走进孩子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孩子平等相处,赢得他们的信赖……[连载内容]
尊重孩子成长规律(新浪读书配图)

  孩子成长的空间是什么?是一定程度的自我选择权利、探索体验未知世界的权利以及犯错误进而反思的权利。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父母不肯给。在望子成才的强烈愿望作用下,父母常常以完美的标准急切要求孩子,而忽略和违背孩子的逐步成长的规律。父母往往根据成人经验提出要求,并希望孩子马上做到,可是我们忘了,孩子的特定年龄决定了他的心智水平和成人是不同的,其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一下子就解释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更不是一下子就能被父母的意识所同化的。要与父母产生共识,孩子得有一个认知体验过程。而在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急切催促下,孩子不能一下子达成这个目标,又不能将这种被逼迫的感觉找出来、说出来,势必情绪焦躁甚至冲动,以致采取让父母伤心的行为来反抗。

  父母过度保护的一个极大误区是害怕孩子犯错,因而处处叮咛、事事关心,岂料,却造成孩子更大的逆反。回想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当一个人在尝试着做一件全新的事情的时候,往往是不知不觉进行着调整的过程。这其中有自己的观察、判断,有不断的反思、校正,就这样一点点不断建构着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观点;其中的失败或者成功都是经验的积累来源,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成熟起来。这个过程中的“自我”操控让个体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力量。而父母为防止孩子出错,总是紧张地注视着孩子的举动,以随时指出问题的姿态站在孩子的面前,从而使对方的思路不时被打断,被迫把主要精力用于对父母的防范上。想想孩子此时的心理吧——“你动不动就随意阻挡我前行,半路上随便干预我,让我无所适从,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我多难受!”孩子随后的愤怒和反抗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是父母以完美的标准要求孩子,却忽略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造成的结果。

  很多时候,孩子成长中突然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时,往往非常兴奋,极其愿意和他人分享,并希望得到支持与肯定。而此时,成人如果以“过来人”的感觉不以为然,甚至抱以不屑态度的时候,就会使孩子内心受到重创,自尊受到极大的挫折,接下来的敌对情绪在所难免。

  我大学时的同学海澜一天晚上从日本打来电话,带着哭腔:“依依又跟我摔电话……已经三个月不跟我说话了……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

  海澜是个女强人,大学毕业后一个人在日本闯荡,没少吃苦,现在是日本一家国际知名大企业的销售部门高管。女儿从小由外婆养大,很少能见到全世界飞来飞去的妈妈,更多的是在电话里听到妈妈的声音。上中学后,每次娘俩通电话,妈妈重复不止的就是:“你要刻苦努力呀,要能吃苦呀,妈妈就是这么吃了好多苦才成为今天这样的……”

  依依上中学住校了,周末到了,寝室的同学纷纷被父母开车接回了家,依依没让年迈的外公外婆接,而是独自一人坐公交车回家。依依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终于能“吃苦”了,便在电话里向妈妈汇报自己的“壮举”,满心企盼一贯教育自己“要吃苦”的妈妈能给一次表扬。没想到,她得到的评价竟是: “这算什么呀!这是你本来就应当做的呀!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下乡远离家人了呀!要不我以后能吃那么多的苦吗?……”猝不及防中,满腹热切被一盆冷水兜头浇下,依依的心一下凉了半截,甩手扔下了电话,不想再听下去——其实不用听,她也知道接下去是类似复读机的频率。

  依依告诉我:“阿姨,从那以后,每次听到我妈说她的那一套,对我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她根本不管你想什么,不去试图理解你的真实感受,只是按照她的想法去评论你。我没办法,只能躲,否则就在电话里吵。”

  海澜作为妈妈,很长一段时间不明白女儿为什么对自己有那么大的反感和抵触:“我是为她好呀,小孩子从小多经受挫折、多吃点苦,将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