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园招聘:坚持 努力建设教育强省 辽宁——鲁昕副省长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32:42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努力建设教育强省
——鲁昕副省长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h1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 } .h2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h3 {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 DIV.union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DIV.union TD {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过去五年全省教育工作,部署今后五年及2008年教育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育强省建设上来。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3月27日,政高省长主持召开了省长办公会议,研究部署教育强省建设工作。刚才,树森同志对2007年教育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08年工作进行了部署;闫伟同志对保障教育强省建设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解读,我都同意。下面,我再强调3点意见:

  一、过去五年全省教育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辽宁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也是各级各类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奠定教育强省建设基础的五年。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2003年,省政府针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区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振兴、高等教育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4个规划,以及有计划地实现规划目标的年度工作计划、政策保障措施、督导评估办法、落实责任体系、工作推进机制5大类27个配套文件400多项政策措施,努力让所有孩子都上得起学、上好学,推动全省各级各类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

  ——国民人均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省十五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2年的9.05年提高到2007年的10.16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6年。2006年农村开始普及12年教育,2007年城市开始普及15年教育。全省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五年累计848亿元,比上五年增长2.5倍。

  ——学前教育进一步快速发展。毛入园率由63.1%提高到81.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多出31万孩子接受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小学毛入学率由105.8%提高到112%,升学率由98.1%提高到99.4%。初中毛入学率由89.9%提高到107.3%,升学率由67.7%提高到94.4%,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1 和12.3个百分点。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毛入学率由55.5%提高到7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五年累计招生224.5万人,比上五年增加7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125万人,增加44.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99.5万人,增加30.4万人,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为53:47,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65万人,就业率达到95%以上。

  ——高等教育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普通高校由66所增加到80所,其中本科院校40所,在江苏、北京之后列全国第三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5.7%提高到35.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3个百分点。高考升学率连续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累计录取91.8万人,比上五年增加42万人;累计招收研究生9.6万人,增加6.5万人,年招生规模位居全国第二位。累计毕业73.5万人,扣除考研因素平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

  1.以农村义务教育跨越式发展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全面实现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体系,重点解决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教师工资、公用经费、远程教育、教师素质等长期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投资33.8亿元,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509所,改造D级危房283万平方米,撤并布局不合理学校5601所,受益学生53万人。解决了农村教师拖欠工资问题,实现了44个县县域内教师工资统一发放标准。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一费制”收费办法;建立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预算拨款机制。全面完成了覆盖全省农村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保证了220万农村中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培训农村教师20万人次,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比重由36.8%提高到64.8%,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重由24.4%提高到46.8%。制定了农村校车两种经营模式和政策保障措施,保证了22万学生上下学乘车安全。投入32.3亿元,改扩建农村高中111所,农村高中招生年均增长10.1%。二是重点解决了城市薄弱学校改造和择校问题。累计改造薄弱学校362所,受益学生55万人,受益面为43.7%。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已达70%以上。全省61所“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学校,有58所恢复公办性质,3所转为民办学校。全面完成了城镇高水平高中建设任务,为城乡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不断强化教育督导工作。促进由督学转向督政,运用督政手段督查、评估、指导市县(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教育工作。五年来,已对全省14市、65个县(市、区)的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督导和评估,促进了两类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四是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省委、省政府组织各方力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校园新歌、阳光体育和生命教育、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扶助、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治、扶残助学等四个“未来工程”,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2.以基础能力建设和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快振兴职业教育。一是整合资源,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规模和水平。跨地区、行业、学校隶属关系,整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专业、教师和资金资源,学校数由2002年的917所调减到541所,公办学校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1100人。建立了双师型教师多渠道竞聘机制,双师型教师比例由20.2%提高到26.6%。二是全面完成了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任务。省市政府累计投入10亿多元,完成了52个涉农县区2000人规模的职教中心建设目标,其中50所达到了省级标准化标准。在此基础上,实施了县级职教中心内涵建设工程。三是对接市场需求进行新专业建设。按劳动保障部新职业目录,改造了不适应市场岗位需要的二、三产业传统专业,新建了服务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20多个新兴专业和25个品牌专业。四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校企合作办学水平。累计投入10.4亿元,建成36个国家级、103个省级实训基地。初步建成了具有虚拟工艺流程、实验室、车间制造功能的职业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95%以上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订单式”培养模式,把学校的教学过程延伸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五是建立了政府投入机制。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职业教育年预算内经费由8.7亿元提高到23亿元。制定了财政补助、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用地优惠四个方面24项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3.以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同步提高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基本完成了高校置换改造。五年来,多渠道筹措资金180亿元,其中通过资产置换、吸引社会化投资119亿元,新增校舍999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建了41所万人大学。省属高校硬件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规模水平为高等教育普及化奠定了基础。二是实现了重点学科、硕博点的倍增计划。国家重点学科由28个增加到56个,硕士点由600个增加到1291个,博士点由210个增加到320个。三是高校已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五年来,高校承担了全省50%的“863”和“973”项目、70%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的社科基金项目,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有10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个科技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四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有29所高校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已公布评估结果的18所高校中有14所获得优秀。有6人获得第二届高校教学名师奖,位居全国地方高校第一位。省级精品课程达到500门,已覆盖所有高校。四是进一步提高了国际化办学水平。与耶鲁、密歇根、牛津等世界名牌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美日俄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选派了400多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到世界顶级大学访学、培训。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我省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已达7700人,位居各省(区)第二位。五是比较好地解决了高校发展中阶段性债务压力。在省政府的努力下,利用国家开发银行15年长期贷款,置换省属35所高校63.8亿元短期贷款,争取到了还本宽限期3年和利率下浮让利高校7.5亿元的优惠政策,我省已成为比较好地解决高校债务这一全国性问题的省份。

  4.以建立全程助学体系为重点,不断完善惠及340万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一是建立了义务教育免费助学体系。从2003年起,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家庭困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受益学生41.8万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受益学生260万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受益学生8万人。解决了农民工子女按“一费制”标准进城上学问题,受益学生14.4万人。二是建立了普通高中宏志班助学办法。从2004年起,实施了省重点高中免费招收品学兼优农村贫困学生的宏志班助学办法,受益学生2.1万人,2007年首批参加高考的5134名宏志生,有90%考上了二本以上高校,对每个圆了大学梦的宏志生,省市政府给予5000元以上的入学补助。三是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定额补助政策。从2005年起,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奖助学金政策,受益学生5.4万人;累计安排4591名零就业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两年学历技能培训,已毕业学生95%实现了高收入就业。2007年,落实了农村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两年补助3000元的助学政策,资助面达到了90%,受益学生52万人。四是建立了高等教育奖助贷助学措施。实施了高校奖助学金、助学贷款、伙食补贴、勤工俭学等政策措施,累计发放各种资助、奖助学金12.3亿元,受益学生59万人。2007年,提高了高校国家(政府)奖助学金补助标准,资助面达到了20%,受益学生16万人。比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孩子及城乡贫困家庭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

  5.以发挥政府组织优势和政策引导作用为重点,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就业创业政策,将大中专毕业生纳入各级政府就业工作体系。2003年以来,省政府相继制定并落实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创业资助、兜底安排、基层就业的10个方面94项政策。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组织就业、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一部署、调度、考核和通报。二是设立了专门的服务窗口。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市场,已为21 万毕业生举办免费招聘会100多场。从2006年起,在市县两级114个就业和社保服务中心设立了服务窗口,在3944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增设了服务功能。三是实施了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从2007年起,全省安排专项资金7200万元,用于困难家庭毕业生援助就业和政府兜底安排就业。四是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2005年,省政府将促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普惠培训、岗位补贴、税费减免、创业保护政策的惠及范围,拓展到应往届高校毕业生;从2007年起,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工程,要求各级政府安排大学生创业资金1.2亿元,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五是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实施了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本科生计划和大学生志愿者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岗位、待编安置方式,44个县每年公开招聘至少20名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累计安排4000多名大学生到基层创业就业。另外,教育纠风治乱、民办教育发展、制度机制建设、中小学德育体育美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各个方面,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会上印发了《2003-2007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报告》,在此就不展开讲了。

  回顾五年工作,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上述成就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教育部门真抓实干、全省教育工作者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工作,我们总结四点体会:一是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认识教育工作。教育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只有做到了教育公平,才能实现人生起点的公平,才能通过教育把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百姓。二是要用超前思维的规划指导教育工作。教育的先导性决定了教育思维的超前性,超前思维的规划是对一个时期工作目标的系统化。五年来,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走在全国前列的历史成就,充分印证了2003年省政府制定实施的高等教育立足服务、职业教育同步振兴、农村教育跨越发展、城区教育实现双高四个规划的正确性。三是要用典型经验推进教育工作。典型经验是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落实省委、省政府点上和面上教育战略部署,在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经验,通过典型经验的面上推广,促进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健康发展,是过去五年我们做到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四是要用督导评估的办法做实教育工作。好的战略、思路、规划需要一套相互制约、监督有效的责任机制和工作机制去实现。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通过不断完善责任体系、督察督办体系、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和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督导团的作用,认真落实各项教育部署和各类教育规划,保证了各级各类教育规划目标高水平、高质量的完成。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做好本届政府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还面临着各级各类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总量与质量矛盾并存问题没有解决、扶困助学标准和覆盖面与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百姓的政策相比还有相当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建设教育强省、办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性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建设教育强省的形势、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这是党中央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辽宁要在提高和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过程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第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民族振兴的标志是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关键是要有数以亿计的创新型人才,要有不断提高的全民素质的支撑,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和提高素质的历史重任,只有高水平的教育才有强实力的国家。第二,教育是改善民生的前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不仅将教育投资作为家庭投资的第一选择,而且也把教育作为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重要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实实在在的人民群众的需求。第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社会公平强调所有社会成员的成长起点公平、成长过程公平和成长结果公平,教育具有促进和实现人生起点、成长过程公平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做好各领域、各环节教育工作对建设公平、正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教育具有公益和普惠的特殊性质。教育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履行政府的投入职责,也必须依法承担财政用于教育投入逐年增长的义务。教育的普惠性质要求各级政府办教育必须不断制定和完善面向全社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权利的政策措施。第五,教育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十七大明确了社会建设重点是改善民生,而在改善民生的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社会管理六项重要任务中,把教育列为任务之首,摆在了优先发展和建设的位置,为各级政府加强社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指明了方向。

  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辽宁各级政府责无旁贷。文岳书记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省,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振兴老工业基地、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政高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增加各级各类教育投入,建设教育强省,并要求各级政府把教育作为战略工程、人心工程、竞争力工程,切实抓紧抓好。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为此,省政府组织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制定了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全程助学体系五个规划和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会前认真征求了各市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有关部门的意见,按大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本次会议再次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印发给大家,进一步征求意见后正式下发执行。

  建设教育强省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为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创新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到2012年,教育强省建设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一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7%以上,学前教育普及县(区)占全部县(区)的比重达到95%以上,省级标准化幼儿园占全省幼儿园的比重达到80%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目标,市域内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普通高中占全部高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重达到95%以上。二是在职业教育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校生规模稳定在50万人左右。农村普及初中后三年以上职业教育,城市普及15年教育。建设30所国家级优秀中等职业学校、90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50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以加工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专业为重点,建设200个实训基地。年培训城镇职工100万人次、农村转移劳动力100万人次。三是在高等教育方面,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优质资源配置总量、招生规模、入学机会等关键性指标位居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前列,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增加10个国家重点学科、50个省重点学科、100个博士点。建设12所省级示范高等职业学院。国家级科研项目年均增长10%以上。外国留学生年在校生规模突破2万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的比重达到3%。广泛扩大生源,真正将辽宁变成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输出省份。四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科以上学历幼儿教师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的比重达到9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的比重达到8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的比重达到97%以上。从2008年起,新补充的农村教师小学专科、中学本科学历的比重达到100%,新补充的城市中学教师硕士学位要占一定比例。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重达到8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的比重达到95%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重达到20%以上。教学科研型大学硕士学位以上教师的比重达到85%,博士学位教师的比重达到35%以上;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重达到70%,博士学位教师的比重达到20%以上。

  建设教育强省的主要任务:

  第一,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招生考试制度、质量监测、督导评估制度改革。完善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实施德育提升工程,逐步形成各教育阶段纵向衔接、教育内容分层递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横向贯通的德育新局面。二是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加快城市幼儿园、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任务。三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已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地区,要把建设重点放在区域内学校办学设施的配置均衡上;未实现的地区,新建学校办学设施要严格按照《辽宁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执行,保证同一区域内办学软硬件条件相对均衡。2010年底前每个乡镇建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进一步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和资源库建设水平。四是实施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工程。巩固112所省示范性高中质量水平,完成100所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任务。标准化高中占全部高中的比重要达到60%以上,优质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部高中在校生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五是实施阳光体育和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各项指标达标率达到90%以上。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心校的艺术教学器材配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二类标准。六是加强教育督导。建立健全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通报、表彰及惩处制度。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均衡发展的保障与评估机制。

  第二,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一是全面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设90所校均在校生规模2500人以上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0所校均在校生规模3500人以上的国家级优秀中等职业学校。每市至少要建设1-2所万人或5000人以上规模的职业学校。二是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以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实验设备、实训装备现代化为突破口,带动实训基地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三是继续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内涵建设。力争20所进入国家重点和优秀学校行列。建设10个综合性实训基地。建成2所综合性社区职业技术学院。四是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工程。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在200家企业建立职业教育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全省前500名纳税企业要在建立职业教育校外实习示范基地上起带头作用。五是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工程。完善专业标准,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再建省级示范专业100个,其中品牌专业达到60个以上。六是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建成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覆盖全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信息网络。完成30个以上重点专业、100门以上主要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建设15个示范性仿真实训室,支持建设600个仿真实训室。七是实施职业道德建设工程。建设20个职业教育德育基地。八是实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程。建设20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100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乡(镇、街道)。进一步完善转岗培训运行机制。

  第三,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一是实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高工程。配套实施重点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高校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重点学科梯队建设、留学生培养、民办高校持续发展10项计划。建立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汇聚一支从事研究生教育的优秀指导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形成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和优秀学位论文,培养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遴选资助10名攀登学者、50个创新团队,每年资助50名高校优秀人才。建设12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200个示范专业、100个特色专业和300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精品课程、250种精品教材。选择150个课程建设项目,力争使高校部分重点专业达到国外同等层次高校的教学水平。以300个重点学科的梯队人才为选派对象,到发达国家的国际知名大学访学进修。二是实施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提高工程。配套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孵化、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建设、紧缺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大学生创业引导8项计划。每年转化科技成果200项以上。与中国工商银行合作设立高校创新成果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速提高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和吸纳资本的能力,做大做强5个以上高校高技术企业。引导和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100个研发中心、50个技术中心。发挥高校人才和学科优势,重点建设20个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基地,使高校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思想库与智囊团。建设100个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基地。孵化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1000个以上。

  第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是营造公平、激励、开放、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在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聘任、培养培训、流动调配、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等主要环节,实现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实施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待岗计划,三年内彻底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做好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实施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攀登学者支持计划、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安排申请专利、出版专著、引进高端人才专项资金,带动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二是进一步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组织开展新一轮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知识视野、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深入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培训。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全员培训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完成6000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省级培训,建设3个国家级、6个省级、14个市级师资培训基地。三是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师德建设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第五,进一步完善全程扶困助学体系。一是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三补”政策。继续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所需资金由中央和省财政共同承担。进一步提高农村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和住宿费补助标准,所需资金由各市政府承担。各市要对家庭经济困难且路途较远的走读学生提供交通费补助。二是全面推进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从2008年秋季入学开始,按照“一费制”标准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学杂费资金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共同承担。继续对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逐步实现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通过希望工程、社会捐助、政府补贴等方式,建立和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三是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宏志班”政策。加快建立普通高中政府奖助学金制度,政府助学金资助面应达到10%以上,其中农村高中应达到15-20%。四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奖励面应达到3%以上,资助面应达到90%左右。学校每年要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的经费用于扶困助学。五是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扶困助学政策。通过设立政府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实施贷款风险补偿、学费减免等办法,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应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三、建设教育强省的保障措施

  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和任务,在教育行政管理、教学过程管理中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创新,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观念、体制、机制、模式、政策的基础和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制定、执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年度计划时,优先安排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步骤、目标和任务;在政府工作摆布上把教育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优先研究部署、检查评估;在政府财力分配上优先满足教育事业的需求;在政府责任落实上优先保证教育发展的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强省建设的组织保障。省政府成立教育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两级政府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规划和政策的执行力,定期研究、调度、评估、通报教育工作,及时解决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8月31日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以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需要。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较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支出,超预算收入主要用于增加教育等四个方面的支出。各级政府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指示和要求,从制度机制上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力争到2012年,全省预算内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国家规定考核的18%以上,省本级用于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要达到国家规定考核的16%以上。要达到以上指标,必须强化政府教育投入职责。一是足额安排教育经费。在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安排农村高中建设开行贷款贴息补助和设备购置专项补助资金。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全面清理、化解农村“普九”债务;安排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金,加强教材改革和课程建设。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各级政府要按照《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指导意见》,足额安排职业院校正常运行经费。建立高等教育生均经费逐步达标和专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力争到2010年,省属院校生均经费达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地方高校平均生均拨款水平。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二是依法安排预算、依法执行预算。要保证各级财政安排的教育经费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保证公用经费和教育专项每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保证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教育费附加、教育专项资金全额用于教育,坚决纠正挤占、截留教育经费或用教育经费、教育专项平衡预算等行为,坚决防止用省以上转移支付资金、各项专项补助资金置换本级财力的“挤出效应”,严禁挤占教育费附加或将教育费附加用于经费类支出、置换行政类支出和平衡预算等行为。三是实行报告公告制度。要把教育经费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做专题报告。省政府定期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告各级政府教育投入情况,接受全社会纳税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3.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管理制度。按照“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省市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经费补助责任。建立高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普通高中,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格局。二是建立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各级政府要依法要求企业履行提供培训场所、实习岗位、实训设备的社会职责,利用企业的设备、工艺、人才资源为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实训服务,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培养机构和实验中心。三是突破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法律和制度瓶颈。重点解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编制、资产权属划分等有关问题。积极引导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建立高校与地方的公共设施共享、知识共享、人才联合培养和产学研一体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教、民主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教师、学生、教学、科研、人事、薪酬、后勤、基建、财务、安全等各方面、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四是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和教学行为。建立完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网络教育、对外合作办学的年检、办学信息发布、财务审计、广告管理、教师管理5项制度,健全应急工作预案、应急联动机制。

  4.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改革,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着力解决专业趋同、缺乏特色、骨干专业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强化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充分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革学士、硕士、博士论文质量评价制度和抽查互查制度,提高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观念。加强美育,将美育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5.继续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很多代表都建议从援助制度、就业服务、创业扶持等方面,解决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今年尤其要在援助就业、支持创业、困难家庭毕业生兜底安排、鼓励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等方面狠下功夫。继续实施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未按规定设立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资金的4个市,今年上半年要足额安排到位;参照高校贫困生标准,各市县要适当降低援助门槛,并根据政府对社会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需要,积极培育和购买一批适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公共服务岗位,提供即时岗位援助,确保困难家庭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在登记当年实现就业。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工程,不断加强创业案例教育、创业孵化、政策落实、创业保护各环节的工作。建立、完善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加大对未就业毕业生的指导和服务。

  6.进一步加强督导评估工作。一是加强基础教育的督导与评估。各级政府要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党委和政府的专题会议,调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建立健全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公报、通报、表彰及惩处制度,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加强职业教育的督导与考核。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实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年度通报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指导和全社会的广泛监督。三是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督评估体系和公共治理制度。培育和规范教育中介机构,承担政府委托的学校评估、认证、指导、咨询、监督等职能。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育中介机构的资质认证工作。四是完善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与督导制度。省教育督导团要抓紧制定、修订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办法,着重考核督查教师工资、社会保障等待遇的兑现情况,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新教师招聘等工作的实施情况,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骨干教师培养制度的落实情况。五是完善扶困助学经费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要把扶困助学专项经费的安排使用、中小学收费等情况,作为日常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确保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各级财政、教育、物价、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扶困助学专项经费安排使用、贫困学生界定、中小学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关于2008年教育工作,树森同志已作了具体部署,我再强调以下5项工作:

  第一,深入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加快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按照到2010年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的工作目标,各市要与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相结合,充分考虑项目学校辐射能力,统筹做好组织实施工作,避免重复投资和建设。市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将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省财政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引导和鼓励经济相对落后、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市县政府要足额安排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补助资金。二是切实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市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按照省政府即将下发的《辽宁省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管理规程实施细则》,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系统。认真做好食堂、宿舍、校车、消防等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据省教育厅初步测算,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城区薄弱学校还占30%、农村薄弱学校还占50%,改造任务还很艰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五年内全面完成全省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各级政府要把薄弱学校改造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建立薄弱学校改造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为薄弱学校选派德才兼备、事业心强、有开拓进取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的校长,引导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

  第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结构性问题。省编办、省财政厅要会同省教育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提高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研究制定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等有特殊需求学校的编制标准,增加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舍务管理教师编制。二是积极探索优化师资结构的有效措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借鉴农村信用社职工队伍改革“有情置换”的办法,研究制定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评价将不胜任教师岗位的教师调整出教师岗位;要严把教师入口关,坚决杜绝素质低下、学历不合格人员进入农村教师队伍;要通过实行城乡统一待遇标准、周转住房制度、城市落户制度等措施,吸引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在取得教师资格后到农村任教,凡是自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5年以上者,可以研究由政府偿还本科就读期间的学习费用。三是解决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8]19号)的有关规定,以市为单位,统一城乡教师工资、津贴标准,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第三,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招生、资源整合和基础能力建设工作。一是继续做好招生工作。各市要把政策推动和市场拉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初中校长、班主任的职责,实行更加灵活的招生办法,确保实现今年中职招生22万人的目标,各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95%,力争使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全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二是强力推进资源整合。推广沈阳、抚顺等市经验,今年要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上下大功夫。各市要对辖区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尽快将全省541所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到300所,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全面启动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支持和鼓励各市重点建设1-2所规模大、条件好、质量高的中等职业学校,增强职业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继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省政府决定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每年增加2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实训体系。开展县级职教中心新一轮标准化建设,完善培训体系,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办学效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省本级要完成1500名骨干教师培训。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

  第四,进一步解决影响高校发展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建立高校生均拨款稳定增长机制。2007、2008两年,省政府每年增加安排1亿元,使省属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每年提高了200元左右。今后五年,要巩固和完善省属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步达标的稳定增长机制,力争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二是重新核定高校编制。省编办要会同省教育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不同类型高校编制的暂行标准,分类型据实核定高校编制的控制基数,报省政府审定后执行。三是化解高校债务。省委、省政府正在组织研究一揽子解决方案,力争较好地解决高校债务还本付息压力的问题,为高等教育在新的起点上提高综合实力创造必备条件。

  第五,继续加强师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工作。一是全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利用教师节,开展师德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人范的楷模;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查处公办学校教师乱补课行为,严禁教师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对违背职业道德的教师要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生活上关心教师,工作上体贴教师,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对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教师给予及时疏导。二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今年要重点开展以经典诵读和感恩教育为载体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养成“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的良好品德;继续发挥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加强德育校本研究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挖掘其它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通过学科渗透,将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学生心理辅导、咨询活动,科学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今年,省政府将召开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师德建设现场会。

  同志们,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建设教育强省的进程,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和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力而做出新的贡献。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努力建设教育强省
——鲁昕副省长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过去五年全省教育工作,部署今后五年及2008年教育工作,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育强省建设上来。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3月27日,政高省长主持召开了省长办公会议,研究部署教育强省建设工作。刚才,树森同志对2007年教育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08年工作进行了部署;闫伟同志对保障教育强省建设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解读,我都同意。下面,我再强调3点意见:

  一、过去五年全省教育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辽宁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社会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也是各级各类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奠定教育强省建设基础的五年。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2003年,省政府针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区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振兴、高等教育服务老工业基地振兴4个规划,以及有计划地实现规划目标的年度工作计划、政策保障措施、督导评估办法、落实责任体系、工作推进机制5大类27个配套文件400多项政策措施,努力让所有孩子都上得起学、上好学,推动全省各级各类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

  ——国民人均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省十五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2年的9.05年提高到2007年的10.16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6年。2006年农村开始普及12年教育,2007年城市开始普及15年教育。全省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五年累计848亿元,比上五年增长2.5倍。

  ——学前教育进一步快速发展。毛入园率由63.1%提高到81.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多出31万孩子接受学前教育。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小学毛入学率由105.8%提高到112%,升学率由98.1%提高到99.4%。初中毛入学率由89.9%提高到107.3%,升学率由67.7%提高到94.4%,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1 和12.3个百分点。

  ——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毛入学率由55.5%提高到7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五年累计招生224.5万人,比上五年增加7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125万人,增加44.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99.5万人,增加30.4万人,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为53:47,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65万人,就业率达到95%以上。

  ——高等教育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普通高校由66所增加到80所,其中本科院校40所,在江苏、北京之后列全国第三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5.7%提高到35.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3个百分点。高考升学率连续5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累计录取91.8万人,比上五年增加42万人;累计招收研究生9.6万人,增加6.5万人,年招生规模位居全国第二位。累计毕业73.5万人,扣除考研因素平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

  1.以农村义务教育跨越式发展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全面实现了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体系,重点解决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教师工资、公用经费、远程教育、教师素质等长期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投资33.8亿元,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509所,改造D级危房283万平方米,撤并布局不合理学校5601所,受益学生53万人。解决了农村教师拖欠工资问题,实现了44个县县域内教师工资统一发放标准。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一费制”收费办法;建立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预算拨款机制。全面完成了覆盖全省农村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保证了220万农村中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培训农村教师20万人次,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比重由36.8%提高到64.8%,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重由24.4%提高到46.8%。制定了农村校车两种经营模式和政策保障措施,保证了22万学生上下学乘车安全。投入32.3亿元,改扩建农村高中111所,农村高中招生年均增长10.1%。二是重点解决了城市薄弱学校改造和择校问题。累计改造薄弱学校362所,受益学生55万人,受益面为43.7%。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已达70%以上。全省61所“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学校,有58所恢复公办性质,3所转为民办学校。全面完成了城镇高水平高中建设任务,为城乡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不断强化教育督导工作。促进由督学转向督政,运用督政手段督查、评估、指导市县(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教育工作。五年来,已对全省14市、65个县(市、区)的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督导和评估,促进了两类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四是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省委、省政府组织各方力量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校园新歌、阳光体育和生命教育、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扶助、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矫治、扶残助学等四个“未来工程”,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2.以基础能力建设和就业导向的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快振兴职业教育。一是整合资源,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规模和水平。跨地区、行业、学校隶属关系,整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专业、教师和资金资源,学校数由2002年的917所调减到541所,公办学校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1100人。建立了双师型教师多渠道竞聘机制,双师型教师比例由20.2%提高到26.6%。二是全面完成了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任务。省市政府累计投入10亿多元,完成了52个涉农县区2000人规模的职教中心建设目标,其中50所达到了省级标准化标准。在此基础上,实施了县级职教中心内涵建设工程。三是对接市场需求进行新专业建设。按劳动保障部新职业目录,改造了不适应市场岗位需要的二、三产业传统专业,新建了服务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20多个新兴专业和25个品牌专业。四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校企合作办学水平。累计投入10.4亿元,建成36个国家级、103个省级实训基地。初步建成了具有虚拟工艺流程、实验室、车间制造功能的职业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95%以上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了“订单式”培养模式,把学校的教学过程延伸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五是建立了政府投入机制。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职业教育年预算内经费由8.7亿元提高到23亿元。制定了财政补助、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用地优惠四个方面24项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3.以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同步提高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基本完成了高校置换改造。五年来,多渠道筹措资金180亿元,其中通过资产置换、吸引社会化投资119亿元,新增校舍999万平方米,相当于新建了41所万人大学。省属高校硬件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规模水平为高等教育普及化奠定了基础。二是实现了重点学科、硕博点的倍增计划。国家重点学科由28个增加到56个,硕士点由600个增加到1291个,博士点由210个增加到320个。三是高校已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五年来,高校承担了全省50%的“863”和“973”项目、70%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0%的社科基金项目,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有10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个科技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四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有29所高校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已公布评估结果的18所高校中有14所获得优秀。有6人获得第二届高校教学名师奖,位居全国地方高校第一位。省级精品课程达到500门,已覆盖所有高校。四是进一步提高了国际化办学水平。与耶鲁、密歇根、牛津等世界名牌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美日俄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选派了400多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到世界顶级大学访学、培训。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我省的外国留学生数量已达7700人,位居各省(区)第二位。五是比较好地解决了高校发展中阶段性债务压力。在省政府的努力下,利用国家开发银行15年长期贷款,置换省属35所高校63.8亿元短期贷款,争取到了还本宽限期3年和利率下浮让利高校7.5亿元的优惠政策,我省已成为比较好地解决高校债务这一全国性问题的省份。

  4.以建立全程助学体系为重点,不断完善惠及340万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一是建立了义务教育免费助学体系。从2003年起,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家庭困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受益学生41.8万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受益学生260万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受益学生8万人。解决了农民工子女按“一费制”标准进城上学问题,受益学生14.4万人。二是建立了普通高中宏志班助学办法。从2004年起,实施了省重点高中免费招收品学兼优农村贫困学生的宏志班助学办法,受益学生2.1万人,2007年首批参加高考的5134名宏志生,有90%考上了二本以上高校,对每个圆了大学梦的宏志生,省市政府给予5000元以上的入学补助。三是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定额补助政策。从2005年起,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奖助学金政策,受益学生5.4万人;累计安排4591名零就业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两年学历技能培训,已毕业学生95%实现了高收入就业。2007年,落实了农村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两年补助3000元的助学政策,资助面达到了90%,受益学生52万人。四是建立了高等教育奖助贷助学措施。实施了高校奖助学金、助学贷款、伙食补贴、勤工俭学等政策措施,累计发放各种资助、奖助学金12.3亿元,受益学生59万人。2007年,提高了高校国家(政府)奖助学金补助标准,资助面达到了20%,受益学生16万人。比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孩子及城乡贫困家庭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

  5.以发挥政府组织优势和政策引导作用为重点,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就业创业政策,将大中专毕业生纳入各级政府就业工作体系。2003年以来,省政府相继制定并落实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援助、创业资助、兜底安排、基层就业的10个方面94项政策。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组织就业、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一部署、调度、考核和通报。二是设立了专门的服务窗口。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市场,已为21 万毕业生举办免费招聘会100多场。从2006年起,在市县两级114个就业和社保服务中心设立了服务窗口,在3944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增设了服务功能。三是实施了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从2007年起,全省安排专项资金7200万元,用于困难家庭毕业生援助就业和政府兜底安排就业。四是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2005年,省政府将促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普惠培训、岗位补贴、税费减免、创业保护政策的惠及范围,拓展到应往届高校毕业生;从2007年起,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工程,要求各级政府安排大学生创业资金1.2亿元,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完善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五是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实施了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本科生计划和大学生志愿者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岗位、待编安置方式,44个县每年公开招聘至少20名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累计安排4000多名大学生到基层创业就业。另外,教育纠风治乱、民办教育发展、制度机制建设、中小学德育体育美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各个方面,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会上印发了《2003-2007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报告》,在此就不展开讲了。

  回顾五年工作,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上述成就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教育部门真抓实干、全省教育工作者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工作,我们总结四点体会:一是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认识教育工作。教育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只有做到了教育公平,才能实现人生起点的公平,才能通过教育把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百姓。二是要用超前思维的规划指导教育工作。教育的先导性决定了教育思维的超前性,超前思维的规划是对一个时期工作目标的系统化。五年来,各级各类教育取得了走在全国前列的历史成就,充分印证了2003年省政府制定实施的高等教育立足服务、职业教育同步振兴、农村教育跨越发展、城区教育实现双高四个规划的正确性。三是要用典型经验推进教育工作。典型经验是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落实省委、省政府点上和面上教育战略部署,在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经验,通过典型经验的面上推广,促进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健康发展,是过去五年我们做到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四是要用督导评估的办法做实教育工作。好的战略、思路、规划需要一套相互制约、监督有效的责任机制和工作机制去实现。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通过不断完善责任体系、督察督办体系、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和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督导团的作用,认真落实各项教育部署和各类教育规划,保证了各级各类教育规划目标高水平、高质量的完成。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做好本届政府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还面临着各级各类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总量与质量矛盾并存问题没有解决、扶困助学标准和覆盖面与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百姓的政策相比还有相当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建设教育强省、办人民满意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性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建设教育强省的形势、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这是党中央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辽宁要在提高和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过程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第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民族振兴的标志是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关键是要有数以亿计的创新型人才,要有不断提高的全民素质的支撑,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和提高素质的历史重任,只有高水平的教育才有强实力的国家。第二,教育是改善民生的前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强,不仅将教育投资作为家庭投资的第一选择,而且也把教育作为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重要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实实在在的人民群众的需求。第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社会公平强调所有社会成员的成长起点公平、成长过程公平和成长结果公平,教育具有促进和实现人生起点、成长过程公平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做好各领域、各环节教育工作对建设公平、正义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第四,教育具有公益和普惠的特殊性质。教育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履行政府的投入职责,也必须依法承担财政用于教育投入逐年增长的义务。教育的普惠性质要求各级政府办教育必须不断制定和完善面向全社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权利的政策措施。第五,教育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十七大明确了社会建设重点是改善民生,而在改善民生的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社会管理六项重要任务中,把教育列为任务之首,摆在了优先发展和建设的位置,为各级政府加强社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指明了方向。

  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辽宁各级政府责无旁贷。文岳书记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省,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振兴老工业基地、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政高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增加各级各类教育投入,建设教育强省,并要求各级政府把教育作为战略工程、人心工程、竞争力工程,切实抓紧抓好。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为此,省政府组织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制定了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全程助学体系五个规划和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会前认真征求了各市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有关部门的意见,按大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本次会议再次以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印发给大家,进一步征求意见后正式下发执行。

  建设教育强省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为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创新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提高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到2012年,教育强省建设要实现以下主要目标:一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7%以上,学前教育普及县(区)占全部县(区)的比重达到95%以上,省级标准化幼儿园占全省幼儿园的比重达到80%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目标,市域内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普通高中占全部高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重达到95%以上。二是在职业教育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校生规模稳定在50万人左右。农村普及初中后三年以上职业教育,城市普及15年教育。建设30所国家级优秀中等职业学校、90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50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以加工制造、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专业为重点,建设200个实训基地。年培训城镇职工100万人次、农村转移劳动力100万人次。三是在高等教育方面,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优质资源配置总量、招生规模、入学机会等关键性指标位居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前列,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增加10个国家重点学科、50个省重点学科、100个博士点。建设12所省级示范高等职业学院。国家级科研项目年均增长10%以上。外国留学生年在校生规模突破2万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的比重达到3%。广泛扩大生源,真正将辽宁变成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输出省份。四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专科以上学历幼儿教师的比重达到70%以上,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的比重达到9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初中教师的比重达到8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高中教师的比重达到97%以上。从2008年起,新补充的农村教师小学专科、中学本科学历的比重达到100%,新补充的城市中学教师硕士学位要占一定比例。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重达到8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的比重达到95%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重达到20%以上。教学科研型大学硕士学位以上教师的比重达到85%,博士学位教师的比重达到35%以上;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重达到70%,博士学位教师的比重达到20%以上。

  建设教育强省的主要任务:

  第一,积极推进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招生考试制度、质量监测、督导评估制度改革。完善对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实施德育提升工程,逐步形成各教育阶段纵向衔接、教育内容分层递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横向贯通的德育新局面。二是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加快城市幼儿园、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任务。三是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已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的地区,要把建设重点放在区域内学校办学设施的配置均衡上;未实现的地区,新建学校办学设施要严格按照《辽宁省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执行,保证同一区域内办学软硬件条件相对均衡。2010年底前每个乡镇建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进一步提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和资源库建设水平。四是实施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工程。巩固112所省示范性高中质量水平,完成100所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任务。标准化高中占全部高中的比重要达到60%以上,优质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部高中在校生的比重要达到50%以上。五是实施阳光体育和校园环境艺术化工程。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生体质健康各项指标达标率达到90%以上。城市中小学、农村中心校的艺术教学器材配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二类标准。六是加强教育督导。建立健全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通报、表彰及惩处制度。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均衡发展的保障与评估机制。

  第二,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一是全面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设90所校均在校生规模2500人以上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0所校均在校生规模3500人以上的国家级优秀中等职业学校。每市至少要建设1-2所万人或5000人以上规模的职业学校。二是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以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实验设备、实训装备现代化为突破口,带动实训基地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三是继续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内涵建设。力争20所进入国家重点和优秀学校行列。建设10个综合性实训基地。建成2所综合性社区职业技术学院。四是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工程。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在200家企业建立职业教育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全省前500名纳税企业要在建立职业教育校外实习示范基地上起带头作用。五是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工程。完善专业标准,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再建省级示范专业100个,其中品牌专业达到60个以上。六是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建成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覆盖全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信息网络。完成30个以上重点专业、100门以上主要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建设15个示范性仿真实训室,支持建设600个仿真实训室。七是实施职业道德建设工程。建设20个职业教育德育基地。八是实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工程。建设20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100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乡(镇、街道)。进一步完善转岗培训运行机制。

  第三,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一是实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高工程。配套实施重点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高校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重点学科梯队建设、留学生培养、民办高校持续发展10项计划。建立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汇聚一支从事研究生教育的优秀指导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形成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和优秀学位论文,培养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遴选资助10名攀登学者、50个创新团队,每年资助50名高校优秀人才。建设12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200个示范专业、100个特色专业和300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精品课程、250种精品教材。选择150个课程建设项目,力争使高校部分重点专业达到国外同等层次高校的教学水平。以300个重点学科的梯队人才为选派对象,到发达国家的国际知名大学访学进修。二是实施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提高工程。配套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孵化、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基地建设、紧缺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大学生创业引导8项计划。每年转化科技成果200项以上。与中国工商银行合作设立高校创新成果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速提高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和吸纳资本的能力,做大做强5个以上高校高技术企业。引导和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100个研发中心、50个技术中心。发挥高校人才和学科优势,重点建设20个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基地,使高校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思想库与智囊团。建设100个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基地。孵化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1000个以上。

  第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一是营造公平、激励、开放、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在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聘任、培养培训、流动调配、考核奖惩、工资待遇等主要环节,实现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实施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待岗计划,三年内彻底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做好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实施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攀登学者支持计划、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安排申请专利、出版专著、引进高端人才专项资金,带动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二是进一步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组织开展新一轮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拓宽知识视野、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深入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培训。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全员培训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完成6000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省级培训,建设3个国家级、6个省级、14个市级师资培训基地。三是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师德建设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第五,进一步完善全程扶困助学体系。一是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三补”政策。继续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所需资金由中央和省财政共同承担。进一步提高农村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和住宿费补助标准,所需资金由各市政府承担。各市要对家庭经济困难且路途较远的走读学生提供交通费补助。二是全面推进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从2008年秋季入学开始,按照“一费制”标准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学杂费资金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共同承担。继续对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逐步实现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通过希望工程、社会捐助、政府补贴等方式,建立和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三是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宏志班”政策。加快建立普通高中政府奖助学金制度,政府助学金资助面应达到10%以上,其中农村高中应达到15-20%。四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奖励面应达到3%以上,资助面应达到90%左右。学校每年要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的经费用于扶困助学。五是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扶困助学政策。通过设立政府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实施贷款风险补偿、学费减免等办法,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应覆盖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三、建设教育强省的保障措施

  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和任务,在教育行政管理、教学过程管理中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创新,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观念、体制、机制、模式、政策的基础和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制定、执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年度计划时,优先安排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步骤、目标和任务;在政府工作摆布上把教育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优先研究部署、检查评估;在政府财力分配上优先满足教育事业的需求;在政府责任落实上优先保证教育发展的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强省建设的组织保障。省政府成立教育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县两级政府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规划和政策的执行力,定期研究、调度、评估、通报教育工作,及时解决教育强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建立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8月31日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以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需要。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较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支出,超预算收入主要用于增加教育等四个方面的支出。各级政府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指示和要求,从制度机制上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力争到2012年,全省预算内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国家规定考核的18%以上,省本级用于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要达到国家规定考核的16%以上。要达到以上指标,必须强化政府教育投入职责。一是足额安排教育经费。在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安排农村高中建设开行贷款贴息补助和设备购置专项补助资金。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全面清理、化解农村“普九”债务;安排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金,加强教材改革和课程建设。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各级政府要按照《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指导意见》,足额安排职业院校正常运行经费。建立高等教育生均经费逐步达标和专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力争到2010年,省属院校生均经费达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地方高校平均生均拨款水平。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二是依法安排预算、依法执行预算。要保证各级财政安排的教育经费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保证公用经费和教育专项每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保证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教育费附加、教育专项资金全额用于教育,坚决纠正挤占、截留教育经费或用教育经费、教育专项平衡预算等行为,坚决防止用省以上转移支付资金、各项专项补助资金置换本级财力的“挤出效应”,严禁挤占教育费附加或将教育费附加用于经费类支出、置换行政类支出和平衡预算等行为。三是实行报告公告制度。要把教育经费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做专题报告。省政府定期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告各级政府教育投入情况,接受全社会纳税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3.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管理制度。按照“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省市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经费补助责任。建立高中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普通高中,大力发展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的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格局。二是建立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各级政府要依法要求企业履行提供培训场所、实习岗位、实训设备的社会职责,利用企业的设备、工艺、人才资源为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实训服务,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培养机构和实验中心。三是突破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法律和制度瓶颈。重点解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编制、资产权属划分等有关问题。积极引导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建立高校与地方的公共设施共享、知识共享、人才联合培养和产学研一体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教、民主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教师、学生、教学、科研、人事、薪酬、后勤、基建、财务、安全等各方面、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四是规范民办学校招生和教学行为。建立完善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网络教育、对外合作办学的年检、办学信息发布、财务审计、广告管理、教师管理5项制度,健全应急工作预案、应急联动机制。

  4.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改革,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着力解决专业趋同、缺乏特色、骨干专业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强化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充分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革学士、硕士、博士论文质量评价制度和抽查互查制度,提高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观念。加强美育,将美育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5.继续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很多代表都建议从援助制度、就业服务、创业扶持等方面,解决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今年尤其要在援助就业、支持创业、困难家庭毕业生兜底安排、鼓励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等方面狠下功夫。继续实施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未按规定设立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资金的4个市,今年上半年要足额安排到位;参照高校贫困生标准,各市县要适当降低援助门槛,并根据政府对社会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需要,积极培育和购买一批适合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公共服务岗位,提供即时岗位援助,确保困难家庭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在登记当年实现就业。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工程,不断加强创业案例教育、创业孵化、政策落实、创业保护各环节的工作。建立、完善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加大对未就业毕业生的指导和服务。

  6.进一步加强督导评估工作。一是加强基础教育的督导与评估。各级政府要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党委和政府的专题会议,调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建立健全以督导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公报、通报、表彰及惩处制度,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加强职业教育的督导与考核。各级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作为对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实行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年度通报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检查指导和全社会的广泛监督。三是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督评估体系和公共治理制度。培育和规范教育中介机构,承担政府委托的学校评估、认证、指导、咨询、监督等职能。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育中介机构的资质认证工作。四是完善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考核与督导制度。省教育督导团要抓紧制定、修订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办法,着重考核督查教师工资、社会保障等待遇的兑现情况,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新教师招聘等工作的实施情况,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骨干教师培养制度的落实情况。五是完善扶困助学经费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要把扶困助学专项经费的安排使用、中小学收费等情况,作为日常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确保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各级财政、教育、物价、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强对扶困助学专项经费安排使用、贫困学生界定、中小学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关于2008年教育工作,树森同志已作了具体部署,我再强调以下5项工作:

  第一,深入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一是加快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按照到2010年每个乡镇建成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的工作目标,各市要与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相结合,充分考虑项目学校辐射能力,统筹做好组织实施工作,避免重复投资和建设。市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将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省财政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引导和鼓励经济相对落后、基础教育薄弱地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市县政府要足额安排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补助资金。二是切实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市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要按照省政府即将下发的《辽宁省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管理规程实施细则》,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建立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系统。认真做好食堂、宿舍、校车、消防等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据省教育厅初步测算,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城区薄弱学校还占30%、农村薄弱学校还占50%,改造任务还很艰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五年内全面完成全省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各级政府要把薄弱学校改造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建立薄弱学校改造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为薄弱学校选派德才兼备、事业心强、有开拓进取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的校长,引导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

  第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结构性问题。省编办、省财政厅要会同省教育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提高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研究制定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等有特殊需求学校的编制标准,增加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舍务管理教师编制。二是积极探索优化师资结构的有效措施。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借鉴农村信用社职工队伍改革“有情置换”的办法,研究制定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核评价将不胜任教师岗位的教师调整出教师岗位;要严把教师入口关,坚决杜绝素质低下、学历不合格人员进入农村教师队伍;要通过实行城乡统一待遇标准、周转住房制度、城市落户制度等措施,吸引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在取得教师资格后到农村任教,凡是自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5年以上者,可以研究由政府偿还本科就读期间的学习费用。三是解决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8]19号)的有关规定,以市为单位,统一城乡教师工资、津贴标准,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第三,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招生、资源整合和基础能力建设工作。一是继续做好招生工作。各市要把政策推动和市场拉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初中校长、班主任的职责,实行更加灵活的招生办法,确保实现今年中职招生22万人的目标,各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95%,力争使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全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二是强力推进资源整合。推广沈阳、抚顺等市经验,今年要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上下大功夫。各市要对辖区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尽快将全省541所中等职业学校整合到300所,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全面启动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支持和鼓励各市重点建设1-2所规模大、条件好、质量高的中等职业学校,增强职业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继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省政府决定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每年增加2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实训体系。开展县级职教中心新一轮标准化建设,完善培训体系,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办学效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省本级要完成1500名骨干教师培训。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

  第四,进一步解决影响高校发展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建立高校生均拨款稳定增长机制。2007、2008两年,省政府每年增加安排1亿元,使省属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每年提高了200元左右。今后五年,要巩固和完善省属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步达标的稳定增长机制,力争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二是重新核定高校编制。省编办要会同省教育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不同类型高校编制的暂行标准,分类型据实核定高校编制的控制基数,报省政府审定后执行。三是化解高校债务。省委、省政府正在组织研究一揽子解决方案,力争较好地解决高校债务还本付息压力的问题,为高等教育在新的起点上提高综合实力创造必备条件。

  第五,继续加强师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工作。一是全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利用教师节,开展师德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人范的楷模;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查处公办学校教师乱补课行为,严禁教师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对违背职业道德的教师要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在生活上关心教师,工作上体贴教师,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对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教师给予及时疏导。二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今年要重点开展以经典诵读和感恩教育为载体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养成“怀感恩之心,行报恩之举”的良好品德;继续发挥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加强德育校本研究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挖掘其它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通过学科渗透,将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学生心理辅导、咨询活动,科学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今年,省政府将召开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师德建设现场会。

  同志们,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建设教育强省的进程,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和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力而做出新的贡献。
 

坚持 努力建设教育强省 辽宁——鲁昕副省长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委书记周强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朱静芝副省长在全省县级党政领导优先发展教育吴起会议上的讲话 在2008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福建省 赵乐际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书记20110105 蒋巨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全市教育工作会议讲话) 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陕西省教育厅 省委书记赵乐际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陕西省教育厅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教育要闻 <- 新闻中心 <-... 林添海局长在2010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内容 - 韶关教育信息网 副省长陈达恒同志在全省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杨长亚同志在全市优先发展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2011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2011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我的讲话 在2011年度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01 刘延东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2011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 郝平在浙江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