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894为爱成神:蒋巨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36:34
蒋巨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12/22/2010

 

 

2010年12月21日

蒋 巨 峰

 

老师们、同志们:

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刚才,会议隆重表彰了全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作了重要讲话,会上奇葆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组织实施《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改革创新推动四川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实现从缴费到免费的重大跨越;职教攻坚大力推进,职普招生比例超过1︰1;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迅速迈进大众化阶段。各级各类学生总规模居全国第4位,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9年,其中新增劳动力达到11年,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更高更优教育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推广。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深入实施,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各级政府分级管理教育的体制逐步完善。以财政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逐步建立。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公办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依法治教等积极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

(四)教育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责任不断增强。2009年全省教育经费投入达到901.1亿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从2000年的87.2亿元增加到631.3亿元。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实施,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区域、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全面实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省高校两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增至21名,长江学者13名。

(五)民族教育取得显著进步。扎实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先后有44个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51个县(市)全部普及小学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普九”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19.83%提高到100%。民族自治地方共有各类学校3853所,在校学生128万余人,在校生规模比2000年净增40余万人。培训民族地区学校干部和教师10万余人次,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素质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深入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每年组织万名左右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职教育,今年将实施范围扩大到彝区。

(六)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明显增大。职业院校对接产业,广泛开展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取得明显效果。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10年来,高校分获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奖69项和821项,均占全省1/3以上。仅2009年推广转化科研成果近600项,产生经济效益超过40个亿。高校已经成为我省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生力军。

教育的跨越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教育系统奋起危难,科学救灾,科学重建,学校重建任务基本完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省近100万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结果。在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丰富实践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谱写了教育发展的辉煌篇章。实践证明,我省广大教师是一支值得信赖、经得起考验的队伍,无愧于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二、科学确立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

当前,我省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组织制定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整体谋划、超前部署今后10年的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意义十分重大。省委、省政府对制定《规划纲要》高度重视,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进行研究和审议。在《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中,我们坚持广纳群言、广集众智,采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方式,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力求抓住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教育理念、发展思路、体制机制等方面有所创新。总的来看,《规划纲要》贯彻了中央的决策部署,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是一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规划纲要》,准确把握《规划纲要》提出的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

第一,面向未来,坚持优先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10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西部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两基本”,是四川现代化进程加快和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两建成”是实现我省进入创新型社会、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提高我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个目标既体现了四川跨越发展的定位,又体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确立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标杆。把跨越发展作为战略定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赶上全国步伐的跨越。国家规划纲要提出,全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四川经过过去10年的跨越,教育发展已经全面接近全国水平,有基础、有能力、有必要实现第二次跨越并达到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一个是引领全省发展的跨越。强省必先强教,基本实现现代化必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两个加快”首先要有教育的跨越。

第二,注重内涵,坚持提高质量。当前,四川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紧紧抓住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规划纲要》立足于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发展转型,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升质量作出了部署,重点体现在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地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六个推进”上。

第三,抓住关键,坚持改革创新。与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教育领域的改革还相对滞后。为此,《规划纲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根本动力,既把改革创新的思想贯穿全文,又对体制改革作了重点表述。同时,根据国家要求和我省实际,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规划设计了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等十大方面改革试点,基本覆盖了四川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第四,强化贡献,坚持服务社会。实践证明,教育只有适应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国家纲要基础上,我省把“服务社会”增列为教育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既强调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又强调拓展教育功能、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规划纲要》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要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尤其强调从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体制机制等方面,促进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和我省“7+3”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适应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全面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四川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未来10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始终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不动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机会公平,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政府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以及如何动员全社会参与兴办教育事业等方面的问题,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一)进一步强化教育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教育。在全省工作大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必须首先做到“三优先”。一是规划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教育发展作为重点领域;二是教育投入优先,财政预算和重大投入项目优先考虑教育事业发展,财政性转移支付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三是资源配置优先,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贯彻落实的体制和机制,将教育优先发展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建立问责制,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全局、关系未来的百年大计。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创业、勇于创新、善于创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人才,为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一要坚持德育为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创新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德育内容体系,使德育内容既坚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民族文化基点,又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吸收现代化营养。创新德育方法,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二要坚持能力为重,创新人才模式。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把着力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上来,放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上来,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上来。三要坚持全面发展,健全素质教育的合力推进机制。尽快完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以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紧密结合为手段,合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让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创新招生考试和用人制度,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正确导向。

(三)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不仅仅满足于“有学上”,而且要“上好学”。但在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还相对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我们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狠抓学校办学的关键环节,努力办出更多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校。一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学校自主办学。重点围绕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两大问题,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符合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二要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好的教师才能办出好的学校。我们要把师资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职业院校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高校着力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要完善准入退出制度,对不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要完善激励保障制度,形成以教学实绩为首要内容的考核导向,对农村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三要遵循教学规律,大力支持教育家办学。认真实施教育名家培养计划,努力营造有利于名师、名校长和教育家成长的良好制度环境,造就一批教育家并通过他们办好一批风格鲜明的知名学校。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在各级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灾区学校重建基本完成,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有了很大提升,要倍加珍惜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管理好、维护好、运营好地震灾区的学校和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益。

(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重点要围绕解决体制机制不完善、发展还不平衡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公共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一是以完善机制保障教育质量提高。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快解决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推进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努力使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良好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攻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统筹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二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坚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在全省范围内,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倾斜。在同一城市和县域范围内,教育资源要向薄弱学校倾斜,推行校长、教师一定年限合理流动制度,努力缓解“择校”矛盾。三是以推进新一轮十年行动计划加快民族教育发展。巩固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支持改扩建、新建一批高中阶段学校;大力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支持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四是以改革行政管理方式强化教育服务。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加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从根本上扭转政府及部门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状况。

(五)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着力形成多元化教育投入体制。要通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办学体制,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保障力度。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按照事权职责和财政体制,构建“分级负责、相互匹配、统筹协调”的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三个确保”的要求,确保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全省各级各类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的比例在2012年达到18%,以后年度随着财力的增长进一步提高。各市县都要按照这一要求,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和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时保证落实到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集中财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和提高生均经费标准,使增加的教育投入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相适应。坚持勤俭办教育、集约办教育,严格教育经费管理,严格控制公办学校的债务负担。完善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不断提高教育投入产出效益。二是继续加大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三是非义务教育要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助学制度。

大力推进多元办学,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事业。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8200多所,在校生193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12.3%,成为社会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看到,对民办教育如何加快发展和规范管理,如何加强扶持和激励,形成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教育品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坚持放手发展。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或捐资办学,鼓励社会力量独立或共同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举办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断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二是坚持政策扶持。重点是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和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落实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三是坚持规范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推动民办学校规范办学。鼓励民办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努力办成一流的优质品牌学校。

四、全力保障教育改革发展顺利推进

今年是国家和我省《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国、我省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动之年,意义十分重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动员全社会一切积极力量共同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

一要全面落实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配套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主动配合、形成合力。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贯彻实施《规划纲要》作为一项中心任务,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扎实抓好各项工作。

二要抓好项目实施。《规划纲要》以加强薄弱环节和重要领域建设为重点,提出了“八九十”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了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重要环节,涵盖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部重点领域,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载体。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扎实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要以项目为载体,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落实举措、加快推进,力争5年初见成效、10年面貌根本改变。对改革试点项目,要把握重点领域和政策导向,选准工作路径和着力点,坚持试点先行,鼓励大胆探索;要紧密结合实际,加强调研,找准目标,系统推进;要加强分类指导,动态调控、推广典型,为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积累经验。

三要加强督导检查。建立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基本形成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配套、符合我省实际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要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大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力度,切实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保障各方合法权益。要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各类学校要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管理职责。要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的督导检查,特别要加强对《规划纲要》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四要营造良好环境。要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互动。要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讲工作,让社会公众了解纲要并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注、支持教育改革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资助学,营造重教兴教和积极参与、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加快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建设、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