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户口迁入条件:孔老之学与经济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48:15

最近在看《汉武大帝》,难免会有些想法:

一、有一集是演武帝初即位,想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窦老太后借淮南王刘安所献《鸿烈》一书,除赵琯王臧,贬窦婴田蚡,顷刻间,武帝顿时股肱。这其实是黄老之学和儒学的一次交锋。

黄老之学与亚当·斯密

黄老之学提倡无为而治,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要效法自然。自然规律是不可能改变的,从地球一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这些自然规律便就定好了,环境使然,故而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老子说要效法自然,即遵循世间万物本来的规律,不乱加干涉,不妄为,这就是老子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无为。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这让我想起了斯密所谓的“一只看不见的手”。 “因此,当每一个人企图尽可能地使用他的资本去支持本国工业,从而引导那种工业使它的产品可能有最大的价值时,每一个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每年收入尽可能大而劳动。的确,他一般既无心要去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对之正在促进多少。他宁愿支持本国工业而不支持外国工业,只是想要确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导这种工业去使其产品能具有最大的价值,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国富论》中的这段话很清楚的解释了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我们不能期望从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慈善心得到我们的晚餐,而是从他们关怀他们自己的利益去得到。”这就是斯密所说的利己心。每个人都有利己心,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说的专业点就是正的外部性。于是斯密提倡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经济,减少国家干预,让市场按其特有的方式自由发展。

这和老子的“无为”有异曲同工之妙啊!两者都遵循一条原则:按事物本来的规律自由发展,不乱加干涉!

换种说法就是不能违背一切事物的历史规律。最近看的《苦难辉煌》让我对此更加有感觉。万事都有前因后果,从一个角度来看,什么“中山舰”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事件的发生都是有潜在原因的,可能是某些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某一次的不和导致分道扬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又恰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性。虽说有前因后果的,但都是环境使然,也就是事态的发展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那些结果。

抑或是一切皆随缘。缘分是个抽象的概念,它摸不着,看不见,猜不透。很多的机缘巧合是无法说清楚的。你也许在无意中遇见了某人,在无缘无故中会心系某人,毫无原由地牵挂他(她),说不清、道不明地心中引起无尽的相思。这一切的不经意,却让人感觉到冥冥中确实有一股力量存在,如“一只看不见的手”一般,让我们身陷情缘之中不能自拔。

缘本天定,强求无用。缘起、缘灭、缘聚、缘散都是没有理由,没有原因的。命运的多变让我们无所适从。人世际间的缘分,是在生活中邂逅,又在生活中流失。我们,一直行走在消逝中。

其次,无为在政治上表现为一种分层负责的政治,每个人做自己分内的事;因此,它最忌讳的就是诸葛亮式的事必躬亲。

二、还说《汉武大帝》,其中有一集改自《汉书》。

高祖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问:“天下钱鼓一岁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洽背,愧不能对。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各)有主者。”上曰:“主者为谁乎?”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贵廷尉;问钱毂,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平谢日:“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扶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上称善。勃大惭,出而让平日:“君独不素教我乎!”平笑曰:“君居其位,独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盗贼数,又欲疆对邪?”于是终侯自知其能弗如平远矣。居顷之,勃谢(病请)免相,而平颛为丞相。”(《汉书》卷四十,《陈平传》)

陈平在这段对话中所指出的就是无为在政治的另一个要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斯密提出的专业化分工:通过分工促进经济增长。

儒家与黄老之学

个人觉得老子的无为是建立在儒家的礼治和人治上的,即便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前面所说的“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我认为这是建立在儒家的“礼治”和“人治”上。先说说“礼治”。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等级秩序——对阶级制度的维护——一种完美的理想的阶级制度。同时“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用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其次是“人治”。体现为御人之术。现在很多公司都在用儒家理念进行管理,用的就是人治。所谓“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中庸与无为

儒家提倡中庸。“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作为传统文化,“中庸精神”就是要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过则犹不及”,并力求保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

达到“中庸”这一种境界,可以说差不多达到了“无为”之境。

当今经济学界主要有斯密学派和凯恩斯学派。斯密学派提倡自由机制,政府尽量不干预;凯恩斯学派则提倡政府干预机制。就我们中国人的中庸思想来看,不能过分强调凯恩斯主义,过度干预市场,也不能过分强调斯密主义,过于放任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