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骨花絮视频:NO.1:目标还是浮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50:12
做企业“跑第一”还是“跑第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

NO.1:目标还是浮云


日期:2011-01-30 作者:张晓鸣 来源:文汇报

 李媛

圆桌嘉宾 蒋青云 市场营销系系主任/教授  冯晓瑜

张洁 产业经济系/副教授  冯晓瑜

裘理瑾 市场营销系/博士  冯晓瑜              
    No.1?对!在很多企业经营者心目中,“做大做强”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行业领先者。“龙头”、“老大”的风光感觉,只有坐上这个位置才能体会。不过,在竞争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元的今天,当我们思考中国企业如何“做大做强”这个问题时,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一想:成为“NO.1”、“领跑者”、“老大”、“龙头”是否是企业的唯一、终极目标?为了维持第一名的地位,真就应该“越做越大”?最后,第一名真的那么重要吗?
    
    有意思的是,自有企业的那天起,就有不少企业选择在市场中仅仅成为挑战者或跟随者,专注于做行业中的第二名、第三名,甚至相对不起眼的“补缺者”(Nicher)。圆桌论坛嘉宾认为,“市场竞争地位”,套用今天的流行语其实都是“浮云”,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企业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也即企业为客户、社会、股东和员工创造了什么价值。
    
    本报记者  张晓鸣
    
“先行者”还是“跟随者”
    
    商战无涯,竞争有道。根据市场竞争战略来划分,有所谓领导者、挑战者、跟随者和补缺者等不同的定位战略。为什么有些企业奉行跟随者战略,而不是去做挑战者甚至领导者呢?
    
    蒋青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其实有多种指导思想。有的企业选择以市场份额为主的竞争导向,也有很多企业从使命导向、顾客导向和创新导向出发。由于每个企业的导向或者经营哲学不完全一样,就使它对自己在行业地位的认识不一样。如果是使命导向的企业,可能更多地关注企业有没有实现自己的长期目标;而创新导向的企业则可能不在乎是不是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而是关注新技术的积累和新产品的研发,关注自己应当有多少投入和研究成果;顾客导向的企业关注是为顾客创造并传递了什么价值。因此,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很多公司不一定看重自己是不是占有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只有那些竞争导向型的公司才在意数一数二的行业排名。
    
    张洁:这和企业所处的行业也有关。经济学对先行者和跟随者的命题有着比较成熟的研究。先行者有优势,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企业所在的这个行业关注市场份额和产业竞争。比如像中国的汽车行业,大众汽车率先进入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后面的品牌就没有大众那么多利润。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领域,奉行赢家通吃的模式。一旦你做了第一名以后,第二名永远就没有地位了。比如淘宝一旦掌握顾客以后,顾客的转换成本非常高,这个时候你再做跟随者就没有任何意义。赢家通吃,第二就没有了空间。如果你不做大,后来者的生存就比较困难。
    
    但是,在房地产行业等比较偏重地域经济的行业中,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区域和平台。万科你是行业老大,但是你的开发模式、物业模式我可以去学。你在上海开发我就在苏州开发,那我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谁来做“出头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枪
    
    打出头鸟”之说,是不是因此不少中国企业都选择做相对安全的市场跟随者呢?
    
    蒋青云:一些公司是无奈的,做不了第一,做“跟随者”也不错。但是,也有一些公司是特意设定这样的目标的。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有些关于谋略的辩证思考。往往做第一很容易受伤,付出的成本也很高。因为做第一意味着你要去滚地雷,杀出一条血路。而后来者只要在前者的基础上付出很少的学习成本。这是一种安全的自我保护谋略,也是“山寨”风行的一个文化原因。我也接触过很多企业家,他们不愿意做行业第一。他们觉得,万科是老大很风光,但是受到社会关注也很大,担负的责任也大。做第一常常树大招风,容易遭人暗算,因为你在明处,人在暗处。如果你韬光养晦,就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或者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时间和资源。
    
    做第一,还要付出冒险的代价,克服由于没有经验所碰到的各种困难。环境的不确定性,一般都会增加企业决策的风险。但是这些问题,对于后来者来说都不存在,因为有先行者的经验。俗话说“枪打出头鸟”,第一名随时随地会被人家作为靶子来打。哪怕我只是模仿和学习你,不打你,也容易削弱你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导致企业间的无差异。市场往往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而不是市场领导者的产品。特别是对顾客来说,各家的东西都差不多,我为什么不选择价格便宜或者性价比合适的呢?
    
“追随者”的活法
    
    “追随者”如何在激烈的市场
    
    竞争中生存下去?是不是也要不断进行创新?这种创新和领先者的创新有何区别?
    
    蒋青云:让你的独特性不容易被模仿,既使被模仿,也要像当前的苹果公司一样,永远不被超越。反过来看追随者,他们应该做一个聪明的模仿者,模仿式创新可以在成本和差异性之间选择好的平衡点。通过有创造的模仿,虽然没有付出很多代价,但保持了跟随者的地位,而不至于成为芸芸众生的一员。
    
    裘理瑾:我觉得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在一个行业生命周期的最初期,是领导者最具有创新的活力。但是其实如果你分析行业生命周期,进入后来的成长期,迫于生存者压力,追随者的创新压力越强。领导者对于商业模式等已经做了创新性的定义以后,那他怎么在夹缝中求生存呢?原创性很难找到,改良型创新是追随者普遍采用的策略,使追随者保证在市场上获得细小的空间。比如,在电脑时代,电脑创新是原创性创新,大家没有想到这么个产品有这么多功能。越往后走从一家垄断到寡头垄断,再到百花齐放,在这个背景下再怎么产生创新?苹果是一个例子,他并没有太多的原创性,但是改变了人们使用电脑的消费习惯。
    
能力决定位置
    
    中国企业大多数还是行业的跟随者,缺少核心竞争力,如何摆脱这种生存状态?
    
    蒋青云:有几种方法。一种是先把别人打败,我做老大,获得市场领导地位。比如格兰仕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它的价格很便宜,现在美的在整个家电产业也是采用这一战略。因为价格非常低,后面的追随者日子就很不好过:一方面我做不出差异,另一方面价格上也没优势。
    
    第二种是可以考虑寻求新的市场。比如华为依靠国际化避免了在本土的激烈竞争。如果天天在中国竞争,可能早就被竞争冲垮了。华为采用了国际上的“农村包围城市”,先去南非、尼日利亚等国家,做大做强以后再做欧美市场,现在也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供应商。当然,这里也有技术创新等因素在里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种是既要趋同也要趋异。玩点小概念,至少维持明天能活下去。应该说,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一定投入,一些产品远看差不多,近看还是有差异。这些连续性小创新或者技术进步不能放弃。
    
    张洁:小之所以为小,靠的是什么?美国曾经做过一项产业研究,研究一些行业领先者,横轴是企业的规模,纵轴是利润。结果发现,在钢铁行业里面企业规模越大越亏。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大的企业做普钢,小的企业做特种钢。钢铁行业有关,面临竞争情况是上下游,上游是矿山,你没有任何讨价还价能力,下面是大的制造商,你也缺少议价能力。所以你在这样的上下游之间,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在这样行业做第一名没有意义。
    
    裘理瑾: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做不到行业领导者,创新能力都比较薄弱。怎么找到自己的自留地,那就是我不贪心更大的份额。我做市场专家型。在这个小的区域里,我有自己竞争能力,别人无法模仿和进入。培养自己核心竞争优势是很重要的,不然就会被市场的大海所淹没。
    
    小公司绝大多数企业要安身立命必须成为市场专家,最后一条路总归有一技之长,不然很容易被替代。要么成为顾客专家,流程专家,时间专家,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恰恰也是中国企业应该学习的。
    
浮躁心态要不得
    
    中国企业应该用什么样的心
    
    态来看待行业排名?
    
    蒋青云:企业跟人一样发展有多样性。现在,很多小企业今天刚开出单店,就希望明天开连锁店,最后能上市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从积极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企业家精神,是一种中国梦;但是反过来看,说明我们的企业经营心态过于浮躁。很多公司被产业发展的巨大洪流所夹带,很难独立生存。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你有多少资源多少能力能干多少事,要内外考虑。国内企业要调整好心态,学习意大利、日本那些家族企业的精神,甚至有时做某一个行业长达几百年。这很难做到但又必须做到的。
    
    比如,在家电卖场,国美和苏宁谁做第一其实都不重要,苏宁前几年发现规模追不上国美,就决定投巨资把后台供应链做好,这样一来仓储物流,单店营运效益提高了。很快,资本市场给予了肯定,苏宁的股价几乎是国美的两倍。因此,对这两家公司而言,简单走规模扩张都会存在问题。
    
    市场竞争都是浮云,要看你追求的公司理念和价值在哪里。你为客户、社会、股东和员工创造了什么价值。这就好比是排队,不能因为看到有空的位置就冲过去,到最后却发现这个队伍不是你需要的。公司要从顾客角度考虑,只要有坚守理念,做第几名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