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医学院本几啊:常回家看看音律PK法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42:11

常回家看看音律PK法律

琴台书院原创音乐作品 2011-01-13 13:49:08 阅读329 评论11   字号: 订阅

      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触动了无数国人的内心情感世界,质朴的旋律,朴实的话语,浓郁的亲情呼唤着每一个儿女的心,反映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尊老传统、注重亲情伦理道德的文明古国,即使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年代里,人们对以亲情维系家庭关系仍然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恐怕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能够生生不息繁衍壮大的文化和伦理纽带。近来,《南方周末》援引《法制晚报》报道,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一拟立法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引发广泛争议。

华声在线“帝国良民”著文《从“大义灭亲”到“常回家看看”看立法之虞》认为,政府鼓励公民“常回家看看”实乃是德政。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渐渐步入老年之列,加之就业的多元化和就业人口的大范围流动,所谓“空巢”家庭、“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子女们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就业压力、生存压力也变得无暇顾及其他,忙于工作和生活之奔波,甚至面对远在家乡的曾经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两个或者四个老人,背井离乡的子女或许在思念之余陷入两难,谁不想回家看看日渐年迈的父母呢?“常回家看看”这样一个道德伦理范畴的传统文化习俗,最近却要被立法确定,让人感觉荒诞不经,多此一举。

本博主觉得,中国的法制问题的治理,主要是违宪架构以及司法与执法公平正义的问题。立法容易,司法难,随意立法,也是一种乱象。《常回家看看》这首音乐作品,对维系家庭伦理与社会和谐,比立法规定更具积极意义和影响力。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将“常回家入法”者,应属于幸福一类。一张报纸,一杯清茶,处理立法工作,那个幸福感也是一样的,然而各行各业有闲之士是少数,劳苦大众为生计奔波,跪着吃饭不容易,无法常回家看看,也属于无奈。好男儿志在四方,失地农民外出打工,贫寒学子异地求学……每到年关春运高峰,回家的人流,风雪无阻,不是因为法律规定,而是人性如此!

    俗话说,妻不贤子不孝无法可治,清官难断家务事,以维护老年人权益名义,怂恿父母与儿女对簿公堂,反映了立法者与人情世故的隔膜。中国的立法者说不清是官员还是代表,有为强教唱赞歌的、有宣传高薪养廉的、有以党的名义设公堂的、有“民主党派”由纳税人供养的、有呼喊居委会取代业委会的,有禁止3人以上合租住房的,有规定使用权由别人决定的、有捡到钱财被逮捕的、有人犯或小姐被游街的,有学校勒索借读费不违法的、有赶不上火车票钱被打水漂的,现在又有不回家要负法律责任的等等替民做主的事见怪不怪,令人啼笑皆非。这些乱象说明什么?说明中国还没有真正进入公民社会,法制建设和政治改革,任重道远!建设和谐社会、尤应修文德,复兴中华文化,音乐艺术对社会家庭文明健康的熏陶教化不可或缺。

 

    请试听我的音乐近作,笛箫组合演奏,D调。苦竹梆笛,筒音作2。本博主对作品进行了适当改编。前段表现老婆由思念而急盼回家看看,归心似箭;接下来是老公“妻唱夫随”;最后全家老少团聚,和和美美,其乐融融。武汉大学罗教授曾指歌曲《常回家看看》歧视女性引争议,所以本博主对这首曲子改为“妻唱夫随”,不明确是回娘家还是婆家。

 

       自动播放模式

 

      

       歌词: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菜,生活的烦恼向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总操心,就换个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