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海外旗舰店靠谱吗:对改革的一些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54:40
今天,还是改革的时代。

    改革时代,激荡,紧张,生死攸关。

    它产生于腐朽之中,又消亡于生机之中。它是暂时的,不是常态,也不可能是常态。否则,它就是不停的自我否定,只是不停的添乱。

    这样的感悟,是我读了郑国明先生的《中国宰相的非正常死亡》一书中的“商鞅——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之后得到的。可能是我推崇法家,对商鞅有好感,因此,我对郑先生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说法不苟同。还有,对书中的一些论断也有看法。

    “变法对守旧派的伤害过于沉重,变法太冷酷,反对变法的人感觉不到一丝温情,相反血淋淋的事实向他们宣示,改革大势,浩浩如黄河之水,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识时务者乃为俊杰,不要再作无谓的幻想和无谓的抵抗。”

    我看改革就要彻底,不能拖泥带水。否则,只能是换汤不换药的伪改革。对于既得利益者——守旧派无需什么温情,因为从利益上来说,改革派与守旧派根本就是两个势不两立的集团,不可能有温情可讲。他们注定是你死我活的角力双方。要么改革成功,守旧不再;要么改革失败,守旧依然。当然,守旧派不会任由改革派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那怕只是那么一丁点。他们一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同样对一些人作出了沉重的伤害,同样的冷酷无情。

    “所幸的是商鞅死后,秦国的改革并未停止,封建制度继续发展,并不断地得到加强。”

    这不正恰恰说明了商鞅的改革是可取的,成功的吗?连对手都认可了,坚持了。这到底是谁胜谁负?其无后乎?其实很多人都认为商鞅的改革以失败告终的依据是他最后被车裂而死,他们错把个人的安危荣辱当成改革的目标出发点。
    改革,是一种理念,是—种制度,或者说是改革者要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这才是出发点,是级极目标。它是思想性的,精神第一。如果我们都以世俗的评价标准来评说改革者,未免显得我们过于陕隘与功利了吧。
    “变法者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对反对改革的人或派别要懂得妥协和让步。”

    “可叹商鞅以严苛的刑罚为改革保驾护航,而不是在实施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给有军功的人以奖励等有利于提高国力的改革措施的同时,保持旧贵族的地位,对旧贵族实行温和的招抚政策,给旧贵族以适当的补偿,这样不仅为改革扫清了障碍,还变反对派为支持派也未可知,商鞅也许就能逃过劫难。”

    这是什么话?

    一厢情愿。很天真很单纯。

    妥协了,让步了,那还算是改革吗?这是被对手同化了。更不可理喻的,对贵族实行温和的招抚政策,给旧贵族以适当的补偿的提法。果真那样,改革不是为旧贵族服务了吗?还改什么革什么。别以为对守旧派一点小恩小惠,他们就会舍弃原来的利益,抛弃原来的立场,成了支持派或改革派了,这根本不可能的,因它不符合逻辑,不符合人性。他们个个可精得很,不是三岁小孩。最后说的商鞅那样能逃过劫难,就更是不屑的事了,改革者早应把个人得失安危抛诸脑后了。

    改革者想的不应是怎样令自己安全,而是政策怎样才能有效,改革怎样才能成功。

    有阻力,是一定的。

    所以改革首先考虑的是量力。量自己之力,量对手之力,权衡之后,有把握就全力去干,大动作;没把握就偷偷去干,小动作,不着痕迹,尽量避免触礁。商鞅之所以成功全在孝公之力,这力是大的,无人能抗衡。所以孝公在时,商鞅的改革就成功。而清朝末期的改革,路是对的,也有成效,为何越是大动作,越是有成效,换来的却是不堪一击,顷刻崩塌。说到底,是没有量对手之力。

    真正对手是谁?

    不是革命军,是清朝的守旧派。

    清朝的例子证明了改革失败往往是败于自身,败于自身的不稳定,不牢固,没根基。

    以此反观今天的改革,成与败,我们又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们都应审慎,冷静,思考,以理性来消除改革的冲动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