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传播途径蚊子:城郊农村经济使农民家庭收入发生结构性变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52:30

城郊农村经济使农民家庭收入发生结构性变化

[日期:2002-12-31] 来源:惠城区统计局  作者:钟雪强


    

    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村经济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并且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郊型农村经济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也使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长。从1996年到2002年6年时间里,城区农村经济完成了由传统型农村经济向城郊型农村经济的转换,农民家庭收入不仅经受住了农产品价格下跌带来收入下降的影响,也使农民的收入结构不断地改变,收入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996年的3440.15元上升到2002年的4791.94元,年平均递增5.68 %。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结构由以农业收入为主转变为以非农业收入为主,据30户农户家庭经济收入调查资料显示1996年农业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37.8%,到2002年农业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21.9%,下降15.9%,而且农民的收入结构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是从1996年到1998年,是以农业收入为主家庭经济,农民家庭农业生产在农业商品经济影响下商品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从3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在这三年里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中农业收入平均比重39.9%,工资性收入平均比重是19.1%,财产性收入平均比重是18.3%,家庭经营性收入中非农业收入平均比重是14.4%,其他收入平均比重是8.3%。也是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城郊型农业转化的初期,农业生产虽然仍然保留部分的传统的生产方式,但是随着农村商品市场化不断地扩大,促使农业生产向城郊型商品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生产粮食作物种植比重与经济作物种植比重以每年    4.4%的速度在逐年的发生改变,但是粮食种植仍占有绝对比重。农民除了完成必要的公粮上缴外,多余的部分农民可自主支配,牧业生产由于农户手中仍然有许多余粮食,再加上畜牧业产品价格高,更多的余粮向畜牧业转化,农民可获取高于农作物的纯收入,因此生猪、家禽饲养仍然以家庭是经营为主。同时由于城市市场仍然是需大于供,在加上国家对一些农产品仍然实行价格保护政策,所以农户仍然习惯于农业生产,在这个阶段里农产品商品率是50.66%。从农村劳动力就业比重来看农业为45.2%、第二产业为26.1%、第三产业为28.7%。农民的收入虽然在这3个阶段中增长比例最快,平均每年递增 12.9%,人均年纯收入平均递增12.7%。这是在国家对部分农产品保护价的保护下,仍然带有“皇帝女”不愁嫁现象遮掩的影响,是农民在农业生产收入上可以是“旱涝”保收,农业生产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第二阶段的变化是从1999年到2000年,农业收入的比重下降,工资性收入上升,在这阶段里城郊型农村经济模式已基本上形成,农业生产已经含有多种经济成分,使非当地人从事农业生产不断增加,规模化经营不断扩大;而且在农业示范基地的带动下,农作物种植结构中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比重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并且随着农村市场的繁荣,农产品价格的竞争激烈,家庭生产经营模式以其产品产量少,单位成本高,竞争能力弱,已经无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基地化,不仅产量高、质量好、科技含量高、成本低等优势不断地发展,因此农民将一部分农业用地多户联片出租本地或外地个人或公司承包进行规模化经营,例如建立蔬菜生产基地、草莓生产基地、红虫养殖场等;畜牧业也由于农户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手中剩余的粮食减少,靠购买饲料成本高,家庭饲养数量逐渐减少,整个畜牧业的发展走向专业饲养,同时大批富余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是转入第二产业中去,从农村劳动力就业比重来看,农业为 44.44 %,第二产业为24.8%,同上阶段对比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0.8%。专业化、基地化生产经营,农产量增长快,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下调,使得一部分农民无法在农产品商品化竞争中取胜,纷纷退出农业生产进行转行,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结构再次发生改变,在这阶段里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调,农业收入的减少,从30户农户调查资料显示农产品商品率下降到43.47%,同上阶段对比下降 7.19 %;再加上世界金融风暴的干扰,也使农民经济收入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也使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从30户农户经济收支调查资料显示,农民总收入中农业收入平均比重为29.78%,工资性收入平均比重为27.2 %,财产性收入平均为27.2%,家庭经济收入中非农业收入平均比重为9.4%,其他收入比重为6.42%。其中:农业收入比重下降8.02%,工资性收入上升8.1%。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家庭收入中三个主要来源渠道,农业收入仍然列居第一位。农民人均总收入平均每年递增3.5%;年人均纯收入平均递增3.7%。

第三阶段的变化是从2001年到2002年,在这阶段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市场完全对外开放,政府不在对农业产品实施保护价格,农业生产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政府的职能只是引导和协助发展农业生产,区委、区政府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引导农业生产快速向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在这个时期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为66:34。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中农业收入比重再次下降,家庭式农业生产总量仅是农业生产总量20%左右。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脱离了农业生产,转向非生产劳动中去,在这个阶段中农业劳动力比重为23%,非劳动力比重为77%。农村集体资产的不断壮大,特别是乡镇工业园区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也从集体财产的投资盈利中获取了一定的分红,逐步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稳定的收入来源;再加上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民利用私有资产出租从中获取了租金,因此,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结构又一次发生改变,从这个时期的30户农户调查资料显示,农户的经济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比重为 24.81%,工资性收入比重为31.16%,财产性收入比重为35.43%,家庭生产经营非农业收入比重为4.77%,其他收入的比重为 3.8%;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平均每年递增5.5%,高于上个阶段1.8个百分点。同时农民的收入结构再次发生改变,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收入将为第三位。

因此从1996年以来,我区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经济向城郊型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虽然受到了农业生产结构上的调整的冲击,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农民纯收入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不利的因素。一是农民收入的差距在不断地扩大,从30户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来看,农户收入中最高户和最低户的差距相当大,2002年调查户中最高户和最低户的收入之差是9.4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1)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与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太大,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是检验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2002年从调查户所在的镇、办农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比是3.7倍,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差距太大,发达的乡镇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国内生产总值的5.3%,而不发达的乡镇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国内生产总值的30%;(2)农民的收入结构有所不同,经济较好的农村,农民的收入主要是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农业收入占有相当小的比重,2002年经济条件好的乡村农户人均收入中,农业收入不足10%;而经济不好的农村农民收入中60%来自于农业。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多样化以及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户同仍以粮食种植为主的的农户高低之差为也很大。从2002年农民收入情况来看,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大的农户与调整力度小的农户之差为 4.1倍。从中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增长不仅需要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二是农民的本身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使农民家庭收入增长与经济的增长差距拉大。从2002年从30户家庭农村劳动力素质情况来看,具有初中(含初中)以下劳动力比重是82 %,高中以上的劳动力比重18%;1996年农业普查农村劳动力素质中初中(含初中)以下为94%,高中以上占18%,6年来劳动力素质相对比几乎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这样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2002年农户30户劳动力就业调查资料显示,农业占15%、制造业占33%、社会服务占15%、流动性无固定职业占18%、其他占19%,农村劳动力就业仍然是以制造业为主,同1996年农业普查劳动力就业来看,制造业就业比重基本没有改变。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劳动力的素质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影响着农民的收入。(4)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而农民收入低增长,从1996年到2002年6年中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乡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4倍,农业总产值增长了2.1倍,,农民的纯收入仅增长39.3%.所以,农民收入的提高不仅要靠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的投入;同时也要不断地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转化,最根本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