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归纳:黄景黄潜善父子关系之佐证及黄景应召时间的宋代史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59:13
黄景黄潜善父子关系之佐证及黄景应召时间的宋代史料 楼主: 黄卫东 来自:124.118.16.251
一、文彦博尹洛及邵雍初被召辞以黄景应召时间为嘉祐四年至六年:1059.12.15(下诏)—1061.05.19(入见策试)。
⒈史部/編年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續資治通鑑長編巻一百八十七:宋 李燾 撰
仁宗
嘉祐三年……六月丙午(1058.06.30)吏部尚書平章事文彦博罷為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郭申錫張伯玉攻彦博雖不勝彦博亦不自安數求退上許之 户部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富弼加禮部尚書昭文館大學士樞宻使工部尚書韓琦依前官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⒉史部/編年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九十
欽定四庫全書
續資治通鑑長編巻一百九十:宋 李燾 撰
仁宗
嘉祐四年(1059)……九月癸巳朔(1059.10.10)御製祫享舞名僖祖奏大基順祖奏大祚翼祖奏大熙宣祖奏大光太祖奏大統太宗奏大昌真宗奏大治孝恵皇后奏淑安孝章皇后奏静安淑徳皇后奏柔安章懐皇后奏和安迎神送神奏懐安皇帝升降奏肅安奠瓉奏顧安捧爼徹豆奏充安飲福奏禧安亞獻終獻奏祐安退文舞迎武舞奏顯安皇帝歸大次奏定安登樓禮成奏聖安駕囘奏采茨文舞曰化成治定武舞曰崇功昭徳帝自製迎神送神樂章詔宰臣富弼等撰大祚至采茨曲詞十八……………冬十月……癸酉(1059.11.19)祫于太廟大赦男子百嵗以上者特推恩命民父母年八十以上復其一丁士人有節行學術為鄉里所推者委轉運使提点刑獄同加捜訪每路各三兩人仍與本處長吏具事實連書結状以聞委中書門下再行詢察特加試用諸路觧發有就試人多觧額少處今既並歸土著令禮部量添觧額 本文有今既並歸土著六 字實録刪去恐失事實仍増之本紀書云詔諸路監司察士有學行為鄉里所推者同長吏以聞民父母年八十已上復其一丁 湖南郴道永州桂陽監及衡州茶陵縣夏秋二税外每丁别納錢絹米豆藥物箭簳者令轉運司檢勘無業者與除放有業者特與減半自今進丁更不添納廣東西路自祥符中降御札免身丁錢至今尚有送納未了處亦仰轉運司具未放因依以聞 益梓利?路州軍進奉南郊乾元節銀自今止令進空表卭州鑄錢權住十年諸路轉運司如於二税上重疊科折以困農民並令……戊寅(1059.11.24)文武百官並以祫享赦書加恩樞宻使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宋庠封莒國公判河南府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文彦博封潞國公 宋文封國實録不記其時今附此
十一月……己亥(1059.12.15)以河南處士邵雍為将作監主簿本府以遺逸薦故有是命後再命為頴州團練推官皆辭疾不起。
⒊史部/編年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九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續資治通鑑長編巻一百九十三:宋 李燾 撰
仁宗
嘉祐六年………夏四月……庚辰(1061.05.19)……初諸路敦遣行義文學之士赴京師者二十三人其至者十六人皆館于太學即舍人院試論?。
五月丙戍(1061.05.25)賜徐州顔復潤州焦千之成都張禩荆南藥京等七人進士出身四人同出身餘悉授試校書郎復太初子禩察子也時濮州李植道卒岳州顧立有朞?梓州章衮蜀州張中理處州吴戭廣安軍蒲伯眀越州吴孜等五人辭不就試復等既推恩亦以試将作監主簿命之 張唐英政要云眀年又賜顧立同進士出身當考。
⒋史部/編年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九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續資治通鑑長編巻一百九十八:宋 李燾 撰
仁宗
嘉祐八年……二月癸未帝不豫……夏四月壬申朔(1063.05.01)輔臣入至寢殿后定議召皇子入告以上晏駕使嗣立皇子驚曰某不敢為某不敢為因反走輔臣共執之或觧其髮或被以御服召殿前馬歩軍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及宗室刺史已上至殿前諭旨又召翰林學士王珪草遺制珪惶懼不知所為韓琦謂珪曰大行在位凡幾年珪悟乃下筆至日昳百官皆集猶吉服但觧金帶及所佩魚自垂拱殿門外哭而入班福寧殿前哭韓琦宣遺制英宗即皇帝位見百官於東楹百官再拜復位哭乃出帝欲亮陰三年命韓琦攝冢宰輔臣皆言不可乃止……丁酉(1063.05.26)起復文彦博固辭表三上乃聽終丧尋有詔給俸賜比宰相之半彦博又辭許之 給俸賜在七月乙卯今并書。
⒌史部/編年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百五
欽定四庫全書
續資治通鑑長編巻二百五:宋 李燾 撰
英宗
治平二年………秋七月……庚辰(1065.08.26)淮南節度使兼侍中文彦博為樞宻使初彦博自河南入見上謂曰朕在此位公之力也彦博對曰陛下登儲纂極乃先帝聖意與皇太后協賛之功臣何與焉上曰備聞始議公於朕葢有恩者彦博遜避不敢當上曰暫煩西行即召還矣彦博行未至永興亟有是命又遣中使促之至永興()才數日也。
⒍史部/編年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八
欽定四庫全書
續資治通鑑長編巻三百八:宋 李燾 撰
神宗
元豐三年九月庚申朔……丙戌(1080.12.12)正議大夫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王珪為銀青光禄大夫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兼修國史 新舊紀並書王珪監修國史 泰寧鎮海等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岐王顥守司空開府儀同三司依前泰寧鎮海等軍節度使進封雍王 两紀並書 保信保静等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嘉王頵守司空開府儀同三司依前保信保静等軍節度使進封曹王 兩紀並書 河東節度使檢校太師守司徒兼侍中判大名府潞國公文彦博守太尉開府儀同三司依前河東節度使判河南府 兩紀並書 景靈宫使?國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守司徒兼中書令河中尹金鄉郡公曹佾 兩紀並書 佾為郡王 鎮南軍節度使檢校司空同平章事豫章郡王宗諤淮康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濮陽郡王宗暉崇信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大宗正事天水郡公宗旦並為開府儀同三司佾濟陽郡王宗旦華陰郡王上欲厚慈聖光獻皇后家故特封佾謂翰林學士李清臣曰佾異姓而王非例也為朕述此意 新紀書宗旦 舊紀不書 武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師守司空同平章事致仕韓國公富弼依前檢校太師守司空開府儀同三司通議大夫知樞宻院馮京為正議大夫樞宻使皆加食邑實封故事大禮宰臣以下惟加恩至是因改官制故珪顥頵彦博京特遷官以寵之 新紀書京為樞使舊紀乃不書。
二、宋代史家关于黄潜善籍贯邵武的相关描述。
⒈史部/編年類/中興小紀/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中興小紀巻一 宋 熊克 撰
十二月壬戌朔大元帥開府除汪伯彦為集英殿修撰上初開府服排方玉帶語伯彦等曰吾陛辭日皇帝賜以寵行吾遜辭久之皇帝曰朕昔在東宫太上解此帶賜朕卿宜收取不得已拜賜癸亥南仲等言軍行先籍糧食今勤王之師經由河北京東兩路乃差徽猷閣直學士河北都漕樂夀張慤直龍圖閣京東漕臣邵武黄潛厚並随軍應副。
二年正月辛卯朔上入東平……丁酉右文殿修撰知冀州權邦彦以兵千人至上命屯開徳隶于宗澤壬寅徽猷閣待制知河間府黄潛善與髙陽闗副總管楊惟忠将數千兵至益開封人邦彦樂夀人潛善潛厚弟惟忠西戎部族也潛善請上移書沃哩布與辨曲直令退軍通京城之問耿南仲曰使敵知元帥府所在非利也潛善計不行乞戍兵于曹從之上留惟忠為元帥府都統制丁卯上以京東漕臣閭邱陞所領濮州兵及深州守臣姚鵬博州守臣孫振等兵一萬四千隶宗澤新降到賊軍丁順及單州王澈廣濟軍孟世寧等兵三萬七千人隶潛善。
⒉史部/編年類/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巻一: 宋 李心傳 撰
靖康元年………十有二月壬戍朔(1127.01.15)王開元帥府有兵萬人盖樞宻院將官劉浩即相州所募義士及信德府勤王兵大名府救河東兵與所招太原真定府遼州潰兵而已分為五軍。………癸亥(1127.01.16)帝還宫金遣官檢視庫蔵 此據三國謀謨錄二帥上淵聖書附見耿氏編有檢相數云絹五千四百萬匹大賜表段一千五萬匹金三百萬鋌銀八百萬鋌珍寳未見實數 又令寜昌軍節度使蕭慶入居尚書省朝廷動靜並先關白 此據實錄是日王以便宜命河北都轉運使龍圖閣直學士張慤京東轉運副使直顯謨閣黄潛厚並兼大元帥府随軍應副 汪伯彦中興日歴作直龍圖閣黄潛厚誤也潛厚除小龍在今年三月戊午 慤樂夀人潛厚邵武人也。………(靖康二年正月)……壬寅(1127.02.24)高陽關路安撫使黄潛善自將本路兵二萬五千人至東平王軍益振潛善潛厚弟也。
⒊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方輿勝覽/卷十
欽定四庫全書
方輿勝覽卷十      宋 祝穆 撰
福建路
邵武軍 邵武 光澤 泰寧 建寧
建置沿革 星土分野與建寧府同本漢治縣之地吳於此立昭武鎮屬建安郡晉平吳更昭武曰邵武縣至隋郡縣俱廢尋復立邵武縣屬撫州唐屬建州石晉復為昭武縣劉漢又改為邵武縣皇朝陞為邵武軍仍割建之三縣來屬又添置光澤縣焉今領縣四治邵武…………人物葉祖洽 神宗初革聲律命以策廷試多士祖洽陳數千言貫穿古今擢為第一 孫諤 邵武人字正臣王介甫集雨未止孫正臣欲以詩留之紛紛應接使人愁與子從容喜問酬它日故將泥自庇今朝欲以相留 黄履 再登右轄 李綱 殿撰李夔之子右丞黄履之甥(应为侄孙)相髙宗纔七十五日而罷 黄潛善 為右僕射時李綱左僕射 黄中 字通老仕至端明朱元晦作墓誌 黄渙 南省第一。
⒋子部/儒家類/黃氏日抄/卷三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黄氏日抄卷三十六  宋 黄震 撰
端明黄中字通老其先有名膺者自光州固始入居邵武至公十二世矣公初受族叔祖潜善奏?後舉進士第二名使敵回言敵治汴湯思退以沈介不言而公言之大怒三年而完亮入嘗對財賦半入内帑請悉以歸左藏有詔更以内藏激賞爲左藏南庫六和塔城宰相命逹官書四十二章經獨公不預。
三、黄景即为黄潜善父亲的史料佐证。
㈠邵伯温“闻见录”为宋代史家多次引用,其文字大同小异,当为信史。请注意“時文潞公尹洛(1058.06.30命下—1063.05.26起复——1065.08.26另除枢密)”以及“李邯鄲公家公之子壽朋薦於潞公”。
⒈子部/小說家類/雜事之屬/聞見錄/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聞見録卷十八      宋 邵伯溫 撰
康節先公與富文忠公早相知文忠初入相謂門下士田棐大卿曰為我問邵堯夫可出當以官職起之不即命為先生處士以遂隱居之志田大卿為康節言康節不答以詩二章謝之曰相招多謝不相遺将為胸中有所施若進豈能禁吏意既閑安用更名為願同巢許稱臣日甘老唐虞比屋時滿眼清賢在朝列病夫無以繫安危又云欲遂終焉老閑計未知天意果如何幾重軒冕酬身貴得此雲山到眼多好景未嘗無興詠壮心都已入消磨鵷鴻自有江湖樂安用區區設網羅文忠公終不相忘乃因眀堂祫享赦詔天下舉遺逸公意謂河南府必以康節應詔時文潞公尹洛以兩府禮召見康節康節不屈遂以福建黄景應詔景字子蒙亦從康節逰客李邯鄲公家公之子壽朋薦於潞公時天下應詔者二十八人(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为二十三人)同見宰執於政事堂至河南黄景以閩音自通姓名文忠不樂各試論一首命官為試銜知縣文忠奏天下尚有遺材乞再令舉詔從之王拱辰尚書尹洛乃以康節應詔潁川薦常秩皆先除試将作監主簿不理選限文忠招康節而不欲私故以天下為請知制誥王介甫不識康節繳還辭頭曰使邵某常民一試銜亦不可與果賢者不當止與試銜宜召試然後官之上不納下知制誥祖無擇除去不理選限行詞然康節與常秩皆不起是時富公已丁太夫人憂去位矣。
⒉史部/傳記類/總錄之屬/宋名臣言行錄/外集卷五
欽定四庫全書
宋名臣言行錄外集巻五:宋 李幼武 纂集
邵雍 康節先生
字堯夫其先范陽人徙衡漳又徙共城三十嵗來遊於洛葬其親於伊川遂為河南人嘉祐中詔舉遺逸留守王拱辰薦之授試將作監簿熙寧初復求逸士中丞吕誨等復薦之補頴州團練推官三辭不獲而後受命終稱疾不之官十年卒年六十七贈秘書省著作郎元祐中特賜諡。
與富文忠早相知富初入相謂門下士田棐大卿曰為我問邵堯夫可出當以官職起之不即命為先生處士以遂隠居之志田為先生言先生不答以詩謝之曰相招多謝不相遺將謂胷中有所施若進豈能禁吏責既閑安用更名為願同巢許稱臣日甘老唐虞比屋時滿眼清賢在朝列病夫無以繫安危富終不相忘乃因明堂祫享赦詔天下舉遺逸富意謂河南必以先生應詔時文潞公尹洛以兩府禮召見先生先生不屈遂以福建黄景應詔富不樂。奏乞再舉遺逸從之,王拱辰尹洛乃以先生應詔,穎川薦常秩,皆先除試將作監簿,先生與秩皆不起,富時已丁憂去位矣。……
⒊子部/類書類/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三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三十三:宋 祝穆 撰
召邵康節
康節與富文忠早相知文忠初入相謂門下士田棐大卿曰為我問邵堯夫可出當以官職起之不即命為先生處士以遂隱居之志田大卿為康節言康節不答乃因之詔天下舉遺逸公意河南府必以康節應詔時文潞公尹洛以兩府禮召見康節康節不屈遂以福建黄景應詔時天下應詔者二十八人同見宰執於政事堂至江南黄景操閩音自通姓名文忠不樂各試論首命官為試銜知縣文忠奏天下尚有遺材乞再令舉詔從之王拱辰尚書尹洛乃以康節應詔潁川薦常秩皆先除試將作監主簿不理選限文忠招康節而不欲私故以天下為請知制誥王介甫不識康節繳還詞頭曰使邵某常民一試銜亦不可與果賢者不當止與試銜宜召試然後官之上不納下知制誥祖無擇除去不理選限行詞然康節與常秩皆不起後常秩賜對除諫官列傳史臣書云與常秩同召某卒不起有以也夫 聞見錄(系摘录)。
⒋史部/編年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九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續資治通鑑長編巻一百九十三:宋 李燾 撰
仁宗
嘉祐六年六月壬子朔日有食之………戊寅(1061.07.16安石知制诰在1061.05.19之后)度支判官刑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王安石知制誥初安石辭起居注既得請又申命之安石復辭至七八月乃受於是徑遷知制誥安石遂不復辭官矣嘗有詔令今後舍人院不得申請除改文字安石與同列言竊以為舍人者陛下近臣以典掌誥命為職司所當参審若詞頭所批事情不盡而不得申請則是舍人不復行其職事而事無可否聴執政所為自非執政大臣欲傾側而為私則立法不當如此前日具論冀蒙陛下省察而至今未奉指揮臣等不知陛下以為是而不改乎将不必以為是而特以出於執政大臣所建而不改乎将陛下視臣等所奏未嘗可否而執政大臣自持其議而不肯改乎以為是而不改則臣等考尋載籍以来未有欲治之世而設法蔽塞近臣論議之端如此者也不必以為是而特以出於執政大臣所建而不改是則陛下不復考問義理之是非一切茍順執政大臣所為而已也若陛下視臣等所奏未嘗有所可否而執政大臣自持其議而不肯改則是政已不自人主出而天下之議廢矣此所以臣等惓惓之義不能自已者臣等竊觀陛下自近嵗以来舉天下之事属之七八大臣天下初以翕然幸其有為能救一切之弊然而方今大臣之弱者則不敢為陛下守法以忤諫官御史而専為持禄保位之謀大臣之强者則挾聖旨造法令恣行所欲不擇義之是非而諫官御史亦無敢忤其意者陛下方且深拱淵黙兩聴其所為而無所問安有朝廷如此而能曠日持久而無亂者乎自古亂之所生不必君臣為大惡但無至誠惻怛求治之心擇利害不審辨是非不早以小失為無傷而不改以小善為無補而不為以阿旨順已為悦而其説用以直諒逆已為諱而其言廢積事之不當而失人心者衆矣乃所以為亂也陛下以臣等所言為是則宜以至誠惻怛欲治念亂之心考覈大臣改修政事則舍人院不得申請除改文字指揮為不當當先改矣若以臣等所言為非則臣等狂瞽不知治體而誣謗朝廷政事當加貶斥以懲妄言之罪則别選才能通達之士以補從官臣等受陛下寵禄典領朝廷職事不得其守則義不得不言而朝廷以為非也則義不敢辭貶斥伏乞詳酌早賜指揮安石由是與執政忤 魏泰東軒襍記云王安石素與韓議論不合嘉祐末為相安石知制誥因論蕭注降官詞頭遂上疏争舍人院職分其言頗侵執政泰所稱疏必指此也此載於安石集而注責官已附四月庚申因安石知制誥并附此疏。
㈡马伸弹劾黄潜善称李邯郸(李淑)孙为其亲旧
⒈史部/編年類/中興小紀/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中興小紀巻四      宋 熊克 撰
建炎二年
先是殿中侍御史馬伸言陛下龍飛河朔近得黄潜善汪伯彦以為宰輔任之不疑然其器識非高如制敵人在今實難不敢望之若中國常事皆可施設豈宜悖謬以敗中興之業也哉且二帝北狩宗社不絶如綫者繫陛下一人三鎮未復不當都汴以處危地而前日下還都之詔以謫許景衡其輕詔令如此待闕官俸减三之一又有闕不許差權所以省用而近日廣宫祠之請與復提舉添教授皆與初意相戾其市私恩如此草茅對?誤不如式考官贖金可也而一日黜三舍人乃取其門人孫覿諸羣小以掌絲綸其黜陟不公如此夀江二州官吏均能守城夀則推賞江則不賞其政令不一如此卲成章縁上言逺竄今日何時以言為諱其塞言路如此舊制臺官有闕中丞學士各薦而三省不與潜善乃自除李處遯之徒欲為已助其毁法如此張慤宗澤許景衡才皆可任乃忌而沮之至死使不得展其妨功如此人有問以救危拯溺之事則曰難言其意蓋謂陛下制之或問陳東則曰朝廷初不知蓋謂事在陛下也其歸過於君如此又曰吕源狂横陛下逐去不數日由郡守而升發運凡陛下所欲用者必去之所欲去者必留之其强狠自專如此又御營使實主兵權而潜善伯彦各别置親兵一千所給優於衆兵此何意哉?奏改伸為衛尉少卿九月癸未伸自乞誅責詔伸言事不實送吏部差濮州監酒 。
⒉史部/編年類/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巻十三:宋 李心傳 撰
建炎二年二月……壬申中書舎人汪藻滕康衛膚敏並罷為集英殿脩撰提舉江州太平觀用諫官李處遯?也處遯言後省比試四方薦士而何烈用廷試?體數處稱臣陛下貸其草茅陋學不加以罪則可矣而臣子戴上之分詎宜如此望将烈黜落併正元考官鹵莽之罪詔降烈為下州文學於是三舎人俱罷處遯淑孫也 淑彭城人參知政事若谷子仁宗時翰林學士按史處遯宣和七年十月自朝奉郎京西北路提舉常平與郡未知今為何官其除諫官日厯不載以馬伸劾?考之恐是與張浚同命浚此月辛未自殿院遷侍御史 或曰膚敏等在後省數論事為黄潜善所惡故因事斥之。
⒊史部/編年類/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建炎以来繫年要録巻十七:宋 李心傳 撰
建炎二年八月
庚申殿中侍御史馬伸言陛下龍飛河朔近得黄潛善汪伯彦以為輔相一意委任不復致疑然自大任以来措置天下事未能愜當物情遂使敵國日强盗賊日熾國歩日蹙威權日削且如二帝親屬盡室北狩宗廟社稷不絶如綫者繫陛下一人而三鎮未復不當都汴以?至危之地此理甚明然前日下還都之詔以謫許景衡至於今日當如之何其不慎詔令有如此者 事見五月乙酉 草茅對策誤不如式考官罰金可矣而一日黜三舍人乃取沈晦孫覿黄哲諸羣小以掌絲綸其黜陟不公有如此者 事見二月壬申 又如吳給張誾以言事被逐 給元年六月自監察御史遷左司員外郎誾元年六月除監察御史皆未見罷時 邵成章縁上言逺竄今是何時尚仍舊體以言為諱其壅塞言路有如此者 成章事見正月辛丑 又如祖宗舊制諫官御史有闕御史中丞翰林學士具名取?三省不與厥有深?潛善近来自除臺諫仍多親舊李?遯張浚之徒是也觀其用意不過欲為己助其毁法自恣有如此者又如張慤宗澤許景衡公忠有才皆可重任潛善伯彦忌之沮抑至死其妨功害能有如此者 景衡薨見五月慤六月澤七月 又如有人問潛善伯彦救焚拯溺之事則二人每曰難言其意盖謂陛下制之不得施設或問陳東事則曰外廷不知盖謂事在陛下也其過則稱君善則稱己有如此者 事見元年八月壬午 又如吕源狂横陛下逐去數月由郡守而升發運其强狠自專有如此者 事見五月戊子 又如御營使雖主兵權凡行在諸軍皆御營使所統潛善伯彦别置親兵一千人請給居?優於衆兵其收攬軍情有如此者 事見元年五月丁酉 潛善伯彦所為類此豈不辜陛下責望之意哉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孔子亦曰危而不持顛而不扶焉用彼相二人方且偃然自任屹然不動陛下隠忍不肯斥逐塗炭蒼生人心絶望則二聖還期在何時耶臣每念及此不如無生嵗月如流機?易失不早改圖大事去矣伏望速罷潛善伯彦政柄别擇賢者共圖大事疏留中不出 甲戌伸改衛尉少卿。
⒋宋人傳記資料全文檢索李淑邯鄆
姓名: 李淑(1002~1059)
別名字號: 字:獻臣; 號:邯鄆;
追封贈爵: 贈:尚書右丞;
出生年: 1102
卒年: 1159
籍貫: 豐縣
出生地: 豐縣
及第年: 真宗
活動地區: 豐縣
活動時期: 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天聖、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曆、皇祐、至和、嘉祐
著作: 李公詩苑類稿、別集百餘卷
著作電子版:
傳略: 字獻臣,號邯鄆,豐縣人,若谷子。真宗時賜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學士。警慧過人,博習諸書,詳練朝廷典故,凡有沿革,帝多諮訪,制作誥命,為時所稱。性傾側險陂,嘗修國朝會要、三朝訓鑒圖、閣門儀制。著有李公詩苑類稿及別集百餘卷。嘉祐四年卒,年五十八,贈尚書右丞。
⒌李淑李寿朋父子为韩亿唯一的女婿和长孙女婿
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直齋書錄解題/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直齋書錄觧題卷八   宋 陳振孫 撰
邯鄲書目十卷
學士河南李淑獻臣撰號圖書十志皇祐己丑自作序以示子孫曰朋圭芻者其子壽朋復圭德芻也。
⒍集部/別集類/北宋建隆至靖康/蘇學士集/卷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蘇學士集巻十六    宋 蘇舜欽 撰
推誠保德功臣正奉大夫守太子少傅致仕上柱國開國公食邑三千三百戸食實封八百戸賜紫金魚袋贈太子太保韓公行狀
曾祖惟忠累贈太保曾祖母張氏江國夫人祖處均累贈太傅祖母李氏舒國夫人父保樞累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信國公母郭氏越國夫人繼母周氏吳國夫人公諱某字宗魏………慶厯元年遷尚書左丞拜章固讓有詔襃荅明年請老授太子少傅致仕四年八月十五日(1044.9.9)薨于京師之里第享年七十三………公先夫人蒲氏追封安定郡太君也再取王氏進封太原郡太君相國文正公之女男八人長曰綱前水部員外郎次綜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次絳太子中允次繹次維次績太常寺太祝次緯大理評事次缅太常寺太祝女六人長適端明殿學士給事中李淑次早卒次適大理評事蘇舜賔次適太常寺太祝王整二人幼未嫁孫男十三人長宗彦大理寺丞次宗道太常寺奉禮郎次宗古次宗哲宗師宗弼將作監主簿餘幼未名孫女十二人長適光禄寺丞李夀朋餘未嫁曾孫女一人舜欽于公族爲仍親故稔公風烈敢録其實迹納于太常謹狀。
⒎史部/別史類/隆平集/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
隆平集卷七:宋 曽鞏 撰
李若谷字子淵徐州人少孤逰洛下因葬其考妣於緱氏而占籍焉咸平元年登進士第多厯外官累擢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龍圖閣直學士樞宻直學士龍圖閣學士寳元元年叅知政事康定元年以耳疾辭位罷為資政殿學士明年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八十以子淑在近侍優贈太子太傅……一子淑字獻臣若谷通判亳州真宗朝謁太清宫淑年十三獻文行在上命賦朝謁太清宫詩稱?賜童子出身授試校書郎天禧三年宰相宼準薦之除館閣校勘準注釋御集表為檢閲官天聖五年召試賜進士及第……包拯吳奎言其嘗請侍養父而不及其母中丞張昪繼論奏之出知河中府感風疾而卒年五十八贈尚書右丞淑聰悟博學詳練典故預修國朝?要三朝訓鑒圖閤門儀制康定行軍賞罸格又獻繫訓二篇所著有書殿集二十卷穎臯集五卷内制集三卷祭範一卷平棘集邯鄲集各十卷别集幷筆語各十五卷子夀明(朋)復圭徳芻。
⒏《三朝北盟會編》 卷一百二十二
十八日丁邜御史中丞張澂論黃潜善汪伯彦乞重賜竄黜奏曰……潜善王黼之客伯彦曽受梁子羙提挈故今日梁姓而得差遣者滿天下皆據重任割膏腴之地如楊梁祖為發運使尤為猥惡其黨更相扶助欲傾正人而李處遯尤為親戚用事士大夫無不側目畏之植黨分朋牢不可破其罪十一也。
㈢黄景“学士”的称谓是可以的。
⒈据李光霁“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李光霁,195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20世纪50年代在《历史教学》任编辑,研究教学问题多年;70年代后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宋朝的职名甚多,分若干等级。就以“学士”名号来说,按其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学士为翰林学士、知制浩与翰林侍读学士。
学士院,即翰林学士院。其职务为“掌制、诰、诏、令撰述之事”。其职官为翰林学士、知制诰。长官为“翰林学士承旨”。“承旨,不常置,以学士久次者为之。凡他官人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学士俱缺,他官暂行院中文书,谓之权直。自国初至元丰官制行,百司事失其实,多所厘正,独学士院承唐旧典不改”宋朝有专门给皇帝讲读经文的经筵官,也称讲读官。讲读官有翰林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元丰改制,废除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不置,但以为兼官。然必侍从以上,乃得兼之,其秩卑资浅则为说书”。程颐(北宋)、朱熹(南宋),均曾任崇政殿说书。
知制法,原为差遣,即起草诏令文书、是中书舍人的本职。唐代开元以后,设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衔,负责起草“内命”诏令文书,称“内制”;中书舍人只负责起草“外命”诏令文书,称“外制”,于是有内外两制,简称“两制”。宋代翰林学士人院前须经考试合格始得任命,入院例加“知制法”衔。中书合人不带“知制诰”衔,入学士院者免试。元丰改制前,宋朝政府中许多职务必须由两制或两制以上官员充任。因此,是否具有“两制”资格遂成为文职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知制诰”也演变成一种职名。
第二类学士为馆、殿学士。
宋初沿袭唐制,设三馆。三馆长官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史馆长官)与集贤院(殿)大学士为宰相兼职。元丰改制,昭文馆、集贤院不置,史馆并入秘书省,于是取消了宰相三馆兼职的职名。秘阁,是三馆藏书的皇家图书馆。馆、院专任职官直馆、直院称“馆职”,以他官兼任则称“贴职”。内外职事官带贴职,称“带职”,免去所带职名则称“落职”。元丰改制“罢直馆、直院之名,独以直秘阁为贴职”,而且不须考试。
宋朝最高级职名为观文殿大学士、观文殷学士,资政殿大学士、资政殿学士及端明殿学士。“学士之职,资望极峻,无吏守。无职掌,惟出入待从备顾问而已”。观文殿大学士须曾任宰相,观文殿学士亦“非曾任执政者弗除”。资政殿大学士、学士也是宰相、执政的荣誉职名。端明殿(后改延康殿)学士五代已有,元丰以后“以现执政为之”。
第三类学士为阁学士。
宋朝有一种特殊的阁学士职名,简称“阁职”。有学士、直学士、待制和直阁四级。宋朝制度,每一位皇帝去世后,必敕建一阁,以奉藏先帝遗留的文物。例如龙图阁,就奉藏着“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书籍、世谱”。其后,又建有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及南宋的焕章、华文、宝谟、宝章、显文等阁。
诸阁学士之外,尚有一枢密直学士(后改述古殿直学士),亦是贴职,其班位在龙图阁直学士之上。
宋朝官员对职名很重视。入馆阁者,必须是进士出身,“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凡有职名的官员,可享有一些特殊待遇。实际上,授予馆阁职称是宋王朝笼络士大夫的一种重要手段。
⒉《續資治通鑑長編》 卷四百三十一
詔徐王府侍講黄景爲秘閣校理以翰林學士承旨蘓頌中書舍人鄭雍薦其行義故。
⒊.《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卷九十六哲宗皇帝
癸丑詔徐王府侍講黄景為秘閣校理以翰林學士承旨蘓頌中書舍人鄭雍薦其行義故。
[ 发表时间:2007-7-15 4:35:40 ]
不知卫东宗亲是如何理解的? 第 1 楼: 黄洪村 来自:121.33.9.15
不知卫东宗亲是如何理解的?
一、所列资料并没有说明黄景是什么时候入见策试的。邵伯温《闻见前录》 卷十八说“时天下应诏者二十八人,同见宰执于政事堂。至河南,黄景以闽音自通姓名,文忠不乐。各试论一首,命官为试衔知县。”又“文忠奏天下尚有遗材,乞再令举。诏从之”,嘉佑六年夏四月策试的是第二批,而黄景是第一批,黄景应诏应在富弼嘉佑六年三月辞相丁母忧之前。
二、宋代史家关于黄潜善籍贯邵武的相关描述。
1、借用黄潜厚描述黄潜善籍贯,值得怀疑。我以前的文章说过,宋人文献描述所有宰辅的籍贯时都是直接说明的,偏偏黄潜善是个例外,来个间接说明,即“潜善,潜厚弟也”。黄潜善的官职要比黄潜厚高,名声比黄潜后响,为什么不是黄潜厚借用黄潜善,来个“潜厚,潜善兄也”?
王瑞来在《宋宰辅编年录校补》(中华书局.1986)卷十四中辑补:“黄潜善之字和里籍,徐录未详,据宋史卷四七三本传,潜善字茂和,邵武人”。在同一卷的前面,已有原文“潜善,京东漕黄潜厚弟也”。王瑞来作为宋代史学专家为什么不敢依据“潜善,京东漕黄潜厚弟也”,判断黄潜善是邵武人,而要引用《宋史》?因为在宋代文献中找不到黄潜善是邵武人的直接证据,而最早的史料就是元末欧阳玄主编的《宋史》。王瑞来治学还是十分严谨的。这说明,在史学家眼里,“潜善,潜厚弟”之类的话不能作为判断黄潜善籍贯的证据。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卷十介绍邵武人物李纲时的一句话:“殿撰李夔之子,右丞黄履之甥,相髙宗,纔七十五日而罢,黄潜善为右仆射时李纲左仆射”,这句话能说明黄潜善是邵武人吗?
2、黄震《黄氏日抄》卷三十六的“族叔祖”与朱熹的“公族祖父”是一样的,都经不起《尔雅注疏》释亲的检验。难道宋亡时期的黄震比朱熹更了解黄中与黄潜善的关系?
列举黄潜厚和黄中的资料纯粹是抄旧饭。
三、黄景即为黄潜善父亲的史料佐证
1、邵伯温《闻见前录》和《闻见录》中的黄景”客李邯郸公家,公之子寿朋荐于潞公“,不能说明黄景与李邯郸(李淑)及其子孙(李寿朋、李处遯)有亲戚关系。由于黄景是邵雍徒弟,认识洛阳李家公子寿朋,而以朋友关系经常作客李家是完全可能的。
2、关于马伸弹劾黄潜善说的话,宋代比较可靠的文献记载不一致。熊克《中兴小纪》和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记载的马伸言十分接近,并没有说李处遯是黄潜善的亲旧。《建炎以来系年要録》记录的马伸言与《中兴小纪》、《宋宰辅编年录》记录的差别比较大。《建炎以来系年要録》的"潜善近来自除台谏"与上下文有矛盾,而且找遍其它文献,没有找到黄潜善任仆射兼台谏的记录。从马伸言的上下文可推断,黄潜善自己任命李处遯为台谏,以为己用。《建炎以来系年要録》巻十:“壬申,中书舎人汪藻、滕康、卫肤敏并罢,为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用,谏官李处遯?也”,就是处遯任台谏的证明。
所以《建炎以来系年要録》记载的李处遯为黄潜善亲旧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3、《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二十二记载的“李处遯尤为亲戚用事”,比较含糊,李处遯可能是黄潜善、王黼、汪伯彦、梁子羙之一的亲戚。这样含糊的话怎能说明李处遯是黄潜善亲旧。
综合以上三点,由黄景作客李邯郸家,以及不可信的李处遯和黄潜善的亲旧关系,不能推断黄景为黄潜善的父亲。
四、黄景“学士”的称谓是可以的
1、黄景不是进士出身,没有资料证明黄景在哪年中进士。邵伯温《闻见前录》和《闻见录》明显指明黄景是替邵雍应诏,而且试论时以闽音自通姓名,让富弼不高兴,最后命官为试衔知县。所以入馆阁者必须是进士出身,对黄景不适用。
2、《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的黄景升为秘阁校理的一句话,如果以不断句就混淆黄景是翰林学士,恐怕会闹笑话。正确断句如下:
1)《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四百三十一
诏徐王府侍讲黄景为秘阁校理,以翰林学士承旨蘓颂、中书舍人郑雍荐其行义故也。
2)《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卷九十六哲宗皇帝 (宋)杨仲良 撰
癸丑诏徐王府侍讲黄景为秘阁校理,以翰林学士承旨蘓颂、中书舍人郑雍荐其行义故也。
是蘓颂而不是黄景以翰林学士承旨。黄景“学士”的称谓是误解。
最后建议卫东宗亲将关键的资料先断句,然后分析,最后发表到论坛上,方便各位宗亲阅读。
附录:
《宋宰辅编年录》卷十四(【宋】徐自明撰)
先是,殿中侍御史马伸言:“陛下龙飞河朔,仅得黄濳善、汪伯彦,以为宰辅,任之不疑。然其施设悖谬,败中兴之业。且二帝北狩,宗社不絶如线者,系陛下一人。三镇未复,不当都汴以处危地。而前日遽下还都之诏,以谪许景衡,其轻诏令如此。待阙官俸减三之一,又有阙不许差权所以省用,而近日广宫祠之请与复提举添敎授,皆与初意相戾,其市私恩如此。草茅对?,误不如式,一日黜三舍人,其黜陟不公如此。寿、江二州官吏均能守城,寿则推赏,江则不赏,其政令不一如此。邵成章縁上言远窜,今日何时,以言为讳?其塞言路如此。旧制台官有阙,中丞、学士各荐,而三省不与,濳善乃自除李处遯之徒欲为己助,其毁法如此。张悫、宗泽、许景衡才皆可任,乃忌而沮之至死,使不得展,其妨功如此。人有问以救焚拯溺之事,则曰难言,其意盖谓陛下制之,或问陈东事,则曰初不知,盖谓事在陛下也,其归过于君如此。又如吕源狂横,陛下逐去,不数日而升发运。凡陛下所欲用者必去之,所欲去者必留之,其强狠自专如此。又御营使实主兵权,而濳善伯彦各别置亲兵一千,所给优于众兵,此何意哉!”疏奏,寻诏伸言事不实,送吏部濮州监酒。
《中兴小纪》巻四(【宋】熊克撰)
先是,殿中侍御史马伸言:“陛下龙飞河朔,近得黄潜善、汪伯彦,以为宰辅,任之不疑,然其器识非高,如制敌人,在今实难,不敢望之;若中国常事,皆可施设,岂宜悖谬,以败中兴之业也哉?且二帝北狩,宗社不絶如线者,系陛下一人。三镇未复,不当都汴以处危地。而前日下还都之诏,以谪许景衡,其轻诏令如此。待阙官俸减三之一,又有阙不许差,权所以省用,而近日广宫祠之请与复提举,添教授,皆与初意相戾,其市私恩如此。草茅对?,误不如式,考官赎金可也,而一日黜三舍人,乃取其门人孙觌诸羣小以掌丝纶,其黜陟不公如此。寿、江二州官吏均能守城,寿则推赏,江则不赏,其政令不一如此。卲成章縁上言逺窜,今日何时,以言为讳?其塞言路如此。旧制台官有阙,中丞、学士各荐,而三省不与,潜善乃自除李处遯之徒欲为已助,其毁法如此。张悫、宗泽、许景衡才皆可任,乃忌而沮之至死,使不得展,其妨功如此。人有问以救危拯溺之事,则曰难言,其意盖谓陛下制之,或问陈东,则曰朝廷初不知,盖谓事在陛下也,其归过于君如此。又曰吕源狂横,陛下逐去,不数日由郡守而升发运,凡陛下所欲用者必去之,所欲去者必留之,其强狠自专如此。又御营使实主兵权,而潜善伯、彦各别置亲兵一千,所给优于众兵,此何意哉!”?奏,改伸为卫尉少卿,九月癸未,伸自乞诛责,诏伸言事不实,送吏部差濮州监酒。
[ 发表时间:2007-7-15 16:03:38 ]
关于黄景"学士"称呼的旁证 第 2 楼: 黄卫东 来自:218.31.103.82
我引用李光霁“宋朝职官制度的特点”一文,旨在说明所谓"学士",实不必为翰林学士、大学士。以“学士”名号来说,按其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黄景之所以可以称为“学士”乃是因为他既为“侍讲”、复为“秘閣校理”,入了馆职,故可以称为“学士”,正如“苏门四学士”一样。
⒈《東都事略》 卷一百十六文藝傳九十九
庭堅與秦觀張耒晁補之皆游蘇軾之門號四學士而庭堅於文章特長於詩獨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蘇軾謂之蘇黄云。秦觀字少游揚州髙郵人也舉進士不中元祐初蘇軾以賢良方正薦于朝除太學博士校正祕書省書籍遷正字兼國史院編脩官紹聖初坐黨籍通判杭州以御史劉拯論其增損實録責監處州酒稅又編置郴州移横雷二州後放還至滕州而卒年五十三有文集四十卷觀長於議論文麗而思深蘇軾嘗以其詩薦之于王安石安石荅軾書云公竒秦君口之而不置我得其詩手之而不釋餘卷正眊?未暇細讀嘗鼎一臠旨可知也及觀死軾聞之歎曰少游不幸死於道路哀哉哀哉世豈復有斯人乎弟覿字少章亦能文又有李廌者.....
⒉关于“东都事略”作者及其评述
《东都事略》,是王称撰写的纪传体北宋史。
王称,字季平,眉州人。父亲王赏,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官任实录修撰。王称具有良好的家学渊源,对北宋的历史十分感兴趣,就搜集北宋九朝的事迹,加以整理、排比,编辑成一百三十卷的《东都事略》。洪迈编修《四朝国史》时将《东都事略》上奏皇帝,皇帝任王称为承政郎,后任龙州知州,最后官至直秘阁。清朝时王士祯认为《东都事略》和《史记》、《汉书》一样是由父子两代人相继撰写而就。王士祯的看法是有根据的,在王称直秘阁的告词中有“能克绍先志,论次旧闻,裒上成编”的说法。而从“克绍先志”这句话看来,有可能是王赏已经做了一些资料收集及长编草稿的工作,而王称子继父志,继续修撰以成书。因为王赏在绍兴年间做过实录修撰,有条件收集北宋九朝的资料。
《东都事略》是一部纪传体北宋史,记载从太祖赵匡胤至钦宗赵桓共九朝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太祖皇帝二卷,仁宗皇帝二卷,徽宗皇帝二卷,其余太宗、真宗、英宗、神宗、哲宗、钦宗各一卷。世家五卷,与其它史书不同的是,世家除记载皇子事迹外,把皇后事迹也放入世家,勒成二卷。列传共一百零五卷,记载北宋九朝政治、军事、学术上的重要人物。附录八卷,包括辽国二卷,金国二卷,西夏二卷,西蕃、交趾各一卷。
《东都事略》撰成后受到时人和后人的好评。洪迈认为此书“非国史所载,而得之于旁搜者居十之一,皆信而有征,可以据依”。说《东都事略》保存了大量可资征信的史料。洪迈在撰写《四朝国史》时,有不少材料就引自该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该书“叙事约而该,议论亦皆持平。”并举《东都事略》康保裔不列入“忠义传”,“张方平、王拱辰不讳其瑕疵”,都是具有史识的例子。而对神宗熙宗年间王安石变法、哲宗元符年间的恢复新政的记载更是“三致意焉”。朱π传后附录僧人祖秀所撰的《艮岳记》,虽然在体例上不合史法,亦是以保存史料、据以考证。但是在南宋时也有人对《东都事略》进行批评。到明朝人拟改重修宋史时才开始推重《东都事略》,并以该书为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书可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二书“鼎足而三”,是“考宋史者所宝贵”的重要书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信手拈来几条《东都事略》的材料以证明《宋史》记载之有误,如“符彦卿二女为周室后而《宋史》缺其一”;“刘美本姓龚,冒附于外戚,《事略》直书其事,《宋史》采其家传,转为之讳。”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南宋高宗皇帝时曾经三次禁绝私修野史,高宗以后的孝宗、光宗虽然没有禁毁私修野史,但是到了宋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春天,针对当时私史愈来愈多和民间争相传诵的现实,谏官上书皇帝要求再次下诏禁止野史流布,并在奏疏中开列了北宋以来较为著名的私修史书,而王称《东都事略》和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都赫然在录,《东都事略》就这样被禁了。
只要查一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履历,就可知他们四人均“入阁”。
综上,黄景学士的称呼是合情合理的,不必“断句”就可以明白。倘“诏徐王府侍讲黄景为秘阁校理以翰林学士承旨蘓颂中书舍人郑雍荐其行义故也。”而误解为黄景是“翰林学士”,根本不配与洪村宗亲探究“潜善之争”。
另外,宋祝穆撰“方輿勝覽”卷十:福建路→邵武軍 邵武 光澤 泰寧 建寧→人物。是指籍贯为“邵武軍”的名人,这一点是不容争辩的。
我之所以列“黄震《黄氏日抄》卷三十六”关于黄中的记录,是说明宋人有看过“朱子”相关描述的人,只不过“朱子语类”编辑时间长、编写人员多,说法略有不同而已。
关于黄景与李寿朋、邵伯温关系及其后黄潜善与邵伯温关系变化的史料容后再传。
[ 发表时间:2007-7-15 19:10:55 ]
苏门四学士是真材实料 第 3 楼: 黄洪村 来自:121.33.9.15
苏门四学士是真材实料
1、《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卷三十二
(建炎四年三月)壬戌,御舟次章安镇、故朝请郎张耒赠右文殿修撰,故朝散郎晁补之、朝奉郎黄庭坚、宣德郎秦观皆赠直龙图阁 。
2、.《皇宋中兴两朝圣政》 卷七
(建炎四年三月)壬戌,御舟次章安镇、故朝请郎张耒赠右文殿修撰,故朝散郎晁补之、朝奉郎黄庭坚、宣徳郎秦观皆赠直龙图阁。
3、《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卷百二十二徽宗皇帝
崇宁三年正月,诏三苏集及苏门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等集并毁板。
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在建炎四年三月已被赠直龙图阁(学士)、张耒虽仅赠右文殿修撰,但“苏门学士"的名号已在崇宁三年正月诏中提到,加上四人在文坛上的成就,所以“苏门四学士”是名副其实的,没有半点虚假,一点牵强也没有。
秘阁校理只是秘阁的中下级官员,如果黄景任秘阁校理,就能称为学士,任过秘阁校理的人多的是,天下学士岂不是一大堆。当然为奉承黄景而称其为“学士”,现在社会这种现象多得很,我们经常戏称某位市长的秘书为某市长。
拿一些牵强附会的理由就说黄景是黄潜善的父亲,或者说黄潜善是邵武人不容争辩,这样讨论法恐怕会没完没了。
[ 发表时间:2007-7-16 10:38:41 ]
赠龙图阁与真龙图阁是两码事,关键是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就有"学士"的称呼,不知洪村宗亲如何解释. 第 4 楼: 黄卫东 来自:218.31.103.82
⒈《欒城集》 欒城集卷第十四
次韻黃庭堅學士狌毛筆 不悟身邉一斗紅聖賢隨世亦時中何人知有
⒉《東坡全集》 卷十七
詩為戲請黄魯直學士秦少游賢良各為賦一首 為老人光華 青衫半作霜
⒊《參寥子集》 參寥子詩集卷第十
次韻秦少游學士 觀宗室大年觀察所畫江千晚 晴圖四首 數幅生
⒋《參寥子集》 參寥子詩集卷第二
次韻少游學士送龔深之往金陵見王荆公 春風隨意可嬉娱水有舟航北京爱如生
⒌《參寥子集》 參寥子詩集卷第七
照閣奉陪辯才老師夜坐懐少游學士 猿鳥投林已寂然芭蕉過雨小樓前雲依絶壁中間破月北京爱如生
⒍《參寥子集》 參寥子詩集卷第十
次韻秦少游學士 觀宗室大年觀察所畫江千晚 晴圖四首 數幅生綃北京爱如生
⒎《參寥子集》 參寥子詩集卷第十
哭少游學士 江左有豪英超驤世無倫妙齡已述作識造窮天人儒林北
⒏《浮沚集》 卷八
七言古詩 寄魯直學士 當今文伯眉陽蘇新詞的皪垂明珠我公江南獨繼步名
⒐《寶眞齋法書贊》 卷十三宋名人眞蹟
奉寄魯直學士 紹彭 瘴地經行促棹謳周南太史幾年留書來遙識猶北京爱如生
⒑《金石錄》 金石錄卷苐十三跋尾三
近丗而刻畫完好文詞字札竒古可喜元祐間張芸叟侍郎黄魯直學士皆以今文訓釋之然小有異同今盡錄二家北京
[ 发表时间:2007-7-16 12:51:05 ]
再说黄景之可称“学士”的缘由 第 5 楼: 黄卫东 来自:218.31.103.82
⒈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百三十一
宋哲宗
元祐四年(己巳,1089)
八月戊戌朔,癸丑,……詔徐王府侍講黃景為祕閣校理,以翰林學士承旨蘇頌、中書舍人鄭雍薦其行義故也。司勳員外郎何洵直為祕閣校理、祕書郎。
左諫議大夫梁燾言:臣竊聞除郎官何洵直祕書郎、祕閣校理、士論籍籍,指為不當。以謂洵直頃以為尚書郎,已嘗進官罷職,今以入祕書省,乃復還職,所以進官,誠為有法;兼官因之還職,殆是虛名,僥倖因緣,隳亂官制。竊以校理為本朝美職,祕書郎為今日清官,妙簡文賢,乃可兼授,人如洵直,安得冒居?況祕書郎文章高選,蓋朝廷養育兩掖詞臣之地,自元豐以來,未始除人。宜精收擢,以勵英俊,妄與不疑,遂輕名器,甚非國家養士擇人之本意也。伏望特賜指揮,追寢恩命。如洵直在郎位無敗闕,且令依舊,庶使至公,以平清議。……
左司諫劉安世、右司諫劉安詩亦言:……今來除洵直校理及祕書郎,在洵直有不當得也。雖曾中高科,而行義不為賢士大夫所與,於公議又不當得也。有二不當得,而朝廷以天下之遴選併於此人,其可安乎?臣等蒙陛下擢置言路,固知今日所患者,人材為乏,是以常願陛下推廣聰明,搜訪賢能。臣亦未嘗敢輕議人物,如今日洵直所除,於法有礙,於公議未允,伏望聖明特賜寢罷,令洵直且依舊作郎官,使天下曉然知名器不可以假人,豈勝幸甚!……
安世又言:朝廷一日命二人為館職,臣所以捨黃景而論洵直,非敢有好惡之私也。特以先帝初改官制,洵直已依新令嘗轉一官,解罷校理,今日不因課最,復貼職名,與黃景才初入館,事體不類;而又密邇明堂,便得任子,重疊僥倖,頗招物議。況韓宗古亦係轉官罷職之人,昨移潞州,嘗令復職,因臣論奏,尋已報罷。今除洵直,無異宗古,若不畏公議,自持兩端,非徒媿心,實恐亂法。伏望陛下重惜名器,追寢誤恩,庶使清朝無有倖位。詔何洵直罷祕書郎、祕閣校理,仍舊與郎官差遣。尋以考功員外郎出知楚州。
⒉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志第二十三
职官二
弘文馆:后汉有东观,魏有崇文馆,宋有玄、史二馆,南齐有总明馆,梁有士林馆,北齐有文林馆,后周有崇文馆,皆著撰文史,鸠聚学徒之所也。武德初置修文馆,后改为弘文馆。后避太子讳,改曰昭文馆。开元七年,复为弘文馆,隶门下省。学士。学士无员数,自武德已来,皆妙简贤良为学士。故事,五品已上称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又有文学直馆学士,不定员数。馆中有四部书及图籍,自垂拱已后,皆宰相兼领,号为馆主,常令给事中一人判馆事。学生三十人,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上。令史二人,楷书手三十人,典书二人,拓书手三人,笔匠三人,熟纸装潢匠九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弘文馆学士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凡朝廷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得参议焉。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其学生教授考试,如国子学之制焉。
集贤殿书院:开元十三年置。汉、魏已来,职在秘书。梁于文德殿内藏聚群书。北齐有文林馆学士,后周有麟趾殿学士,皆掌著述。隋平陈之后,写群书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外阁。炀帝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贮书。自汉延熹至隋,皆秘书掌国籍,而禁中之书,时或有焉。及太宗在籓府时,有秦府学士十八人。其后弘文、崇文二馆皆有。玄宗即位,大校群书。开元五年,于乾元殿东廊下写四部书,以充内库,置校定官四人。七年,驾在东都,于丽正殿置修书使。十二年,驾在东都,十三年与学士张说等宴于集仙殿,因改名集贤,改修书使为集贤书院学士。其大明宫所置书院,本命妇院,屋宇宏敞。永泰元年三月,诏仆射裴冕等十三人,每日于集贤书院待诏。集贤学士。初定制以五品已上官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每宰相为学士者,为知院事。常侍一人,为副知院事。学士知院事一人,开元初,以褚无量、马怀素、元行冲相次知乾元殿写书,及在丽正,乃有使名。张说代元行冲,改院为集贤,以说为大学士,知院事,说恳让大字,诏许之。自是,每以宰相一人知院事。副知院事一人,初,宰相张说知院事,以左常侍徐坚为副知院事,因为故事。判院一人,初在乾元殿,刊正官一人判事,其后因之。押院中使一人。自乾元殿写书,则置掌出入,宣进奏,兼颂中官,监守院门,掌同宫禁。侍讲学士,开元初,褚无量、马怀素侍讲禁中,名为侍读。其后康子元为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并无常员,以官人兼之。待制官,古之待诏金马门是。留院官,检讨官。皆以学士别敕留之。孔目官一人,专知御书典四人,并开元五年置。知书官八人,开元五年置,掌分四库书。书直、写御书一百人,拓书六人,书直八人,装书直十四人,造笔直四人。并开元六年置。集贤学士之职,掌刊缉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而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于外。
⒊《文献通考》 (054-061)/三百四十八卷 (宋元)马端临 著
●卷五十四•职官考八
○直秘阁
宋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皆寓崇文院。太宗端拱元年,诏就崇文院中堂建秘阁,择三馆真本书籍万馀卷及内出古画、墨迹藏其中,以右司谏、直史馆宋泌为直秘阁。直馆、直院则谓之馆职,以他官兼者谓之贴职。元丰以前,凡状元、制科一任还,即试诗、赋各一而入,否则用大臣荐而试,谓之入馆。官制行,废崇文院为秘书监,建秘阁於中,自监少至正字列为职事官。罢直馆、直院之名,独以直秘阁为贴职之首,皆不试而除,盖特以为恩数而已(《石林燕语》。又:“故事,外官除馆职,如秘阁校理、直秘阁者,必先移书在省执事官,叙同寮之好,乃即馆设盛会燕之。自崇宁以来,外官除馆既多,此礼浸废。”)。
《容斋洪氏随笔》曰:“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後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记注官缺,必於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官至员外郎则任之,中外皆称为学士。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与职事官等,反为留滞。政和以後,增修撰、直阁贴职为九等,於是才能治办之吏、贵游乳臭之子,车载斗量,其名益轻。南渡以来,初除校书、正字,往往召试,虽曰馆职不轻畀,然其迁叙反不若寺监之径捷,至推排为郎,即失其故步,混然无别矣。”
又曰:“宋朝儒馆仍唐制,有四:曰昭文馆,曰史馆,曰集贤院,曰秘阁。率以上相领昭文大学士,其次监修国史,其次领集贤。若只两相,则首厅兼国史。惟秘阁最低,故但以两制判之。四局各置直官,均谓之馆职,皆称学士。其下则为校理、检讨、校勘,地望清切,非名流不得处。范景仁为馆阁校勘,当迁校理,宰相庞籍言:‘范镇有异才,恬於进取。’乃除直秘阁。司马公作诗贺之曰:‘延阁屹中天,积书汉连。神宗重其选(谓太宗也),国士比为仙。玉槛句陈上,丹梯北斗边。帝容瞻日角,宸翰照星躔。职秩曾无贵,光华在得贤。’其重如此。自熙宁以来,或颇用赏劳。元丰官制行,不置昭文、集贤,以史馆入著作局,而直秘阁只为贴职。至崇宁、政、宣,以处大臣子弟姻戚,其滥及於钱文俗吏,士大夫不复贵重。然除此职者必诣馆下拜阁,乃具盛筵,邀见在三馆者宴集,秋日暴书宴,皆得预席,若馀日则不许至。《随笔》有《馆职名存》一则云。”
按:学士、待制二官始於唐,皆以处清望儒臣,俾备顾问。其初,既无专职,亦无定员。宋因其制,而以三馆为储才之地,故职名犹多。元丰新官制,其职名之元不附丽於三省、寺监者,皆从废革;然除昭文、集贤二学士元丽中书、门下省外。独翰林学士一官在唐已无所系属,而最为清要,故不可废。而诸学士、待制则以其为三馆清流,未欲遽废,故以为朝臣补外加恩之官。盖有同於阶官而初无职掌矣。龙图阁为储祖宗制作之所,故其官视三馆。自後列圣相承,代代有宸奎之阁,而建官亦如之。於是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之官,始不可胜计矣,野处讥其滥及俗吏童。然职名既多,自不容不滥施也。又所谓学士、直阁者,尊卑不同,故难概称(如观文为宰相,资政为执政,端明为签书,龙图以下为尚书,然皆学士也。直龙图、焕章等阁为藩阃、监司之贴职,直秘阁则卑於诸阁,然皆直阁也),於是舍学士、直阁之名,而就以所掌殿阁呼之,遂有丁紫宸、秦天章之称,则以为名称非便,而改以他殿阁。然所谓端明、龙图、显谟、敷文、焕章之类,亦俱非人臣之称谓,流传既久,曰某端明,曰某龙图,不觉其非宜耳。昭文、集贤元隶两省,既已叙其事於各门,殿阁学士、待制与翰林学士元皆无所附隶,故叙殿阁於翰林之後。
⒋《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卷一
集賢院記開元故事校書官許稱學士今三館職事皆稱學士用開元故事也。
⒌《梁谿漫志》 梁谿漫志卷第二 宋费衮撰。
唐三館者昭文館史館集賢院是也。五代卑陋僅於右長慶門築屋數十間爲三館。國初太平興國二年,度地在昇龍門東北一新之,以三館新修書院為崇文院。大中祥符八年又於左右掖門外建院。天禧初詔崇文外院以三館爲額。天聖九年乃徙三館於崇文院前,列三館。後建祕閣修史藏書校讎皆其職也。中興以來復建祕書省而三館之職歸之。開元故事校書官許稱學士,本朝三館職事皆稱學士,紹興初猶仍此,稱蓋舊典也。
(费衮字补之,无锡人。卷端有开禧二年国史实录院牒,称为国子免解费进士。礼部韵略条例中有开禧元年国子监发解进士费衮论韵略经弦二字子一篇,经礼部看详,当即其人。其始末则不可详矣。)
[ 发表时间:2007-7-16 17:53:02 ]
再说"秘阁校理"称"学士"的史料. 第 6 楼: 黄卫东 来自:218.31.103.82
⒈史部/編年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十一:宋 李燾 撰
太宗
淳化元年春正月戊寅朔……(二月)辛酉(990.03.14)詔:“自今遊宴宣召館職,其集賢秘閣校理等並令預会”。先是上宴射苑中,三館學士悉預,李宗諤任集賢校理,閤門吏拒之不得入,宗諤獻詩述其事,故有是詔。國家因唐制建昭文、史館、集賢院於禁中,昭文、集賢置大學士、直學士,史館置監修國史、修撰,直館、昭文亦置直館,集賢又有修撰、校理之職,名數雖異而職務畧同,閤門拒校理不得預宴,葢吏失之也。
⒉史部/編年類/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九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建炎以來繫年要録巻九十二:宋 李心傳 撰
紹興五年八月壬寅朔……甲辰(1135.09.12)詔増館職為十八員時言者論唐太宗當兵戈搶攘之際置文學館學士凡十有八人其後皆為名臣祖宗闢三館以儲養人才盖本於此今國歩艱難時方右武故館職猶多闕員然臨事每有乏才之歎則儲養之方亦不可以兵戈而遽已也一館職之俸入僅比一小使臣小使臣動以萬數何獨於館職較此微禄哉乞如祖宗故事通以十八人為額故有是命既而本省再請乃命秘書郎及著作各除二員校書郎正字通除十二員而少丞不與焉。
⒊史部/雜史類/太平治迹統類/卷二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治迹統?卷二十九:宋 彭百川 撰
官制沿革上
淳化元年……二月己酉(990.03.14)詔自今遊宴宣召直館其集賢秘閣校理等並令預?先是上宴射苑中三館學士悉預李宗諤任集賢校理閤門吏拒之不得入宗諤獻詩述其事故有是詔國家因唐制建昭文史館集賢院于禁中昭文集賢置大學士直學士史館置修監國史修撰直館昭文亦置直館集賢又有修撰校理之職名數雖異而職務畧同閤門拒校理不得預宴盖吏之失也。三月,上以寺監副二品秩素髙,舊制自郎吏遷受,頗聞縉紳之流以臺閣自許,目為散地,欲振起之。至是除郎中十餘人為卿監。……于是始備三館之職。
[ 发表时间:2007-7-16 21:48:36 ]
有自打嘴巴的感觉 第 7 楼: 黄洪村 来自:218.20.14.95
1、宋朝儒馆仍唐制,有四:曰昭文馆,曰史馆,曰集贤院,曰秘阁。率以上相领昭文大学士,其次监修国史,其次领集贤。若只两相,则首厅兼国史。惟秘阁最低,故但以两制判之。四局各置直官,均谓之馆职,皆称学士。其下则为校理、检讨、校勘,地望清切,非名流不得处。
2、又所谓学士、直阁者,尊卑不同,故难概称(如观文为宰相,资政为执政,端明为签书,龙图以下为尚书,然皆学士也。直龙图、焕章等阁为藩阃、监司之贴职,直秘阁则卑於诸阁,然皆直阁也),於是舍学士、直阁之名,而就以所掌殿阁呼之,遂有丁紫宸、秦天章之称,则以为名称非便,而改以他殿阁。然所谓端明、龙图、显谟、敷文、焕章之类,亦俱非人臣之称谓,流传既久,曰某端明,曰某龙图,不觉其非宜耳。昭文、集贤元隶两省,既已叙其事於各门,殿阁学士、待制与翰林学士元皆无所附隶,故叙殿阁於翰林之後。
3、開元故事校書官許稱學士,本朝三館職事皆稱學士,紹興初猶仍此,稱蓋舊典也。
以上三点,看后有自打嘴巴的感觉。
卫东宗亲真是辛苦了,举些资料反对自己的观点:
“上宴射苑中,三館學士悉預,李宗諤任集賢校理,閤門吏拒之不得入”。这一故事恰恰说明校理级官员离学士级别还是有差距。李宗諤不知好歹,皇帝宴请学士,他就是要去讨没趣。
[ 发表时间:2007-7-16 22:10:37 ]
静下心来讨论. 第 8 楼: 黄卫东 来自:218.31.103.82
洪村宗亲有点强词夺理了.三館學士悉預,李宗諤任集賢校理,閤門吏拒之不得入,......名數雖異而職務畧同,閤門拒校理不得預宴,葢吏失之也。倘若李宗諤不知好歹,不该预,则何来“吏失之”?
请再仔细阅读“《容斋洪氏随笔》曰:“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後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记注官缺,必於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官至员外郎则任之,中外皆称为学士。”
黄景在任扬王府(徐王府)侍讲之前就担任过职方员外郎!再任校理,当然属于“学士”之列(18—24人)。
黄伯思也被称为学士,不知妥否?
[ 发表时间:2007-7-16 22:55:43 ]
致卫东宗亲恳言 第 9 楼: 黄洪村 来自:218.20.14.95
建议卫东宗亲将宝贵的时间放在寻找黄潜善的身世上。《黄秠墓志铭》已铁定不可信,何必浪费时间。即使在一些非关键问题上给卫东宗亲辨赢,也是徒劳无功,解决不了黄潜善的关键问题,即身世问题。相信卫东宗亲是黄潜善属于青山派的拥护者。现在黄潜善之争已到一个新阶段,还是用宝贵的时间寻找能证明的铁证吧。
[ 发表时间:2007-7-16 23:21:05 ]
黄景属“学士”之列,何用? 第 10 楼: 黄洪村 来自:218.20.14.95
黄景属“学士”之列,何用?,正好说明《黄秠墓志铭》的虚假。《黄秠墓志铭》不敢说黄景是学士!
辨来辨去,黄景属“学士”之列,没用处!
还是将宝贵时间放在关键问题上吧。
[ 发表时间:2007-7-16 23:31:25 ]
主题确实可以转换了 第 11 楼: 黄卫东 来自:124.118.16.251
虽属细微末节之事,辩清即可。
我无门无派,但认为墓志铭尚属可信,在潜善资料罕见的情况下,姑信之。我只想与各位宗亲探究黄潜善身前身后事。
[ 发表时间:2007-7-16 23:42:03 ]
什么叫“辩清”? 第 12 楼: 黄洪村 来自:218.20.14.95
什么叫“辩清”,我不想辨下去是不想在这些无谓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卫东宗亲认为“辩清”了,祝做个好梦。
[ 发表时间:2007-7-16 23:52:43 ]
建议 第 13 楼: 黄洪村 来自:218.20.14.95
建议卫东宗亲先找证据推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的黄秠的承直郎及第一任官职虔州录事参军没在《黄秠墓志铭》反映的关键性问题。这一问题推不翻,在其它问题上做再多的工作,也不能为《黄秠墓志铭》护航。
[ 发表时间:2007-7-17 0:00:37 ]
先辩清细微之处未尚不可 第 14 楼: 黄卫东 来自:124.118.16.251
证据充足,我个人认为只要有“容斋笔录”及其后“文献通考“的引证,以及苏门四学士及黄伯思等人亦被称为学士等相关材料,关于杨公笔录称黄景为“学士”不为过誉,就这一问题而言是清楚的。尽管这对黄潜善身世及其子墓志铭真假帮助不大,但质疑是洪村宗亲提出的,当然要回应,并且要努力澄清。
我也赞成洪村宗亲的建议,但似乎王廷珪把知县之类的芝麻官也称为“太守”了,真不知从何下手。
[ 发表时间:2007-7-17 2:2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