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21:48
柘树
百科名片
  柘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米,树皮淡灰色,成不规则的薄片状剥落;幼枝有细毛,后脱落,有硬刺,刺长5—30毫米。叶卵形或倒卵形,长3—12厘米,宽3—7厘米,顶端锐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幼时两面有毛,老时仅背面沿主脉上有细毛。花排列成头状花序,单生或成对腋生。聚花果近球形,红色。花期6月,果然期9—10月。
简介
学名: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Bur.
中文拼音:zhè shù
英文名:Tricuspid Cudrania
科名:桑科 Moraceae
属名:柘属
喜光亦耐荫。耐寒,喜钙土树种,耐干旱瘠薄,多生于山脊的石缝中,适生性很强。生于较荫蔽湿润的地方,则叶形较大,质较嫩;生于干燥瘠薄之地,叶形较小,先端常3裂。根系发达,生长较慢。产地分布
产江苏各地,生于阳光充足的荒地和路旁;分布于河北南部、华东、中南、西南等省区。
我国华南、西南、华北(除内蒙古外)各省均有分布,适生性很强。
柘树在我国有着“南檀北柘”之称的名贵树种,是由灌木经过长期  柘树
生长而形成乔木,生长极为缓慢的树种之一,凡树龄在50年上以上,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落叶乔木。它的边材是浅黄褐色,心材为浅红褐色,木材纹理非常细腻清晰,手感温润,独具天然之美。柘木是制弓的良材,其心材更是雕刻制作工艺品和高档家具的上乘材料,由于生长十分缓慢,极难成材,故其心材尤为珍贵稀有。药用价值
茎皮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根皮入药,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淤止痛;木材为黄色染料;叶饲蚕;果食用和酿酒。我国古时桑拓并称,可见它的用途不次于桑。园林用途
柘树叶秀果丽,适应性强,可在公园的边角、背阴处、街头绿地作庭荫树或刺篱。繁殖容易、经济用途广泛,是风景区绿化荒滩保持水土的先锋树种。古人对柘木的各种说法
柘弓 柘木做的弓。柘树枝长而坚,宜作弓。《太平御览》卷九五八引 汉 应劭 《风俗通》:“柘材为弓,弹而放快。” 北周 庾信 《春赋》:“金鞍始被,柘弓新张。”
柘杵 用柘木制的杵。 汉 刘向 《说苑·权谋》:“?#93;日之役者,有执柘杵而上视者,意其是邪?”
柘袍
1柘黄袍。 隋文帝 始服,后泛指皇袍。 唐 王建 《宫中三台词》之一:“日色柘袍相似,不著红鸾扇遮。” 元欧阳玄 《陈抟睡图》诗:“ 陈桥 一夜柘袍黄,天下都无鼾睡床。”
2借指皇帝。 宋 苏轼 《书韩干<牧马图>》诗:“岁时翦刷供帝闲,柘袍临池侍三千。”
柘杓 用柘木制的杓子。 唐 沉亚之 《淮南都梁山仓记》:“今待汝访山求材然后用,何异乎柘杓滂流之语耶?”
柘枝 柘枝舞的省称。 唐 章孝标 《柘枝》诗:“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 清 吴伟业 《赠妓朗圆》诗:“轻靴窄袖柘枝装,舞罢斜身倚玉床。”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胡腾、胡旋和柘枝都由女伎歌舞。”
檀柘 檀树与柘树。二木质地坚韧,皆为良材,可做弓干。《管子·山国轨》:“有竹箭檀柘之壤。” 汉 桓宽 《盐铁论·殊路》:“今 仲由 、 冉求 ,无檀柘之材, 隋 和 之璞。”
柘弹 柘木做的弹弓。 南朝 梁 何逊 《拟轻薄篇》:“柘弹随珠丸,白马黄金饰。” 南朝 陈 顾野王 《阳春歌》:“银鞍侠客至,柘弹婉童归。” 唐 冯贽 《烟花记·柘弹》:“ 陈 宫人喜於春林放柘弹。” 宋 梅尧臣 《挟弹篇》:“手持柘弹 霸陵 边,岂惜金丸射飞鸟。”
柘桥 用柘树压枝形成的天然鞍桥。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欲作鞍桥者,生枝长三尺许,以绳系旁枝,木橛钉著地中,令曲如桥。十年之后,便是浑成柘桥。”
贞柘 柘树木质细密坚韧,称为“贞柘”。 唐 虞世南 《琵琶赋》:“木瓜贞柘,盘根错节,或锦散而花开,或丝萦而绮结。”
浮山悬崖下藏名树群 50年柘树王直径半米(图)
1
青岛新闻网 2010-12-13 09:00:51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早报讯 柘树是有着“南檀北柘”之称的名贵树种,在我市比较少见。昨天,市民于先生向记者报料称,他和朋友在登浮山过程中,发现了大量野生的柘树,最粗的一棵“柘树王”直径接近50厘米。园林专家表示,超过50年的柘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落叶乔木,而大片野生柘树比较少见,也很值得保护。
登山发现大片柘树
于先生是园林爱好者,前不久他在登山过程中,偶然在一处山崖中发现了一种“怪树”,这些树的
',1)">
树干不是很直,而且上面长了长刺。后来,于先生拍摄了“怪树”的照片,经过上网查资料和请教专家,知道了这些怪树的名称叫柘树,非常名贵。
于先生粗略数了数,仅在数十米范围内,总共有十三四棵柘树,因为有悬崖遮挡,这些柘树很难被人发现。
柘树王直径50厘米
昨天上午,于先生带着记者来到了浮山中的这处野生柘树群。因为此处有悬崖做掩护,站在山坡上,甚至看不到一棵柘树。“正是因为有这个好的地理优势,才让这些野生柘树没有被人为破坏。”于先生说,野生柘树就在悬崖下边。
沿着悬崖继续往下走,因为没有山路,记者只能踩着山草和树枝前行,经过大概十几分钟的艰难攀爬,找到了这些野生柘树林。于先生发现最粗的“柘树王”,是从悬崖缝中长出来的。经过现场测量,这棵最粗的柘树直径接近50厘米,其他的几棵直径也有十几厘米。虽然已经到了冬天,但个别柘树枝上还挂着果实。
柘树浑身都是“宝”
记者了解到,我市柘树比较少见,就连树种齐全的中山公园内也没有这个树种。据介绍,柘树生长缓慢,直径长到十多厘米,就需要十几年,直径达到50厘米,估计得超过50年。
柘树浑身是宝,它的边材是浅黄褐色,心材为浅红褐色,木材纹理非常细腻清晰,手感温润,独具天然之美。柘木是制弓的良材,其心材更是雕刻制作工艺品和高档家具的上乘材料,由于生长十分缓慢,极难成材,故其心材尤为珍贵稀有。
柘树茎皮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根皮入药,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淤止痛;木材为黄色染料;叶饲蚕;果食用和酿酒。我国古时桑拓并称,可见它的用途不次于桑。
提醒市民爱护柘树
正是因为柘树浑身是宝,也被不少人“惦记着”。于先生说,几天前,他上山时看到一名男子带着专业的工具,见人就打听,山上是否有柘树,他担心这是去盗伐柘树的。浮山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浮山作为青岛的“母亲山”,近年来,经过封山育林生态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他们将保护好这片野生柘树林,并提醒市民不要破坏。(记者 王磊江)

周贻海:“柘树”与“柘荣”
作者:周贻海   文章来源:宁德网   更新时间:2008-3-22 14:58:21
宁德网
闽东日报消息(周贻海)  因为“柘”字生僻不常用的主要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外地的客商常常把福建省宁德市的柘荣县称为或写做“木石荣县”、“石荣县”,更多的是称“柘荣”为“拓荣”。其实在我国,很多城市和树文化有关,这一点在闽东尤甚,比如宁德雅称“蕉城”、霞浦雅称“松城”、福鼎雅称“桐城”、柘荣同时又雅称“柳城”等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与树木永远有着解不开的生命之缘。“古树”是大自然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古树名木是一种活着的文物,是活的自然遗产、活的古文化基因。因此了解这个城市的树文化,对解读这个城市有着必然的人文帮助。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北京著名的潭柘寺建于1600余年前的晋代,初称嘉福寺,清康熙年间改称岫云寺。据《岫云寺莲花池记略》载:“寺址本在青龙潭上,有古柘千章,故名潭柘寺”。柘树,别名甚多,如奴柘、柘刺、文章树、野荔枝、铁刻针、野梅子、柘桑等,是桑科柘属的一种落叶灌木。它的木材质坚而致密,是十分贵重的木材;树皮纤维可供造纸和制绳,叶可饲蚕;果可食、可酿酒;根入药,有止咳化痰、祛风利湿及散瘀止痛等功效。古时桑柘并称,是重要的经济树种。古往今来,人们对柘树了解不多,主要是“柘”字生僻不常用。1934年,朱自清在他的文章《潭柘寺·戒坛寺》里,就直言不讳地写道:“真打动我的倒是‘潭柘寺’这个名字。不懂不是?就是不懂的妙。躲懒的人念成‘潭拓寺’,那更莫名其妙了。这怕是中国文法的花样;要是来个欧化,说是‘潭和柘的寺’,那就用不着咬嚼或吟味了。”其实,除了以柘树闻名于史的潭柘寺以外,中国大江南北还有两个城市因柘树而荣:北有河南“柘城”,南有福建“柘荣”。据悉,“柘树”原产河南柘城县。柘城历史悠久,文绪绵长,上古之世即为朱襄氏故居,夏称“株野”,商称“秋地”;至秦乃筑城置县,以邑有柘沟环流,乃称“柘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更名为“柘城县”。清朝时,柘城县衙进贡朝廷,皇帝赐柘树于岫云寺,后改名为潭柘寺。笔者现居的柘荣县的先民系从中原大地河南迁徙而来,柘树因而入闽衍生。这个县的前身,在宋代为长溪县灵霍乡“柘洋里”,元代为福宁州“柘洋上里”(柘荣城内现残存“柘城城堡”部分墙体,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一年,是当时闽东沿海最大的城堡);明正统六年间(1441)设“柘洋”巡检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裁撤,乾隆四年(1739)复置。民国初为霞浦县上西“柘洋区”,1933年为霞浦县第四区。1934年农历二月建立霞浦县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五月成立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1935年置“柘洋”特种区,1945年设“柘荣县”,意喻“柘树欣欣向荣”。
潭柘寺趣闻 树皮能治不孕症?柘树险绝种(图)
2005-07-13 15:40:26  【大 中 小】 查看评论
出得厅堂入得厨房 刘德华女友18岁选美照(图)
7年后上映 叶剑英之女揭秘《原野》被禁幕后
从楷模 朋友再到对手 被忽略的中日黄金时代
那些真正能称得上倾国倾城的美女们(组图)
《团长》女主角刘威葳裸妆秀无暇本色(组图)
脱下军装化身成熟女 韩雯雯清新明媚写真(图)
蒋介石身边的“诸葛亮”:把红军逼上长征路
罕见老照片:看看越南当年怎样斗地主的(组图)
去衣受杖侮辱人格 明清两代凌辱女囚的潜规则
我们这一代的美人 75年来美人标准的变迁(图)
出得厅堂入得厨房 刘德华女友18岁选美照(图)
7年后上映 叶剑英之女揭秘《原野》被禁幕后
从楷模 朋友再到对手 被忽略的中日黄金时代
那些真正能称得上倾国倾城的美女们(组图)
《团长》女主角刘威葳裸妆秀无暇本色(组图)
脱下军装化身成熟女 韩雯雯清新明媚写真(图)
蒋介石身边的“诸葛亮”:把红军逼上长征路
罕见老照片:看看越南当年怎样斗地主的(组图)
去衣受杖侮辱人格 明清两代凌辱女囚的潜规则
我们这一代的美人 75年来美人标准的变迁(图)
潭柘寺
位于北京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寺,始建于晋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北京郊区最早的一座寺院。北京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谚语,由此可见这座寺庙的历史极为悠久了。
根据史料记载,潭柘寺在晋朝时叫做“嘉福寺”,本来只是一座小寺庙,到了唐朝时,有位华严和尚加以扩建,改名为龙泉寺。此后,这座寺庙的名字不断更迭,金代改为“大万寿寺”,明代时又恢复嘉福寺的旧称,清代改称“岫云寺”。而老百姓早有自己的叫法,因为寺内有柘树和龙潭,所以一直叫它潭柘寺。说起潭柘寺的名称,也有些来历。
传说,潭柘寺本来是个“龙潭”,潭里住着一只龙。后来华严和尚来到潭边讲经,这只龙似乎对佛法很感兴趣,所以每天都来听经,天长日久,竟被佛法感动,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飞升上天,并将龙潭变成了平地。这只龙“舍潭为寺”,把自己的地方留给华严和尚做寺庙,于是华严和尚就在这块平地上建起了潭柘寺。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华严和尚对扩建潭拓寺是极有功劳的。真龙虽然飞走了,但它留下了两位“龙子”,这两位“龙子”神通广大,并且继承了老爸的美好品质,经常呼风唤雨,为百姓做好事。于是人们就在寺内安放了一个神龛,专门供奉“龙子”,赶上“龙子”心情郁闷出去散心,寺里的和尚们还要费心地将它们找回来。其实哪有什么“真龙”,大家费尽力气找回来的无非是两条蛇而已。
“龙潭”是假,柘树却是真的存在过。柘树属于桑科,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树种,根据潭柘寺寺志记载,古代这里曾经是“柘树千章”。柘树是很好的中药材,它的根、茎、叶都可入药,有祛风利湿、舒筋活血的作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远近的百姓开始讹传潭柘寺的柘树皮能够治愈妇女不孕症,于是纷纷前来剥取树皮。一句讹传给潭柘寺的古树带来了灭顶之灾,不孕症治没治好先不说,满山柘树差一点绝了种。现在寺内仅存3株柘树,一株在明朝时已枯死,留下一段高近3米的枯干,僧人们在上面盖了个亭子,供游人瞻观。另两株是劫后余生的幸存者。
除了柘树之外,潭柘寺内斋堂院内还有一株“帝王树”和一株“配王树”,这两株古树都是银杏树,相传是辽代种植的,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岁了。传说其中的一株古树非常神奇,每当帝王登基之时,它就会诞生一个新的侧枝。有一次,清乾隆皇帝来到庙内,寺内的老方丈借机表示了一下自己对皇帝的敬仰,便对他说康熙皇帝和您驾临我寺时,这株老树都生出一侧枝,这是在向您和您的爷爷表示庆祝啊。这几句奉承使乾隆很受用,龙颜大悦,于是当即“册封”这株树为“帝王树”,它西侧的一株树也跟着沾光,被封为“配王树”。如今这株“帝王树”已经长成高30多米的参天巨树了,树干的直径达3米多。两株银杏树虽然都上了千岁,但现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从金代开始,潭柘寺就成为了历代统治者的“佛地”,金熙宗、金章宗都曾来这里进过香,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对这座古寺更是钟爱有加,不但花了大把的银子对其进行修建,还把自己的女儿妙严公主送到这里落发出家。
妙严公主虽然是千金之躯,却偏偏喜欢舞刀弄枪,随着忽必烈征战南北,为她的老爸打天下。但是身为一国的公主毕竟不能总在战场上打打杀杀,总是要回去嫁人的。也许是这位皇帝的女儿给人的感觉太残暴了,所以没人敢上门提亲,也许是妙严觉得自己杀戮太多、罪孽太深了,所以甘愿削发为尼,想找一块清净之地来修身养性。皇帝老爸尽管舍不得,也还是答应了她的请求,而且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这也是博得全国人心的好方法。妙严来到潭柘寺之后,潜心修行,每天按时到观音殿拜佛,几十年之后,被她踩在脚底下的砖竟然留下了一尺深的脚印。这一方面说明了妙严用功学习佛法的诚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这位巾帼女侠果然是武林中的高手。不管怎样,这位公主一心向佛的故事经过统治者们的添油加醋,就这样在民间流传开来了。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孝定太后专门将这块砖装进木匣子里,用隆重的仪式把它迎回皇宫,毕恭毕敬地供奉着,以颂扬妙严的虔诚精神。如果统治者们将这位太后对妙严的痴迷程度大肆鼓吹一番,则又可以拿来作为百姓学习的“范本”了。后来这块“拜砖”几经转折,又回到了潭柘寺,直到1966年,“革命小将们”将这块很有纪念意义的文物砸烂了。
在观音殿西侧的龙王殿内,有一块长1.7米、重300斤的鱼石,叩击时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潭柘寺“石鱼”。传说这块石头原本是南海龙宫的镇海之宝,南海龙王为了讨好一下自己的上司,于是就把石鱼送给了玉帝。有一年人间闹旱灾,玉帝发了善心,就把石鱼送给了潭柘寺消灾。巨石从天而降,幸好没有伤及无辜,准确地命中目标,掉在了寺院之中。据说石鱼身上的13个部位代表了13个省,哪个省有旱情,敲击该省所在的部位就可以降雨。到底石头能不能消灾人们早就不去追究了,倒是后来附近的居民生了病,总要来这里敲一敲石头,据说能够包治百病,总之,这块石头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神石”了。
到潭柘寺,不能错过的一景就是寺里做饭用的大锅。潭柘寺历来是皇帝青睐的地方,所以香火不断,僧侣也不在少数。据记载,这里和尚最多的时候有一千多人,平常也有三五百人。虽然出家人都是粗茶淡饭,对吃饭问题不是很讲究,不过这么多张嘴,再简单的饭菜也不那么好做。现在潭柘寺内有一口直径约4米、深2米,一次能下10石米的大锅,是专门为寺里定做的粥锅。这口超级大锅每煮一锅粥需要花上16个小时,可以解决上千号人的吃饭问题。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真是名副其实的“熬粥”,而且熬出来的粥又稠又香,很有滋味。在大锅的底部,有一个小水桶大小的“容砂器”。原来,10石米不光煮起来费功夫,就连淘洗也是一件超级麻烦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僧人们在定制大锅时,特意安装了一个“容砂器”,每次熬粥时,随着米粥的不断搅动,由于重力原因,砂粒会自动沉入“容砂器”内,这样就等于自动“淘米”了。所以潭柘寺的大锅有“漏砂不漏米”之说。更为有趣的是,每次刷锅时,和尚们都要登着梯子到锅里刷洗,万一不小心,可就要在锅里洗上一个“米汤澡”了。
千年潭柘寺以其秀丽的风光和众多的人文景观而著称于世,1957年,这里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几番大力修整后,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中外游人的观光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