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机务待遇:反身探求宇宙、生命的形上本源(转帖)—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12:48

反身探求宇宙、生命的形上本源(转帖)—6

(2011-01-22 11:35:03)[编辑][删除] 标签:

休闲

分类: 典藏分享

六、内丹派的超验认识论 

印度当代著名的学者达斯笈多(S.N.Dasgupta),在论述瑜伽的认识论时,曾经如此说到: 

“我们对于事物的通常认知,充满着错误及幻想的连结;这些并无法传递给我们对象的真正本质。但是,当对象与心灵完全的统一发生之时,一种称为Prajna的新颖直观,便因此而生;而事物的真实本性亦对我们开显。这种因息心止念后所出现之崭新直观的认知,完全不同于通常的逻辑思维及想象。这种直观,是一种直接的认知,其情况多少有点类似于感官的直接知觉,但却可以避免感官知觉的种种谬误。然如此直观的确立巩固,只有在持续的实践锻炼之后,方足以成就。”66 

接续着如上的一段论述,达斯笈多最后将人类的认知,分爲三个不同的阶段及层次67。首先的一个层次,即是感官知觉及逻辑思维层次。此层次的知识,主要是涉及世俗事物及有形对象。当人们急切想去提升精神、认识最高真理时,此层次的知识即显无用。其次的一个层次,是直观的瑜伽智慧(intuitional yoga wisdom)。此种智慧,只有在德性的提升以及瑜伽的实践,使心灵的活动能完全止息并与对象融合爲一体时,方足以开显。一个能逐渐进入此境的瑜伽修行者,将能体会到一些更深层、更微妙的真理。最后,当此瑜伽智进展至最高阶段之时,则有关真实自我以及心物之本质的真理,将可昭然而揭。生命亦可完全摆脱肉体身躯的局限及桎梏,并以其纯粹无染之形态而独耀于宇宙。此种最高层次,最终极的真理,不但是非概念及非理性的,而且也是非直观、非感受性的。这是一种自明且独一无二的真理68。   

达斯笈多如是的瑜伽认识论,无疑和内丹的认识论相当接近。在论述内丹的认识论之时,我们虽然只做出先天及后天,有爲及无爲,元神及识神等二种不同认识方式的区分;但如果从工夫实践以及身心之蜕化演变的角度来看,则内丹的认识论,亦未尝不可区分出如上的三种不同层次。事实上,在内丹家看来,人类的认识,本就和其生命实际的存在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生命的实际状态,因着工夫的实践修习而不断转化之时,其对于宇宙、生命的体会及认知,亦不断在改变。因此,如果生命、宇宙存在着几个不同的层次,则人类的认识本身,亦自是相应的存在着几个不同的层次。 

 就思想渊源来论,内丹的认识理论,乃是承袭自老、庄二人;而无论是老子,还是庄子,皆一致认爲,人类除了后天感官知觉以及推理思辨等认识能力之外,还存在一种先天而纯粹的智性直观能力。如此之直观认识能力,对大部分人来说,虽是处于一种潜藏隐蔽的状态,但却可以透过各项工夫的实践修行,而得到开显。老庄二人的认识论,即是主张,人们应尝试去开啓此潜在的智性直观能力,并以此智性直观能力,来取代及统御后天所习用的感官知觉以及推理思辨的认识能力。《老》、《庄》二书中,除了提供一套完整的工夫修行理论,来保障开显此先天直观能力的可能性之外,也对于此直观能力的特性,做出一些阐述。比如,老子所谓的“玄鉴无疵,明白四达”(10)69“微妙玄通”(15),“神得一以灵”(39),“无有入无间”(43),“无爲无不爲”(48),“得母可知子”(52),以及《庄子》书中所说的“无是无非,无成无毁,均齐万物,通而爲一”(《庄子•齐物论》),“无厚入无间,游刃而有余”(《庄子•养生主》),“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庄子•应帝王》),“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庄子•天下》)…等语,无不充分展现着此智性直观能力的种种特质。归纳言之,我们实可以说,在老庄二人的认识当中,此智性的直观能力,实有着真实纯粹、完整统一、无所分别、立即直接、超越经验时空、无拘无限……等种种特性。类似这样的一种认识能力,与达斯笈多所谓的Prajna“直观的瑜伽智慧”,无疑相当近似。   

老庄如是的认识理论,不仅爲内丹家所完全继承,而且还对于其中的精微要义,进行更为全面及深入的探究和发挥。张伯端之如下的论述,便是其中之极具代表性的看法: 

“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见,无为之体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此非心镜朗然,神珠廓明,则何以鉴彼如如不可定之法,而使诸相顿离,纤尘绝染,心源自在,决定无生者哉?然明心体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乱其真,则刀兵焉能伤,虎兕焉能害,巨焚大浸,奚足为虞?达人心若明镜,鉴而不纳,随机应物,和而不倡,故能胜物而无伤也,此所谓无上至真妙觉之道也。”70 

“我不异人,人心自异。人有亲疏,我无彼此。水陆飞行,等观一体。贵贱尊卑,首足同己。我尚非我,何尝有你。彼此俱无,众泡归水。” 

“凡所有相,皆属妄伪。男女形声,悉非定体。体相无心,不染不滞。 自在逍遥,物莫能累。妙觉光圆,映彻表里。包裹六极,无有遐迩。” 

“六通神明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 

“我有一轮明镜,从来只为蒙昏。今朝磨莹照乾坤,万象昭然难隐。”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圆光一颗好摩尼,利物兼能自济。”71 

从上面的这些论述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庄二人独特的认识论主张,不仅爲属于内丹道派的张伯端所完全继承,而且还得到了极重要的阐释及发展(比如,其中之四智、五眼及六通等说法)。当然,在这些文字当中,我们自然也可发现不少原属于佛教的观念及名相;无论是“五眼六通”,还是“三身四智”之说,皆原是佛教所特有的说法。不过,用语虽取自佛教,但就实质的思想内容来说,老、庄对于人类先天直观认识能力的认识,也确实与佛教的“五眼六通”之论,有不少可以相互融通之处72。当然,若就理论体系的完备,以及论述的精细程度来说,佛教的认识论,自有他家所不及之处;此处实牵涉到中、印二民族思维模式之特点的不同。内丹之如是的结合、融通,对于老庄认识论的发展来说,自具有着极爲重大的意义。 

==========================================================================================

66 S.N.Dasgupta Hindu Mysticism, p.79, Motilal Banarsidass, Deli, 1983.

67 Hindu Mysticism, pp.81-82.

68《性命圭旨》一书最后,所描述的内丹修炼最高境界,“这个才是真我,这个才是真如,这个才是真性命,这个才是真虚空,这个才是真实相,…这个才是自觉圣智,…”[《藏外道书•性命圭旨》,第593]),与Dasgupta在此所说的境界,十分接近。 

69 括号中的数字,所代表的是《道德经》的章数,以下仿此。 

70 张伯端,《悟真篇后序》,《道藏》,第2册,第967页。 

71 以上数段引语,皆出自于张伯端所着的《悟真性宗直指》(此处所参考者,爲王沐之《悟真篇浅解》,第179-20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 

72 佛教的“五眼六通”之说,无疑亦是一种超越于通常感官知觉以及推理思辨作用的超常认识能力。这和老子所说的“玄鉴”、“虚静无爲之心”,庄子所谓的“真知”、“镜心”,实具有着同样的特性。不过,两者虽都同样属于超越经验的认识能力,但佛教在此方面的论述及辨析,比起老庄来说,显然要精密及详尽许多。然话又说回来,老庄在此点上的论述,虽不如佛教来得仔细详尽,但其整体的理论架构,却展现出极大的模糊性、涵容性,以及极爲广阔的解释及想象空间。内丹派的修行者,之所以能将此二者的认识理论,顺利的结合起来,实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