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天为什么退出足坛:【红楼探轶】镜外照形镜内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9:16:20
镜外照形镜内影
辽宁师范大学梁归智教授

影射法是“草蛇灰线”的第三种表现形式。
具体如何影射呢?在曹雪芹那一管生花妙笔下,也是婀娜多姿,玲珑八面。
清代评点家们说过,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这就是看出小说中的人物之间,有明显的互相影射。的确,每个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能感受到,晴雯和林黛玉的个性比较接近,袭人的思想作风则和薛宝钗有类似之处。显然,这是作家有意为之的,暗合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那句老话。这种写法也就是后来红学家们所说的一个人物是另一个人物的“影子”。
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写晴雯遭到王善保家的诬告,在重病中被正统而偏执的王夫人所驱逐而悲惨地死去,她是“抱屈”的,蒙受了不白之冤。那一回书写得撕心裂肺,尤其是宝玉和晴雯死别的一幕,更是秋风秋雨愁杀人——这是清末鉴湖女侠秋瑾烈士临刑时的绝笔,借来比喻晴雯之死,却也别有意味。
但精彩不止于此,懂了“草蛇灰线”,就明白晴雯之死是“一击两鸣”,是影射着更为惊心动魄的林黛玉之死的。你看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贾宝玉写了一篇怀念晴雯的祭文,刚刚“读毕,遂焚帛奠茗”,忽然听人说“且请留步”,“那小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出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来显魂了!’”结果却是林黛玉,黛玉和宝玉讨论祭文的词句润色修改,改来改去,宝玉终于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无形中说到黛玉头上了,以致于“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狐疑,外面却不肯露出”。人物之间互相影射的艺术手法,此一情节就是一个现成例子吧。
当然,曹雪芹原著佚稿中的林黛玉之死,那是“还泪”以“证前缘”,与后四十回续书“焚稿断痴情”的那种写法是迥然不同的。情节不同,气质不同,境界不同。具体如何,则说来话长,且待后回分解。
这是显而又显的一例,当然还有更加含蓄隐晦空灵曲折的,如林红玉之于林黛玉,如芳官之于史湘云,如十二个小戏子之于十二钗……
影射法的另一方式,就是象征性的以物品影射人了。
还记得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十二支宫花给三春、黛玉和凤姐的故事吧?那一回开头有一首回前诗说:“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原来“秦”谐音“情”,而十二花就象征十二钗。在小说中,正、副、又副三等“册子”中的一些重要的女儿,曹雪芹每位赋予一种特色花卉作为“吉祥物”(其实应该叫“薄命物”),第六十三回就揭示了一些:黛玉和晴雯是芙蓉花,宝钗是牡丹花,探春是杏花,李纨是老梅,麝月是荼蘼(蘼下面的“非”改“糸”)花,袭人是桃花,史湘云是海棠花。每一种花都有它的讲究。
再如风筝之于贾探春。第五回中隐喻贾探春命运的“册子”上,画面有“两人放风筝”。第二十二回探春作了一首风筝谜,第七十回放风筝的正面大段文章,那最突出予以描写的放风筝的“正主儿”又是贾探春。这一切,都是探春将来要像断线风筝一样远嫁海外的影射。
影射法——人与人互相如“形影”;人与物彼此可“照射”。小说就这样有了“镜子”效应,前章后节一脉贯通也。“风月宝镜”的含义,这也是其中一项吧。


怀旧的感觉欢迎您的光临               背景音乐:红楼梦序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