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战争5-1:探讨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7:01:05

探讨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战略

摘  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标准化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有关的标准化战略思考。

    关键词:循环经济标准化思考

    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出现的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与知识经济同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支柱。它是对传统“资源-生产/消费-废物”的物质单向性生产模式的根本改变,是基于“资源-生产/消费-再生产资源”的物质循环反馈模式,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绿色消费等为手段,大力倡导物质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国外称“3R”原则)。它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产品的使用期尽可能延长和重复使用或再生成可利用资源,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1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循环经济并非一种新思想。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就作过一个比喻,“地球好比是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类经济像过去那样不合理地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北欧、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目前,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产生了显著效益,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基本上在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GDP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能源与资源高消耗基础之上。作为高能源消耗的连锁反应,环境保护正日益受到严重威胁。据世界银行最新测算,中国用了全世界3l%的煤炭、29%的钢材、8%的石油、45%的水泥,只创造了世界4%的GDP。这种浪费型发展模式使煤、电、油、运“荒”声一片,传统的高能源消耗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制高点的一场新竞争。现实表明,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深刻影响国家经济的走向和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而且通过各种国际标准与资质、产品绿色标志、环境保护义务等日益延伸到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乃至国际政治等诸多领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立足于长远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是人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走向未来不容置疑的最佳途径。

    2 标准化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推行循环经济的几个国家之一,制定了多项法律,推行清洁生产,约束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1995年颁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2年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据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循环经济的实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必须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并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需要法律、规章的保障。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简化、协调和选优,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果的过程。标准化可以为经济发展节约资金、成本,提高质量,带来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标准化已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支撑。

    (1)标准化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正处于21世纪前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出于人多、地少、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的国情,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进而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这些目标,必然涉及到产品的技术标准。比如说科技成果,尤其是重大科技攻关的成果,往往在形成产业化之前,一些制式、接口等须事先约定,也就是需要标准化先行。通过构筑标准化平台,实现互通、互连和资源共享,进而获得生产的规模化,完成向生产力的转化。可以这样说,没有标准就无法完成生产的规模化,也就无法完成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标准化的作用不可替代。

    (2)标准化一贯将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作为重要原则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我国从《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都强调“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近年来,我国将资源和能源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作为标准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制定了有利于节省资源与能源的产品标准,如产品回收再利用、节水灌溉、节水生活器具、废物及其处理、城乡建设及小康住宅环境等方面的标准,对淘汰资源和能源消耗多的落后产品、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工作,还制定了资源与能源的管理标准,如制造业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功能结构技术规范、热处理节能技术导则等等。由此可见,在发展循环经济实践中,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灾害防治等都需要用各种标准来规范人类对资源的行为,保证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行为驶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标准化在保护人类环境和执行环境法规中起着重要的技术保障作用

    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生态经济,尽可能地把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范围,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明显发展,初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和制度体系,这些政策、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标准和其他有效措施的实施和执行,对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环境标准是基于环境法规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环境法规是制定环境标准的依据,而环境标准则是环境法规的技术保障,是执行环境法律法规的基本保证。法规的要求和规定通常比较原则,有效期长并普遍适用,但实施时需因地而异并具体化、量化,这就需要标准作为技术保障。自1973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起,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适合国情的环境保护标准,这些标准已从单一的排放标准发展成为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样品标准和基础标准等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到目前,仅国家级环境保护标准就有400多项,具体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水环境标准、声环境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固体污染物控制标准、放射线和辐射防护标准、农药及绿色食品标准、环境标志产晶技术要求等。这些标准在为

    保护人类环境的一系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标准化是跨越国外“绿色壁垒”,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必要技术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显现。我国正处于入世后过渡期,必须遵从国际规则,按照国际标准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特别是与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关的质量。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为了积极应对这些挑战,跨越“绿色壁垒”,我国加大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力度,颁布了一批新标准,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以此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同际竞争力。

    3 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几点思考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立足我们现有的技术条件,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实施标准化战略,目前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发展战略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改革向标准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人新世纪以来,有关国际组织、区域性组织和主要发达困家纷纷加强了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出标准化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目前,我国要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来确定标准化战略的重点领域,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健康和安全纳入到重点领域。要借鉴日本的一些做法,“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的标准化政策”,推进环保标准化战略,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体系”,以保证21世纪能够维持良好的环境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综合推进“3R”还原、再利用、再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应着手制定加强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同收利用方面的标准,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技术体系。

    (2)实施科技开发政策和标准化政策协调统一的措施

    科技成果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表现,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则体现了国家的竞争力,标准化是科技开发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催化剂。当前,要大力普及和应用技术开发成果的观念,把标准化作为通向新技术与市场的工具,深刻认识以标准化为目的的研究开发的重要性。要实现标准化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一体化推进的进程,增加有关标准化科学研究的经费。如欧洲各国在积极推进对以标准化为目标的研究开发项目给予财政支持的政策,日本则将产业技术研究所、产品评价技术基础机构、物质材料研究机构、土木研究所、建筑研究所及环境研究所的专家都召集来参与日本的工业标准化研究活动。

    (3)企业应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

    随着标准化工作的市场取向日趋明朗,企业将逐渐取代政府成为制修订标准的主体。企业首先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为我所用,使我们能站在困际经济发展的同一平台上参与国际竞争,使我们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其次,企业不能只满足于跟着采用,应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我困的意见和要求,特别是争取把具有我国特点的文化、传统工艺品、名品等纳入国际标准;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及重大的技术发明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并推荐制定为国际标准,使其得到更大的发展。再次,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与产品特点,从产品设计、生产、包装和流通的环节,依据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建立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用标准来规范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4)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农业标准化

    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绿色食品。农业标准化是把生产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的生产经验同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成果相结合,纳入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组织实施标准来指导和规范人们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活动,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护生态。要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它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农药、兽药施用原则和肥料、饲料合理使用规程;农业生产资料标准;种子(种畜)标准;种植(养殖)操作技术规程;农产品质最标准;农药、兽药残留量限制标准;标志、包装、运输、储藏等相关标准。强调从“土地到餐桌”建立标准的框架,类似于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从原材料到消费者整个过程控制的模式。

    (5)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作为一种“朝阳工业”,已构成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当前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热点,也形成了制约我国企业产品出口的“绿色屏障”。针对这种状况,我国要本着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眼光,把环保产业融入我国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目标中;进行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把绿色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纳入到国家的外贸发展战略中;加大绿色技术创新与技术攻关力度,在企业中推进ISO14000及ISO9000等系列国际标准认证,建立“绿色标志”制度,全面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6)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用标准化推动科技创新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先进科学技术的输入,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等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标准化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具有科技推广和科学管理的双重性。因此,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包括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防污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及废物利用技术等。

    (7)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政府除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手段,建立包括绿色产权、生产、消费、回收、财政、税收、投资制度等绿色保障制度外,还应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