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价比单反:龙华山办事处建设标准化厂房发展“房东经济”的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01:11:16
引言:“房东经济”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沿海许多地方靠着发展“房东经济”掘得“第一桶金”。随着“园区经济”的蓬勃兴起,“房东经济”作为一种传统模式,不再像以前那样耀眼。但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在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和发展“房东经济”,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龙华山办事处是仙桃的老城区,一直是仙桃发展的焦点、改革的焦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上世纪80年代,龙华山是仙桃工业发展的先行区,市毛毯厂、农药厂、化肥厂等仙桃骨干企业都在龙华山集聚,仙桃经济开发区也在龙华山落户,龙华山办事处一度进入全省十强乡镇。

  90年代,龙华山作为国有集体企业的聚集地,成为全市企业改革的主战场,农药厂“靓女先嫁”,“1+X”改革第一炮在龙华山打响。

  进入新世纪,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问题相继凸显出来,龙华山一度成为矛盾爆发的集中区。

  回首这一段奋斗史和发展史,回味其中的成功与荣耀、艰难与辛酸,龙华山人有过自豪,也有过迷茫。为什么工业发展的先行区成为矛盾爆发的集中区?龙华山办事处党委和群众都开始了深刻的思考、反省和探索。

  正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犹如一把“金钥匙”,拉直了龙华山人心中的问号,廓清了龙华山人心头的迷雾:发展是第一要务,人的全面发展是第一目标,只有把发展终极目标放在改善民生上,只有让广大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发展才有强劲的动力,稳定才有持久的保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房东经济”的思路开始在龙华山形成共识并迅速付诸实践,在辖区几个城中村中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给失地农民构筑一道生存保障线

  改革开放30年,仙桃建成区面积由不到10平方公里拓展到40多平方公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的同时,也形成了一批城中村和失地农民。这几乎是所有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失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非常棘手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叶王村、新生村等几个城中村的农民为失地问题,反复聚集上访,甚至一度情绪激烈。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失地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生存问题,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好,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的社会稳定,关系到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

  回顾“1+x”改革,全市国有集体企业职工进入社保“笼子”,给了他们一道最基本的生存保障线,这对保障群众利益、稳定社会大局起到根本作用。那么,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为失地农民构筑一道生存保障线呢?

  失地农民保障有其特殊性,在没有明确政策的情况下,钱沟村作为最早形成的城中村,已经踩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近年来,钱沟村成立了工贸发展公司,滚动投资近亿元,先后兴办6家企业全部用于出租,当上了名副其实的“房东”,村级年收入900多万元。他们每年拿出其中的700万元用于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对年满18岁村民,由村里安排到村办企业从事物业管理、安全保卫、清洁卫生等工作,年薪万元以上。对男年满55岁、女年满50岁的农民,实行退休制度,每月领取400元以上的生活费。“房东经济”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扶持了民营经济发展,还解决了失地农民生活出路和养老等后顾之忧,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像钱沟村一样,新生、叶王等村也是采取发放生活费办法来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但由于村级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足够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叶王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870户,2700多人。该村对男年满58岁、女年满52岁的村民,每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费,这对解决村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无疑是杯水车薪。村支部书记算了一笔帐,该村现有60岁以上村民400多人,如果按照钱沟村的标准发放生活费,每年至少需190万元以上。但该村每年只有33万元集体收入,近160万元的资金缺口让村“两委”班子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

  作为城中村,最值钱的家当莫过于土地。村干部也曾想将本已不多的集体土地变卖后,解决一部分人上十年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但此举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鸩止渴,顾了今天,明天怎么办?顾了本届,下届怎么办?顾了自己这辈子,子孙后代怎么办?已经有了一次失地之痛的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变得非常的清醒和冷静。只有像钱沟村一样,发展集体经济,激发“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为失地农民构筑一道生存保障线。于是,在办事处党委的支持下,叶王村毅然决然地把建设标准化厂房发展“房东经济”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去年,叶王村利用零星边角土地建成标准化厂房11栋20700平方米,吸引11家企业入驻,每年可实现租金收入103万元,加上税收返还,村里每年可增加近130万元收益,同时就近解决了600多名村民就业问题,这无疑为全体村民购买了一张“不过期的饭菜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尝甜头的叶王村,计划未来几年再开发建设2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力争人均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对叶王村的失地农民而言,那道生存保障线不再遥不可及。

给全民创业搭建一块“一米起跳板”

  刚开始练习跳水的运动员,往往都是从1米跳板起步的。中小投资者在创业之初,资金实力比较薄弱,往往需要这样一块“起跳板”。

  从实践来看,制约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投资创业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前期投资成本过高,项目建设周期过长。标准化厂房配套完善,租赁灵活,入驻即用,不仅能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免却繁琐建设手续,而且能降低投资者在土地、厂房以及配套设施建设上的一次性投入成本,成为中小投资者投入少、见效快、门槛低的创业平台。

  龙华山办事处发展“房东经济”,正是要为全民创业搭建一块“一米起跳板”。

  何湾村老板胡立文长期从事纸箱包装生产经营,一直希望扩大生产规模“做大蛋糕”,但因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厂房而一直未能如愿。今年年初,何湾村利用闲置土地,出资62万元,开发建设了一栋115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以每平方米每年租金40元租给胡立文扩规生产,帮助其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发展。

  老板胡少明计划开办一家饮品公司,到叶王村考察后,从签订厂房租赁合同、安装厂房设备到企业开工经营只用了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对于时间就是金钱的企业来讲,标准化厂房同时也为创业者第一时间抓住了发展机遇。

  去年以来,龙华山办事处共兴建标准化厂房25栋,56600平方米,给28个中小投资者创业提供了“戏台”。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标准化厂房建设则为全民创业搭建了这一“起跳板”,让他们借势发力纵身一跃,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在这片创业的草原上将挺起一株株参天大树。

给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一个孵化器

  塑料制品和无纺布加工是仙桃的传统特色产业。彭场镇作为全国无纺布加工名镇家喻户晓,但很少人知道十多年前黄荆村人在塑料制品和无纺布加工上是仙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上世纪九十年代,黄荆村骏驰集团、必兴公司、仙环公司等企业都曾名噪一时,是全市无纺布和塑料制品起步阶段的倡导者,一度掌握着无纺布和塑料制品的订单权、话语权。但由于体制和市场等多重因素,这些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又一哄而下。所幸的是,这些企业为黄荆及周边村培养了大批业务员和熟练工,把发展的种子撒播到这块土地上,使塑料和无纺布产业一直在黄荆村延续发展。目前,黄荆村拥有职工100人以上的企业20多家,年产值300万元的作坊更是“遍地开花”,全村大部分群众都在从事无纺布加工。有好几户群众,一家两人打工,两年盖一栋楼房。无纺布产业实实在在成为黄荆村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经过近十年的孕育和积累,黄荆村的无纺布和塑料制品加工进入了新一轮的成长期,甚至膨胀期,打工的想当老板,当小老板的想做大老板,扩张的血液在黄荆村迅速涌动,办事处党委和村两委也明显感受到这股强劲脉动的压力。

  去年,黄荆村兴建了一栋四层8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当年孵化出6家无纺布加工企业。为村里每年带来了32万元的租金收入和近50万元的税金收入。

  今年,黄荆村又开发建设了三栋三层7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工程还未竣工,厂房早已“名花有主”,预订一空。

  一栋厂房就是一个孵化器,一栋厂房就是一个聚财盆,村支部书记对此深有感触。在未来3—5年,他们计划再建3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建设无纺布塑料制品工业城,力争孵化出一批大老板,孵化出一个大产业。

给招商引资营造一个强磁场

  地处汉江与分洪道交界处的杜台村,因紧挨318国道和市经济开发区,一度成为城市发展的前沿。然而,随着318国道改线,仙桃城区南移,杜台村一下子由前沿变成了后方,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杜台村紧邻杜台大桥有500多亩集体土地,由于地势低洼,站在分洪堤向下俯瞰犹如一口鱼塘,很多客商考察后都未“再回首”。今年,在办事处党委支持下,杜台村决定在此开发标准化厂房,建设杜台工业园。目前,已投入100多万元拉通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让人惊喜的是,“梧桐树”还没完全栽好,一只只金凤凰就已振翼而来,迫不及待盘旋筑巢,杜台村日渐显现其“磁吸效应”。

  最早入园的瑞阳防护公司,以每年每亩3000元租金,“占据”13亩“根据地”,投资288万元兴建一栋三层36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新上高档无纺布制品加工项目。

  杜台村投资1200万元开发建设钢构标准化厂房5栋2.5万平方米,在厂房建设之初,武汉九州通集团就已派员前来洽谈,准备整体租赁用于发展医药物流。

  ……

  一栋栋标准化厂房在这里拔地而起,一个个投资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杜台村又一次走向了发展的前台。

  从后方到前台,从“无凤来栖”到“群凤争巢”,个中变化令人惊叹,个中原由令人思索。杜台村支部书记用最朴素的话道出了其中最深刻的道理,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这仍然是招商引资的“金科玉律”。

给“房东经济”发展安装一盏领航灯

  实践证明,“房东经济”兼具集体经济“蓄水池”、全民创业“孵化器”、招商引资“强磁场”等多重效应于一体,仍然是现阶段加快发展的一种好模式。但“房东经济”以村为主体,受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自身实力的限制,容易出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小而散、小而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必须站在全市一盘棋的高度,加强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使其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强化政策支持。房东经济不仅是一种发展模式,而且承担着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因此,有必要出台统一的产业预留地政策,在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必须征用行政村土地时,要考虑为行政村预留一部分土地,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平台,作为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规划部门要对城郊村预留地抓紧明确留地位置、用地性质,指导村集体合理开发。

  2、强化规划引导。目前,龙华山“房东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大都是在零星土地上开发建设标准化厂房,随着村级实力不断增强,随着“房东经济”效应逐步显现,标准化厂房建设必将掀起高潮。龙华山办事处已提出,初级目标是每村达到3万平方米厂房,中级目标是户平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因此,必须强化规划引导,推动“房东经济”集约发展、规范发展、科学发展。

  一是要与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一致。标准化厂房建设的规划布局要体现相对集中的要求,必须符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除旧厂房改造外,标准化厂房建设应以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区为承载区域,以提高产业集聚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共享水平,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二是要与全市产业发展规划一致。标准化厂房要围绕产业布局和建设,每个标准化厂房集中区域都要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聚,打造板块经济。标准化厂房设计与建设应充分考虑主导产业发展要求,确保建设的标准化厂房符合入驻企业的要求,防止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三是要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一致。标准化厂房入驻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和节能环保要求,要切实把好企业入驻关,禁止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进入标准化厂房,努力把标准化厂房建设成为主导产业集聚及其上下游延伸拓展的特色制造业基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

  3、强化部门帮扶。标准化厂房建设是工业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大多比较薄弱,迫切需要各个部门扶一把、送一程。一要实行优质服务。发改、规划、国土、城建等相关部门对标准化厂房审批事项要建立各自的“绿色通道”,对在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费用属地方收取的要能减则减,能免则免。二要实行对口帮扶。对经济薄弱村,要组织部门开展结对帮扶,援建标准化厂房,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壮大。三要实行部门共建,要按照“谁建设,谁受益”原则,积极鼓励市直部门在基础条件较好、区域相对集中的地方参与标准化厂房建设,推动全市“房东经济”尽快形成规模,形成集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