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英语200字:南方周末2011十大猜想:房价能控制住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3:29:37


  编者按:“元月评论”又和您见面了。今年我们努力往旧坛子里装上新酒,据说老坛的酒香。我们选择了2011年中国人可能最关心的十个问题,邀请《南方周末》读者和7位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参加。“南瓜饭”组成“平民院”众声喧哗、激扬文字,代表委员们组成“元老院”投票表决预判中国未来走势。我们的民意代表们能号准中国的脉吗?不过,代表委员们的个人评点我们只有限公开哦。

  “元老院”构成:全国人大代表王利明、努斯来提·瓦吉丁、韩德云、茅威涛、陈舒、李秉记、张全收。

  之一:房产税会全国开征吗

  叶檀(经济评论员)

  3票会,3票不会

  “元老院”打平,以“平民院”意见为准

  ◆麦闪波(广东廉江 中学教师):收税是中国的强项。

  ◆梁泳妍(infzm.com网友):征是一定要征的,参照一些财政、税务部门官员的说辞就可以推导;但我认为如果想稳步推进一项措施,那最好的方法是试点,积累经验,然后再推广,而不是一下子铺开。因为即使你的想法再全面再成熟,在现实里还是有可能会水土不服。

  ◆许家华(广西百色 公务员):要知道,在中国能买得起房子的还是少数。向全国开征,那得加重多少人的负担啊。

  ◆史纪(江苏南通 村官):中国政府像中国人民一样,喜欢存钱。

  ◆柯润安(西安 教师):一增国财,二抚民怨,三压房价,一石数鸟,政府何乐而不为?

  ◆江锡钰(安徽蚌埠 市政协委员):肯定会,当房地产像股票一样见顶的时候,不收税,地方政府怎么办?而且政府一再警告不要炒房,就像炒股一样,前10年有人跳楼,有人找政府闹事,现在没有了,房地产现在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股票。既然是投机品,那就绕不过投机品应有的逻辑。

  ◆孙振军(河南三门峡 市人大代表):多少年了,一直有两件事办得最有效率:1.给官员涨工资;2.向老百姓摊派与征税。

  ◆庾向荣(江苏吴江 法官):所谓的试点,更像是在试探。要在全国铺开,没个十年恐怕不行。

  ◆高琦(河北保定 高二):全国东西部经济差距不小,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房价都虚高,主要还应是向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征收。

  较权威答案:

  大山临盆 收获跳蚤

  推出房产税的初衷一为地方税收、二为摆脱土地财政、三为平衡财富。

  2011年将推出房产税试点,试点的规模、税收的力度会比预想中小得多。房产税远离当初设想,成为利益折衷下的玩偶,正如经过修改后的第二稿拆迁条例。

  各方利益纠结与管理权的争夺方兴未艾,房产税首先存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争夺。

  中央政府希望通过房产税,一劳永逸地解决1994年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责权利不匹配的后遗症,不动用中央财政,而能改变地方财政土地依赖症。

  多数地方政府对房产税态度并不积极,因为不确定性较大,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挫,从而使土地财政式微,断了地方政府最重要、增长前景最好的收入来源。在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2010年土地收入突破2万亿,创出新高。对地方政府而言,最好的模式莫过于香港地区的模式,差饷税照拿、土地照卖高价。房产税成为多如牛毛的固定税源的一种,在货币的呵护下地价依然高企,换汤不换药。

  房产税还存在管理权之争。税务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一个都不能少,最大的可能是九龙治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国税总局已经摆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之势,接连举办全国房地产模拟评税及计税价格核定培训班,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管理的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被弃置一边。谁拥有估价资格,谁就拥有主导权,谁也就拥有了未来的大幅寻租空间。管理权之争远未终结。

  房产税凸显房地产市场的既得利益与非利益群体之争。以种种寻租手段获取多套房产的“公家人”,以及试图以房产抵抗通胀的平民,破天荒地站在同一阵营,旗帜鲜明地以土地国有、重复征税等理由反对房产税。房产税将民意撕裂成深不见底的鸿沟,同时显现出既往可怕的寻租空间,支持房产税的官员不得不思之再三,不敢轻易大面积推出。

  根据披露的信息,即便对房产税态度最积极的上海、重庆政府,房产税也体现了对既得利益阶层的安抚与绥靖。

  重庆的房产税方案基本思路包括:先对别墅、200平方米以上“大房子”和评估价值超过主城区平均售价3倍以上的住房开征;按面积计,实行累进税率;征收范围首先是增量部分,存量部分视情况开征;每户家庭拥有普通住宅超过四套,可能被征税;外地人炒房,可能被征税。上海房产税试点方案流传多个版本,以面积和价值为主要计征标准,从增量扩展至存量。

  上述版本将引发新矛盾:存量不征将导致税收严重不公,进入市场的先后成为征税依据将成为世界税收史上的笑话;普通住宅超过四套才征税同样会引发激烈的矛盾,这到底是鼓励投资还是抑制投资性需求?

  房产税成为中国经济中的敏感神经中枢,还未开征,牵扯之间已触痛四肢百骸。

  困难重重,房产税仍然会开征,相当于一千个迪拜的房地产泡沫是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风险已大于日本房地产市场崩溃之时。炸弹不除,经济结构转型难以成功。

  按照以往的博弈型改革常态,结果只能是,在地方政府的压力下房产税不会变成有开拓意义的新税种,在中央政府的坚持下,2011年房产税开始在数个城市试点,但力度大大缩小,房产税与土地收益加总,地方财政收入起码不会下降。房地产价格在阵痛后趋稳,以保证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平衡。

  于是皆大欢喜。

  至于理应随房产税而来的公共财政,对分税制与土地财政的反省,对货币政策的检讨,将淡出视线。不着眼于体制改革,在狭窄的多重利益间折冲樽俎,必然出现大山临盆、收获跳蚤的闹剧,效率低下。

  之二:温家宝总理会上微博吗

  石扉客(资深媒体人)

  6票会,0票不会 

  ◆董明(杭州 省政协委员):上微博不是问题,问题是能解决多大问题。

  ◆梁泳妍(infzm.com网友):现在微博已经成为了一种国民的生活方式,温总理这么能接受新事物,而且他这么“平民”,相信还是会上的吧。再说,更新下微博其实并不需要很多时间的。

  ◆王磊(南京 研一):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天堂电影院》台词

  ◆纪帅(山东淄博 公务员):不会,总理太忙了。

  ◆史纪(江苏南通 村官):总理一向喜欢一滴水见大海的方式。

  ◆赵世圆(北京 大四):总理是潮人,潮人上微博,所以,总理会上微博。

  ◆韩森(山东临沂 高三):已经间接地上了。在2010年末温总理做客“中国之声”时,就回答了“中国之声”在新浪的官方微博上听众提出的问题。

  ◆孙振军(河南三门峡 市人大代表):他退下来之前可能会用化名。因为当前社会矛盾太多,他要用实名会被点死机的。

  ◆庾向荣(江苏吴江 法官):温总一看到这个猜想,说不定立即动手哟。

  ◆高琦(河北保定 高二):美国、俄罗斯元首都已开启微博,温总理没必要拒绝,且微博不一定非自己料理,通过身边秘书之类的就可以管理。

  较权威答案:

  最火的微博,最亲民的总理

  最近一年,最火的大众传播工具是什么?微博。介入公共生活最有力的传播平台是什么?微博。在官民互动中扮演了最积极身份的传播角色是什么?还是微博。“微博神奇”,使得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成本迅速下降,公民致力于公共事务的热情急剧升温,“围观改变中国”就此成为可能。这个道理,在江西宜黄拆迁,在浙江乐清钱云会之死等诸多公共事件中,均得到了令人振奋的验证。

  这个道理,温家宝总理或许也会赞同,官民互动,一直是他的从政诉求。在2009年年初和2010年年初,温总理曾先后两次与网民们在线互动。

  新的一年里,最值得网友期待的莫过于:温总理会开通他的微博,和网民们互动吗?

  我以为,实现互动的希望很大,三个技术因素是关键。

  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按照此前温总理触网的惯例,每年年初特别是两会开始前,与网民互动的可能性最大。和此前几年相比,2011年还多了两种可能,一是年中的建党90周年,一是年末的辛亥革命100周年。选择什么时机,意味着会释放相应的信息。可供选择的时机多了,也意味着总理试水微博与网民互动的可能性会随之增加。

  需要等待恰当的契机:检索以往案例,温总理最早一次和网友在线互动是2009年2月28日,这是个有意思的时间点。在此半年前的2008年6月20日,是胡锦涛总书记和人民网网友的六分钟互动。在此一年后的2010年1月5日,是习近平副主席通过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向全国一百万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发短信问候。可见,新技术的政治化运用,或仍需要遵循既有政治架构的伦理秩序。再观察温总理的施政风格与个人气质,不妨大胆预测一下,如果2011年温总理会微博试水与网友互动,那么在此之前,网民或会等到更为轰动更高级别的一次互动。

  需要寻找恰当的平台:温总理如果上微博,那么会选择到哪家微博呢?推特作为墙外传播的主力平台,自然会被首先排除,劫后余生的饭否也无可能。四大商业门户网站的微博平台,是否会入选?当下人气最旺影响最大的新浪微博,是否最有可能获得总理的青睐?我的判断是希望很小。在既有政治架构下,政府首脑的一举一动均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容易被无限解读的同时,也意味着资源的大规模调配与流动。此前总书记和总理与网民互动的地方,分别为人民网、新华网与中国政府网,很切合他们的身份,也很符合当下的政治逻辑。如果年内人民微博或新华微博上线,或者前两者控股乃至收购商业门户的微博,我估计网民们和总理试水微博互动的距离,会再拉近一步。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2011年,如果有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契机,恰当的平台,温家宝总理应该会尝试一次和中国网民们的微博互动之旅。

  之三:利率会从年头加到年尾吗

  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

  4票会,1票不会 

  ◆高雄(辽宁大连 大四):加息的速度永远跟不上物价。我们的口号是:“不求降价,只求加息”。

  ◆瞿军(江苏高邮 民营公司总经理):银行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资金将全面走向市场。

  ◆梁泳妍(infzm.com网友):虽然对经济不是太了解,可是通胀是日常都有感觉到的,而加息是抑制通胀的一种有效手段,那我想会加息的。

  ◆周平(广州 教师):估计通胀压不下去,只能加息来维稳。

  ◆詹平相(江西乐安 宣传干部):银行不可能总想着为别人做好事呀。

  ◆赵世圆(北京 大四):现在是一个“钱不是钱”的年代,学校里一个鸡蛋卖一块,一个鸭蛋卖两块,这是什么蛋?是阿凡提毛驴下的金蛋么?流通中钱太多了,大家的钱都贬值成了穷光蛋。还不加息,更待何时?

  ◆黄东峰(北京 律师):不会的,调控是根据经济和民生需求的,不会随意加息,这个不是问题的根本,所以加息还要看经济和民生信息。

  ◆胡荣庆(乌鲁木齐 高二):还是买东西的好。

  较权威答案:

  保增长将“掐死”加息

  连续加息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通胀的趋势,二是经济增长的态势。如果经济过热和通胀同时存在,就可能加息。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2011年经济增长的势头很难持续。2010年一到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行:一季度11.9%,二季度11.1%,三季度9.6%,四季度8.8%左右。经济增长往下,通胀向上。2011年一季度的通胀肯定会超过6%,经济增长则很可能会掉到8%。这就要谨慎考虑了:加息抑制了通胀,却也会抑制增长。

  我预计,2011年一季度,保8的保卫战,又要打响。由于存在春节等特殊因素,一般不单独公布1、2月的数据,会一起公布。那时可能看到工业失速很厉害,通胀虽也很高,但保增长更重要,于是宏观政策就会回归到保增长。如果头两个月不加息,后面就更不会加息。

  通胀会继续保持在高位,甚至不排除有更高表现。2010年10月通胀指数是5.1%,其中74%是食品涨价,16%是居住价格上涨。由于目前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仍高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2011年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的通胀就仍会持续。

  2010年的工资成本在上升,但还只占通胀的一小部分。但企业不会长久承受高人工成本,新的一年里,也会向市场释放。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将越来越贵,输入性通胀将越来越厉害。要警惕美国新一轮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二季度GDP增长是1.7%,三季度是2.6%,却还要推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再加上8500亿的减税——四季度就在推新一轮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为什么?因为美国经济接下来的问题还会很大。次贷危机后庞大的有毒资产,还远远没有处理完,美国很多州都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2010年10月份以来,新房开工率还在走低,新的危机正在酝酿中。

  美国为什么要在朝鲜半岛大做文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封堵国际资本流向亚洲。

  美国将钱往回赶,是想对即将要来的经济危机有所对冲。我预测,新危机的爆发,就在2011年年中。对中国来说,上半年内需不会有什么好转,下半年可能受到美国影响,外需又掉下来。

  这种情况下,2011年的主基调还是保增长,不是压物价。增长状态好才会加息。没有增长,压物价也没用。像日本经济那样,20年没有增长,物价再低也是白搭。

  2010年之所以有两次加息,是因为通胀在不断往上走,增长速度虽然在降低,全年一拉平,还在10%以上,增长的态势还不错,可以接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然已经定了稳货币的方针,是把反通胀放在了宏观调控的首位,但也留了很多口子,比如政策要有灵活性、针对性、前瞻性,就是要根据经济增长情况来随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如果增长的态势出了问题,就仍会把保增长放在首位。

  (本报记者戴志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