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六院11所招生:2011十大猜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59:27
编者按:“元月评论”又和您见面了。今年我们努力往旧坛子里装上新酒,据说老坛的酒香。我们选择了2011年中国人可能最关心的十个问题,邀请《南方周末》读者和7位全国人大代表一起参加。“南瓜饭”组成“平民院”众声喧哗、激扬文字,代表委员们组成“元老院”投票表决预判中国未来走势。我们的民意代表们能号准中国的脉吗?不过,代表委员们的个人评点我们只有限公开哦。

  “元老院”构成:全国人大代表王利明、努斯来提·瓦吉丁、韩德云、茅威涛、陈舒、李秉记、张全收。

  之一:房产税会全国开征吗

  叶檀(经济评论员)

  3票会,3票不会

  “元老院”打平,以“平民院”意见为准

  ◆麦闪波(广东廉江 中学教师):收税是中国的强项。

  ◆梁泳妍(infzm.com网友):征是一定要征的,参照一些财政、税务部门官员的说辞就可以推导;但我认为如果想稳步推进一项措施,那最好的方法是试点,积累经验,然后再推广,而不是一下子铺开。因为即使你的想法再全面再成熟,在现实里还是有可能会水土不服。

  ◆许家华(广西百色 公务员):要知道,在中国能买得起房子的还是少数。向全国开征,那得加重多少人的负担啊。

  ◆史纪(江苏南通 村官):中国政府像中国人民一样,喜欢存钱。

  ◆柯润安(西安 教师):一增国财,二抚民怨,三压房价,一石数鸟,政府何乐而不为?

  ◆江锡钰(安徽蚌埠 市政协委员):肯定会,当房地产像股票一样见顶的时候,不收税,地方政府怎么办?而且政府一再警告不要炒房,就像炒股一样,前10年有人跳楼,有人找政府闹事,现在没有了,房地产现在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股票。既然是投机品,那就绕不过投机品应有的逻辑。

  ◆孙振军(河南三门峡 市人大代表):多少年了,一直有两件事办得最有效率:1.给官员涨工资;2.向老百姓摊派与征税。

  ◆庾向荣(江苏吴江 法官):所谓的试点,更像是在试探。要在全国铺开,没个十年恐怕不行。

  ◆高琦(河北保定 高二):全国东西部经济差距不小,并不是所有的地方房价都虚高,主要还应是向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征收。

  较权威答案:

  大山临盆 收获跳蚤

  推出房产税的初衷一为地方税收、二为摆脱土地财政、三为平衡财富。

  2011年将推出房产税试点,试点的规模、税收的力度会比预想中小得多。房产税远离当初设想,成为利益折衷下的玩偶,正如经过修改后的第二稿拆迁条例。

  各方利益纠结与管理权的争夺方兴未艾,房产税首先存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争夺。

  中央政府希望通过房产税,一劳永逸地解决1994年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责权利不匹配的后遗症,不动用中央财政,而能改变地方财政土地依赖症。

  多数地方政府对房产税态度并不积极,因为不确定性较大,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挫,从而使土地财政式微,断了地方政府最重要、增长前景最好的收入来源。在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2010年土地收入突破2万亿,创出新高。对地方政府而言,最好的模式莫过于香港地区的模式,差饷税照拿、土地照卖高价。房产税成为多如牛毛的固定税源的一种,在货币的呵护下地价依然高企,换汤不换药。

  房产税还存在管理权之争。税务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一个都不能少,最大的可能是九龙治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

  国税总局已经摆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之势,接连举办全国房地产模拟评税及计税价格核定培训班,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管理的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被弃置一边。谁拥有估价资格,谁就拥有主导权,谁也就拥有了未来的大幅寻租空间。管理权之争远未终结。

  房产税凸显房地产市场的既得利益与非利益群体之争。以种种寻租手段获取多套房产的“公家人”,以及试图以房产抵抗通胀的平民,破天荒地站在同一阵营,旗帜鲜明地以土地国有、重复征税等理由反对房产税。房产税将民意撕裂成深不见底的鸿沟,同时显现出既往可怕的寻租空间,支持房产税的官员不得不思之再三,不敢轻易大面积推出。

  根据披露的信息,即便对房产税态度最积极的上海、重庆政府,房产税也体现了对既得利益阶层的安抚与绥靖。

  重庆的房产税方案基本思路包括:先对别墅、200平方米以上“大房子”和评估价值超过主城区平均售价3倍以上的住房开征;按面积计,实行累进税率;征收范围首先是增量部分,存量部分视情况开征;每户家庭拥有普通住宅超过四套,可能被征税;外地人炒房,可能被征税。上海房产税试点方案流传多个版本,以面积和价值为主要计征标准,从增量扩展至存量。

  上述版本将引发新矛盾:存量不征将导致税收严重不公,进入市场的先后成为征税依据将成为世界税收史上的笑话;普通住宅超过四套才征税同样会引发激烈的矛盾,这到底是鼓励投资还是抑制投资性需求?

  房产税成为中国经济中的敏感神经中枢,还未开征,牵扯之间已触痛四肢百骸。

  困难重重,房产税仍然会开征,相当于一千个迪拜的房地产泡沫是中国经济的定时炸弹,风险已大于日本房地产市场崩溃之时。炸弹不除,经济结构转型难以成功。

  按照以往的博弈型改革常态,结果只能是,在地方政府的压力下房产税不会变成有开拓意义的新税种,在中央政府的坚持下,2011年房产税开始在数个城市试点,但力度大大缩小,房产税与土地收益加总,地方财政收入起码不会下降。房地产价格在阵痛后趋稳,以保证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平衡。

  于是皆大欢喜。

  至于理应随房产税而来的公共财政,对分税制与土地财政的反省,对货币政策的检讨,将淡出视线。不着眼于体制改革,在狭窄的多重利益间折冲樽俎,必然出现大山临盆、收获跳蚤的闹剧,效率低下。

  之二:温家宝总理会上微博吗

  石扉客(资深媒体人)

  6票会,0票不会 

  ◆董明(杭州 省政协委员):上微博不是问题,问题是能解决多大问题。

  ◆梁泳妍(infzm.com网友):现在微博已经成为了一种国民的生活方式,温总理这么能接受新事物,而且他这么“平民”,相信还是会上的吧。再说,更新下微博其实并不需要很多时间的。

  ◆王磊(南京 研一):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天堂电影院》台词

  ◆纪帅(山东淄博 公务员):不会,总理太忙了。

  ◆史纪(江苏南通 村官):总理一向喜欢一滴水见大海的方式。

  ◆赵世圆(北京 大四):总理是潮人,潮人上微博,所以,总理会上微博。

  ◆韩森(山东临沂 高三):已经间接地上了。在2010年末温总理做客“中国之声”时,就回答了“中国之声”在新浪的官方微博上听众提出的问题。

  ◆孙振军(河南三门峡 市人大代表):他退下来之前可能会用化名。因为当前社会矛盾太多,他要用实名会被点死机的。

  ◆庾向荣(江苏吴江 法官):温总一看到这个猜想,说不定立即动手哟。

  ◆高琦(河北保定 高二):美国、俄罗斯元首都已开启微博,温总理没必要拒绝,且微博不一定非自己料理,通过身边秘书之类的就可以管理。

  较权威答案:

  最火的微博,最亲民的总理

  最近一年,最火的大众传播工具是什么?微博。介入公共生活最有力的传播平台是什么?微博。在官民互动中扮演了最积极身份的传播角色是什么?还是微博。“微博神奇”,使得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成本迅速下降,公民致力于公共事务的热情急剧升温,“围观改变中国”就此成为可能。这个道理,在江西宜黄拆迁,在浙江乐清钱云会之死等诸多公共事件中,均得到了令人振奋的验证。

  这个道理,温家宝总理或许也会赞同,官民互动,一直是他的从政诉求。在2009年年初和2010年年初,温总理曾先后两次与网民们在线互动。

  新的一年里,最值得网友期待的莫过于:温总理会开通他的微博,和网民们互动吗?

  我以为,实现互动的希望很大,三个技术因素是关键。

  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按照此前温总理触网的惯例,每年年初特别是两会开始前,与网民互动的可能性最大。和此前几年相比,2011年还多了两种可能,一是年中的建党90周年,一是年末的辛亥革命100周年。选择什么时机,意味着会释放相应的信息。可供选择的时机多了,也意味着总理试水微博与网民互动的可能性会随之增加。

  需要等待恰当的契机:检索以往案例,温总理最早一次和网友在线互动是2009年2月28日,这是个有意思的时间点。在此半年前的2008年6月20日,是胡锦涛总书记和人民网网友的六分钟互动。在此一年后的2010年1月5日,是习近平副主席通过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向全国一百万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发短信问候。可见,新技术的政治化运用,或仍需要遵循既有政治架构的伦理秩序。再观察温总理的施政风格与个人气质,不妨大胆预测一下,如果2011年温总理会微博试水与网友互动,那么在此之前,网民或会等到更为轰动更高级别的一次互动。

  需要寻找恰当的平台:温总理如果上微博,那么会选择到哪家微博呢?推特作为墙外传播的主力平台,自然会被首先排除,劫后余生的饭否也无可能。四大商业门户网站的微博平台,是否会入选?当下人气最旺影响最大的新浪微博,是否最有可能获得总理的青睐?我的判断是希望很小。在既有政治架构下,政府首脑的一举一动均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容易被无限解读的同时,也意味着资源的大规模调配与流动。此前总书记和总理与网民互动的地方,分别为人民网、新华网与中国政府网,很切合他们的身份,也很符合当下的政治逻辑。如果年内人民微博或新华微博上线,或者前两者控股乃至收购商业门户的微博,我估计网民们和总理试水微博互动的距离,会再拉近一步。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2011年,如果有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契机,恰当的平台,温家宝总理应该会尝试一次和中国网民们的微博互动之旅。

  之三:利率会从年头加到年尾吗

  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

  4票会,1票不会 

  ◆高雄(辽宁大连 大四):加息的速度永远跟不上物价。我们的口号是:“不求降价,只求加息”。

  ◆瞿军(江苏高邮 民营公司总经理):银行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资金将全面走向市场。

  ◆梁泳妍(infzm.com网友):虽然对经济不是太了解,可是通胀是日常都有感觉到的,而加息是抑制通胀的一种有效手段,那我想会加息的。

  ◆周平(广州 教师):估计通胀压不下去,只能加息来维稳。

  ◆詹平相(江西乐安 宣传干部):银行不可能总想着为别人做好事呀。

  ◆赵世圆(北京 大四):现在是一个“钱不是钱”的年代,学校里一个鸡蛋卖一块,一个鸭蛋卖两块,这是什么蛋?是阿凡提毛驴下的金蛋么?流通中钱太多了,大家的钱都贬值成了穷光蛋。还不加息,更待何时?

  ◆黄东峰(北京 律师):不会的,调控是根据经济和民生需求的,不会随意加息,这个不是问题的根本,所以加息还要看经济和民生信息。

  ◆胡荣庆(乌鲁木齐 高二):还是买东西的好。

  较权威答案:

  保增长将“掐死”加息

  连续加息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通胀的趋势,二是经济增长的态势。如果经济过热和通胀同时存在,就可能加息。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2011年经济增长的势头很难持续。2010年一到四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行:一季度11.9%,二季度11.1%,三季度9.6%,四季度8.8%左右。经济增长往下,通胀向上。2011年一季度的通胀肯定会超过6%,经济增长则很可能会掉到8%。这就要谨慎考虑了:加息抑制了通胀,却也会抑制增长。

  我预计,2011年一季度,保8的保卫战,又要打响。由于存在春节等特殊因素,一般不单独公布1、2月的数据,会一起公布。那时可能看到工业失速很厉害,通胀虽也很高,但保增长更重要,于是宏观政策就会回归到保增长。如果头两个月不加息,后面就更不会加息。

  通胀会继续保持在高位,甚至不排除有更高表现。2010年10月通胀指数是5.1%,其中74%是食品涨价,16%是居住价格上涨。由于目前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仍高于农产品价格的上涨,2011年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的通胀就仍会持续。

  2010年的工资成本在上升,但还只占通胀的一小部分。但企业不会长久承受高人工成本,新的一年里,也会向市场释放。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将越来越贵,输入性通胀将越来越厉害。要警惕美国新一轮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二季度GDP增长是1.7%,三季度是2.6%,却还要推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再加上8500亿的减税——四季度就在推新一轮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为什么?因为美国经济接下来的问题还会很大。次贷危机后庞大的有毒资产,还远远没有处理完,美国很多州都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2010年10月份以来,新房开工率还在走低,新的危机正在酝酿中。

  美国为什么要在朝鲜半岛大做文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封堵国际资本流向亚洲。

  美国将钱往回赶,是想对即将要来的经济危机有所对冲。我预测,新危机的爆发,就在2011年年中。对中国来说,上半年内需不会有什么好转,下半年可能受到美国影响,外需又掉下来。

  这种情况下,2011年的主基调还是保增长,不是压物价。增长状态好才会加息。没有增长,压物价也没用。像日本经济那样,20年没有增长,物价再低也是白搭。

  2010年之所以有两次加息,是因为通胀在不断往上走,增长速度虽然在降低,全年一拉平,还在10%以上,增长的态势还不错,可以接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然已经定了稳货币的方针,是把反通胀放在了宏观调控的首位,但也留了很多口子,比如政策要有灵活性、针对性、前瞻性,就是要根据经济增长情况来随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如果增长的态势出了问题,就仍会把保增长放在首位。

之四:南科大首批50名新生能招满吗

  刘道玉(武汉大学原校长)

  6票能,1票不能 

  ◆飞扬古(广西柳州 铁路职工):教育部造就的大学,不可能拿不到教育部的批文,先上车后买票的事情现在见多了。

  ◆罗建勋(长沙 编辑):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在不断提升,50个敢首先吃螃蟹的家长肯定会出现。而且我相信,这部分家长当中海归人士会占据一定比例。假若我有适龄孩子的话,我很乐意让他/她去南科大历练。即使失败,回来复读一年再考入中国传统高校都成!

  ◆李文清(呼和浩特 警察):千万学子中,挑五十名不在乎毕业证的还挑不出来吗?只怕挤破头呢。

  ◆麦闪波(广东廉江 教师):上大学,很多人就是冲着国家认可的文凭。

  ◆庾向荣(江苏吴江 法官):在中国,招50个敢吃螃蟹的学生应该不难。

  ◆赵乾(沈阳 学生):倒是要看看这大学是什么德行。若是有往昔北大风采之一毫,没有文凭也罢,因为那学校就是活文凭。

  ◆茅威涛(杭州 全国人大代表):招满,是必须的。否则就体现不了教育部的“特事特办”。况且,不是所有报考的学生都会注意“有没有批文”,难免有误入歧途者吧——就像我当年“误入梨园”,上了好些个艺术院校的“进修班”,从未拿到一纸通用文凭,不也照样当了“茅教授”么。

  ◆江锡钰(安徽蚌埠 市政协委员):是。很简单。南科大的影响力比什么样的文凭价值都高,有眼光的企业哪怕招一个这样的毕业生做广告也值得啊!

  ◆孔德淑(贵州遵义 机关干部):我也想让女儿上南科大。

  较权威答案

  南科大首招:决不会是南柯一梦 

  俗话说:忙中出错,急中生智,意思是说忙乱中工作常出差错,而人们在危困中,往往会想出富有智慧的点子或举措。这不,南方科技大学已经筹备3年了,朱清时校长也已履新一年多了,但大学的出生证仍没有颁发,首次招生也遥遥无期。这确实令人焦急万分,在备受煎熬的危困中,朱清时校长大胆提出了“三自”措施:自主招生、自发文凭和自授学位。应当说,这些措施是有智慧的,也是逼出来的。

  这三大措施的出台,直接冲击着我国现行大学设置法和学位法,国家教育当局能够容忍吗?人们在拭目以待,但我希望国家教育部,能够以开明的政策,作为特例认可南科大的“三自”办学权,这将是中国高教发展史上的创举。其实,这种先例不是没有,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比美国建国早了140年,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比以色列建国早了15年,它们不都是没有政府批准吗?当然,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会不会因此而把潘多拉盒子打开,引起“多米诺效应”,导致大学设置和学位审批失控呢?我想不会,特例就是特例,深圳南科大只有一个,下不为例。我们必须放弃一刀切的做法,没有特例就不会有经济建设的特区,也就没有现代化城市深圳的出现。

  兴许,南科大现在正忙于寒假招生,鉴于中国生源充足,以及南科大丰富的资源,预计招收的50名学生一定能够实现。不过,是否能够招收到优秀的学生,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招生也需要有智慧,所谓智慧就是创意与洞见力,善于把真正优秀的学生与高分的学生区分开,推荐绝不讲情面,不重状元而重智力,彻底走出传统招生中重考试而不重选拔的误区。

  自从南科大筹备的消息披露后,人们期盼诞生一所完全与众不同的高水平大学。那么,这所大学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呢?我愿意借此文抛一孔之见,向南科大进献三策:

  首先,中国不缺少一所高水平的公立大学,倒是急需一所享有完全独立自主的高水平的私立大学。因此,深圳市政府应当以开明的政策,把计划投资的几百亿和数千亩土地,捐赠给筹建的校董事会,向海内外募捐资金,把大学定性为私立大学。从此,大学与政府脱钩,政府不再干预大学的任何事务。这符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的名言:“政府有责任投资教育,但没有必要经营教育。”

  其次,建议南科大实行预科制。我国大学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与现行的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一次填报志愿管到底,大多数学生并不喜爱所学的专业,但又没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预科制的目的是:给大学生一个适应期,学校与学生双向选择,对最适合培养要求的学生进行精英化教育,把个别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分流出去。同时,一年预科期间,强化人文素质、外语和计算机技能,为日后用英语授课和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创办新型大学必须走创造之路,绝不能克隆某个大学的做法,更不能图立竿见影之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是用金钱垒起来的,不是靠高学位的洋博士扎堆,也不是用各项硬性指标统计出来的。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需要有学术界公认的大师,有世界公认的科学学派,有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各学科世界大奖获得者。而这一切,都必须要有智慧,要有长期的学术积累,有几代学者培育的优良学风,必须秉持“百年树人”的办学方针。

  之五:学前教育,财政会慷慨一把吗

  熊丙奇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5票会,2票不会

  ◆韩德云(重庆 全国人大代表):否。谁能做得到让财神慷慨。

  ◆许家华(广西百色 公务员):九年都义务教育了。学前教育应该可以拉一把,改成十年义务教育或十一年义务教育。在现阶段,可行性还是比较大的。

  ◆周平(广州 公务员):这种政绩不明显,远不如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来得直接。领导不会多投入的。

  ◆李科(山东莱芜 军人):这不是地震,财政哪会慷慨。

  ◆王倩茹(上海 大三):买“苹果”作U盘,这说明政府不差钱。

  ◆廖静文(江苏吴江 法官):因为义务教育的免费推行都还不完善,各地纷纷爆出一些问题,应该会首要解决这些问题。

  ◆孟国庆(上海 区人大代表):否。从对待乡村教师待遇来分析,我们对教育不那么重视,财政对学前教育恐怕不会慷慨。

  ◆尤泽勇 (江苏高邮 市人大副主任):应该能够。中国为孩子花钱舍得。

  ◆詹平相(江西乐安 宣传干部):这些年财政有钱了,老人享受了补贴,总该轮到孩子了。

  ◆张红军(武汉 狱警):2010年的学前教育矛盾还没有到达巅峰化,而且,财政需要解决的其他教育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它忙不过来。

  较权威答案

  政府不差钱,就看干不干 

  学前教育应走公益和普及路线,这已是共识。2009年10月以来,国务院接连召开会议,发布发展学前教育的指导意见(先有“国五条”,后有“国十条”),表明了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坚定决心。

  依照国务院的部署,2011年将是启动“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年。不管是建设公立幼儿园,还是扶持民办幼儿园,这一计划实施成败的关键,都在于各级财政是否真正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力度。

  我国学前教育成为教育的“短板”,主要原因是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比例极低。从国际平均水平看,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为3.8%,有的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10%。而我国这一比例只有1.3%左右。

  那么,各级政府会按国务院意见应声加大保障力度吗?并不明朗。一个重要原因是,学前教育并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而且,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同样是非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关注度远低于高中教育,学前教育的毛入园率远不及高考名校升学率重要。

  如此一来,2011年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如何,就取决于上级政府的检查力度,以及各地政府的自觉了。为此,应该制定检查各级政府投入学前教育水平的基本指标(类似于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4%这样的指标)。这一指标,可用保障一年学前义务教育为标准制定。

  根据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2009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在我国,短期内将三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基本上不现实,然而,将一年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却有良好的基础。

  我测算,如果教育经费占到GDP的4%,可基本实现一年学前义务教育。从全国范围看,我国2009年的GDP为335353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3.59%,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2039亿,其中,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只占到1.3%左右,即156亿,如实现一年义务教育,这需新增经费325亿。具体到每个省市,平均每年增加10亿。

  以新增325亿计算,只占GDP的0.0009%,如果在目前GDP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投入4%的目标,将增加教育投入经费1375亿,也就是说,拿出其中的四分之一,即可基本实现目标。

  由此可见,我国完全有财力实现一年学前义务教育,从而实现财政对学前教育的全覆盖,有效缓解困扰老百姓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能不能做到,就看政府部门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决心和诚意。为此,建议政府部门直接提出“保障一年学前义务教育”的学前教育三年发展基本目标,并按这一目标检查、问责。这样,各级政府就有了保障学前教育的强制义务,对学前教育的保障力度会远好于现在。

  之六:房价能控得住吗

  马光远(经济学博士)

  4票能,3票不能 

  ◆李秉记(广州 全国人大代表):如果中央、地方、银行是认真的,肯定控得住。

  ◆顾元君(济南 高二):不可能的梦想,不可能的目标。——陈冠希《不可能》

  ◆许家华(广西百色 公务员):房价上涨的根源是制度的,而不是几个房地产商炒的。除非国家把地及其用途管好,再少几个“卖地求荣”的地方政府,我看房价的调控还是有希望的。不过也仅仅是希望。

  ◆李莉(福建厦门 研一):否。政府再调控,小百姓只是观望。

  ◆李科(山东莱芜 军人):房价就像中国足球一样,越整越难,没戏。

  ◆向超(成都 高三):我不相信。——北岛《回答》

  ◆黄东峰(北京 律师):房价一半由市场决定,而该由国家管的廉租房和廉价房的政策一直没跟上,所以房价一时还是控制不住。

  ◆Hyde(infzm.com网友):从长远来看不能,因为从市场供需角度看明显失衡,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加深,这种失衡有增无减。短期的调控解决不了社会根本性问题。

  ◆马强(河南焦作 宣传干部):能。国中之怪现象:太多人住不上房子了,太多人有着多余的房子,太多的房子又空着,怎么也让人无法理解。什么时候不解决,什么时候社会就关注。

  较权威答案

  下跌?很可能!飙升?绝没戏! 

  近几年,年年飙升的房价让看空房价者屡受屈辱。2010年,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出击,然而,房价不仅没跌,反而在年底量价齐升,开发商销售均价大幅上涨24%,万科更是突破了1000亿的销售大关。2010年,空头在房价问题上再一次败北。但还得预测,下地狱的工作就交给我吧。

  对2011年的房价走势有三种观点:一是稳中有升,二是报复性反弹,三是下跌。2010年,尽管政策调控的严厉空前,但房地产市场甚于疯狂的2009年。2010年房地产市场的反常表现,对冲政策的最大推手并非刚需、城镇化等概念,完全是通胀预期和负利率。CPI的节节攀升和过剩的流动性,使得大量的民间资金在寻找投资的出口,在股市上涨乏力,农产品的炒作受阻的情况下,楼市成为避险的最佳选择。CPI攀升,银行基准利率却迟迟不动,导致负利率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我从没见过,负利率下,哪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不是大牛市。

  在“国十条”出台至2010年8月,市场在政策的打压下表现正常,成交量非常低迷,部分楼盘的价格也开始走低,二手房价格回落非常明显,但8月份CPI创了年内新高之后,通胀预期高涨,带动了房价的明显反弹,国庆前,房地产市场的成交又回到了牛市水平。可以说,是通胀和负利率在2010年挽救了房地产,羞辱了最严的调控政策。

  循此逻辑,2011年房价走势如何,除了考虑通胀的因素和货币政策的实际表现,还要看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否持续,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和房企的开工量。

  首先,通胀无疑成为2011年经济工作的头号大敌。乐观估计,2011年CPI能够控制在5%以内的难度很大,已没有任何空间玩鸵鸟货币政策,通过加息收紧货币和改变负利率将成为货币政策当局必须的选择。这意味着,随着货币投放量的收紧和负利率的改变,2010年已经完全透支的“通胀”概念将不会成为支撑房价上涨的推手,反而成为抑制房价上涨的利器。

  其二,即使土地财政无法改变,房地产的支柱地位牢不可破,但决策者无不意识到,如果听任房地产泡沫蔓延,明天的中国将比日本更惨。这意味着,2011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放松,年底温家宝在中国之声再一次承诺,在任期内一定要让住房回到合理的价位。如果执政者真的有勇气和担当,出政策不成问题。

  其三,房企的资金链,这是开发商对抗政策的弹药库。2010年,销售业绩不错,开发商依然有弹药对抗政策,但由于土地执法的日渐严厉,根据房地产企业最低70%以上的负债率,还有更为收紧的信贷,预计开发商的资金链最多能撑到2011年6月份。下半年,资金链的短缺将成为房价的真正“拐点”。

  其四,保障房政策开始玩真的。2011年的保障房政策将达到1000万套,以一家三口计算,将解决3000万人的住房问题。差不多可以解决2年多的城镇化新增人口住房之需,保障性住房作为房价平准基金的作用开始凸显。

  最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历了13年的牛市,创造了房地产市场最长的牛市纪录,按照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正常的房地产产业周期一般为10年,6年牛市,4年熊市。13年的牛市已成房价不可承受之重。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2011年房价最可能的表现是下跌,最不可能的表现是大幅反弹,概率基本为零。之七:新征收条例能消灭血拆吗

  姜明安(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2票能,4票不能

  ◆张全收(广东深圳 全国人大代表):能。因为血拆给党和政府抹黑了。

  ◆赵连珍(济南 大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孙文广(西安 研一):新的政策也没有让房价降下来啊,那新的征收条例有什么理由消灭“血拆”。

  ◆范同(上海 工程师):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早在宪法颁布之日起,“血拆”就不可能发生,参见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十三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柯润安(西安 教师):政府太厉害,法律太软弱。

  ◆高琦(河北保定 高二):能。中央早已知道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可能会给地方下放财权,且人民与舆论的压力会造成政府威信的下降,这是中央不愿意看到的,2010年就已明令禁止了强拆。

  ◆苏麓懿(四川德阳 大三):新征收条例怎么抵得过官员嘴里的“新”中国。

  ◆林航(福州 公务员):否。最大变化是变成法院申请执行,但是别忘了,法院是财政发的粮饷啊。

  ◆王进才(兰州 公务员):否。“良法”还需要好的执法环境和执法队伍。目前,唯有优化环境,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方可终止“血拆”。

  较权威答案

  欲阻血拆,“新征收条例”尚需依民意修改

  对于正面临和将面临拆迁的千百万城市市民和“准市民”(城乡接合部及城市郊区的居民)来说,2010年岁末最大的一件事,即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向全民征求意见。预计该征求意见稿不久后经再次修改,将正式发布实施。

  民众盼望“新法”出台,以“新法”扼制暴力拆迁。但许多研究过“新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的人认为,“新法”相对于第一次征求意见稿,在某些方面(如补偿)进了一步,但在其他方面(如旧城区改造征求民意)却退了一步。

  更重要的是,公众特别希望的限制征收、限制强拆的设想和建议,完全没有入法。比如,很多人建议,将大量商业开发用地和其他可不采用征收而可通过市场交易的建设项目用地(即使是涉及公共利益的用地,亦非必须采用征收)排除在征收范围之外,这些意见并未反映在新征求意见稿中,从而很难使大拆大建的局面有大的改观。

  此外,这部“新法”仅限于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行为的规范,但目前大量的征收、拆迁行为发生在集体土地上,如果不修改土地管理法,不改革目前的财政税收制度,很难遏制住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获取收益,以填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经费的财政缺口的欲望,新法即使制定得再好,也不可能有效实施,不能解决目前因征收、拆迁引发的大量社会矛盾和纠纷。

  有人认为,“新法”如果是现在(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这个样子,出还不如不出。不出,现在的地方政府官员和开发商搞暴力拆迁,也许还有一种负罪感,因为他们依据的“旧法”违宪已是尽人皆知。如果出了这样的“新法”:拆迁计划一旦被人大通过,赋予拆迁以“公共利益”的光环,还有什么不好意思呢,大胆地拆吧。

  但也不必这么悲观。所谓“新法”还是征求意见稿,政府在获知大家这么多意见和担忧后,肯定会对现在的稿子修改、再修改。

  在“新法”即将出台之际,也希望政府真正认真考虑民众,特别是广大待征收人的意见和担忧,把征收、拆迁的范围通过“新法”限制得小些,再小些,将大量的城市开发建设(包括非公共利益的和部分公共利益的开发建设)转变为市场行为,政府只监管不参与。而对于少量的因某些重大公共利益而不得不实施的征收,则以更严格的正当法律程序予以规制,以更优厚的补偿惠及被征收人。与此同时,应尽快启动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和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排除“新法”出台后的实施障碍。果能如此,“新法”出台,对于可能的被征收人来说,才会善莫大焉。

  之八:中国会开建航母吗

  赵楚(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6票会,0票不会 

  ◆高雄(辽宁大连 大四):再不建,美国就要从黄海打到中南海了。

  ◆韩森(山东临沂 高三):虽然中国的各个地方的海域都有“危险”,但是中国不会开建航母。中国可能会多制造一些舰艇和潜艇来增强海军实力。

  ◆孙振军(河南三门峡 市人大代表):据说已经开建了。我是一名老海军了,深知中国没有航母之弊。假如我们有十五到二十条航母停在沿海,会少许多麻烦的。

  ◆卜祥奥(山东德州 教师):能,中国有这个实力填补这个空白。

  ◆Hyde(infzm.com网友):这是很有可能的,毋庸置疑。无论技术还是资金都不是问题。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也迫切要求中国有一艘自己的航母,否则中国海军难有出路。

  ◆晋良子(天津 大二):“嘘…这是个不能说的秘密”。——《不能说的秘密》

  ◆黄娅男(赣州 法官):能。重要国防的军备建设,有什么迟疑。

  ◆林航(福州 公务员):否。“三公”消费啥时规范住了,航母才有开建的可能。但是“三公”消费目前看来基本是任重道远。

  较权威答案

  中国航母即将驶入新时代洋面

  中国航母会不会开建,何时开建?

  要根据公开的资料研究判断和展望中国航母问题,首先应该注意一般建造和使用航母的规律,这些规律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需求、建造和支持能力及综合的技术准备。

  就需求而言,当代中国建造、保有和使用航母的迫切必要性已毋须论证。中国自1990年代成为世界主要原料进口及产品出口大国,国家政治、经济和防卫利益,相比过去百年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的重要利益已扩散到全球。同时,中国又是面临最复杂海洋主权和权益纠纷的大国,建造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舰只,以维护海洋主权和权益,在国力许可时自然而然。

  在技术准备方面,从1980年代购买分析澳大利亚废旧航母开始,旧航母中国拆了几艘,至今已二十多年。并通过军事交流和学习,对法国、巴西等海军使用航母的情况有直观体验。同时,随着国内建造大型舰船技术的积累和提高,中国海军在建造和使用航母等问题上进行了广泛探索。到2005年左右,海军航空兵成立了自己的飞行学院,这标志着中国海军打造固定翼舰载战斗机联队的明确决心。军方高级将领已不止一次严肃表明:作为惟一没有航母的大国,中国建造和保有航母是正常的国防力量目标。

  现代航母一般都是以特混编队的形式执行任务,特混舰队的组成除航母外,主要是具备远洋区域防空、反潜、火力和兵力投送能力的大型驱逐舰、护卫舰及补给舰船,这些舰船的建成及使用已为中国最终拥有大中型航母特混编队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关键是,中国建造航母的内外环境已基本成熟。过去数十年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坚持维护和平的目标和以对话解决问题的原则立场,除从元首外交到多重管道及层次的安全对话之外,积极参与全球维和及地区安全事务,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外界对中国建造和使用航母的疑虑。

  1922年,第一艘航母“凤翔号”建成下水,从目前情况判断,很可能在世界航母百年的纪念日到来之前,中国第一艘航母将驶入新时代的蓝色洋面。

  之九:朝韩对抗会更激烈吗

  曹辛(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理事)

  1票会,5票不会 

  ◆高雄(辽宁大连 大四):用马哲的原理来说:量变要有个度才能质变,而这个度就在中美手中。所以给白宫和中南海热线打个电话就知道了。

  ◆飞扬古(广西柳州 铁路职工):利益的争夺会让对抗愈演愈烈,兄弟又怎样,反目成仇的不在少数。

  ◆许家华(广西百色 公务员):毕竟都到了2011年,就离2012不远了。还对什么抗啊?

  ◆史纪(江苏南通 村官):世仇。

  ◆阮华君(安徽明光 教师):小孩玩家家,闹闹而已。

  ◆门鑫(留英学生):打不起来,美国没批准,韩国不敢打;中国不动弹,朝鲜打不赢。

  ◆韩森(山东临沂 高三):朝鲜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国力,来巩固新一代领导班子,韩国又发表很强硬的国防白皮书,这些无疑都会给朝韩对抗“浇油”。

  ◆梁刚(云南弥勒 县报社长):否。说句套话,和平与发展,目前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较权威答案

  中美关系没问题,半岛和平就有保障 

  2010年最后两个月由延坪岛炮战所引发的朝韩危机,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历的最大一次安全危机。然而透过纷繁多变的局势,一条规律和脉络十分清晰,这就是:中美关系是纲,其他都是目;纲举则目张,纲落则目乱。这条规律不仅适用于年末的朝鲜半岛危机,甚至也会影响日本、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甚至对中国国内进一步改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在这样一个框架下,展望一下今年朝鲜半岛的局势。

  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并正式向中方抛出了对世界事务(尤其是亚太事务)实行“中美共管”的概念,也就是“G2”模式,这其中,确实有经济危机以及美国尚未最后解决阿富汗问题而无法分身,需要借助中国的客观现实原因。而令奥巴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中方几乎是“严正拒绝”了他的诉求。

  接着在年底的哥本哈根大会上,中美的分歧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美国朝野开始认为:随着美国国力的衰落和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要甩开美国,单独冲击世界老大的宝座了。

  于是,进入美国中期选举年之后,先是美国解冻对台军售、谷歌危机,后来又有希拉里明显针对中国的“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的“网络自由战略”。这一“战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内政和舆情。在“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的观点被提出后,中美关系直线下降。

  在中日就钓鱼岛主权问题关系紧张之际,希拉里明确宣布:“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而这个执政的日本民主党,曾经同中国有着非常良好的关系。

  随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也陷入紧张。

  年底的朝韩冲突发生后,美国不仅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召开六方会谈代表团团长会议的建议,还把航母开进了黄海!

  然而事情到了极限,也就是双方改进关系的契机了。出于各自的需要,中美双方均开始了修补关系的过程——12月,中断一年的中美军事交流开始恢复,解放军马晓天副总长访美;1月9日,美国国防部长即将访华;当月3日至9日,中国外长杨洁篪也赴美国访问和沟通,并为胡锦涛访美做准备工作。与这一切相伴的是,不仅朝韩双方由对抗很快转变为各自表达了和平意愿,对六方会谈也由拒绝变成要借助这一平台,甚至美国也表示不再反对这一平台了。

  中美关系在短短一年内由冲突转而双方自觉修补,以及其对中国安全环境产生的完全不同的影响意味着:在一个由实力决定地位的世界,G2已是客观现实,至少在东亚范围内,虽然中美现在肯定不是盟友。对中国来说,中美关系紧张,则不仅中国外部安全环境堪忧,连国内的各项进一步改革也不可能,只要我们考察一下去年中国紧张的安全环境,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时国内呼声很高的政治改革难以推行了。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美国。但是如果由此反推并实施这个法则,那对双方都将是十分危险的。

  循着上述脉络,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在中美双方都认识到确有修补双边关系的必要性的背景下,今年朝韩很难再发生如去年年底那样规模和紧张程度的冲突,即便发生,也会在中美双方的有效控制下。

  今年朝韩冲突能否得到控制的另一个因素是:中国能否对半岛国家施加足够的影响力?

  之十:中国“堵”城有得治吗

  资深媒体人 史哲

  2票能,4票不能 

  ◆顾元君(济南 高二):感激身边这么多人,多得迫爆这个市镇。——谢霆锋《对牛弹琴》

  ◆高琪(太原 大三):休对故城思故时。

  ◆庾向荣(江苏吴江 法官):城市规划、汽车业的发展规划、人的素质等等都还没有及格呢。

  ◆卜祥安(山东德州 教师):否,只有更多的人自愿放弃开车,才会有效果。

  ◆高琦(河北保定 高二):现在城市多已定型,想要治理交通通过扩建道路是不太现实的,减少牌照也难行得通,外地牌照照样可以通行,公共交通也难已奏效,由于国民素质,留给公交的车道可能会被私家车占用,所以治堵比较难。

  ◆Hyde(infzm.com网友):能。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不乏成功的例子。但是是建立在合理城市规划布局和公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之上的。就当今国内消费至上、物质至上的文化环境来看,想让人们放弃自驾车接受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似乎远没有时机成熟。

  ◆梁刚(云南弥勒 县报社长):否。别说一二线城市,在我们边地小城,也是车多为患,不管油价比天还高。

  ◆林峰(海南三亚 渔政人员):购车太容易了。发展汽车业的强烈愿望意味着近期不会出台严格限制购车的政策。

  ◆赖汉克(广东普宁 中学教师):中国绝症之一!病灶很快会转移到农村。

  ◆向超(成都 高三):当你老了,青丝成灰,充满睡意,在炉边打盹时。——叶芝《当你老了》

  较权威答案

  堵,中国城市逃不脱的宿命 

  如果不是北京“堵”得一塌糊涂,不知道“堵”是否会吸引众多媒体、专家的眼光,是否成为一个跨年度的话题?中国265个地级市,七十多个大城市,真正因“堵”在2010年被媒体点名的也就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郑州、西安……并不多。

  不过,除了这些“堵”名在外的,中国都市的开车人近些年在城里开车可能会感觉到: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路段,每一年踩刹车的次数会比上一年多;在相同的起点与终点之间,车与路面亲热的时间更长。一句话,中国大多数城市在成就“堵城”的道路上都踩紧了油门,没撞南墙之前,很难想起来刹车。

  堵是中国城市的宿命,也许会有例外,但绝大多数逃不掉。原因无非那么几条:车多了;路少了;管理水平低下;城市规划不着调。

  车多。中国从“七五”开始把汽车制造列为支柱产业,全世界汽车制造厂商也纷纷捧场,结果就是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创造了新的世界高度,以1800万辆稳居第一。200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只有200万出头,中国差不多又是用11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时间走完的路,所以“堵”起来也必然是迅雷不及掩耳。

  车多,自然就显得路少。伴随着城市中心开发完毕,偏远的郊区成了新热点。曾经的农田、工厂很快被大量的商业住宅区所取代,路当然也是要修的,但修路要占用土地储备、花政府财政,哪有卖地搞房地产开发来钱快,还省心。结果就是,所有中国城市新区的住户们总会面临入住头几年的出行难。于是,买房在郊区,买车也扎堆,于是更堵了。

  管理水平低下?这几乎是一定的。全世界但凡比中国先进的国家,在城市规模、人口密度、汽车保有量相近的情况下,交通似乎都比中国的城市清爽得多。

  至于城市规划,也许该反问一句,中国城市有规划吗?换个领导,或者在任头脑一热,城市规划就会变个样。这些年的功能区扎堆就是一例,比如每个城市都搞CBD,恨不得把所有金融企业都集中到一起,结果,本来公共交通就跟不上,于是一到上下班时间更加堵成一片。这样的堵,几乎就是规划出来的。没有规划说不定还更好。

  至于治堵之道,不外乎是从解决上述的几个原因入手。

  限车?有些城市已经这么干了,但鉴于汽车制造未来若干年仍将是政府的支柱产业,而且国民的消费热情被勾引起来才不久,政府还指着国民的钱袋来拉动内需,交出一漂亮的GDP成绩,恐怕很难。修路吧?中国式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后知后觉,注定中国大多数新开发地区,在没堵的时候是不太会受人重视的。而城市规划则早已屈服于大工业狂飙突进的淫威,只剩下了GDP增长的盲动性,而丧失了科学发展的理性,希望它们能将人的出行便利放在前面,这涉及到一个观念的转变,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改善管理?由于城市规划的先天不足,管理理念的落伍,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样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于规划,一是中国缺这方面的人才,二是地方一把手任期有限,很难考虑得更远。所以短期也难有改善。“堵”是现代城市病,但外国的治堵经验中国也指望不上。因为,同它们相比,铺垫起中国高速发展的所有制度优势,比如决策权集中导致的拆迁高效等等,都会成为现代化对中国的反噬,而且是你今天发展得越迅猛,未来的反噬越厉害。所以,我们将会无奈地眼睁睁看着中国的城市一个接一个“堵”下去。别说2011年了,三五年内都无解。

.pb{zoom:1;}.pb textarea{font-size:14px; margin:10px; font-family:"宋体"; background:#FFFFEE; color:#000066}.pb_t{line-height:30px; font-size:14px; color:#000; text-align:center;}/* 分页 */.pagebox{zoom:1;overflow:hidden;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zoom:1; overflow:hidden; _float:left;}.pagebox span.pagebox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pagebox span.pagebox_pre{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visited,.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text-align:center; width:53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active,.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active{color:#363636; border:1px #2e6ab1 solid;}.pagebox span.pagebox_num_nonce{padding:0 8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_height:21px; _line-height:21px; color:#fff; cursor:default; 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pagebox span.pagebox_num{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padding:0 8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active{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pagebox span.pagebox_num_ellipsis{color:#393733; width:22px; background:none; line-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ext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2010年开年十大猜公布成绩

  2010年初,我们邀请了韩寒(赛车手)、伍皓(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孙中界(“上海钓鱼事件”身体维权者)、王帅(网络发帖被“跨省追捕”者)、吴君亮(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赵长青(重庆“打黑”案辩护律师)、周立波(脱口秀艺人)、张海超(开胸验肺身体维权者)、贾芸芸(挟尸要价事件中的救人大学生)、江艺平(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和南方周末读者一起猜想2010(见2010年1月7日《南方周末》25-28版)。现在公布成绩了。

  2010年中国人最关心的十个问题

  1.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哪个更好看?

  2.国企会越来越拉风吗?

  3.党内民主会有新动作吗?

  4.股市、楼市哪个飙得猛?

  5.中国GDP能超过日本吗?

  6.通货会很胀吗?

  7.“胡马会”有戏吗?

  8.拆迁能斯文点吗?

  9.甲流能消停吗?

  10.严打色情,女明星会越穿越多吗?

  成绩单

  江艺平:90

  【阅卷意见】报人风范,目光如炬。

  韩寒:60

  【阅卷意见】这是韩寒第二次参加“十大猜”了,他的成绩沿袭着他游走在边缘的风格。

  张海超:60

  【阅卷意见】作为一个打工者,他的回答往往依靠自己的直觉,而引导他的直觉的,常常是最简单的是非和愿望。

  王帅:80

  【阅卷意见】一“帖”成名,他用自己的经历和现在的成绩阐释了什么叫:位卑未敢忘忧国。

  赵长青:30

  【阅卷意见】似乎学者在猜测方面都不擅长,何兆武老师上次创的新低又被学者突破了。

  孙中界:70

  【阅卷意见】从回答来看,孙中界是一个对现实蛮乐观的人,谁能想象这样的人会被逼到要用极端手段来维权呢?

  吴君亮:80

  【阅卷意见】作为一个观察志愿者,他的错均属可原谅之列。

  伍皓:50

  【阅卷意见】这是最难改的一份卷子,因为他从不直接告诉你答案是什么。不过,就发言人的身份而言,或许他会得个高分的。

  周立波:70

  【阅卷意见】他说的显然要比写的水平高。

  贾芸芸:50

  【阅卷意见】大学生似乎和现实有点脱节哦。

  【阅卷总结】2010年十大猜中有两个相对开放性问题:上海世博、广州亚运哪个更好玩;党内民主会有新动作吗。这两个问题,凭个人喜好,只要给出明确答案就不算错。因此,这两个题惟一失分的便只有回答模棱两可的伍皓同学。

  在其他8个问题上,嘉宾的综合倾向在两个问题上与实际进展有偏差。一个是“胡马会”有戏吗?明确认为有戏的6票,认为没戏的2票。另一个是拆迁能斯文点吗?嘉宾以6∶4认同血拆、强拆会得到改善。我们认为这两个错误是可以原谅的。第一个错误反映了嘉宾对两岸和平的愿望;第二个错误则反映强拆之不得人心,反映了民心向善。坦率地说,相比第一个错误的政治幼稚病,第二个错误折射出的现实让人心痛。

  为所有问题提供“较权威解读”的专家,是可以信赖的,他们的表现足以洗刷“砖家”的恶名。其中,对国企、拆迁、“胡马会”的分析判断更着实验证了他们对中国的确切把握。当然,专家也出了错,通胀问题专家说对了大部分过程,但没料到CPI竟然突破了5%,至于楼市、股市,猜对了标题,却猜错了内容。但以中国经济之莫测,错了也正常。

.pb{zoom:1;}.pb textarea{font-size:14px; margin:10px; font-family:"宋体"; background:#FFFFEE; color:#000066}.pb_t{line-height:30px; font-size:14px; color:#000; text-align:center;}/* 分页 */.pagebox{zoom:1;overflow:hidden;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zoom:1; overflow:hidden; _float:left;}.pagebox span.pagebox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pagebox span.pagebox_pre{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visited,.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text-align:center; width:53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active,.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active{color:#363636; border:1px #2e6ab1 solid;}.pagebox span.pagebox_num_nonce{padding:0 8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_height:21px; _line-height:21px; color:#fff; cursor:default; 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pagebox span.pagebox_num{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padding:0 8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active{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pagebox span.pagebox_num_ellipsis{color:#393733; width:22px; background:none; line-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ext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