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拍微电影准备工具:中国电化教育面临跨世纪的战略调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39:18
黎加厚
一、认清时代变化,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90年代后,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呈现加速度发展的趋势,世界正步入知识经济进代,世界各国加速发展教育技术,都是为了下一个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的。
任何实现都是与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我国电化教育产生于本世纪30年代,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历史的贡献。我国电化教育的恢复从1979年算起,到今年刚好20周年。80年代,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我们创立了电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电教队伍成员也大都是从物理、无线电工作方面过来的,当时我们面临新的语言实验室、摄录像、卫星电视接收等技术,有一个学习和熟练运用的过程。对电化教育的本质和教育改革也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认识过程。没有想到,短短几年后,计算机成为核心媒体,因特网正在改变全球面貌,信息技术引发的知识经济革命来到我们身边。这是比当年工业革命更伟在、更深刻、更广泛的社会革命。它直接影响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影响到我们关于教育技术的理念的实践。
世纪各国有远见的政治家、经济家、教育家都认识到,过去工业革命晚了还能赶上;但当今的信息革命,知识经济革命却不能晚了,一定要紧紧赶上,在今天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时代,任何微小的时间差都会迅速扩大为惊人的差距。面对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各国政府和教育界都在采取重大措施进行战略调整。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国情咨文中提出,到2000年,全美的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要联到因特网,上每个12岁的孩子上internet。现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建立了校园网,联上了internet。美国《教育技术》杂志和各种有关教育技术的国际会议几乎全是讨论网络教育、虚抉课堂、多媒体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
日本政府为了追赶知识经济时代步伐,1997年12月将科技厅与文部省合并成立“教育科学技术省”,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在全国中学开设信息课,以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能力。日本高校的的教育机构纷纷改名为“教学实践指导中心”、“教学临床指导中心”,以增强紧密联系教学的职能。
最近,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对此要有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正视现实,紧急行动起来研究对策,否则将被时代淘汰。
二、我国电化教育面临跨世纪的战略调整
新的时代变化使我国电教面临一次战略性的大调整。这次调整也可以认为是一场大改革,因为这次跨世纪的调整,无论变化的深度还是文度,都远远超过了以往关于电教发展变化的运动。
当前我国电化教育发展中最基本的变化是什么?只有抓住了最本质、最基本的变化,才好研究和作出调整的对策,这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进行分析。
当前时代发展最根本的变化是什么?是社会生的变化,生产工具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化。今天,在全世界每一个国家,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被看作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是最富有革命性的社会资源和改造世界的力量。过去有关新技术浪潮的报告中提到核能源、海洋科学、太空探索、生物学技术可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今天看来,这些技术与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相比便相形见绌,因为计算机正在全社会大普及,成为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生产工具,对教育改革产生笪大的影响。
电化教育跨世纪的战略调整,当前急需研究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1.核心媒体的变化
电化教育是由于新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而诞生的:经历了无线电技术椔枷窦际鯒计算机(网络)技术3个阶段。当前,正在经历从音像媒体向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媒体的阶段发展。进入21世纪后,将向全面化发展。
由 此带来的一系列调整和变化是:人员结构变化、知识结构变化、组织结构变化、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论和观念的变化。
(1)人员结构变化
面对新技术革命浪潮,原电教队伍人员结构已不适应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需要抓紧进行调整:
增加多媒体计算机专业人员;增加网络管理与设计人员;增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专业人员;音像技术人员学习数字技术;管理人员知识更新;电教人员队伍的近忧远虑交织,急需紧急采取对策。
80年代一大批优秀的电教骨干、创业者、负责人将陆续退休,电教后继乏人矛盾十分突出;电教队伍知识结构老化,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设计与教育研究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业务骨干流失,损害了电教部门的元气;加快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引进和培养中青年业务骨干已是当务之急。
站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来看,关心、研究和从事教育技术实践的人员结构正在发生一个更广泛的历史性变化:人体教师都需要掌握和应用教育技术,各级教育行政领导都需要指导和评价教育技术,各方面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如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教育心理、比较教育、教育管理、学种教学论等)都需要研究和应用教育技术,各类与教育有关的产业更与教育技术密切相关。在这种新的历史情况下,原电教人员怎样发展?
(2)知识结构变化
面对新时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的培训具有新的特点:这就是全体人员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人员和师资培训成为教育技术部门的经常性和主要的业务。
教育技术部门需要培养一级培训机制:
一级:(全体教师和全体电教人员)应掌握教学设计,教与学的理论知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word、powerpoint、网络浏览器、e-mail的使用。
二级:(教育技术专职人员,与教育技术有关的教学与研究人员)应掌握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与评价知识。如authorware,网络主页的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与评价等。
三级:(计算机辅助教育设计和开发人员,教育技术的核心骨干人员)应掌握教学软件的程序设计,如vc、vb、java,相关的电脑美术、电脑音乐软件的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的使用等。
培训的目的是在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熟练掌握多媒体、网络开发与设计能力的教育技术骨干队伍,确保学校在下一个世纪教育技术的发展。
知识结构变化还将引起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目前国内各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近几年内,将从无线电子和音像技术类课程结构,转向音像与计算机、网络并行的课程结构。
(3)组织结构的变化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由于 核心媒体的变化引起组织结构的调整有多种方式,例如:
将电教部门、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合并为新的教育技术中心;
撤消电教部门,调配各方人员,新成立教育技术中心;
原电教机构不动,新成立教育技术中心;
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归入电教部门等。
对于原电教部门的同志来说,这是一场春秋旧中国式的产业重组变革,你这个部门是被别的部门兼并或消亡,还是你的部门发展壮大,扩展了包括多媒体、cai、网络上的远程教育等新的业务,表面上看是一个机构改革重组的过程,实质是力量和知识的较量,因为这次调整是一次结构和功能性的变化。无论是对电教的同志,或是计算机、网络的专家,甚至中学生,他们面对着每天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技术,都是处于同一起跑线进行学习,关键是谁能紧跟最新科技的 ,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谁就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组织结构的调整变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将不以某个部门或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现在十分严峻的现实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如果你不去做这方面的工作,别人就会去做。其结果是:你游离在当代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运动之外,就将面临时代的淘汰。
组织结构的变化的另一个新的生长点是以师资培训为主要任务的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正在蓬勃兴起。这些培训中心理论层次高、技术力量强、知识更新快,站在当代教育技术发展最前沿对各级教育部门的主管负责人和骨干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2.工作任务的变化
从80年代到现在,电教工作任务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1)第一次变化:从媒体管理制作辅助部门向整体教育改革深化
80年代初,大多数学校电教机构一般都是以电教设备的管理,开发电教教材(制作幻灯片,拍录像,以后搞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推广电化教育作为主要的业务。80年代后期,大家发现我们制作的节目没有在教学中发挥多大作用,电教设备使用率低,电教教材使用率不高,于是提出电化教育要三深入(深入教学、深入课堂、深入学科),希望从教育的整体改革来寻求电教深入学科的发展道路。但是,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如何让电教人员去执行这个面向整个教育过程,或不同的具体学科的教学一直比较困难,成效不大。现状是,许多电教机构为学校教学服务贡献不大,很难融入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成为虚设的“多余的机构”,造成资源的浪费。显然,无论电教改名叫什么,如果不解决好任务定位问题,在新的精简机构中将被下岗。
尽管多年来,我们一直呼吁加强电教人员的教学设计能力,认为电教机构应加强教学设计功能,呼吁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但由于电教机构的角色定位一直未能明确,使我们对电教的任务一直不很清晰,例如:
·如果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那么教学的主体是谁?电教人员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如何体现电教人员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不可替代性?
·如果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那么,谁来构建教学的新模式?是电教人员?是教师,还是教育科研人员?还是大家一起配合?如果是集体配合,谁是主导者?
·在学校教改的整体活动中,由于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并非校长,也不是教务处,也不是具体的学科系,如何协调处理好全校教育改革中电教(教育技术中心)这个角色与其它各个角色这间的关系?
促使电教发生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技术发展的本身的目的是要使教师使用的媒体越来越简单、方便、自由、灵活。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各种多媒体著作系统、学科专业软件、教师备课系统、教学积件资源等,再加上日益普及的录像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使常用的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等都可以由教师自己随意设计制作,而不像80年代初必须依靠电教室才能制作。现代教育技术逐步成为新时代教师的职业技能,这使得电教机构(教育技术中心)在学校教学中担任媒体制作任务的意义逐渐淡化。这将迫使原有电教人员需要考虑再就业二程”,其出路之一就是参与到学科教学改革中去,另一个出路是能与到社会化的教育软件和教材的开发市场中去。
(2)第二次大的变化:从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转变
电化教育第二次大的变化是90年代后人们在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挑战下,人们对电教自身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发展、新的领域需要新的概念而提出来的。
这场新转变有一个与过去电教界内部争论是否改名的不同特点是,教育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整个教育界重视。1997年12月,国家教委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现场会。今年5月18日,教育部长陈至立在《 国教育报》发表专文,强调加快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现在的形势是,不是等我们在那里反复推敲和争论电化教育是否要改名为教育技术,而是许多单位,甚至一些公司,都在争着打直“现代教育技术”的牌子,“抢注域名”。因为“教育技术”并非谁家的专利或自留地,只要关心教现代化的人们都可以去发展它。这个现象应该引起电教界同仁充分注意,这反映了教育技术的确是教育现代化在当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看到“教育技术”这个名称也是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一种“无形资产”,你不去注册,别人就会去抢注了。
腾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的讨论从80年代初就有许多文章讨论,这场讨论之长几乎是伴随文革后20周年的整个历史。是否今后需要继续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与我们的事业紧密相关的迫切问题很多,有一些是最基本的,除了前面说到的结构变化外,还有教育技术的界定问题。大家知道,一个科学的定义应该准确地反映实践和指导实践,一个科学的定义是理论和事业的逻辑出发点。目前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都是采用美国的aect1994年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明确了教育技术的任务是整个教学资源和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
有许多专家在学习研究aect1994年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义:”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李克东,1998)
“教育技术是依据教育理论和科技知识,开发和使用各种媒体及其他学习资源,优化教与学的过程的一种实践和研究。”(章伟民,1998)……
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有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
·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和一门行业,是不是同一个定义?如果不是,那么教育技术这个行业(如各级教育技术部门,大学里的教育技术专业)应该如何定义?
·美国aect94年定义是否适合中国?如果适合,我们的教育技术部门需要怎样改革以完成该定义的任务;如果不全适合,我们又怎样根据国情作出教育技术的定义?
·定义中有关概念,如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如何界定在实践中如何操作,谁来操作等等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美国aect1994年定义是美国教育与传播协会组织上百名教育技术专家进行了历时5年的集体研究成果,体现了行业性学术团体的集体智慧和经验。而我们往往是专家学者在文章或书籍中提出个人 见解。面临新时代教育技术的大发展,我们应该怎样做好基本理论和政策的建设工作?
三、建设教育技术创新体系,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争取主动
在教育现代化的诸要素中,教育技术是将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传播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推动整个教育的变革,它将引起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教学管理等一系列变化。在一个学校,评价这个学校教育技术部门是否起到了上述作用,或者换一句话说,教育技术从业人员在学校各个部门中是否有自己的地位,一要看你的服务工作做得怎样,二要看你在教改中的创新。如果你没有创新,那你怎么会引起别人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致教学管理的变革呢?
大家知道,90年代后世界开始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历史转移。在一个知识、科技比自然资源、物质、资源更为重要的经济时代中,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如果说国家创新能力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那么,一个学科、一个专业或一个部门的创新能力就关系到你这个学科、你这个部门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你在学校诸多部门之中是否有一席之地。
最近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全面增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对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同志来说,由于教育技术总是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联一起的,因此创新尤其重要。当然,各个的情况和条件不同,提出一个新的理论,一个新的概念、开发一个新软件,设计一个新教学模式,或改进某个管理办法等,都是创新。创新的成果有大有小,但创新的精细是最核心的东西。
反思我们过去20多年走过的道路,可能创新精神比较缺乏,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关于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较多的是从众心理、一哄而上,引进的东西多、自己的东西少。这个现象也不单单是教育界,整个社会都是这样。“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个现实是,往往现成的、从国外继承的、移植的东西,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因为它容易立竿见影,风险亦小,马到成功。而创新的东西往往有风险,这就要有远见,要有让创新思想脱颖而出的机制”。
例如我国最早研究电视字幕机的是电教工作者,而开发出产品,并占领全中国字幕机市场的却是“新奥特、“大洋”公司;研究cai软件最早是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下的许多大学和中小学教师,而目前最有影响的教学软件开发商却是科利华公司,我们自己却很少或几乎没有自己的cai产品;此外,在录像片制作、vcd制作、网上学校、虚拟现实等方面,我们都缺乏自己的拳头产品。晕个现象与我们的观念、体制、人中素质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但缺乏创新精神,我们的事业和组织缺乏创新机制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如何从机制、政策、人员培训等诸方面来建设教育技术的创新体系,大家一定会有很多想法,需要我们广泛地展开讨论。
在今天世纪之交的时刻,给观国内外教育技术展的广阔天地,我们要看到还有很多处女地等待我们去创新:
·面向各学校的教学软件开发;
·现在许多中小学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络主页和网上学校,我们需要尽快建立网络上的教育技术中心;
·联合起合进入新技术领域:虚拟现实cai,语音识别cai软件开发,非线性编辑与数字影像技术……;
·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争取有一批紧密联系实际,指导当前教育技术发展的理论研究文章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