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男第四季第二期:中国的新亚洲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44:24

 

4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借博鳌论坛公开发表演讲之机,阐述了中国的新亚洲观和新亚洲战略。

博鳌论坛作为在中国举办的亚洲区域性国际论坛,成立十年来,促进了亚洲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也体现了亚洲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增强的趋势。同时,由于地利之便,加上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博鳌论坛也成为中国加强与亚洲国家联系的重要纽带。胡锦涛选择在其举办十周年之际发表公开演说,阐述中国的新亚洲观和亚洲战略,是一次恰如其时的外交公关行动。

更重要的是,当前全球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金融危机冲击西方余波未熄的大背景之下,随着亚洲新兴大国的发展,世界经济中心正从传统的西方向以中印为核心的东方转移。中国在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下一步的目标自然是超越美国,因此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是从观念层面还是从机制层面,都将会实质性地发生变化。

一个国家变得更为强大,从历史上看,都伴随着其争夺世界事务主导权的强烈欲求。对历史前事不忘的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对中国如何看待亚洲,如何看待中国和亚洲的关系,中国将会采取何种外交政策特别是亚洲政策,这些都是他们格外关注的对象。

因此,清晰地表述中国在亚洲的利益和诉求、中国处理自己与伙伴之间关系的方式以及中国准备采取的对外政策,是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严峻课题。李光耀屡次鼓吹,未来的亚洲仍然是美国的亚洲,亚洲必须继续接受美国的领导,并依赖美国对中国的牵制作用,就是亚洲邻国内心真实想法的反映,也对中国制定成熟稳健的亚洲战略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在此情况下,中国决定公开阐述自己的新亚洲观和新亚洲战略。

胡锦涛首先强调了亚洲的优势: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孕育出四种亚洲精神,亚洲一体化进程取得进展,并深刻改变了世界总体格局:

一是亚洲人民历来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享誉世界的辉煌文明。

二是亚洲人民历来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近代以来,亚洲人民饱受屈辱,经历了曲折和艰难的发展历程。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始终以不屈的意志和艰辛的奋斗探索和开辟适应时代潮流、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

三是亚洲人民历来具有开放包容的学习精神。亚洲是充满多样性的大陆,亚洲文明在多元文化影响中融合演进,为亚洲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提供了重要文化基础。

四是亚洲人民历来具有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亚洲人民是一家,历史上亚洲人民在掌握民族命运的斗争中,曾经并肩战斗、风雨同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克服金融危机影响,亚洲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合作更加紧密,一体化进程加快发展,亚洲不仅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积极改变自身命运,而且成为拉动世界经济恢复和增长的重要引擎,日益影响着世界发展的进程。

客观来说,的确,正如胡锦涛所说,亚洲人民通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和开拓进取,既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也成功度过了近代以来的艰难岁月,并在随后步上了独立和发展的道路。但多元化并非只是亚洲的有利方面,从相反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盘散沙的表现。亚洲从未像西方一样形成过自己的共同文明和文化,当我们在说西方时,往往指的是具有共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类似发展模式的不同国家,它们有一长串,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但在亚洲,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背景之后是不同的发展模式,而它们相互之间有时是排斥的,甚至相互之间也并非具有一致的利益目标。因此,亚洲的团结是相对的,远远比不上西方的团结。跨大西洋的联盟是持久而强有力的,每当有事之时,这些国家多数时候会坚定地走在一起,比如近期的利比亚危机,即使在金砖大国共同反对之下,西方国家仍然坚持以武力介入利比亚。

而在亚洲,却有人公然鼓吹区域外的强国加强在本地区的力量存在,并呼吁其牵制本地区大国,以确保区域势力均衡。

因此,这也就意味着,胡锦涛总结的四点亚洲精神更像是一种进行时状态,是正在发展中的一种共同愿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亚洲能够凝心聚力,扩大更多共同利益,形成具有更多交集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届时方能充分发挥“亚洲精神”的威力,服务于区域的共同发展。

胡锦涛在演讲中着重提出了促进亚洲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亚洲的五根支柱。从深层看,这五根支柱也在回应外界对中国发展方向和前途的关注的同时,提出了中国的新亚洲战略的基本要义。它是今后指导中国实施亚洲政策的基本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中国与亚洲建立何种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将产生什么样的区域格局。

第一根支柱:尊重文明多样性。从睦邻友好的大局出发,相互尊重各自选择发展道路,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不断提高各领域合作水平。

尊重文明多样性,落到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实际上是对外界关注和怀疑中国模式能走多久、中国能否在现有体制下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回答,也是为中国目前所选社会制度和所走发展道路的辩护。

第二根支柱:发展。亚洲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发展经济、提升国力、改善民生的共同任务。亚洲能否在世界舞台上占据应有的位置,亚洲各国能否保持社会稳定,最终取决于能否得到发展。

胡锦涛强调“发展”,也是向世界表明,今后中国仍然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将和亚洲一起共同面对,携手努力,特别是在目前亚洲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之下。

第三根支柱:区域共生。亚洲国家基于共同利益共同分享机遇,应对挑战,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积极发扬互助精神,大国扶持小国,富国支援穷国,各国相互帮助,推动地区所有成员共同发展。

中国高调倡导“区域共生”,公开表示要对增加对亚洲的援助,也是为了取信亚洲邻国,既减少其对中国发展强大的敌意,又通过促进共同发展为自身创造良好的区域合作环境。

第四根支柱:求同存异。胡锦涛论述了中国的新安全观,即摒弃冷战思维,照顾彼此安全关切,最大限度展现善意、智慧、耐心,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化解矛盾,互信互认,平等协作,积极促进共同安全,努力维护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

中国提出新安全观的背景是,中国的发展客观上对美国全球霸权地位是个直接挑战,如何建立与美国的关系,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其次,中国在亚洲的崛起对地区国家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可以乘中国的顺风车,从区域合作中获得好处,加快自身发展;忧的是,中国强大后会不会像历史上有些国家那样奉行扩张主义,搞地区霸权,危及自身独立自主和国家安全,特别是中国与有关亚洲国家存在领土、领海争端问题,中国采取何种方式解决争端乃至冲突,在过去数年来,正在成为有关国家密切关注的目标。

因此,胡锦涛在博鳌论坛演讲中提出的新安全观,既是中国在内部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以后寻求与外部世界建立更和谐稳定关系的努力,同时也是想给美国以及亚洲邻国一颗定心丸,向他们暗示,中国不谋求在世界事务中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也不会在地区事务中试图采取极端方式处理争端,希望与邻国维持长久和平,以保证区域共同安全。

第五根支柱:开放、包容与合作。胡锦涛提出,亚洲应该秉承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的原则,尊重各方共同意愿,加强区域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各类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并行不断发展;应该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尊重地区外国家在亚洲的存在和利益,欢迎世界各国积极参与亚洲合作进程,共同促进亚洲和平、稳定、繁荣。

胡锦涛在演讲中诠释了在亚洲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两个要点。一是实行亚洲内部有区别的一致原则,特别强调“协商一致、循序渐进”、强调加强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强调发挥各自优势、并行发展,包容亚洲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模式、利益和要求;二是亚洲不搞封闭主义,而是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尊重地区外国家在亚洲业已存在的利益,不仅如此,还继续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亚洲合作与发展进程。

前者表明,中国无意在亚洲推行霸权主义。中国实力增强了,但绝不会罔顾亚洲各国自身的特殊利益和要求,强制推行于己有利、于人不利的经济和外交政策,相反中国会充分尊重亚洲国家的意愿,高度重视发挥区域合作机制的作用,按照协商一致、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并行发展。

后者以金砖国家为例,指出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亚洲合作进程。但胡锦涛演讲的更深的意蕴,在于打消美国为首的西方的顾虑,表明强大的中国不谋求独霸亚洲,更不会妨碍它们在亚洲业已存在的利益,同时本着开放、互利、共赢的立场,继续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亚洲发展。

胡锦涛在演讲中回顾说,博鳌论坛成立十年来,中国深化同亚洲国家的睦邻友好,广泛参与区域合作,同亚洲和世界联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中国发展繁荣,离不开亚洲;亚洲发展繁荣也需要中国。

胡锦涛在对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行说明时,阐述了今后五年中国对外战略的规划设想,并提出了具体措施落实中国的亚洲战略,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会合点。中国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促进贸易收支基本平衡,这将为亚洲和世界各国扩大对华出口提供重要机遇。

第二是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的项目合作。我们将更多地投资亚洲和新兴市场国家,

第三是着力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将继续积极参与“10+1”、“10+3”、“东亚峰会”以及中日韩合作,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稳步发展。将加强同周边国家在交通、能源管道、信息通信、电网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升本地区互联互通水平。将继续推进同亚洲国家在旅游、文化、教育、青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深中国人民同亚洲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由于对外战略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内部发展,因此中国在亚洲推行的新战略,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中国现存秩序和体制。随着中国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所谓的“中国模式”所受到的外部质疑和压力越来越大。中国主张“文明多样性”、“包容性增长”,从主观角度说,自然都有为中国发展模式背书的意思,是想有效维护现有的体制和文化,在改革发展的同时,谋求社会的和谐稳定,保持“中国特色”。而赢得世界特别是亚洲国家的理解和支持,对中国稳定内部局势具有重要意义。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诠释中国为什么在亚洲还“硬”不起来,必须在妥协的基础上,发展与亚洲更为牢固和持久的关系。无论是“区域共生”,还是“求同存异”,中国视之为亚洲稳定和发展的两根重要支柱,某种意义上都在抑制或者收缩自己在亚洲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后者,主动放弃诉诸武力的政策选择,固然具有安抚亚洲邻国的用意,但同时也表明中国在区域的非强势存在。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中国要获得亚洲在关系到国之根本问题上的理解和让步,就要在一些问题上立场后退。众所周知,不管是南海还是东海,都事关领土和主权,尤其是在近代以来中国所受的丧权辱国的命运,对于主权和领土,一向都敏感。既然连这样的问题也可以做出让步,也可见中国多么希望在自己所选的道路上尽量减少障碍。

不仅如此,中国坚持开放和走出去战略,希望在经济上更深地融入亚洲区域合作,以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和利益纽带,与亚洲缔结更持久的关系。中国既将亚洲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并从国际贸易中获益,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又致力于树立中国负责任和友善的形象,避免亚洲邻国倒向区域外的世界强国,并努力维系中国在亚洲的基本影响力,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