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蛋白多肽粉: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 小学语文 - 圆桌教研 - Po...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6:00:05


2010-06-03 10:38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整个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呈现在面前,使许多人的理想能够很快实现。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更能发挥更大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我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

三年级,我在讲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像很多课一样,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学校的局域网里就提供了河北远程教育网关于本课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合成小组,自己到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于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分成了“海底动物考察队”、“海底植物考察队”、“海底探险队”等不同的小组。在我给精心准备的网站中,学生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

大家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自然而然地达成,何用教师再去枯燥地介绍海底的知识呢。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内容和对象,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

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己小组选取的对象进行了认真而详尽的汇报,其丰富程度连我都始料未及。汇报后,再结合课文的文字理解和感悟海底世界的美丽和物产丰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

如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动情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太阳缓缓升起,遍地开放着鲜艳的花朵,春光水碧,红花像燃烧的火焰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同样的在讲授《桂林山水》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山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高昂,纷纷说将来要到桂林去旅游。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

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如在《夜莺的歌声》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

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

如教完《景阳冈》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武艺高超,疾恶如仇”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2010080098 2010-06-03 10:50           怀来县沙城实验小学   赵秀娟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整个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呈现在面前,使许多人的理想能够很快实现。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更能发挥更大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我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

三年级,我在讲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像很多课一样,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学校的局域网里就提供了河北远程教育网关于本课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合成小组,自己到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于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分成了“海底动物考察队”、“海底植物考察队”、“海底探险队”等不同的小组。在我给精心准备的网站中,学生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

大家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自然而然地达成,何用教师再去枯燥地介绍海底的知识呢。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内容和对象,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

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己小组选取的对象进行了认真而详尽的汇报,其丰富程度连我都始料未及。汇报后,再结合课文的文字理解和感悟海底世界的美丽和物产丰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

如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动情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太阳缓缓升起,遍地开放着鲜艳的花朵,春光水碧,红花像燃烧的火焰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同样的在讲授《桂林山水》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山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高昂,纷纷说将来要到桂林去旅游。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

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如在《夜莺的歌声》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

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

如教完《景阳冈》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武艺高超,疾恶如仇”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2010130190 2010-06-03 11:03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一)化困难为简易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电教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电教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二)变抽象为具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国的南大门”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告诉学生西沙群岛在祖国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们家里的大门一样,所以称“南大门”,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词意。
(三)突破时空限制
电教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改变微观、宏观的约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教学中一些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的事物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显示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取学习所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和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学生一会儿观赏海滩和海岛的美景,使他们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到处是形态各异的贝壳,还有庞大有趣的海龟;海岛上绿树成林;一会儿仿佛又潜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处,无数的鱼儿游来游去,穿梭不停,美丽的珊瑚千姿百态,好像还听到了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
由此可见,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易且轻松愉快,从而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秦皇岛市青龙第一实验小学  刘辉
2010110160 2010-06-03 11:19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李海旭
        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直观、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因而赢得了众多语文教师的青睐,并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造成使用效果低甚至起到反作用的结果。我认为,这是教师在选择内容与时机的把握上出现了问题。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心选择内容。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深思熟虑,力求准确高效。
        1、所选内容要贴近文本。
        信息技术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它的内容必须贴近文本,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所选内容与文本出现偏差甚至背道而驰,就会将学生的思维引上歧路,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起反作用。
        2、所选内容要贴近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选择内容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多考虑,要从他们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出发,选取合适的内容。例如,本次评选我上交的口语交际课例《说名字》中选用了两首歌曲,但课后反思却发现它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有很大差距。在学生说完自己名字的含义后,我播放了歌曲《母亲》,让学生边听歌曲边回忆和父母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感受父母对他们深深的爱。这首歌曲是近几年流行的,学生耳熟能详,当听到“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看到那熟悉感人的画面时,学生自然融入到歌曲所创设的情境中,他们一个个表情严肃,多个学生热泪盈眶,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为后面向父母诉说感激之情的环节安排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运用。而为了升华学生对父母感恩之情,我选择了我感受最深的一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但出乎意料的是这首歌曲播放后取得的效果却远远不及《母亲》。冷静下来思考,我发现了症结所在。这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歌曲学生没有听过,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对于尚未经历目睹母亲因操劳而衰老的学生来说还理解不到,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恰当把握时机
        信息技术手段必须要用在合适的地方、恰当的时段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效力,因此必须注意把握时机。
        1、要用在激趣引入之初。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激趣引入这个环节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2、要用在重点解读之处。
        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应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为解决教学重点而服务。教学中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多数是学生所未知的东西,而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就必须跨越时空,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信息技术手段在这一点上具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教师在教学时可合理加以运用。
        3、要用在难点突破之际。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教师无论怎样启发诱导学生都无法感悟,面对这样的难点,信息技术手段有时却能轻易将之突破。我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为让学生深刻领悟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损失,启发学生想象却收效不大。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圆明园昔日美轮美奂的画面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奇珍异宝时,学生发出了一声声的惊叹,再经与圆明园毁灭后的断壁残垣对比,学生在唏嘘中有了深刻感受,这一难点不攻自破。
        4、要用在情感升华之时。
        情境是打开学生情感大门的金钥匙,学生的情感变化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情感酝酿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特定的情境激发才能得到升华,而信息技术手段无疑是一种有效地选择。我听过一节感受很深的课《狼牙山五壮士》,教师的讲授很一般,但在最后学完五壮士跳崖的片段后,教师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壮士跳崖的片段,那震撼人心的画面,那气壮山河的声音一瞬间占据了学生的心田,那画面久久挥之不去,学生对五壮士的敬佩之情瞬间得到升华,这短短的画面胜过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三、已被证明的有效使用方式。
        在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性在一些教学环节中已得到证实。
        1、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中之重,很多教师的板书缺乏示范性,而运用课件展示生字的写法直观、形象、规范,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已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写字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2、配乐朗读。
再好的歌手清唱歌曲也达不到音乐伴奏时的效果,这也侧面见证了配乐的作用。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因此配乐配图朗读的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认同。


2010050034 2010-06-04 10:15 不错
2010120176 2010-06-04 21:59                   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柏乡县明德小学    王英华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资源。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如果要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讲《秦兵马俑》时,由展示兵马俑的画面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古典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想更好的了解它吗?请大家注意观察的同时积极地思考。
      这样,从思想上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授《题西林壁》这首诗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先配乐朗读,然后展示一组与诗有关的图片,让学生看到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学生对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主题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应该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它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的直观的形象的画面。使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3、渲染课堂气氛,体验美感。
如《瀑布》一课,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领会到瀑布声和形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可利用多媒体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课件,加上配乐诗朗诵。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4、培养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中有一些课文中有写法相似的段落语句,借助多媒体,教师先重点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后,运用所学的方法阅读其他段落。例如:讲《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先用多媒体出示送别的动人场面,然后知道选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蕴涵的感情。播放文中提到的感人画面,既加深理解,又能让学生有感而发。既体现了坚实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5、启迪创新思维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学时向学生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到西沙群岛一“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以便体会优美意境,并让他们的思绪跟随着音乐飞遍西沙群岛,使他们身临其境。接着可要求学生说一段赞它的话,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似乎与作者一起在观赏这美丽的小岛,从而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但是,无论多媒体多先进,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就有可能弄巧成拙,从而成为扼杀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所以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学生的想象
2、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学生的品读
3、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搞形式
  ,如果将整个教学过程都制成了课件,由于画面的不断切换,学生这时注意的是这一幅画与那一幅画的画面有何不同,所配音乐哪个更好听。不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二、 利用网络资源
1、拓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例如《丝绸之路》一文 。文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有很大时空差异 。在教学新课之前,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我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找了丝绸的相关资料,经过整理,做成了精美的课件,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在讲解课文时呈现在学生面前。
再如《长城》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恰当利用了网络资源,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感受,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让学生深深感悟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能力。          
利用网络尝试创新教学,则可以使学生接收到更多外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外知识。既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搜集资料,培养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写《白色污染的调查报告》时,我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找了一些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图片、录象、资料等,,让他们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实施环保的一些措施等,并且让学生了解世界环境保护的一些举措。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整理的过程中认识也进一步加深。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对语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教学手段,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是为我们教学服务的。

2010150006 2010-06-06 22:09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小庄乡十四户中心校(061304)  
赵鸿琴(13785487897   03176310951)
【关 键 词】形象  名家  设计 深研 误区
【内容提要】内容形象直观,名家示范朗读,精心设计教学,时时更新资料,远离误区,才是有效利用。
任何一项技术手段的出现,都会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蒸汽机与‘电’”的出现,使人类的四肢,延长了许多;正是人类有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才使的怎么“韦编三绝”、“学富五车”成了历史、典故;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上的“有效”利用,学生的“认知”过程,又一次得到“优化”。 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呢?将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人类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信息技术是工具,有效利用是手段,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关键。本文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做一探讨。
一、    形象感人——多媒体
1、教学内容——多媒体
很多课文的内容,不是每个学生都容易理解的。为此,历来的教科书都在努力,如给课文做些插图等等;每个教师也在努力,尽量用语言、肢体语言描绘;尽管如此,个别内容学生还是不好理解。像“杨梅”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家乡没人见过的;以前,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尽量给学生描绘。现在好了,在网上下载了“杨梅”图片,学生读着课文,看着图片,如见实物,很好理解。“颐和园”的长廊什么样,我也没去过北京,我下载了颐和园长廊各角度图片,还有特写图片展示给学生,效果很好。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我每句插一图,简直就是画配诗了,学生很容易理解;再也不像以前在初中讲这课时,我在黑板角给学生现场画“驿外断桥边”画了,那多寒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现场情景是什么样的?下载了图片和视频,做成课件,学生如身临其境,这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董存瑞”一课,先播放段“炸桥”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像歌曲的前奏一样,把“演员与观众”带入角色,这叫创设情景。
《猴子捞月亮》怎样一个结一个“捞”的,下载个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猴子捞月亮》,比教科书说的还精彩,情节还有趣。学了贝多芬的《夜光曲》,再真听听贝多芬的《夜光曲》音乐,感受一下音乐的魅力——网上有,这些给学生看看听听,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景,加深课文的理解,何乐而不为。
教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的时代,就像人类伟大的发明“钻木取火”一样,已成为了历史。
2、生字教学——更直观
  生字教学,学生写错字是个教学难点,教科书上的字大大的,学生大有“视而不见”之势,看不清笔画,如用多媒体,把字放大比较,学生一目了然。如肺  沛本是一竖穿下(“肺”字共8画,“沛”字共7画)、 “虎” “佩” 的第五笔本是“横”别 写成“撇”; 我在复习“字有重捺”一节时,放大了下面数字,效果很好:① “品”字形结构的字有两捺 “众、森、鑫”,“辶”里边也有两捺的 “途、逾、逢、透”【注意:“辶”里边的捺,均位置偏上,偏下则变点!】 “足”“衣”“米”“水”字作字底的个别字有两捺“蹩、蹇、衾、籴”,但“裘、粲” 上边变一点,下边不变,一捺;这样学生看的很清楚(上传原因,这13个字号小了)。
写字课,把“田”字格、“米”字格、“天平”格做成透明框,再把生字的楷体放大加上框,学生看字的间架结构,一目了然,字写不好看,才见鬼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弥补了学生认知“马虎”之缺点。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弥补了教科书的文本之不足。
二、    阅读教学——名家读
勿用讳言,有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就是普通话好,朗读课文水平也赶不上朗读“名家”,朗读,是一门艺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染学生,甚至有时以读代讲,也有很好效果。像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葛兰、红云……现在教科书出版社,也有音频材料备选用。这就是《劝学》所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做成“领读”课件,效果更好。我的一个课件,把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朗读的《草》展示给学生,效果很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补了教师自身能力“有限”之不足。
三、    课堂效果——大提高
“信息技术”课件的应用,节约了老师的板书时间;过去讲课、练习时,用到段课外短文或是学生的“作业”展示,老师不是抄就是读,效果不好,现在用多媒体“投影”,通过电脑,直接到屏幕了,极为神速。这比原来教师使用“小黑板”强多了。再者,讲课时用到什么资料,不管长短,瞬间切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就大大加大了课堂知识的容量,40分钟的课堂效果,体现了高效率快节奏。
四、精心设计——最关键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于引导启发,善于应变,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又一关键。用本文的标题到网上搜搜,会有很多的文章,大多都说“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探究等等等等。要知道“信息技术”只是工具,也只能是工具而已。如果教师只依赖所谓的“多媒体”而疏于“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于引导启发,善于应变”,把“多媒体”资料,一股脑的堆砌在课堂上,美其名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云云,那是“师之惰”。第一次,或许还能蒙混过去,第二次会能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我想改用小沈阳的一句歌词来说明“信息技术”是什么:“不要疯狂的迷恋我,我只是个工具由你掌握,我自本身不会‘传道、授业和解惑’,全凭你有效利用,我才是我。”在这里,以我自己上传的“视频课例”《隔音符号的用法》 来说吧:我的教学设计,可谓一环扣一环,每个“拼音”都是经过认真挑选的。我的提问:“这些音节,我知道,不标隔音符号,音节界限也不会混淆,谁知到?”,我没有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因为,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到现在,我是第一个发现的人,有网友评价:大学教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讲“隔音符号的用法”一节,“忽悠”了50年,说我是“‘隔音符号’全国讲对第一人“。这话有点让我惭愧,我也是执教15年发现并研究的,我也“忽悠”了学生15年,罪过啊!我就不指望十几岁的娃娃自我发现了,所以我直接肯定(告诉)再启发,其“难度”为学生降低了95%,效果很好。当学生感到“不用隔音符号,音节界限也不会混淆,为什么要加‘隔音符号’呢”;我马上引入“如果没有‘隔音符号’之规定,‘fānàn’是‘fā’nàn(发难)’,还是‘ fān ’ àn(翻案)’呢?这一别说小学生和一般读者,就是语言学家,也说不清楚的例子做讲解。”这就讲明了“隔音符号”的必要性了。《汉语拼音方案》,明确规定:“a ,o ,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 ’ao (皮袄)。”非常明显,隔音符号的运用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a,o ,e 开头的音节”;二、“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三、“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作用:“用隔音符号隔开”,防止“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举例也颇为精当:“pi ’ao (皮袄)”,是两个音节,不用“隔音符号隔开”,“piao(漂)”就是一个音节了。“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这一条件,实际操作中没了,我只跟学生讲了两条,也只能讲两条,我不把“商榷”“争论”引入课堂,那些留给学者们探讨吧。最后我又向课外进行了知识拓展“电脑拼音输入时的问题”,这是学生平时能遇到的,也是我对这一节内容的补充,但这不是本课时重点,所以点到为止。我在现场拼音输入操作时,第一次出现输入法自行加的“隔音符号”,因平时应用输入法软件不同,我没有思想准备,完全是临时处理,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当时有两秒的愣神,马上转入正常,将计就计,可谓天衣无缝。这一切光靠“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不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于引导启发,善于应变才是。
五、教学资料——常更新。
网络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极为神速,现在网上有价值的经验材料、课件、教案、课后反思等等很多很多,大多是免费的——就是不免费,只要网站让你看到或听到了,就能下载下来,很简单的。课件,教案要下载好的、新的,下载后修改,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以补自己资料、技术、时间的不足。
网上关于教学论文,文学名著,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可以说应有尽有,这就为教师的自身修养,专业知识储备,教学资料保存提供了天大的方便条件,并且都是免费的;时代的进步,天上掉下的大馅饼,正砸到每个人的脑门上,你不学习进修,你不查找利用,你不好好保存,既是课堂使用“多媒体”,也未必是高效。
另外,教学时遇到什么疑难问题,可到网上搜搜答案,或者到“知道”“好问”版面问问,大多能够解决的。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课堂教学,不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吗?
一些课件,作者常有补充和更改,需要下载者关注。像朗读爱好者“白云出岫”,朗读的文章不断更新,把怕一个字音的“调值”不准确,也重新录制在发布。网上的内容时时在更新,你不更新或许会犯错误的。
六、课件类型——适合教学
1、深研教材,读懂课件再使用
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同一课,教学目的不同,课件设计不同。我上传了三个课件:①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朗读《草(离离原上草)》课件 ,重在朗读,字我注了因,用地是夏青的朗读;如果为讲解诗的含义,绝对不能选我这个课件,需另找别的。②小学一年级拼音部分读、记 “音节”复习题(各版本通用),重在比较分辨,所有《汉语拼音方案》的拼音规则,“隔音符号”外全包括,只能在复习使用;③隔音符号的用法课件,重在说明重要性和必要性,fānàn是 fā’nàn(发难)’,还是‘ fān ’ àn(翻案)’,才是课眼。一定读懂“别人课件”在使用。
2课件的类型不必都是PPT格式,自己用的顺手,又适合所讲内容就好。我的“经验材料”里有篇《课件类型浅说》小短文,附录如下:谈到课件,人们自然想到是“演示文稿(PowerPoint)”,这很对,因为PowerPoint样式的课件,是课件的主流。然而,课件并不一定都制作成“演示文稿”形式才叫课件:一个Word文档,一个Excel表格,或在Word文档、Excel表格中插入链接,教学时很好的跳转到其他音频、视频、图片等其他文件上,就是个不错的课件;像用FrontPage、Dreamweaver把课件制作成网页形式的也很好;像把几个视频、几个音频、或几个图片放在一个文件夹中,甚至把几个音频、视频、图片等放在一个文件夹中,教学时适时打开,这也是很好的课件;再如,讲课时教师适时的荧屏录像(或录音),再给学生第二次播放,也属课件之列。总之,“演示文稿”是课件的主流,其他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点,万一都制作成PPT格式的课件,于操作和服务教学方面比较,并不一定很好。
七、“大凡入形者,皆有能,有不能”,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手段,同样是把双刃剑,用的好,他能优化教学,用的不好,它会带来负面影响,下面再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三个误区。
1、语文课件做的过于“花”。语文课件,虽然需要较高电脑技术,但他不是“电脑技术”大比拼,不要把课件做的过于“花”,只要达到语文教学效果就好,千万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课件制作”技术,故意把课件制作的过“花”,导致课件的效果,大打折扣。读者可以参见我上传的课件,都不“花”,服务于教学是根本。“买椟还珠”的笑话,在嘲笑那位“买者”不识“货”的同时,也应看到“椟”制作的过于精美不是?
2、学生课外知识的摄取,教师不精选。虽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师亦无常道”一说,但是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水平,毕竟是高过学生的很多的,教师要把每课或每个单元的“课外涉猎”资料,搜集、精选、整理后,放在学校服务器或自己对学生公开的电子邮箱里,这样既方便学生查找,又节约学生漫天检索的时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网上什么都有,但需要时间、需要甄别。千万别撒手不管,美其名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自主学习、探讨”云云。
3、不要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有的学校明文规定:“每周每个教师,必须用“多媒体”几节几节等等”,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初期,这样引导教师使用,是对的。要知道,并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必须使用“信息技术”;再者,我们国家,也没有给每个具体的教学班都配备一套可使用的“信息技术”的设备,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学校,不一定言必“信息技术”。“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的成功与否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学生的认知感悟;鲁迅、矛盾、沈从文……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可能没有“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一说,但他们却是一代文豪。 (5155字)

2010110198 2010-06-07 13:05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永清县第一小学   窦金涛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跃,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寓情于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更贴近文本,便于拓展思维,升华情感。这样,可以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自在。
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是为了教学服务,使用要适度,不能求新思奇,把语文课堂教学弄得见满天飞,让学生无理解阅读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语文课成为课件欣赏课。
一、信息技术的材料收集展示要有针对性,范围不能过大或过小,选择内容应服务于语文教学,要有助于,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前,先把教材理解分析一番,考虑到我们生活内地,远离西沙群岛,对那里不甚了解,于是就按段落把课件分成几组:珊瑚、鱼、鸟、海水等欣赏性的和片段句子等理解分析感悟性的两组。这样就捉住重点,容易突破难点了
二、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要遵循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字带给心灵的感受和对美好的追求,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帮助学生容易理解加深印象,拓展思维的。在讲授《荷花》一文时,我先收集了很多自然界中奇花异草在开始播放,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好,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花,为什么喜欢。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很活跃。进而引导走近美丽的荷花:叶爷爷为什么喜欢荷花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仔细阅读课文找到依据,看谁和爷爷想的一样。学生会找到描写荷花美丽的姿态的句子,我就把这些句子制成课件,和学生一起交流理解,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感情朗读,想象荷花的姿态美好,继而播放荷花的视频,感受文字,想象和实景的交融,让美得到了升华。
三、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她们不只是欣赏着,更应该是搜集者,参与者,积累者,分享者。在教授《香港,璀璨的明珠》前,我提出建议,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视频,。这样一来,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进图书室,走进网络精心选择与香港有关的内容,然后我们再一起选择与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制成课件。
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更要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的拓展。在讲授《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我制作了这样的课件:一只瘸了腿的小猫,一只折了翅膀的小鸟,被风刮歪了的小树,摔倒在地的小朋友,要过马路的盲人爷爷,提着菜篮爬楼梯的奶奶。二年级孩子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把小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要说自己该怎样做。文本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拓展。
总之,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要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发挥最大的作用,彰显文本展示魅力。

2010110198 2010-06-08 19:48
引用 引用第8楼2010110198于2010-06-07 13:05发表的 :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永清县第一小学   窦金涛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跃,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寓情于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更贴近文本,便于拓展思维,升华情感。这样,可以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自在。
但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是为了教学服务,使用要适度,不能求新思奇,把语文课堂教学弄得见满天飞,让学生无理解阅读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语文课成为课件欣赏课。
.......


2010090125 2010-06-09 10:25   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唐山开平小学   徐丽娟
  三年来,我区与东北师范大学联合,对信息技术如何与小学各学科有效整合进行了探索研究。经过三年的学习与研讨,我对整合的基本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就是要围绕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系统分析传统教学手段完成目标存在的困难,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解决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结果什么样、如何应用。东北师大钟教授的报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可以说让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通俗来说就是把信息技术悄然融合到语文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利用其网络资源,搜集并处理信息,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教学资源的设计要以改善教与学过程与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课改为方向,以营造将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将能力所涵盖的规律和方法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被培养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环境为目标。开始我们对整合的理解有偏颇,整合改革了低效的教学模式,注重规律和过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
与语文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就是信息技术如何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问题。关键在于整合点的诊断上。结合教授的讲座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整合点只是一个教学步骤,在教学中很多时候会是和教学的重难点的突破是一致的,但有时又并不一致。整合点指的是教学中,当常规教学手段实施存在困难或者学习效率低下时,而信息技术可能支撑,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有效地解决这些困难,此时的切入点就是有效的“整合点”。比如我在执教《一夜的工作》时,首先分析了学情学生对周总理缺乏感性认识。需要通过多途径多形式了解周总理,走近周总理、认识周总理。通过情境导入、自由读文、提出问题、寻找句子、课件演示、课堂练笔、齐声朗读、形象升华的步骤与方法充分展示了周总理辛勤工作的无私精神和简单朴素的生活作风,突出表现了共和国总理的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质;在最后的“总理生命最后一段历程”的录像中,全场所有老师和学生都神情严肃而庄重,被周总理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感动、被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打动;整节课节奏紧凑、气氛活跃、感人至深,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站在解读文本的角度本文是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写平常的小事,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师只有用朴实而扎实的教学引导学生真正沉浸文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走进总理的精神世界,才能充分感悟形象,升华情感,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在整合课上,信息技术成为教与学的工具和媒介。从一定程度上讲,确实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可以看到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的走向和趁势。1、打破了教育时空范围的限制,产生开放性的远程教育模式。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坐在一“虚拟教室”中进行学习、讨论;2、引起了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即阅读、写作和计算的裂变:阅读方式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独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检索式阅读;3、使教育教学目标也发生变化:信息社会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检索、获取、分析与处理能力的新型个性化人才,而不是那种知识积累型人才;4、还使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习活动更加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世界都可以被模拟仿真,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所有学科教学都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


2010080084 2010-06-09 16:54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
    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以小学语文的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如何在其教学中有效地应用。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解决难点,加强记忆。
    瑞典的高中教师克里斯特·古德孟德先生认为:“从你的学生进入教室起,就让他们感受到欢迎的气氛,音乐是营造气氛的最好工具。”在上课开始播放与语文主体吻合的乐曲,有助于学生把握语文的感情色彩。如在教读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学习巍巍的《再见了,亲人》时,让毛阿敏的《思念》唤起不忍离去的惜别情,既学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爱之者”,为给学生创造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形象性激活思维,效果更显著。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声音、图象,文字并用,把抽象的文字塑造的形象揭示的内涵转换成音文并茂可欣赏的画面展示出来,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审美时空。如在学习《石灰吟》时,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凄切哀婉的琵琶曲中,投影展示出石灰从开凿、焚烧到使用的全过程画面,黑板上写下“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学生在幻灯图片声情并茂中体味诗句的感情色彩,同时也加强了记忆。
2、利用因特网实行初步的网络教学,节省教学时间。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在《趵突泉》的教学中,为使学生很快进入作品的意境并背诵全文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趵突泉的泉水优美动人的姿态,使学生在清晰、鲜明、真实可感的情境中,仿佛畅游其中。在《南极风光》的教学中,可下载地理网站上的南极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南极的绚丽多彩、神奇瑰丽。教学《廉颇与蔺相如》,可播放“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录像投影等。
二、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丰富多采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促进学生的综合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如教学《荷花》一课,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1)、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
    (2)、学习荷花的姿态时,用CAI课件展示荷花的千姿百态,引导学生观察,体会荷花的优美。
    (3)、配乐欣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计算机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情景。以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让学生观看有关的CAI课件,当屏幕上展示出二、三十种小动物时,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他们想说的愿望也立刻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相互解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也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结合课文教学进行研究性实践学习,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如在学习《海上日出》、《我爱三峡》、《记金华的双龙洞》、《锦绣中华》这些课文后学生虽然对祖国的锦绣山河有所了解,但了解的也只停留在纸面上,也是书上的内容,更多更丰富的还不知道,于是在五月一日放假七天,我干脆以“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为主题给学生留一项实践性强的作业。我是这样布置这项作业的:利用出去旅游的同学每人将自己所游览景点的简介、图片、(含所拍照片)及游览感受在回来后进行归纳整理;而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外出的同学则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向往的地方”通过上网查询、到图书馆查找图书等方式对它的特点、风格进行充分了解,来一次不用出家门的特殊形式的旅游;然后请所有同学利用自己亲身看到的、亲自查找到的、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有条件的还可以制成个人网站,实在有困难的就办一本集图片、文字于一体的旅游小册子或一张旅游知识报。作业布置完后,在学生当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五月一日放假学生回来以后,他们交上了一件件非常出色的作品,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又给了他们几天修改作品的时间,让他们能更好的冷静下来思考,寻找自己的不足而加以完善。之后,我借此机会组织学生上了一节以“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为内容的语文活动课,请学生当一回小导游,借助自己办的报纸、做的演示文稿或个人网站向大家介绍祖国的名山大川。课上学生积极踊跃,争相介绍自己的精心设计,一节课下来,学生热情高涨,完全沉浸在了一幅幅美妙的山水画之中,那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又不知饱含着学生多少心血,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们为了完成好这项作业她们翻阅了大量书籍,查阅了大量资料,从中阅读、筛选的过程正是他们学习的过程,而且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提高。他们能共同在一堂课仅有的40分钟里游览多处风景名胜,做到资源共享,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系统,开放性是保证它充满活力的源泉,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的开放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10100138 2010-06-12 17:52 [







利用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 “活”起来
















武安市南关小学     康 俊 霞

利用信息技术让语文课堂 “活”起来
                     武安市武安镇南关小学     康俊霞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合理整合,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刺激,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讲授《北京的春节》一课时,首先播放视频,让学生听着优美的乐曲,伴着童谣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浓浓的节日气氛中,为本节课有关春节习俗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声音、图象,文字并用,把抽象的文字塑造的形象、揭示的内涵转换成音文并茂可欣赏的画面展示出来,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审美时空。如在学习《石灰吟》时,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凄切哀婉的琵琶曲中,投影展示出石灰从开凿、焚烧到使用的全过程画面,黑板上写下“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让学生在幻灯图片声情并茂中体味诗句的感情色彩,同时也加强了记忆。再如,我在讲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由于兴安岭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在头脑中难以想象它的美丽景色。我通过出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变化的图片,不仅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兴安岭四季美的理解,同时加强了环保意识教育。
    《皇帝的新装》本来就是一篇活泼的童话,运用了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连环画,让学生根据连环画叙述故事,这样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动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再如,语文学科的学习,很重视课文的朗读,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设置多种多样的学生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乐趣,但如果更多点通过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运用音像把语言文字中描写的情景再现,可以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听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后,学生自然受到感染、熏陶,并很容易理解、接受课文内容。
    3、利用信息技术,扩展学生视野。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如: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学生都知道安徒生,但真正了解他背景的人并不多,我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他的生平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写作背景以及他的童话作品等相关材料,在上课的时候向同学们展示交流,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4、利于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图画的解说,由对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自己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
计算机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情景。以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动物》为例。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到很多有关多种小动物的录像,活泼可爱的金丝猴,在树上荡来荡去;体形庞大的大象,在水中嬉戏;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在慢慢地咀嚼。学生面对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动物,欢呼雀跃,他们想说的愿望也立刻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相互解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例如《展开想象,拓宽思路》的作文课,我就借助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希望工程”、“环境污染”、“战争”等富有时代气息的三幅画,引导学生写作《假如我会变》,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作文课充满趣味。学生根据教师展示图画,展开想象,使作文课更富想象,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以其信息传递的快捷性,知识更新的便利性、媒体内容、形式的新颖、生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为作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系统,开放性是保证它充满活力的源泉,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的开放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2010100202 2010-06-15 22:57         邯郸市农林路小学    胡海英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活动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多。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又成为教师指导教学的重要手段,真正为教学服务呢? 要想使现代教育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要精心设计信息技术内容外,还必须组织好各个教学环节,灵活运用。

1、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处不断引入新奇的背景,创设多种情境,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深入地理解文章中心,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执教《二泉映月》一课,二胡声在教室里回荡,也在学生们的心中回旋。同学们闭目倾听,那委婉连绵的二胡声,一声一声扣击着学生的心,他们有的心痛、有的感慨、有的愤怒、有的怜悯,百感汇集于心。在突破难点时,我把《二泉映月》的琴声截分为两部分,分别放在学生重点理解阿炳借琴声表达心声的自然段的起初和高潮部分,更加直观的让孩子们体会了琴声的变化和阿炳的心声,体会到了琴由心生,心随琴动的意境。听着学生随着音乐的舒缓起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也被感染了。

2、在教学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时,或播放幻灯片、录像;或采用实物投影;或使用电脑课件进行辅助性教学,为学生提供动画、图象、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使课文声情并茂,使学生能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语文,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执教《世纪宝鼎》一课时, 制作了该课的主题网站。鼎的笔画比较复杂,我用flash把鼎字的笔画和字的意义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鼎字的记忆。还有许多专业性的词语,例如:“浮雕”、“铭文”、“铸”、“商周纹饰”等。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上,学生缺乏更直观的认识。对于“鼎”的知识,学生也了解甚少,所以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介绍“宝鼎”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个问题,只要登陆《世纪宝鼎》主题网站,进一步了解“鼎”文化、鼎的演变、鼎的词语故事等和学生上传到网站鼎的资料,,课文就是老师不讲学生就已经三分熟了。

3、在学生学习开始感到疲倦时,通过多媒体把一首优美的旋律或一幅别开生面的画面带到语文课堂,不仅能使学生精神焕发,还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更能借以渲染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我在执教《花篱笆》一课时,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随时可能转换,课上到一半我播放了儿童歌曲《小小牵牛花》。一朵朵五彩的牵牛花在乡间的竹篱笆上竞相开放,我用flash动画把牵牛花开放的过程做成了慢动作,孩子们被吸引了,他们看着画面不由自主的跟着唱了起来,课文的学习不用老师拽着走,孩子们就满怀兴趣的自己去课文中寻找花篱笆了。

4、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运用CAI课件中生动的画面,绘声绘色的描述,动情的对白,就能立即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场景和环境中,使之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调动情感,体会情感,升华情感的目的。如我在执教《松坊溪的冬天》时,课件播放着白雪覆盖下的松坊村,雪花还在空中飘着。一幅冬日松坊溪的美景图出现学生面前,这时老师伴着音乐绘声绘色的描绘松坊溪的冬日之美,孩子们被感染了,一时间仿佛真的来到了松坊溪。读起课文来就自然入情入境了。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信息技术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才能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010130194 2010-06-17 19:00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抚宁县抚宁镇第一小学 孟杰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信息技术越来越发挥出自身利益的优势,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在教学中《自己去吧》时,新课伊始,先用出示儿歌《自己去吧》。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注意力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是主体参与性的活动,学习主体是学生,主体必须参与,如果主体不参与,永远学不会,它具有不可替代性。主体参与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存在着注意力分散,缺乏一定的目的意识支配,带有情绪性。而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音响资料及鲜艳的色彩,生动活泼的画面、逼真的音响效果,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使注意力持续时间延长,利于学生的深度观察与发现。在教学口语交际《怎么变了》时,我找了大量的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孩子观察,前后不同的对比,孩子很快就理解了所要讲述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孩子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随着表象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没有展开合理的想象,肯定不利于语句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教师借助多媒体画面的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了语言文字表现的内容,刺激诱导学生产生合理的想象,并且在想象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构思。思维能力在教材中,有不少反映了事物间的发展变化,对掌握故事情节有益,但这些插图毕竟是静止的,仅仅反映了事物变化的结果,而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直观形象,而且能准确地、显示出事物变化过程及相互关系,对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思维大有好处。 
        四、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而电教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画家乡》一课时,课文中描述的景象是那么美,可是孩子们光在那看书是感受不到了。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在学习课文学生很快的就感受到了课文所描绘的家乡的美。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电教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教学中一些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的事物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显示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取学习所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手段受到了冲击,信息技术正快步走进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充分开拓学生思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地把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语文教学进行得更加完善;语文教学也必将插上腾飞的翅膀,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010060050 2010-06-18 13:04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涿州市三义小学  王艳君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频繁地走入课堂,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生动、形象、直观、信息容量大、视听效果好、交互能力强和操作方便等特点,在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广大教师所青睐。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是显出了它的优越性,使语文教学获得新的生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例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用课件展示荷花池的全景、近景及动听的韵律,把学生带入公园的荷花池边,使他们置身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那全开的、半开的、含苞欲放的荷花,再说一段赞美荷花的话。这时学生早已步入作品的意境,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似乎与作者一起在荷花池边散步赏花。这样,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使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再如讲《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上课前放映张家界索溪峪的风光片,感受童话般的张家界自然风光,索溪峪天然纯朴的野性美。然后,带着这种情感学习文章,理解文字的准确,从而积累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跨越时空限制;把难以见到的事物适时有效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大量的多样化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样感官,有力的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二,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突破重、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例如:讲《爬山虎的脚》一课,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再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讲述了孙膑帮助田忌与齐威王赛马转败为胜的故事,孙膑对双方的马的强弱进行了简单分析的那一段,正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出来的动画情景,演示出赛马出场顺序,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转败为胜的科学道理。接着启发学生分析有没有其他出马顺序同样能使田忌取胜,并配以动画,显示比赛结果。通过交流发现,孙膑设计的出场格局是使田忌赢得胜利的唯一方法。用这种教学手段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有效地满足了学生渴望探索的心理需求,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突破了教学重点,发展了学生思维。
        三,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写作文,原因是没有内容可写,有内容却不知怎样写。其实并非是生活中没有这方面的材料,而主要是由于小学生平时没有留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和积累作文材料。因此要学生写好作文,就是要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信息技术的整体优势,以图、文、声、像于一体,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例如:一年级下学期,我教学生写《春天来了》时,如果用以往的办法出一个题目,然后进行枯燥无味的指点,就让学生写,学生只会咬笔杆,皱眉头,但还是言之无物,写不出东西。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这个优势,剪辑了多个场面:有公园春回大地,百花盛开,莺飞蝶舞的美丽画面,有河岸杨柳吐绿,燕子穿梭飞行,小草钻出地面,孩子们在田野里放风筝……这些迷人的景象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情境之中,他们如身临其境,陶醉于自然美景中,学生观后迫不及待,积极投入到了写作当中,一节课下来学生的习作抓住春天的特点,写出了一个光彩夺目的春天,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只有我们了解学生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抓住重点、难点,有效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







2010100149 2010-06-21 15:45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展览路小学  李莉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而剧烈的历史性变革——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将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到传统的教学中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粉笔、黑板、书本和嘴“四位一体”,突出的特征上以静态描述为主。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则把多种电教媒体引进了课堂,从而把电、声、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声、像、图、文的统一,它最突出的特征是以动态描述为主,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教师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使之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拉开新课帷幕的方法有许多。如引人入胜的描述,扣人心弦的故事,引人深思的提问……但根据教材特点,恰当地运用录音,幻灯,课件等创设情境,则能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创设与主题有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选择既能扣住文章的主题,又能较好地体现重点和难点,同时还应具有启发性的情景,这是一个关键,使教学内容情景化,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期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情景的设置可以是音乐情景的设置。如: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以一曲“月光曲”配以月色朦胧的图片导入,让同学们一下子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再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由于学生很少看到火烧云的样子,我让学生课前先从网上搜索了一些火烧云的图片,然后课上展示给同学们,并作简单介绍,让他们不仅学会了搜集资料,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由于语文教学中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被充分激发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加深、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写的是著名的西湖美景。对于北方孩子来说,从未见过,也很难想象,我就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作者一同到“西湖”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响起,配乐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水光潋滟”那晴方好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淡妆浓抹”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景色,他们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三、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当前人类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信息发展时期,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指出的“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还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学生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着巨大的帮助,所以本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如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我设计了学习网站,其中包括创作背景、视频资料、习题精选、图片资料、拓展古诗、音乐欣赏、西湖新旧十景图、重点词理解、Flash动画、作者简介等学习板块。让学生从网站中寻找自己想了解的知识,结合小组合作讨论,轻松的自学完成了这课的学习任务。这一教学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对古诗,作者及相关传说等等有了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由无奈的听授,以记忆为主的个体行为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了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看、去想、去问、去探求,且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对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具有显著作用。经过近几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我感受到了网络的神奇,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2010090130 2010-06-21 21:14

一些或许被忽视的角落


唐山市唐海县九场场小 桑艳梅

答题要点:关于“语文课堂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老师们已经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讨。我想提出另外一些看法,这些或许是容易被忽视的:
        一、课件:个性实用、力求原创;制作有节、使用有度;注重审美、追求和谐
        二、信息资源:开垦被忽视的角落
        三、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辅相成,力求完美结合
具体如下:
        一、关于课件
        个性实用、力求原创。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资源共享平台,大量教学课件中,不乏精品。但课件的制作受教学思路的制约,渗透着制作者的教学风格。可以说,每份课件都是极具个性的,越是精品越如此。同一课题的课件,出自这位教师之手,未必适合另一位授课者。
        同事曾先后向我借用《将相和》《荔枝》等课件,但每次看完课件后都会追索教学设计,而最终都是摇头:“用不了啊!”所谓“用不了”,皆因我们的学生情况、教学风格等都不相同,我的课件无法融入同事的课堂。
        可见,如果将别人的课件直接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反而容易使教学发挥受到限制。因此,课件最好原创。博采众长,更考虑教学实际(包括学情、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制作真正具有适用性、实效性的个性课件。
        制作有节、使用有度。真正的好课件不会喧宾夺主,只会对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推动作用。因此在制作课件时,首要考虑的是教学、是学生,既不能让课件成为小黑板、录音机的替代品,也不能把多媒体当成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制作时要精心选择,体现阶梯性,且不可太尽,必须为学生预留想象的余地、再创造的空间。同样,课件的使用过程也须把握好时机,根据教学进展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包括必要的删减。
        如在说明文《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使“环保”这个大话题细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观念,我注意了资料展示的阶梯性。当时是与滦县实小的学生合作,因此我从离校不远处的滦河入手,依次展示滦河、白洋淀,至省外、国外的美景;环境破坏由滦河支流桥下垃圾、断流的滦河下游,到白洋淀鱼虾的大面积死亡、两极冰川融化及热带风暴(时事新闻缅甸强热带风暴带来的巨大灾害)。如此,资料展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按照从近到远、从小到大的顺序,从学生身边入手,延伸至全球,引起学生由表象至内因的深入思考。而在体会地球“不大”时,学生对“一叶扁舟”这个比喻的理解已经非常透彻,我则适时删除了相应的课件环节。
        注重审美、追求和谐。课件虽是教学辅助工具,但与语文课程一样也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相融的特点。除了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对学情的全面把握,“审美”在课件制作过程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浸染于无形,润物于无声。
        记得一位教师在《小壁虎借尾巴》教学中,课件呈现了这样一幕:小壁虎用力一“挣”,尾巴断掉;特写镜头——血淋淋的尾巴在屏幕上蠕动。且不谈“挣断”一词是否该以此种形式进行理解,也不提壁虎断尾的实际状态,仅就课件本身而言,这一设计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壁虎断尾或有痛苦,但这种恶心可怖的画面未免夸大。听课老师尚且皱起了眉头,不足十岁的小学生呢?
诚然,我们希望借助信息技术使形象更加直观、可感,但也要有“度”的概念,要以辩证的审美观看待、反映事实,使课件既不失客观,又具有和谐之美,符合学生心理与情感发展规律。
        二、关于信息资源
        开垦被忽视的角落。
在教师有效指导下,学生利用网络实现资源的搜集整理与共享,其益处已非三言两语所能涵盖。但网络资源的利用不应仅限于惯常的目的性信息检索。比如,网上有许多高品质视频课例,平时,只是教师在看,多为汲取经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其实,组织学生观看这些优秀课例,也会有所收获。
        收获之一,改变学习观。我中途接手的这个班(六年级),语文基础薄弱,习惯于等待答案,对解读式的工具书依赖性极强,缺乏探索意识,没有个性阅读体验。我先后组织学生观看了不同年级、不同体裁课文的视频课例,包括冀教版四年级《水乡行》、注提实验版五年级《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六年级《桃花心木》等。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同样精彩。课例中同学们那张扬的个性使我的孩子们深受触动,一双双眼睛流露出尝试的欲望。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已不再鸦雀无声,甚至偶尔,他们会对我、对教科书提出质疑了。
        收获之二,改进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直接决定着学习质量。而老师教给的不如自己悟得的。同龄同身份,容易引起认同感。在课例中,学生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影子:某种错误自己也出现过、某种观点自己也想到过……同时发现更多不同:某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考虑、一句话乃至一个词可以引起一连串思索、那样的合作更有意思也更有成效……所谓“取人之长,克己之短”,但仅身边水平相当的几十人,能“取”多少呢?通过课例,了解更多同龄人的学习状况,在这一过程中增些见闻、多些品悟。
        收获之三,改善评价机制。看完视频,我喜欢让学生们“评课”,学生也乐于做评课人。起初,他们只是针对课例中某位同学表现的“好坏”泛泛而言,进而发展为评论发言质量的优劣,现在,则开始针对课中某一问题或某一环节发表自己的看法了。做听课者,做评课人,这使学生产生了某种成就感,同时增强了评价意识。这种意识迁移到自己的课堂上,学生会格外注意自己的发言状况,也学着关注、评价别人。
        三、关于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运用给语文课堂带来了革命性的进展,但毕竟,不是任何教学环节都适用信息技术,也不是只有信息技术才能使教学精彩。因为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而许多传统教学手段则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曾见一位老师执教《绿色的与灰色的》(冀教一年级,县城),课件制作相当简单,除了课题与用于练习的字词,只有一段配乐。然而那堂课涟漪迭起,听课者掌声不断。除了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包括亲切又具有针对性的口语评价、充满童趣而分寸得当的态势语),教师成功之处更在于简笔画的运用。这位教师简笔画功底颇佳,随着故事的发展,草地、小溪、小兔、狐狸、翠鸟、棕榈,一一跃然“板”上,营造了童话般的氛围,更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同样的内容,也可以用课件呈现,但对于看惯了课件的城市孩子而言,当堂画才更有生命力,也更有魅力,几乎每项图画内容的添加都激起浪花朵朵。配乐的适时响起,更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大量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并没有全盘否定、更不会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做的,是对信息技术有全面、科学、辩证的认识,把握运用分寸,同时尽量改进传统教学手段,力求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

2010100143 2010-06-22 16:31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邯郸市邯郸县明珠实验小学   杨玲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程要“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而运用现代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关注点。这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提升信息技术能力优化教学,也应注意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有效的设计,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一、正确使用多媒体,坚持适度、有效性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最直接体现莫过于多媒体的使用,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之一,对语文教学能起到辅助作用。但片面追求多媒体的效果可能会产生反作用。用不用多媒体,用什么样的多媒体,如何使用多媒体,应视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定。
首先课件数量上要适度。再新奇的事物经常出现学生也会感觉厌烦,而且会增加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其次课件的趣味性要适度。趣味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过分。当一个选择题做错时,来一个哭丧的卡通脸加一声夸张的警告,是非常不合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听手段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刺激,使之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但这样的刺激一定要精选,要有实效性,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解决一定的问题,尽量是一节课中至关重要的信息、重点难点。无关紧要的内容尽量不在课件里出现。不要追求课件形式上的完美,表面上的热闹,这样只会造成信息堵塞,以形式害内容。
二、将多媒体的优势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巧妙结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更多的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而多媒体课件里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如教学《开国大典》时,在教学中播放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一段视频资料,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去感受课文描绘的场景,从而更好地去感悟、品味文章的语言。教学《五彩池》、《桂林山水》等一类写景文章时,尽管文词优美,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很难将那些优美景物与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学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符号,因而教学中就更谈不上对孩子们美的熏陶与感染了。课堂上运用课件播放了优美的风景图片,并配以优美的乐曲,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真正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再转入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兴趣盎然。冀教版也选编了很多古诗词,这些诗歌语言凝炼,表达含蓄,意境深远。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想象力的贫乏(尤其是来自边远县区阅读量很小的学生)一般都很难想象出诗歌描绘的画面,品味出诗歌的意境。如果利用多媒体,再现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描摹富有特征的形象画面,无疑会把学生带入久远的历史中,体会诗人的悲与喜,品读出诗文的意境。在讲杜甫的《绝句》时,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的画面随着朗诵进程陆续呈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达到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同时,又显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整个过程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烘托出我国古诗特有的意境美。
三、利用多媒体促进语文训练趣味化、生活化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离不开听、说、读、写训练,但往往是相互割裂,单独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寡然无味。其中的一些训练内容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所积累的知识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和运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应该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想教他们读和写的时候,仍然应当使他们置身于这个世界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则给予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促使语文训练趣味化、生活化。例如我在教学完《遥远的恐龙世界》后,就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观看有关恐龙的影片,并用电脑绘画软件制作书中三种恐龙图片。又如在教学《星星和哨兵》后,孩子们对哨兵的崇拜溢于言表,我抓住有效时机,让学生自己在电脑上绘画一张贺卡,并在上面写上自己想说的话。既了解了信的格式,又锻炼了写的能力。将语文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把“听、说、读、写”整合于多媒体运用中,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配合,这就是多媒体在教学中运用的较高境界。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恰当地设计、开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价值。


2010150006 2010-06-24 02:15 引用我2010/6/25  13:45《刍议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答题的一段话,
为我《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答题补充一点,叫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第四个误区”2010/06/30  16:45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小庄乡十四户中心校(061304)  
赵鸿琴(13785487897   03176310951)
4、以视频、音频、图片课件的运用,代替了文本的研读。
    以视频、音频、图片课件的运用,代替了文本的研读。
语文课件的运用,在于引导、启发学生理解“文本”,小到遣词造句,大到布局谋篇,再到文学鉴赏。诗有诗的美,文有文的妙,以视频、音频、图片课件的运用,代替“文本”的研读,学生“理解”的再好,学生的“收获”也大打折扣。学习《捞月亮》课文和观看《猴子捞月亮》动画片“收获”不一样,不能以《猴子捞月亮》动画片代替《捞月亮》课文的研读。把“月落乌啼霜满天”改写成散文,就失去了“诗”的美妙,把“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改编成电影,就失去“文”的美妙。课件的运用,目的是引导、启发学生“感受”“理解”“文本”,不是代替老师“讲解”。2008年,我在县教育局讲“农远工程”“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的应用时说,“农远工程”“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的应用,不是要我们打开“机器”,把材料堆放在那里“运行”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就完,如果那样就是“教学”了,那我们全体教师全部下岗,取而代之的“老师”,是我们的学生,因为95%的小学一年级学生,都会“播放”音频、视频等。
更不是让学生在感受文本之前“先知先会”,文本需要学生“学会”,绝非是要学生“未学先知”,绝没有学生语文教科书,把解词、造句、文章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文物形象……一股脑印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未学先知”的。

2010060046 2010-06-26 20:38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第三小学李红彦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能任意把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因素综合在一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丰富了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基于此,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不仅能辅助于教学情景的创设,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认知体验,还能化解难点、突出重点,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但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恰当,直观的欣赏会取代深入地感悟,感观的满足会取代心灵的震撼。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针对课型特点,有效地使用信息动技术,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试着从以下几点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阅读体验。语文教学文本,尤其是诗歌、散文、小说具有很强的审美性,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范本。但由于学生受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的限制,作品的美感与学生的情感有时难以沟通。这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鸣,帮助他们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我在教授课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能走进英雄内心,体会董存瑞在千钧一发时做出舍身炸碉堡的决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其中,我截取了电影《董存瑞》中的一个片段:暗堡中喷射的子弹,阻挡了我军前进的道路,学生的注意力一下集中,进入了故事。董存瑞夹着炸药包,在战友的掩护下,艰难地前进着……学生的表情变得沉重,有的孩子握紧了拳头。董存瑞终于冲到暗堡下,孩子们松了口气。但是实在找不到放炸药包的地方,而在此时,总攻时间到,冲锋号吹响了,我军战士向暗堡方向冲来,但冲到前面的战士很快被暗堡中的机枪射中,纷纷倒下。这时,孩子们变得焦急起来,眼睛望着大屏幕,关注着董存瑞的动作。当董存瑞毅然用自己的身体当支架,举起炸药包时,我从孩子们眼睛里看到吃惊,看到崇拜,看到敬佩,看到泪水……还用再讲什么叫“视死如归”,什么是“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吗?在信息技术运用中,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产生了,相信“英雄”二字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根。

二、凸现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动力。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凸现有效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写作文总是有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写作思路、写作内容与写作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学习。我在带领学生写一篇“介绍家乡风景名胜”作文时,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我们保定,有著名的莲池。莲池不仅有美丽的风光,有“莲叶托桃”的历史故事,还有各代碑文等文化精粹。我根据这些材料制作了课件,用一条“旅游线路”把这些材料“串”起来。上课时,我利用“评选金牌小导游”的方法,用课件带着同学们去游赏“莲池风光”。每展现一个景点,都鼓励学生用上好词佳句,不同的修辞方法去描述眼前的风光。教学方法在课件的融合下,凸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写起作文怎么会有“难”字挡路?

三、展示有效教学环节,突破教材重点难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直观的、表象的内容较多,但也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成为教学中的重点甚至难点。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从而展示有效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认识、去观察、去体会,透过表象体会抽象,进一步理解难点。

    课文《詹天佑》这篇课文,难点有两个,一个是隧道的开凿方法,一个是“人”字形线路。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法,随着动画展示,学生理解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向中间开凿法”的并用,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可以缩短工期。而“人”字形线路也随着动画的展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无需讲解,自然明白,难点自然突破了。

四、链接有效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信息技术手段不仅凭借其交互性、生动性有效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更是以其链接知识的广泛性使语文课堂向网络延伸、拓展。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信息搜集,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空间、时间和信息量,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自身积累,语文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相得益彰。

    在讲解白居易的词《忆江南》时,在展示了江南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春日美景,我告诉学生,春天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是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是一首首文采流动的诗,很多朝代的诗人都写过赞美春天的诗。我展示了网络中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学生不仅领略了“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春江晚景》,也欣赏了“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饱鸳鸯。”的《绝句》。在延伸阅读中,学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自身的语文素养获得提高。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学习的内容从课内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学生获得了多样的学习资源,学得更加丰富灵活。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使语文课堂更加灵动、更加丰富、更具有吸引力。但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它的作用也不能无限夸大。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有效结合,才会实现传统手段和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0120172 2010-06-27 17:46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沙河市留村学区东北流小学  齐红艳
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语文教学的优点大家谈了很多,我深有同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刺激多种感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等。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呢?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手段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两者的关系中,语文教学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优化教学服务的。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忽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信息技术是学生用来学习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工具,我们在设计时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启发下,积极地调动起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参与思考和学习。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语文课堂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上来。在语文实践中,许多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忽视了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削弱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只求表面上热闹,最后得不偿失。归根到底还是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辅助性。
二、有选择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要根据课文的类型及需要来确定是否利用多媒体教学,最忌该用而不用,不该用而滥用。有些课文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较好的突破重难点、拓展延伸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詹天佑》一课,詹天佑开凿隧道时所使用的方法,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是课文的重难点。教学时我适时地播放了开凿隧道和火车爬坡时走人字形线路的动画,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詹天佑的创新精神让大家赞叹不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有些课文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达到目标,有的老师也不遗余力的制作课件,不过是把课文中的内容搬到了屏幕上,只求形式,意义不大。另外,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还要恰当选择信息技术手段,录音、录像、投影、多媒体课件、网络,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预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在教学之前布置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寻找相关图片和音响材料。课上进行交流。课后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拓展延伸。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如我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课前学生查阅了很多有关地球的资料。包括地球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资源,以及地球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和图片。课后学生们又利用电脑制作了保护地球的宣传报。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有感情地朗读创设情景。记得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学生看着老人与海鸥的图片,听着舒缓的音乐,被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所感动,这种感情也就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朗读中。另外信息技术也为朗读提供了辅助手段,如提供的朗读素材学生可以自由地跟读、模仿读。还可以利用配乐读、为动画配音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平台。通过网络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不管是小组形式的讨论,还是班级形式的汇报发言,都可以通过论坛、邮件、QQ等途径探索交流学习成果。如在作文讲评教学时,同学间可以互相赏析、评价、交流和修改。
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就要有既懂信息技术又具备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队伍。有些地处农村的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掌握尚不熟练,更谈不上有效利用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合理设计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提供学习资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参考学习资料,采用“解决问题式”、“分组讨论法”等教法及学法,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的理念跟不上,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达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理念的培训,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重中之重。


2010100133 2010-06-27 19:16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邯郸市复兴区铁路小学  张军燕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它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感染力强、信息量大等优点,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也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激趣”时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好学乐学。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声、光、电的优势,把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把学生引入一个奇妙、多姿的世界,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要学习的内容中。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学习四“我的小笔头”是这样要求的:请以“掌声”为题完成一篇习作。内容既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形式不限。在这节习作课的开始,我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掌声响起来》,一边在多媒体上出示图片:神州六号航天飞机成功返航、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得到冠军、学校为地震灾区捐款、班里同学数学竞赛得奖、主题队会上同学表演节目……感人肺腑的歌声在耳畔回响;熟悉、激动人心的场面在眼前出现,学生的心头已是思绪万千,这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有关经历。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把自己的经历一吐为快。在这样的强烈的表达欲望的驱使下,学生的作文不再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二、“入境”时运用信息技术,拉近生活和文本的距离。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或因时间、空间的限制,或因理解、想象能力的制约,学生无法深刻理解其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打破这些限制和制约,以直观、生动的声音或画面,再现这些内容。“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才能真正体会作者蕴藏在作品中的深刻涵义。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写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回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以物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由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很陌生,这就给课文的学习加大了难度。教学时想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很难做到的。为了缩短学生和文本的差距,课上我先引导学生运用电教媒体阅读文字资料,观看有关视频及图片资料,把学生引入大戈壁滩荒凉景象和恶劣的环境中:冬季异常寒冷,夏季白天高温难耐;茫茫一片,没有水,很容易迷路和饥渴,甚至波及到生命;大风起时,飞沙走石,遮天蔽日,连大沙丘也会移动位置……学生深刻了解到,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沿铁路线却有成行“高大挺秀” 的白杨树,这些白杨树不畏烈日严寒,抵挡着风沙,守卫着千里铁路运输线,它是多么坚强的“卫士”啊!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像白杨树那样的人的高尚情操和坚强而不动摇的刚毅品格,才能激发起学生对献身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才能引发学生对他们的钦佩和爱戴,才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扩展”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文字资料和音像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扩大知识容量,既能使教学内容在多层面、多形式或多感应达到良好的组合,又使教学内容呈现出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征,因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时投入的激情,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小学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之后,学生对桂林的美丽风光赞叹不已,恨不得马上能到桂林游览一番。老师见学生意犹未尽,便适时从网上调出相关资料,作为知识拓展。让学生一边欣赏桂林山水的录像,一边听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郭沫若的《桂林登月牙楼》等诗歌的朗诵,使学生在录像和诗歌中对桂林山水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式,转变师生角色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为这种学习方式的有效进行提供了更大的方便。在运用信息技术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了最佳的学习情景。而学生根据媒体提供的多种信息,按照自己的方式、兴趣,去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教师创造的人机交互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观点,进行合作学习。
在教学《布达拉宫》这一课时,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①上网搜索有关布达拉宫的资料;②运用所查询的资料,自学课文,感受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建筑和浩瀚繁富的收藏;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布达拉宫。
这一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充分感受到了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建筑和浩瀚繁富的收藏,理解了布达拉宫无法估计的价值,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合作、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教师自身水平的约束,和不同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不同理解,使得信息技术的运用产生一些误区。
(一)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忽视“人”的重要性。
(二)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和画面,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限制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 过分创造情景,不考虑教学目标和课堂密度,使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能突出。
(四)补充材料不经过筛选,使语文课不像语文课,而成为音乐、思品或其他的什么课。
(五) 制作课件过于花哨,不够规范。
(六)运用虚假的情景,给学生以误导。
瑕不掩瑜,信息技术以其明显的优势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因时度势、因势利导,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张淑娟 崔丽娟 陈莉莉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八道小学网站  2005年12月  
2、王金焕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巧用文章》      创力网   2005年5月
3、于庆江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越性》   人教网信息技术栏  2006年9月
4、杭毓锋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   宜兴教育网   2008年3月


2010090114 2010-06-28 15:03 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唐山市丰润区教育局   张宏伟
自2004年以来,我便承担了学校《网络环境下高年级语文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省级课题的研究,基本上构建了网络环境下语文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1、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选择何种教学策略,都必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我们针对每篇课文的具体内容,构建主题学习网站。在网站的首页上,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资料,如:图片资料、文字资料、朗读要点、拓展练习等。这些资料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既有文本的,也有图形,有些甚至是动画、视频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进入不同的网页,自己查找资料,自己探索,解惑创新。在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建好平台的同时,基本做到了三个“心中有数”,首先是对教材和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境界。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学生根据教师要求登录相关网站,自主学习课文,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学生在网站自主搜集资料,获得信息,并通过网上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阐述观点,达到全员参与,共同研讨,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且学生可以选择相关的音乐配乐诵读课文的有关段落,体会课文的感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的选择,利用教师提供网络信息资源,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语言积淀的目的。
3、师生共同评议网络学习活动,完成意义建构。学生根据自己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交流汇报。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教学中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教师从学生的自由表现的过程中,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协作讨论,学生通过听他人汇报学习过程,了解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有意识地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完成意义建构。
4、让学生实践操作,拓展课内知识。
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我们提前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设计专门的网站,让学生登录,进行趣味作业。学生动手、动脑、很有兴趣地轻轻松松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有时间还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它的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实验过程中,我们对学生 的学习兴趣程度、课上利用网络学习时的质疑、参与活动时的语言等外显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上的表现相当活跃。
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 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无疑为学生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所创设出的多元多层次的教学情景,多方位地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对激发学生兴趣,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在《颐和园》一课,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网络环境,主页是色彩鲜艳的颐和园的全景,不同的景点用不同的颜色,以闪动的形式区分出来。学生点击哪个景点,就会出现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介绍。在工具栏上,我们还设计了“一试身手、沧海桑田、课件展示、聊天室”等区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观看。课上,同学们欣赏到颐和园的美景,都情不自禁的赞叹,我们祖国的名胜古迹名不虚传,风景确实独特!这样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学生观看太多的风光资料,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
第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丰富的网络学习环境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因为在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中,“自主学习”已是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一环。如:《古诗二首》的教学,每个学生的电脑中所安排的软件是四大板块:1、每首古诗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简介。2、每首诗重点词语的解释。3、名家古诗诵读。4、活动漫画,在音乐声声中,营造意境,帮助背诵。学生在自已主宰的时间里,轻点鼠标,自由进出这四大模块,在人机交互中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分层教学。
电脑多媒体交互手段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分层教学。如:《古诗二首》一课中,我们在学完全诗后,为学生设计了丰富多彩、内容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有选择地在计算机里完成。当学生做对时,电脑还会发出“你真聪明!你真棒!”地鼓励性的话语。教师还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不同,在练习中设计坡度。学生通过一关自然进入下一关,而这关未通过的学生可通过按钮寻求帮助。还可以机与机交互,任意将某一位学生的作业情况调出游览。在计算机的帮助下,由浅入深的来巩固新知。如遇到共性问题需要集体注意的,教师会及时将学生练习反馈到大屏幕上,进行讲解,并可让学生根据学习基础、需要、兴趣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010060045 2010-06-29 15:21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保定市清苑县清苑小学   刘杰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是我校一个立项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与研究,我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有了新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如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正在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会对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取得最优的效果。今天,就语文a版的内容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是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
利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更丰富。
(一)借助媒体,开发课程资源。
前一段时间,市里在我校开展了主题研讨观摩活动,我上了《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课。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我深知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齐会战斗那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战斗,学生却是知之甚少。要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就必须先让学生走近齐会战斗。不认识到当时战斗的激烈,就不可能体味到人物的高尚风格。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增强对“白求恩大夫”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他崇高的品质,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强烈震憾呢?为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我决定从小庙救伤员入手。为此,我精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在滚滚的硝烟,纷飞的弹片,战士们声声的催促声中,孩子们震惊了:一个医生,一个来自外国的医生,这是什么精神?“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望着孩子们感动的目光,我让他们浏览了白求恩的生平简介。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是颇用心的。借助媒体,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借助资料,拓展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老一辈曾说:“过去,教科书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他们凭借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套教参走过了漫长的历程。现在不同了,“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教科书”。现行语文版教材内容大多贴近孩子生活,但也出现了一些与现实生活比较远的信息,孩子们不能通过已有的经验完成对知识的吸收,怎么办?如果借助资料,就能拓展内容,解决孩子们的困难。
例如《颐和园的廊与画》一文,颐和园的廊与画举世闻名,集中体现在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方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文化的赞美。但是颐和园的廊与画离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毕竟到过那里的孩子是少数,孩子们不能亲临欣赏,单从表面理解是空洞、乏味的。如何让孩子们领悟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解决传统教学无法弥补的缺陷,只要介入资料和媒体,这一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在讲解之前,我布置孩子们课前搜集有关资料,为课上交流做好准备。我则通过网络,把搜集的图片制成精美的课件,配上文字说明。当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图形,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惊异的小脸儿,微张的嘴巴告诉我:这样的效果远比纯文本文字的学习效果好得多。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学生不应该只读书,而是要学会做人”(陶行知语),要学会做人首先要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标要求孩子们学会学习的一种途径。
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为我们搭建了平台。我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语文课带领孩子们到微机室进行网上阅读,孩子们也是兴趣盎然。我引导孩子们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建立了“词语宫”“佳句集锦”等文件,养成了“不动键盘不读书”的习惯。通过长期的网上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积累,又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也就是在网上阅读时,孩子们认识了远程教育网,利用节假日,很多孩子自主查阅,弥补了校内学习的不足。
总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的获取与保持,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 总之,信息技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知识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我们从事实验的最终目的。


2010080099 2010-06-29 21:57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朝阳街小学 王剑飞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社会发展到今天,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了、色彩丰富了、生动性增强了,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也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极为广阔的空间。
    一、课堂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优点
    1、视听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最好、最有持久力的学习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以直观、形象的特点,逼真的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兴奋的情绪。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让学生一边看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听我启发讲解。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鸥鸟飞翔、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儿童的面前。
    2、直观生动,促进字词理解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比较直观,能直接反映事物的特点,对于缺乏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儿童来说,它比语言文字更直观更易理解,对课文中一些难懂的重点词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讲解,学生易接受。例如:如:教学“茫茫”一词时,我先后出示了三幅场景,草原、大海及荒漠,并分别配合马蹄声,海浪声及风声,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体会一望无际的感觉,了解“ 茫茫”就是空旷、苍茫。
    3、全程动态,激发作文快感
    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这块沃土,尤其是小学生写作文,更是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为小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和想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的确,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是,放眼看世界,开阔视野,是习作教学收效最佳的一种方法,也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习作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带到广阔的大自然和五花八门的社会中去,让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引导他们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思考、写作,学生习作时也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沟通了习作的“源”与“流”,为学生习作展示一个新天地,。如教学参加过的一次比赛活动时,除了让学生亲自体会,还可以把比赛的过程录制下来,进行必要的剪辑,习作时可以让学生在大屏幕上自由观察动态画面,主动接受信息,融入到比赛的全过程中去,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无疑。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了良好的习作情境,便于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写出逼真的场面。学生既可以根据画面重点刻画某一位队员的动作、神态等,也可以写整个比赛场景,观众的表现,现场的氛围等,同学们的一言一行更令人兴奋,达到了不吐不快之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情动而辞发,学生下笔时,语言极富情趣,一直到习作完成脸上还带着快乐,就这样渐渐体会到作文的快感。
    4、作文讲评,增强教学密度

    作文讲评课,可令老师大伤脑筋,需要将学生习作一本本挑出,讲典型文章、典型段落一一做好记号。但由于信息量大,常常顾此失彼,出现冷场。学生听得支离破碎,不以为然。运用信息技术,可将典型段落序列化地输入电脑,不同段落、词语可以用不同字体显示,精彩之处可用红色显示,不妥之处可以出现闪烁等特殊效果,并很方便的实现增、删、变、换。大屏幕直观呈现文字,师生共同讨论、评议、批改,扩大了交流,沟通了思想,互相得到启发、疏导与帮助,获得了信息与激励,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把现代信息技术和习作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了教学手段的革新。它积极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入了最佳的知识状态,不仅加大了课堂容量,而且增加了知识密度,节省了时间,使教学环节更加紧凑,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当三思而后行
    以上是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关于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的几点优势。当然我们的教育教学不仅要从大局出发,还要在细微处探索,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
    1、程序的复杂化。语文教师毕竟不是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士。教学中一个成熟而美好的想法不一定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就能得以实现。因为其中还蕴藏着大量技术上无法操作的难题。如果一心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只能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先进反而成了绊脚石
    2、分散学生的听课精力。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的大量应用,在学生看来,毕竟还是新鲜事物。课堂上无限制的应用反而破坏了传统教育中的某些优势,学生的感官调动起来的同时,必将带来对事物的好奇心,这里不单单指“兴趣”。因为提高某一种兴趣的同时,学生也在转变着自己的另外兴趣,如简单的将信息技术手段理解为图片欣赏、听音乐等。这不但对我们教学目的大打折扣,有时甚至是适得其反。如此结果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与培养。
    3、弱化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间。语文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它没有数学中的公式和定理,更多的是想象的艺术,需要学生开发想象空间,其过程更为重要。尤其是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它要求学生的感悟更多,而非直接可以利用图片代替几乎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意境。也有些文学作品早已搬上了荧幕,如果教师将这类影视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种形象的单一性只能逐渐断送学生的想象力。
    4、忽略了师生对话。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过多的从信息技术手段上获得,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退化了师生间的交流和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和张扬,自然也就无法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了;信息技术呈现答案的单一性,把本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演变成了“惟师独尊”的一言堂……
    总而言之,语文是民族的、传统的,听、说、读、写、练、想象、启发、交流……非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一时可替代。因此执教者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要三思而后行,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使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工具科学有效地走进我们的课堂,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所用,促进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2010150007 2010-06-30 09:35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一)积极导入、激发求知的催化剂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是语文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以本人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在新课伊始,先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多媒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的效果真明显,它将不可能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个个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创设氛围、渲染情感的添加剂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让我们教师十分尴尬的场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师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学生大多十分冷漠,无动于衷,对情感的体验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2003年那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非典”灾难,学生却是知之甚少。不认识到当时事态的严重,就不可能体味到人物的高尚风格。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增强对“非典”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叶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强烈震憾呢?经过反复钻研教材,我决定从叶欣的追悼会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绝的哀乐声中,当叶欣追悼会上花圈如海、泪飞如雨的情景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震惊了:一个普通的护士长,她的去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行?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望着孩子们惊异的目光,我为他们介绍了“非典”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并让他们浏览了叶欣的生平简介。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有声有色,激情朗读的强化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像《五彩池》这样充满色彩美的课文,在文字的显示条件下,课文美感的展现绝对受到大量约束。但是,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画面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怀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进入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激情随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一)化困难为简易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电教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电教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二)变抽象为具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国的南大门”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告诉学生西沙群岛在祖国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们家里的大门一样,所以称“南大门”,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词意。
(三)变静态为动态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看月食》一文向学生介绍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月食这一天文奇观也并非随时能见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发生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三种天体,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身自转,月球绕地球旋转,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阴影区,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个过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月食的原因及过程,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云的种类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区分起来很困难。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云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在同学面前,再结合生活中谚语和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展现落实学生亲身体验“看云识天气”的趣味。
(四)突破时空限制
电教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改变微观、宏观的约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教学中一些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的事物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显示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取学习所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和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学生一会儿观赏海滩和海岛的美景,使他们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到处是形态各异的贝壳,还有庞大有趣的海龟;海岛上绿树成林;一会儿仿佛又潜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处,无数的鱼儿游来游去,穿梭不停,美丽的珊瑚千姿百态,好像还听到了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
由此可见,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易且轻松愉快,从而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网搜索查寻有关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②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秦兵马俑》一文;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从网络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马俑。
这一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而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通过分析,先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大量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机交互的环节,必然就进入了主动的学习状态。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最好环境。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语文知识信息量
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读写结合。那么,如何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在于如何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阅读总量剧增,背诵课文增多,阅读速度加快,最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人文素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为以上几个方面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以此证明人必须调动多种感官才能达到较好信息摄取。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一句话,也只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才能较好地保持记忆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因此,我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语文课带领学生到微机室进行网上阅读,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我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建立了“词语宝库”“精彩摘录”等文件,养成了“不动键盘不读书”的习惯。通过长期的网上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积累,又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
总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
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它威力无穷,充满生机;它给了语文教学以新的“奶酪”,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2010090112 2010-07-09 20:56 唐山市丰润区东实验小学  陈树军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过程,教师、学生、媒体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实体要素,信息技术的引入,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所以说,信息技术只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要素之一,也可以说是一种手段、一种媒介,它本身具有它的优势,但它又不是万能的,不是包治百病的,因此如何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就语文课堂来说,我认为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一、用在当用之时
语文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的,那么信息技术手段在语文课堂上何时用,就必须服从语言文字的的需要。
1、在引入新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趣”。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全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了故事情境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最佳情绪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我在教《荔枝》一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我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语言学习的难点之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有些语言的描写,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经验,很难读懂,这时,信息技术跨越时空的优势就能发挥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比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中,关于爬山虎的脚是如何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由于学生大多没有观察过,所以很难读懂,这时,播放一段动画片,来演示爬山虎的脚如何“爬”,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还比如识字教学,在难点字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美丽的公鸡》一课有个生字“啄”,是本课字形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受先前所学“家”的影响,在书写时往往会漏掉一点。于是我在教这个字时,先联系课文提问:“啄木鸟为什么不跟大公鸡比美?”学生回答:“啄木鸟要给老树治病,啄去老树身上的虫子。”我接着说:“请同学们看清楚这个虫子在哪里?”这时将屏幕中出现的“啄”字中间那点变成小虫子,与点轮流闪烁出现。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忘了写这一点了。
二、发展思维而不是限制思维。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限制其发展。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无所不能,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凡是能把语言转化成画面的,都制成了美丽的图片或者视频,先呈现给学生,然后再学习语言,我觉得,这样做,不仅没有发展学生的思维,反而淡化了语言的魅力,削弱了学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其实,学生靠自己感悟到的比教师呈现给他的要丰富得多。所以说,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要和语言学习整合起来,要把它变成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扶手,而不是替代品。比如《詹天佑》一课中,关于“人字形”线路的描写的一段话,我先让学生自己读文字,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有什么读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己感悟到,这样设计非常巧妙,能让列车爬上高坡,但是为什么这样设计就能做到这点,不知道。这个时候,我再演示制作好的动画,让学生自己对照画面再去读文字,读不懂的文字一下子鲜活起来。


2010110155 2010-07-30 18:08        廊坊市固安第一小学  张卫华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我觉得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在很多方面具有常规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直观,化繁难为简易,强化学生的记忆,便于教师的讲解。

    1、在学生学习生字时,针对易疏忽、常写错的字,或者需要特别特别强调的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通过鲜艳不同字体的文字,以动画的形式,录音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2、针对一篇文章,通过搜索,介绍有关评论文章、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等,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在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方面,多媒体课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我在一次做公开课《翠鸟》时,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上动画的视频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学生品味揣摩具体的文本语言奠定了基础。在执教《乞巧》一诗时,我向学生展示了《星空图》,配上《梦幻曲》。美丽的星空,优美的旋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学生很快融入了浩渺烟波的神话故事想象之中。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如果运用的不够恰当,或者说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精美的课件上,不能对文本文字本身进行品味,鉴赏,丧失了想象的动力和能力,就贻害无穷了。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对民族语言的学习,是借助语言去发掘文字底蕴中文化内涵的过程,也就是要把握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失掉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正确处理文本阅读与课件之间的矛盾,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放在从属辅助的地位。

    如我在执教《秋天的雨》一课时,我准备了课文视频朗读和大量图片。学生对美丽的秋景很有兴趣,看得是津津有味,听得是不亦乐乎,结果是糊里糊涂一节课过去了。我成了解说员,或者是资料展示员。学生只是有感于秋天的美丽,忽略了文字的精髓。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成就课堂,也能毁坏课堂。一旦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味地将文字破译转换成图片、音像,多媒体课件,不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文本阅读上,学生的想象空间与创造能力就会萎缩,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阅读与课件的矛盾,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

    但不可否认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不仅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更要注意其劣势,扬其长避其短,注意运用的策略,真正让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语文教学,让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最佳优势,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10080100 2010-08-06 10:2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阁西街小学   靳霞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已从“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我们设计了CAI课件,总是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以多种的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在”的境界。
如《雷雨》一课,教师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制作了精美的、有趣味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观察到的雷雨的景象,接着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中的雷雨景象:乌云压下来,狂风吹的树枝不断摇晃,雨哗哗哗地下起来,之后,一道美丽的彩虹出现在天空……活动的画面中夹杂着风声、雷声、蝉鸣声、蛙叫声,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对雷雨这一自然现象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
21世纪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学中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与途径的意识,发展学生个性。
如《雷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计算机中的图像、声音、动画,从表现形式上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小了”一句中“渐渐地”一词,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教师让学生先听两组声音:一组是雷声由大慢慢变小,一组是雷声突然变小。学生马上指出第二组声音不对,可见学生主动领悟到雨的变化是从大到小,慢慢变化的。接着教师出示几组图像:花慢慢地开放;太阳慢慢地升起……学生马上举手用“渐渐地”说话,不仅说教师展示的画面,而且还联系生活实际说了许多渐渐变化的事物。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主动感悟词语,积累词语,表达思想,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利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蝙蝠和雷达》一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实有相当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以下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声音。用“))))”代表声音,“))))”碰上了一棵大树,“))))”反射回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绕开大树,安全飞走。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成飞机,蝙蝠的嘴变成雷达天线,耳朵变成接收器,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使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当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以达到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如《丰碑》一文讲述了一位老将军在云中山行军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位因未穿御寒衣服而冻死的战士,而这位战士竟是负责发棉服的军需处长的感人故事。文短情深,催人泪下。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对过去年代的特定环境了解甚少。为了激发学生对这位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了如下激情教学。
1、渲染气氛,调动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课文特定的场景,开课时,设计了一个“大雪纷飞、狂风呼啸的大雪山上,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着”的画面,教师配上一段动情的导语:“同学们,让我们把纷飞的思绪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你们看,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云中山上,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正在艰难地行进着,等待他们的是……”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以及生动的画面,立即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似乎和这支队伍一起来到了大雪山上。
2、配画配乐朗读,体会情感。
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引起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丰碑》一课第七自然段对军需处长的描写是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时,多媒体课件由小到大逐步演示出军需处长依靠树干的形象。军需处长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清晰、高大起来,配上深沉的音乐,学生们深情的朗读起来,饱含着对舍己救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3、巧妙联想,升华情感。
课文学到最后,教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学生们边听边看一组画面: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在光秃秃的树干上;满满的,树干变成了大雪覆盖的云中山,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透明的丰碑矗立在云中山上。同时播放激动人心的音乐,这画面、这声音强有力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时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上升到对整个红军队伍、对无数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学生的认识、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
实践证明,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学生通过人机对话,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卓有成效地进行读写训练,并通过网上教学,实现资源共享。



2010130183 2010-09-01 23:23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迷上语文     秦皇岛   高莹心
平时总是听到有老师抱怨:“学生不爱学语文,课上不爱发言,不爱思考,读书没有自觉性等。”我们往往不能从师者自身找到学生不爱学语文,一提语文就头痛的根源,而是简单粗暴地归咎于学生。反之,我们从自身找原因,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迷住学生,我想这种语文教学的尴尬就会避免。“大语文”教学倡导者张国生老师对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迷”是痴迷,是迷醉……是一种境界,陈景润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也是这种境界。我们搞语文教学,如果让学生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可就是我们的成功了。

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兴起正以其新颖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作为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你可以通过电脑看到文字和图片,听到声音和音乐,欣赏到最新的FLASH动画和影片,不同特征的媒体组合在一起,能给师生带来崭新的视听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让学生迷上语文。

一、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对识字着迷。

识字教学是低年段的重要任务。而新课标教材识字量大,给师生的识字教学带来困惑。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尝试大量应用课件,让识字课变得轻松容易。如:对不容易写的字我们采取FLANSH动画形式演示笔顺和笔画,让学生直观欣赏并跟着书空,节省大量讲解时间,避免枯燥。如对“采”字的教学:我们采用课件演示该字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偏旁的有手演变而来的形象演示,让学生对汉字文化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又如:猜谜加演示的课件让学生对汉字的结构认识深刻。如对“树”字的教学,我采用猜谜“又到村里”先让学生猜是什么字,猜对后再用课件演示“又到村里”的过程。课堂上恰当的多媒体手段让识字教学不再简单枯燥,不仅仅停留在笔画上更能体现出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从而教给孩子的不仅是一个字,而是关于汉字的文化。总之,课件新颖,形式不一,能让学生有所期待,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迷上语文识字。

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对阅读着迷。

阅读课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课文有的篇幅较长,有的又有文字方面的局限,基于这样的背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有效的弥补文本的不足。比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文对圆明园的胜景和被毁坏都只是一小段的文字描述,剩下的只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加以想象了。毕竟孩子们的积累有限,这一名园到底有多美谁也没有概念,于是我用明信片做背景制作了圆明园风光动画,让学生对这座曾经名扬海内外的世界第一园林有了感官认识,做好情感的铺垫。紧接着我再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片段,让英美列强的强盗嘴脸真正呈现在学生们面前,面对此情此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有强烈的情感迸发,那种民族的耻辱感、责任感油然而生,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丰富了课堂内容,充分补充文本的不足。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让学生实现一节课内大量阅读。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课题不断深入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课应运而生。一节课上,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能精读5、6篇文质精美的小诗文,再加上教师有选择的链接,几个学期下来,学生的摘抄本就有好几个,在写作时更是妙语连珠,人也变得文气起来。如:《找春天》案例教学时,我们在网页上安排了六篇文质兼美的小诗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点击吟诵、感悟,之后交流汇报,再辅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指导,那一首首描写春天的诗文犹如动听的歌曲一一展现在师生的面前,让师生共同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妙春景中。直到下课,学生们还舍不得离去,一个孩子还边走边说:“老师,我还没上够呢!”正是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让语文阅读教学妙趣横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对语文课堂着迷。

三、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对写作着迷。

学生作文难是语文教学难以突破的瓶颈。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现状,无疑为作文注入了兴奋剂。如:在教学低年级的写话练习时,我们大量引入绘本图画书,让图文并茂的故事书通过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图,读出图意,并用一两句话来描述自己看到的,和原作者的话相比较,让孩子们发现其实自己和作家说的话差不多,原来自己也可以当作家。从而激励孩子创作自己的图画书。如在《大卫不可以》绘本教学时,让学生观看一幅幅让人忍俊不禁的图片后,让学生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经常被妈妈说不可以的事,并画出来,配上自己的话。制作成自己的《***不可以》图画书,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他们的绘本作品妙趣横生,让人感到小孩子的童真。又如在教学编童话的作文时,我们采用在网络中自由点击的方式自由阅读,并规定阅读的时间和页数。阅读一些内容后,我们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往下续编故事情节,第二天,再和原著的情节相比较,发现有的同学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续编合情合理,让人拍手叫好。因此学生对这样的作文很着迷,并不把这样的续编作文当成作业,而是当成乐意完成的自觉自愿的事。他们总是缠着老师问:“老师我们啥时再上这样的阅读写作课呀?”那种期待写满小脸。因此,信息技术让学生实现大量阅读的同时,让学生爱上作文,不再是梦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要学会正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又要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提高文学素养。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信息的载体,因此,语言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的独特艺术。学习需要人的思想情感的参与,需要对语境的感悟和想象,其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语文能力的养成是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为基础的。因此。在先进科技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仍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勇于进取,善于探索,扬利除弊,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让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有效应用,才能让学生对语文课堂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