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刘丹车祸遗体照:浅谈如何改进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8:21:55

浅谈如何改进语文课堂教学

我个人认为,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既能吸引学生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故而,我从兴趣和能力俩方面来谈怎样改进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是最枯燥的也是最有趣的,何以言之?因为,如果我们语文老师,抱着任务式的态度去上课,不去充分地备课、准备,马马虎虎地应付,照本宣科地、毫无激情地去上语文课,或者说,虽然也花了一定的时间备课、准备,但毫无新意,只是程式化地去操作,这样的语文课,不枯燥、不沉闷才怪呢;而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课前积极地阅读、去思考,充分地去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特别是,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五光十色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要把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这除了我们老师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教学功底外,我认为最为紧要的是,如何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设计课堂教学,总之不能按旧有的一贯的模式、一成不变地上课。借助“他山之石”,来攻语文这块“玉”,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 
    第一、借助美术激活语文课 
    美术中有一种手法:简笔画。我们语文老师,不妨着重练练。上课的时候,有些课文是很形象的、很具绘画美的,如果在抽象的理解课文中, 时不时地插入一些简笔画,突然间就抓住了学生的目光。如果能鼓动全班同学都跃跃一试、豪情万丈地参与简笔勾勒作画中来,那毫无疑问地能大大地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尽管有的学生越是画得离“题” 万里,在老师的故意惊讶声中,就越是笑声铃铃,而及时地发现并大张旗鼓地展示、表扬、采用最切合课文内容的画作,无疑又给课堂注入了一股“活水”。如上《爱迪生》一课,我就画了一“盆花”,来表达这课的内容及对这一课的理解。学生看到这样的图示,一方面大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让他们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懂得了要结出发明的“果实”就必须扎实从小热爱科学、不懈努力、作实验这个“根”(或基础) 的道理。很多课文都可采用简笔画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当然,不宜课课都用,也不必都是教师勾画,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勾勒。再如,上《荷花淀》一课,我就发动学生人人都画朵荷花,画成四瓣花开,每瓣花上注上人物的一点性格特点。围绕荷花画出三片荷叶代表三部分情节,画成一圆圈形,并标注文字说明。结果课堂气氛非常之热烈。再加上教师的适当解说:荷花是美丽的,荷花就代表着水生嫂等妻子们。荷花的美就是妻子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有如此美丽的妻子,能不奋力抗敌么?同学们笑,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第二、借助音乐激活语文课 。
    短小精悍的现当代诗歌,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古人今人都着重诵读,这是不错的。但我更进一步要求同学们尝试用音乐来谱曲歌唱。像“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不就谱了曲唱吗。当然,是让学生模仿为主,学生自己创制的尤其示众、采用。即使最无音乐细胞同学的“胡哼乱唱”也予以积极地肯定。明示同学们,只要动嘴动脑就是学习、就是“胜利”。 
    第三、借助歌词激活语文课。 
    作文,是语文课的重头戏。当下的中学生怕写作文已是普遍现象。何以改变此种状况?借助歌词,特别是流行歌曲之词,不失为一好办法。事实上,很多学生的优秀习作,就因题目借鉴歌词而出彩。如《成绩不代表我的心》、《都是习惯惹的祸》、《寂寞孤独到天荒地老》、《给点阳光就灿烂》……好题一半文,此话不假,但据我的写作体验认为,还应加上一句:好题大大地引发写作的冲动。有了写作的冲动,作文何止成功了一半。 
    演讲,是语文课的内容之一。为演讲而写稿,也就自然成了作文的一部分。通过实际的写稿演讲,我总感觉到一点别扭,就是同学们写的文、词、句都不错,但横听竖听,就是不对劲。细一琢磨,原来是他们写的词句,在听觉上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于是,我用歌词来予以纠正和激趣: 
    听《济公》的主题歌,其中有句歌词:“哪里有不平,哪有我”,我一直觉得太对了,地上哪里不平,当然会有“窝”了。 
    《龙的传人》那“永永远远地擦亮眼”当初无论如何也听不懂,总听成“永永远远地差两年”,还纳闷为什么差两年呢? 
     前些年综艺大观的结束曲:“再见,再见,相会在彩屏前”,怎么听都像“相会在太平间”。后来估计是观众意见太大了,改成“相会在掌声里”。 
    这一例说不仅磁铁般吸住了学生,引得他们忍俊不禁、前仰后合,而且豁然了写演讲稿的关键之一。附带还引出了他们听歌赏曲的雅兴,以及深思密想、勤笔拙耕的好习惯。真是一石三鸟。 
    第四、借助广告词激活语文课也是好方法。 
    很多广告词任意地窜改成语。我发动同学们,群起而评之:可批,可赞,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什么“咳不容缓”、“鱼不容辞”…… 创意广告词最能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写作热情。例子:1981年9月1日,法国人发现他们所居住的城市街头,到处张贴着一张三米乘四米的广告大海报:一位穿着三点咏衣的漂亮女郎,双手叉腰,向着来往行人温柔地微笑,旁边两行字:“9 月2日,我把上边脱去。”于是,人人都在等待9 月2日。第二天清晨,那位女郎依然叉着腰,仍然温柔地微笑,但是“上边”真的不见了,露出健美的胸脯。两行字变了:“9月4日,我把下边脱去。”屈指一算,还有48小时,漫长的等待开始了。9月4日,人们经过广告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转了身的女郎,一丝不挂,修长的身躯在朝阳下闪着健康的光芒。“下边”没有了,背上二行字:“未来广告公司,说得到,做得到。” “骗人啦!” 《文学消息》周刊作家赫尔威在他的专栏中故意大惊小怪地嚷道:“什么说得到,做得到……大家全上当了!货不对样板!”他的话讲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往来行人在潜意识中,隐约有点不满足,有点不甘心。其实,成功的广告永远是“骗人”的,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刺激人,使人产生欲望,产生反应。不仅商业如此,文化、政治何尝不是一样?拍电影,唱小夜曲,写诗、作文、喊口号……哪一样不是为了去诱惑人,去挑起欲望?广告商骗人,耍滑头,但是构思出人意料,使人心折,谁都不会恨他。

 仿照例子,我请同学们分别为“理发店”和“美容店”创意一句话广告词。学生们的热情异常高涨,其中有两个同学写的,真是令老师和同学们击节赞赏:“别以为你丢了头发,应该看作你赢了面子。”(理发店);“请别对从我们店里出去的姑娘挤眉弄眼,她很可能就是你的外祖母。”(美容店) 
    我再请同学们为如今的年轻有车族在后车窗上创意一句话,有几个同学写的,大家一致认为优秀:1、超级面瓜闪亮登车。2、新手(女)。3、您是师傅随便超。4、奥拓车:别欺负我,我哥是奥迪。5、新车上路,内有杀手。
    这些活动不仅激活了沉闷的语文课堂,更重要的是挑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有了这种热情,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第五、借助对联也可激活语文课。 
    中国的诗文多,对联也同样不少。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对联搜集、整理,甚至撰写的有心人。说句实在话,当年喜欢语文,不就是因为喜欢对联么。今天,自己教了语文,那岂能冷落了它! 
    鲁迅先生的《祝福》,写到鲁四老爷书房一对联时,只有上联在:“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下联脱落松松地卷了置于桌上。下联到底是什么?此时,就可以大大地激趣学生:拿起你们的笔,据作者刻画的鲁四老爷其人,拟对之。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屏气凝思。稍后有对:“诗书饱读性格稳重”;有对:“礼教固守厌弃寡妇”……虽然同学们对得千奇百怪,甚至驴头马嘴,但是课堂气氛是不言而喻的。最后明示下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作者何以故意让其脱落?这与下联的内容有关吗?,鲁四老爷“品节详明”吗?有“品节”吗?“德性坚定”吗?有“德性” 吗?鲁四老爷配谈这些吗?这一连珠爆式的扔给学生,果真“炸”醒了他们,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人物和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良苦用心。 
    切合课文学习的对联可谓不少,教师的搜集、整理,甚至撰写是一种;学生们的搜集、整理,甚至撰写也是一种。总之,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联。 
    最后,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也是能常用的方法。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我们再紧闭大门,让学生钻“故纸堆”,让学生“嚼蜡”式地闷“死”在你的课堂里,能怪人家说“误尽苍生是语文”么?“神五”的飞天;2008的北京奥运;美国的世界警察;伊拉克战争;中东的多事之地;“9·11”恐袭;萨达姆;拉登;伊朗核问题;海地内乱;中、美、朝、韩、日、俄的六方会谈等等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
说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主体体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凭借信息技术实现的人与人更加广泛的合作之中。学生通过参与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实践,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如《白杨礼赞》一课,师生共同制作配乐、配画的朗诵软件。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借录音磁带,选好朗诵转成光盘;第二组选音乐,挑选合适的乐曲与朗诵带配合,进行朗诵与音乐的编辑与剪接;第三组同学根据课文内容,以意境美为标准,在网上查阅匹配的风景片。准备工作做好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朗诵、音乐、图片进行编辑、调整、衔接,制成软件。
     课堂上,随着音乐的流淌,朗诵语调的激昂,画面的变换,师生尽情地感受语言美、欣赏音乐美。当学生自己读时,就不由自主地读出语调、感情,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基调,领会作者的感情。利用这种方法整合语文教学的视听,可以积累、建立学科的信息资料,同时学生与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软件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网络的特点是信息传递快、形象逼真,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能快捷有效地获取知识。但仅停留在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们应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根本所在。
     初中课文中有半数以上古代及近代的作品,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很难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作品的人物。我们传统的方法是分析课文前介绍时代背景,具体分析文章时,却又忘了。况且,枯燥地讲时代背景学生也索然无味。我们就以《藤野先生》为例,让学生在课下自学时代背景。
     第一步:教学生能查到材料。根据学生个人电脑少的现状,我们提出三种查阅途径:一是学校信息库查;二是到图书室查;三是有电脑的同学在家里查。分析《藤野先生》那天,有的同学拿着《朝花夕拾》,对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前后的情况做了介绍;有的同学展示了下载的图片;上网学生答了同学的提问: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鲁迅离开仙台就回国了吗?鲁迅和谁在一起留学等等,同学们详细叙述了藤野先生的生平,鲁迅留学的经历等。但说得太多又不够简洁,需要进一步指导规范。
     第二步:教学生把查到的信息资料,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整理。如《海燕》一课,属于名家名篇。网上、图书室中有关作者的资料很多。教师就拿出一节课,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筛选。先让同学们把查到的信息罗列出来,分条板书在黑板上:1、高尔基的国别及文学地位;2、高尔基的人生经历;3、高尔基的代表作;4、写作《海燕》时俄国的社会情况;5、《海燕》的影响。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师生一致认为:第4条用一分钟介绍,其他几条只用一句典型的话概括就行了,即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准确的内容。用这种方法学习时代背景不仅印象深而且时间短,同时学生要想达到要求,就需要对信息进行浏览—收集—筛选—整理—表述。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理解、运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过程

我们制作与运用多媒体软件也好,上网查阅资料也好,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课文只是学生学习阅读的例子而已,只有感性地阅读大量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具有一定数量的阅读积累,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水平。
     我们知道,老师若是指定文章让学生读,学生多半不看;在课堂上讲到某篇课文,有意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轻描淡写地谈一点这位名家的作品,却有可能引起学生兴趣。距离产生美,愈是得不到或够不着的学生才感兴趣。讲《变色龙》时,教师顺便讲一下《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下课铃一响,老师就不讲了,让他们自己想办法上网浏览、借阅或上书店买去。下午,便有个同学在家里下载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全班同学抢着看;有的同学到校图书室借了《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有的同学到某某书屋买了一本。第二天,那个同学又下载数篇,班里的同学一哄而抢,传来传去。据统计,一个星期左右,两班学生人均看4篇,最多的同学看了18篇,对契诃夫的小说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从中领悟作品的审美价值,达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品读,可以让学生学会从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学习《爱莲说》一课,利用多媒体演示出“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画面,这只是从视觉进行感受,没有经过形象思维及理性思考的不算真正的鉴赏,于是教师建议学生多渠道的阅读朱自清的《菏塘月色》、孙犁的《荷花淀》以及名家点评,进行对比阅读,看古今文人对莲的描写各有什么独到之处。回头再来看《爱莲说》,就能真正体味作者刚直的品格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从而取得审美效果,达到鉴赏的目的。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将为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与实践提供更大发展空间,为语文教学插上形象思维的翅膀,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当然,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停课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肯定还有很多更好的方法与途径,需要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继续摸索,继续积累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