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的妻子曾广仙:德国工业发展第二阶段(1850-187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38:44
(2009-11-04 13:08:44)转载
标签:德国工业化
1850-1873
分类:德国工业史
章飞雄
在这场工业化突破中,各种推动性和促进性因素是汇集在一起发挥影响的。
其一,19世纪40年代技术与科技发展积累起来的效果在继续发挥影响。德国的工业发展是从重工业开始的,新的交通工具铁路的发展,引起市场开始充分发挥功能,导致低效率的手工业方式必须屈服于价格竞争,而1857年的现代化危机是作为扫除式的危机直接发挥影响的,从那以后则是一场长达16年的(1857~1873)经济繁荣。
总之,在当时的德意志,总要是普鲁士地区,一种更大的需求,更多的生产,更高的赢利,更高的投资,更大的消费的循环已经形成。
其二,对阻碍着竞争、市场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法规进行修改。以当时普鲁士的采矿业为例,1851年前普鲁士的采矿业的《领导监督权》,它规定了企业经营管理政策,规定了价格和工资,连私营企业也不例外。这就使得在新技术上的资本投入,对于这些私营企业来说不那么有吸引力;而1851年颁布的《矿山法新条例》,则将企业经营管理权,更大的盈利机会连同更大的风险一并转让给了私人所有者,国家只保持对生产安全、矿工的社会权利以及他们在企业内部享受的福利待遇的最后监督权。这就像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类似。国家表面上之放弃了经济主动权,但实际上完全放弃了按照其要求指导经济的权力。当然了,同样的,国家还能通过大量的矿山产业继续施加很大的经济影响,就像宏观调控。
其三,普鲁士新型银行的出现也属于促进这种强有力的工业扩张的因素。
新型银行产生是由于资本主义的重工业和铁路已成为工业化与投资的领导性部门,因而需要大量的投资。二是由于私人手中的财富,用传统的方式已不足以资助工业中昂贵的生产资料了。1850年以后,在政府的允许下,在股份基础上建立起储蓄银行,这种银行能扩大以小的股票购买者和持有者为基础的顾客范围,并能将集合起来的储蓄金迅速动产化。这种多功能的银行成为了金钱的汲桶,它既资助了工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它所负载的股份公司的组织成为了可能。因此,一场建立大规模工业企业的浪潮到来了。1850年以前,普鲁士的123个企业是用一笔总额为2.25亿塔勒的资本建立起来的,而从1851到1871年,295个企业是由一笔总额为8.02亿塔勒的资本建立起来的。因此,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始成为德意志工业经济的一个特征。
这场工业化的突破给整个德意志空间与社会带来的结果同时也是多方面的。
按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我们必须辩证的看待这场工业化进程在德意志所引起的后果。一方面,它改造了这个旧有的社会,并开始造就出一个现代主义的新社会:它扫除了人们对农业天然条件的依赖性,并不断创造出更高的生产效能。另一方面,它带来了失业与贫困化,带来了“异化”与危机,带来了工业无产者与他们的困苦,带来了新的不平等与新的压迫统治,带来了现代阶级的形成与他们之间的阶级斗争。
具体的说,就是首先,工业化在不同的区域里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地理上讲,西部与北部的发展明显快于东部与南部。这与政治上是一致的;从政治上讲,奥地利的落后变的更加明显了,而且早在1866年以前,它的工业生产方面就已远远落后在关税同盟后面。
1850年
1870年
关税同盟
奥地利
关税同盟
奥地利
生铁产量
(万吨)
21
15.5
126.1
27.9
石煤产量
(万吨)
550
66.5
2639.6
375.9
蒸汽机总能力(万马力)
26
10
248
80
铁路长度
(公里)
5856
1357
18876
6112
棉纺纱锭
(万个)
94
134.6
260
150
第二,工业化、经济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平行发生的,个人的出发点并不相同,社会各阶级也并不是均匀地受到震动,只有越来越少的胜利者和越来越多的失败者、牺牲者、落后者。导致了安全感的丧失以及种种紧张不安的因素,因而也引起了种种对这样一个“新世界文明”的拒绝与反抗。不同时代的精神状态的同时性和重叠性在进一步的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中变的极为重要
第三,工业化、跨地区的市场,与外部世界的日益紧密的联系,使得不再是农业与饥馑危机(正如1846年那样),而是工业经济的繁荣。衰退、危机(正如1857年那样)成为了决定整个社会命运的因素。个人的存在,社会的稳定都已开始受到这种衰退、危机的威胁。
总之,德意志的工业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前面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发展了重工业,同时也反向促进德意志农业的发展,同时对整个德意志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为德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德国在下个时代持续发展埋下基石。